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可更新性论文-郭春艳

地下水可更新性论文-郭春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水可更新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原盆地,地下水年龄,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更新性

地下水可更新性论文文献综述

郭春艳[1](2019)在《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原盆地地下水系统复杂,且地下水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太原盆地地下水的天然赋存环境和循环条件,引起了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水质恶化和地面沉降等一系列水资源-环境问题。开展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的研究能够为该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依据。本研究结合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地下水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盆地内孔隙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动特征等,建立了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的概念模型,评估了地下水的更新性。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联用多种同位素方法计算了盆地地下水年龄,构建了太原盆地地下水年龄框架。盆地边缘地带地下水年龄较轻,盆地中心地带的地下水年龄较老。在太原市与清徐县交界地带以及文水县与汾阳市东部交界地带存在两个年龄高值区,且高值区的分布接近于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中心,一是由于强烈的开采活动作为强大的驱动力,促使地下水向漏斗中心移动,二是由于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引起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深层含水层中年龄较老的地下水进入漏斗区附近的中深层含水层。(2)识别了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并在典型区域计算了补给比例。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侧向补给,局部地区存在地表水的渗漏补给;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包括山区岩溶水和裂隙水的侧向补给、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以及深层地下水或基底裂隙水的顶托补给等;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山区岩溶水的侧向补给。(3)阐释了盆地地下水的流动特征,并指出各含水层地下水之间存在相互交叉。地下水流场和年龄分布等方面指示的地下水流动特征一致。盆地浅层地下水的流动特征是从盆地四周向盆地中间流动,总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的流动特征;中深层地下水的流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着,由盆地四周向各漏斗中心流动,已经形成多个地下水分水岭。漏斗区地下水垂向运动明显,中深层地下水接受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4)分析了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基底形态和沉积特征对断陷盆地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性的控制作用,评估了地下水更新性。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以小于3.5%a~(-1)为主;中深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更新速率小于0.1%a~(-1)。地下水更新性整体很差,山前地带的地下水更新性强于中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不宜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苏晨,程中双,郑昭贤,陈宗宇[2](2019)在《穆兴平原北部地下水年龄及更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年龄结构是了解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础。穆兴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以及地下水环境恶化,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制约,为此在2016年采集CFCs样品31组和3H样品60组,估算了研究区地下水年龄。结果表明,穆兴平原北部地下水年龄为21年到大于65年,由西北部和穆棱河向平原中部及乌苏里江逐渐变老,更新性变差,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水补给,但是由于地表覆盖一层黏性土,地下水中缺失小于10年的水;不同井深样品中二者及NO_3~-浓度的变化,表明在60 m以上地下水的防污性能较差,而在100 m以下则较好,饮用水源井深需超过100 m。(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阮云峰,赵良菊,肖洪浪,周茅先,程国栋[3](2015)在《黑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黑河流域地下水的放射性同位素如氚(T)和14C的测定,对该流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年龄以及其更新速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整体上看,从黑河流域的上游、中游至下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逐渐增加,地下水更新速率也逐渐增大.其中,黑河上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分别为1.96%·a-1和1.76%·a-1,可更新能力最强;中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为1.25%·a-1和0.68%·a-1,可更新能力次之;下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分别为0.74%·a-1和0.18%·a-1,可更新能力最差.黑河流域不同地带地下水由于循环条件的不同,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中游山前平原补给条件较好,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较小;中、下游远离河道地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显示了更老的年龄.黑河流域埋深40 m以上的浅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1.13%·a-1)高于埋深40~100 m之间的中层地下水(0.65%·a-1)以及埋深100 m以下深层地下水(0.55%·a-1).因此,在黑河流域地下水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适当缩减开发深层地下水.(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5年03期)

张远东[4](2012)在《不可更新地下水及其管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不可更新地下水的更新能力差,长期、大规模开采将导致地下水储量的快速衰竭,因此,不可更新地下水不宜作为大规模生产用水,而应定位为应急和战略储备之用。我国应酌情、逐步压缩现有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本文阐述了不可更新地下水的概念及特点,介绍了国外不可更新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分析了我国不可更新地下水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不可更新地下水管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水利发展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李婷,胡伟伟,马致远,豆惠萍[5](2011)在《基于活塞-指数混合模型的地下水可更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论述活塞-指数模型的适用条件,同时利用环境同位素氚的特征,将氚作为地下水系统输入和输出讯息。研究结果表明:活塞-指数模型适用于该区,计算得该区地下水滞留时间为36年,且相对传统方法具有方便、及时、可靠等特征。(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1年03期)

胡伟伟,李婷,马致远,豆惠萍[6](2011)在《地下水资源可更新性的环境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环境同位素在研究地下水可更新性中的应用现状,分析研究区氢氧稳定同位素、氚和14C放射性同位素、CFCS的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对比人类开采前后地下水的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盆地地下水的可更新性随不同深度、地域、含水层的不同而各异,人类活动加强了浅层与深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1年02期)

万玉玉,苏小四,董维红,侯光才[7](2010)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中深层地下水可更新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解鄂尔多斯能源基地的供水压力和为当地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研究该区主要供水水源地的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的动力行为可以近似认为与地下水相同,因此,地下水系统中14C的输入、输出浓度可以提供地下水系统可更新能力的重要信息。利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中、深层地下水14C数据,以地下水更新速率为指标,通过同位素数学物理模型定量评价了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可更新能力随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中层地下水更新速率多为0.1%/a~1%/a,可更新能力较强;深层地下水更新速率绝大多数都小于0.1%/a,可更新能力较弱;盆地北区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整体高于盆地南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冯波[8](2010)在《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及水量实时预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依托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辽宁中部城市群地下水资源实时预报模型技术研究”(编号:2007BAB28B04-03)进行选题研究。在详细分析研究区气象、水文、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区内大量钻孔资料,采用现代化理论及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叁维地质结构实体模型,实现了地下水资源信息在空间上的可视化。结合研究区内长期观测的地下水水位、水质资料,分析了下辽河平原区第四系孔隙潜水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地下水化学动力学与地下水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将水化学场、水动力场相互耦合,建立了用水化学动力学指标表达的地下水实际运动速度(U)和年龄(t)的计算公式,对研究区地下水的循环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价。从地下水补给条件、含水层的特征以及地下水循环模式叁个环节分析了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GIS技术,对第四系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作出了定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研究区内地下水合理开发及利用给出了建议。基于水均衡理论,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实时评价模型,结合研究区水文、气象、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实时监测数据,采用“下辽河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可开采量实时预报系统”,实现了直观、快速、高效地对研究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计算与分析。同时,基于渗流理论,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通过“下辽河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可开采量实时预报系统”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调用、计算、格式处理、导入数值模型,再通过模型运行,实现了快捷、高效的地下水资源量实时预报。运行结果准确、直观,对于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的实时管理及调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05-01)

杨丽芝,张光辉,刘中业,刘春华[9](2009)在《鲁北平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采用大量的地下水环境同位素数据,利用天然放射性氚和14C的通用测年技术,分别估算浅、深层地下水的形成年龄,评价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自当地的大气降水和引黄河灌溉水,循环速度较快,循环时间20~50a,更新能力较强。深层地下水主要起源于古代大气降水,是在比现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由大气降水入渗形成,循环速度较慢,循环时间8~20ka,更新能力较弱。(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杨湘奎[10](2008)在《基于同位素技术的松嫩平原地下水补给及更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依据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组分具有丰富水循环信息的特性,采用同位素水文学,及传统的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在全面了解研究区区域背景,详细分析盆地地下水系统的空间结构和水流特征的基础上,侧重于应用同位素和水化学的示踪功能和放射性测年技术,识别松嫩平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机制;估算出平原地下水更新速率,并据此提出地下水合理利用建议,为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战略的制订提供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松嫩平原第四系孔隙潜水补给源为降水、山区和高平原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的补给时期为近50年,在低洼地带循环深度为50m,山前可达100m,平原补给强度为126mm/a,地下水平均滞留时间小于50年,更新性较好。地下水流的总趋势是由东部、北部和西部叁面山区流入盆地,在第二松花江和嫩江汇流处形成松嫩盆地区域地下水的排泄中心。第四系现代承压水主要接受丘陵山区和山前扇形平原及北部与东北部高平原的侧向潜水补给。平均补给强度为6.2mm/a,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14C模型水年龄为5-10KaBP,地下水更新性较差。该承压水总体流向为西南,以地下径流式向河谷潜水排泄。第叁系泰康组和大安组补给来源为北部和西部山前和东部高平原地下径流。除周边山前平原和东部高平原附近发生现代补给外,泰康组与大安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多为古补给。现代水的平均补给强度为2.8mm/a.此两组含水层地下水流缓慢,自然更新性极差。低平原中部水年龄为11-23KaBP.(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8-12-01)

地下水可更新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下水年龄结构是了解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础。穆兴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以及地下水环境恶化,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制约,为此在2016年采集CFCs样品31组和3H样品60组,估算了研究区地下水年龄。结果表明,穆兴平原北部地下水年龄为21年到大于65年,由西北部和穆棱河向平原中部及乌苏里江逐渐变老,更新性变差,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水补给,但是由于地表覆盖一层黏性土,地下水中缺失小于10年的水;不同井深样品中二者及NO_3~-浓度的变化,表明在60 m以上地下水的防污性能较差,而在100 m以下则较好,饮用水源井深需超过100 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水可更新性论文参考文献

[1].郭春艳.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2].苏晨,程中双,郑昭贤,陈宗宇.穆兴平原北部地下水年龄及更新性[J].中国地质.2019

[3].阮云峰,赵良菊,肖洪浪,周茅先,程国栋.黑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研究[J].冰川冻土.2015

[4].张远东.不可更新地下水及其管理探析[J].水利发展研究.2012

[5].李婷,胡伟伟,马致远,豆惠萍.基于活塞-指数混合模型的地下水可更新性研究[J].地下水.2011

[6].胡伟伟,李婷,马致远,豆惠萍.地下水资源可更新性的环境同位素研究[J].地下水.2011

[7].万玉玉,苏小四,董维红,侯光才.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中深层地下水可更新速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

[8].冯波.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及水量实时预报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

[9].杨丽芝,张光辉,刘中业,刘春华.鲁北平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评价[J].地球学报.2009

[10].杨湘奎.基于同位素技术的松嫩平原地下水补给及更新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标签:;  ;  ;  ;  

地下水可更新性论文-郭春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