苏南丘陵区论文-朱茜,林杰

苏南丘陵区论文-朱茜,林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苏南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位素示踪,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

苏南丘陵区论文文献综述

朱茜,林杰[1](2018)在《基于~(137)Cs的苏南丘陵区的土壤侵蚀和土壤养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是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给生态和人类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137)Cs在土壤中的再分配和侵蚀小区土壤的运移之间紧密相关,用它做示踪剂可推算出土壤侵蚀的速率和空间分布,以及研究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和土壤迁移的空间分配。采用~(137)Cs示踪技术对铜山地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造成的影响。研究区~(137)Cs的背景值为1 732.48 Bq/m~2,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137)Cs质量浓度呈对数下降的趋势。该研究区~(137)Cs含量的范围是787.62~2 380.96 Bq/m~2,土壤沉积和土壤侵蚀同时发生在研究区内,林地中~(137)Cs含量最高,其次是竹林和茶园。TN、TP和SOC在不同用地类型中的分布也有差异。SOC与~(137)Cs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而~(137)Cs与TN、TP之间相关性不显着。侵蚀运动对于土壤表层的影响最为显着,与背景区相比,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表层(0~5 cm)的~(137)Cs和SOC都有明显的损失,分别达到了31%、17%和45%、29%。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抵抗土壤侵蚀的能力相较于茶园和竹林更强;(2)土壤侵蚀过程中土壤再分配对SOC、TN和TP的分布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于SOC的影响最强烈;(3)土壤侵蚀对于土壤表层的影响最为显着,土壤上层通常是养分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壤养分的流失以及富集养分的径流污染下游河流,引起很多农业环境问题都值得被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8年08期)

葛波,庄家尧,常猛,张宇[2](2018)在《苏南丘陵区典型林分林内外气温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意义】为了客观的反映森林对林内外气温的调节作用,本文探究了林分类型的不同林内外气温变化的特征。【方法】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铜山林场的麻栎(Quercus carruth)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的林内温度进行监测,以裸地(Nudation)作为对照,数据处理并分析林内外温度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春、夏、秋季的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冬季大;麻栎林、毛竹林、杉木林的林内气温季较差、年较差均小于裸地;各林分在春、夏、秋季均有降低林内气温的作用,其中毛竹林在春、秋季降低林内气温的效果最好(3.3、3.8℃);各林分均能有效地降低林内气温的年均值,各林分林内温度年均值的大小依次为:裸地、毛竹林、杉木林、麻栎林,其中,麻栎林的效果最为显着,能降低气温年均值0.5℃,毛竹林和杉木林的效果一般,能降低气温年均值0.3、0.4℃。森林有滞后林内气温最高温、次低温出现时间的作用,其中麻栎林的滞后作用较好,约为75 min,其次是杉木林、毛竹林。林内外月气温最高值、最低值的差值与林冠的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森林有降低林内最高温,提高林内最低温的作用,其中杉木林作用最为显着,麻栎林次之,毛竹林效果最差。【结论】该结论可为苏南地丘陵地区森林生态保护和林分选择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鹰翔,张金池,刘鑫,薛雪,赵文瑞[3](2016)在《苏南丘陵区毛竹林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苏南丘陵区毛竹林涵养水源机制,降低由于毛竹集约经营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铜山林场的毛竹林,采用ECH2O土壤含水率检测系统于2012年6月5号至2013年8月28号以每0.5h监测1次的频率在坡面土壤深度为10,15,40,60cm的4个深度层次进行土壤水分定位监测,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苏南丘陵区毛竹林地各土壤层次水分变异过程,得到各土壤层次体积含水率变化过程对降雨强度的响应曲线,并提出侧向流以及分析其对不同雨强的响应特征。[结果]10,15cm层次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与降雨量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40,60cm层次土壤含水率的峰值相对延迟0.5~1.5h;小雨条件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幅度自表层到40cm土层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中雨和大雨条件下,15—60cm层次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幅度表现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大雨条件下此趋势更加明显;小雨、中雨和大雨条件下最大侧向流分别为10.17,60.26和95.92mm。[结论]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与降雨量的同步性呈现下降趋势;不同雨强条件下各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降雨入渗表现为非饱和入渗,每场降雨垂直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侧向流存在,主要集中在40—60cm层次,其主要受土壤结构和降雨强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刘鑫,谢德晋,张金池,庄家尧,施倩[4](2014)在《苏南丘陵区典型造林树种毛竹耗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9月-2013年8月,利用Li-6400光合系统、包裹式树干液流仪和小气象站对南京东善桥林场的毛竹叶片蒸腾速率和树干液流速率及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研究分析毛竹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1)各季节毛竹叶片的蒸腾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春、秋、冬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夏季为双峰曲线,夏季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最高,气孔导度对毛竹蒸腾速率的影响较大.(2)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春、夏、秋、冬季液流速率峰值分别为2.207 kg/h、4.380 kg/h、2.062 kg/h、0.300 kg/h.(3)毛竹春、夏季影响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秋、冬季为饱和水汽压差,土壤温度、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毛竹日液流量的主导因子.(4)分别建立了叶片蒸腾速率、树干液流速率、日液流量与影响因子的模型,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毛竹耗水特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韩诚,张金池,庄义琳,庄家尧,刘鑫[5](2014)在《苏南丘陵区麻栎林冠层水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苏南丘陵区麻栎林生态水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于2012年4月至9月对麻栎林的降雨分配过程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累计降雨量470.7 mm,平均场降雨量10.0 mm,小雨占据降雨事件的绝大部分,频率达到70.21%。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根据回归模型确定了林冠部分的持水能力和树干持水能力分别为0.87 mm和0.11 mm,形成树干径流的最小雨量为3.42 mm。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强度以及空气湿度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小雨量级下,随月平均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各月林冠截留率增大。月平均林冠截留率与叶面积指数有极显着的线性关系。林冠平均截留率为20.48%。(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陈莉莎,张金池,庄家尧,司登宇[6](2013)在《苏南丘陵区3种林分凋落叶客置分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利用野外分解袋法在苏南丘陵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3种林分内进行凋落叶客置后分解速率及养分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树种分解速率大于针叶树种;分解系数k麻栎叶最高(k=0.391 4),马尾松叶居中(k=0.238 8),杉木叶(k=0.209 1)较低;分解系数k与初始氮含量显着正相关(P<0.01),与初始碳氮比(C/N)显着负相关(P<0.05),失重率分别与氮释放率(P<0.05)、磷释放率、有机碳释放率显着正相关(P<0.01),与C/N显着负相关(P<0.05);分解过程中,氮和钾总体为净释放,磷为释放或固持状态,有机碳释放率逐步上升,C/N比基本呈下降趋势。客置后分解地特征效应较显着,针叶树种凋落叶客置到阔叶林后分解速率加快,反之则减慢;养分释放速率大体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分解16个月后,不同分解地的同种凋落叶养分释放率有趋于一致的趋势;经Olson指数衰减模型模拟,客置后麻栎叶分解系数k变小,杉木叶和马尾松叶分解系数k变大,预测麻栎叶t0.50,t0.95分别延长0.09~0.20 a和0.10~0.29 a,杉木叶分别缩短0.11~0.60 a和2.91~2.97 a,马尾松叶在麻栎林分解地t0.50,t0.95分别缩短0.06 a和0.09 a,在杉木林分解地分别延长0.19 a和0.36 a。有机碳t0.50麻栎叶缩短0.09~0.11 a,杉木叶延长0.01~0.09 a,马尾松叶缩短0.07~0.08 a;有机碳t0.95麻栎叶延长0.10~0.23 a,马尾松叶缩短0.30 a,杉木叶在麻栎林分解地缩短0.01 a,在马尾松林分解地延长0.32 a。(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张水锋[7](2013)在《苏南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根据小流域的区域特点,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了BP神经网络方法,以泗陇水库、驻驾山和朱门小流域为实例,进行了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评价过程中,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通过研究分析小流域土壤侵蚀状况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趋势,获取了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土地垦殖指数、小流域开发指数、NDVI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森林覆盖率等评价指标值。研究结论如下:1.泗陇水库、驻驾山和朱门小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叁条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状况一致:2006年的为最低,2010年的为最高,2000的居中。这与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得变化态势相一致。2.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泗陇水库、驻驾山和朱门小流域现状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00年、2006年和2010年共叁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向耕地、林地的转移,以及耕地向林地的转移。其中,2006年至2010年间耕地转移成林地的面积大于2000年至2006年间的转移面积,这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逐步推进相符合。3.基于PSR概念模型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实现了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定量化评价。在分析江宁区小流域社会经济、自然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所获资料,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RS、GIS、ENVI和Matlab等,通过一系列定性和定量分析,全面而客观地对小流域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判断。并提取泗陇水库小流域、驻驾山小流域和朱门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提出了选择研究区评价指标的原则,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造较为科学合理的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另外,通过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分析,获取了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数据,并对最后的评价结果分析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李平,王国兵,郑阿宝,沈玉娟,赵琦齐[8](2012)在《苏南丘陵区4种典型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林土壤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对江苏苏南丘陵地区4种典型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的差异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顺序为麻栎林、杉木林、毛竹林、湿地松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顺序为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林、麻栎林;土壤易氧化碳含量从大到小顺序为麻栎林、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林。两种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在4种林分类型中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与其他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相关关系不显着。4种人工林土壤碳库贮量为阔叶林高于针叶林,毛竹林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土壤碳库的稳定程度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贾永正,胡海波,张家洋[9](2011)在《苏南丘陵区毛竹林冠截留降雨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冠截留是一个复杂的水文过程,受降水特征及林分特性的影响较大。以北亚热带苏南丘陵地区人工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年度各场次降雨观测数据,分析了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与林冠截留降雨的关系,研究了林冠截留过程的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共观测到102次降水事件,降水总量为1110.8mm,单次最大降雨量为110.0mm,最小为0.55mm,事件平均降水量为10.89mm,且绝大部分降雨为低雨强、中雨量级的降雨事件。(2)研究期间林冠截留总量为171.72mm,占同期降雨总量的15.46%。单次林冠截留量变幅为0.21—4.55mm,截留率变幅为1.3%—100%,且随林外降雨量的递增,林冠截留率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二者的关系用幂函数(I0=117.34P-0.9106)拟合效果较好。(3)在林外次降雨量小于5mm的条件下,事件降雨量占年降雨总量的5.0%,相应的降雨事件频率为9.8%,此时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加,其变幅为0.55—1.9mm,截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用对数函数(I=0.4931 ln(P)+0.9493)进行拟合效果较好;在单场降雨量大于5mm时,林冠截留量随各场次降雨量的增加,其变动幅度和频率均大大增强,变化范围在0.21—4.55mm之间,二者相关性较差。(4)降雨在7—10mm雨量级范围内时,林外降雨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为245.14mm和47.9mm,占其全年总量的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22.07%和27.9%;各雨量级林冠平均截留量与平均降雨量的关系表现为对数函数关系(R2=0.7287),而截留率与平均降雨量的关系表现为极显着的幂函数关系(R2=0.9817),且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在雨量级较小时,表现十分显着。(5)全年单场降雨强度小于0.06mm/m in时,降雨事件频数为73.53%,降雨量占其总量的57.93%,林冠截留量占其总量的89.34%,降雨事件平均截留率(23.84%)远高于雨强大于0.06mm/m in时的降雨事件平均截留率(3.92%)。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下游丘陵山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丛日亮,张金池,林杰,田月亮,王如岩[10](2011)在《苏南丘陵区主要林型叶面积指数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研究了苏南丘陵区主要林型的叶面积指数(LAI)季节动态。结果表明:4种林型的LAI随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充分反映了4种林型叶片的生长状态,LAI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毛竹(3.45)>杉木(2.87)>麻栎(2.62)>马尾松(2.00);冠层空隙度总体变化趋势与LAI的总体变化趋势恰好相反,在8月份出现最小值,分别为杉木6.7%、毛竹2.8%、麻栎5.6%、马尾松15.1%;叶倾角的季节变化不大,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对4种林型的冠层均匀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杉木林冠层均匀性最好,麻栎林冠层均匀性最差。对4种林型的叶面积指数与冠层空隙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指数回归关系(R2>0.95),通式为:y=ae-bx。(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11年03期)

苏南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意义】为了客观的反映森林对林内外气温的调节作用,本文探究了林分类型的不同林内外气温变化的特征。【方法】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铜山林场的麻栎(Quercus carruth)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的林内温度进行监测,以裸地(Nudation)作为对照,数据处理并分析林内外温度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春、夏、秋季的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冬季大;麻栎林、毛竹林、杉木林的林内气温季较差、年较差均小于裸地;各林分在春、夏、秋季均有降低林内气温的作用,其中毛竹林在春、秋季降低林内气温的效果最好(3.3、3.8℃);各林分均能有效地降低林内气温的年均值,各林分林内温度年均值的大小依次为:裸地、毛竹林、杉木林、麻栎林,其中,麻栎林的效果最为显着,能降低气温年均值0.5℃,毛竹林和杉木林的效果一般,能降低气温年均值0.3、0.4℃。森林有滞后林内气温最高温、次低温出现时间的作用,其中麻栎林的滞后作用较好,约为75 min,其次是杉木林、毛竹林。林内外月气温最高值、最低值的差值与林冠的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森林有降低林内最高温,提高林内最低温的作用,其中杉木林作用最为显着,麻栎林次之,毛竹林效果最差。【结论】该结论可为苏南地丘陵地区森林生态保护和林分选择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南丘陵区论文参考文献

[1].朱茜,林杰.基于~(137)Cs的苏南丘陵区的土壤侵蚀和土壤养分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

[2].葛波,庄家尧,常猛,张宇.苏南丘陵区典型林分林内外气温变化规律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8

[3].王鹰翔,张金池,刘鑫,薛雪,赵文瑞.苏南丘陵区毛竹林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6

[4].刘鑫,谢德晋,张金池,庄家尧,施倩.苏南丘陵区典型造林树种毛竹耗水特性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

[5].韩诚,张金池,庄义琳,庄家尧,刘鑫.苏南丘陵区麻栎林冠层水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陈莉莎,张金池,庄家尧,司登宇.苏南丘陵区3种林分凋落叶客置分解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

[7].张水锋.苏南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3

[8].李平,王国兵,郑阿宝,沈玉娟,赵琦齐.苏南丘陵区4种典型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贾永正,胡海波,张家洋.苏南丘陵区毛竹林冠截留降雨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2011

[10].丛日亮,张金池,林杰,田月亮,王如岩.苏南丘陵区主要林型叶面积指数季节动态[J].林业科技开发.2011

标签:;  ;  ;  ;  

苏南丘陵区论文-朱茜,林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