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发掘论文-田宏杰,汪少冲

基因发掘论文-田宏杰,汪少冲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发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宗店乡,王载,革命根据地,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基地建设,革命遗址,革命前辈

基因发掘论文文献综述

田宏杰,汪少冲[1](2019)在《发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全媒体田宏杰 汪少冲报道 12月17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载飞带领市文联主要负责人来到杞县宗店乡程庄、虎背岗等地,对豫东革命文化教育创作基地建设和革命根据地旧址保护利用情况开展调研。王载飞在抗日名将王介夫的故居,看望了90多岁的郭(本文来源于《开封日报》期刊2019-12-18)

李斌,郑杰,孔祥军,李敏,廖小芳[2](2019)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7-113A’与其保持系线粒体差异基因发掘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掘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采用RFLP分子标记、Northern blot、同源克隆及RT-qPCR的方法,对离核木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7-113A’及其保持系‘07-113B’进行线粒体差异基因发掘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以12个线粒体基因为探针,结合EcoRⅠ和HindⅢ2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RFLP分析,发现atpA/EcoRⅠ及ccmB/EcoRⅠ2个基因/酶组合存在RFLP多态性;2)以atpA和ccmB为探针,对‘07-113A’和‘07-113B’进行Northern blot分析,检测到atpA、ccmB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转录本大小均相同;3)获得atpA的CDS全长及其部分侧翼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的atpA编码序列相同;与保持系相比,不育系5′端侧翼序列有2个碱基的变异,3′端侧翼序列有4个碱基的变异;4)RT-qPCR分析发现,不育系中atpA在败育后的表达量是保持系的0.44倍,极显着低于保持系。推测‘07-113A’花粉败育可能与atpA的异常表达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韩志鹏,王征宏,曾占奎,郭程,王黎明[3](2019)在《小麦抗麦长管蚜基因QTL定位与基因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麦长管蚜是危害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害虫,培育抗蚜新品种是经济、绿色、安全、高效的防治蚜虫的主要策略。【材料与方法】以Amigo/XN1376的261个家系F5的RIL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在小麦灌浆期采取田间套袋鉴定和自然感蚜鉴定法对小麦抗麦长管蚜进行表型鉴定。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55KSNP基因芯片,以F5的RIL分离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利用左右标记序列与中国春序列比对,得到其基因位点所在染色体的物理位置及其基因相关信息。【结果与分析】构建了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的遗传图谱,图谱长度为4640.86cM,平均遗传距离为5.38c M,得到一个具有显着加性效应的主效QTL位点,位于6B染色体上,其贡献率为46.71%,加性效应为18.48,暂命名为QSa3.haust-6B。连锁分析表明抗性基因QSa3.huast-6B位于SNP标记AX-109823180和AX-110577201之间,其遗传距离为3.5c M和5.5cM,基于遗传连锁图和SNP标记的物理定位,该QSa3.huast-6B基因位于近着丝粒的6BS-3区域内,物理区间为34.93Mb,此区间包含260个基因和3220个蛋白编码,通过对260个基因进一步筛选,得到13个基因具有抵抗生物胁迫功能。【结论】此群体检测到1个新的主效位点QSa3.haust-6B,推测QSa3.huast-6B基因可能是小麦抗麦长管蚜新基因。(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马正强[4](2019)在《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发掘和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不仅能引起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还致使病粒被致病菌分泌的毒素如DON等污染,对人畜有害。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策略,但由于小麦赤霉病抗性机制复杂和缺乏可用的抗病基因,抗病育种一直未能满足生产上的迫切需求。为了阐明小麦抗赤(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龙伟雄,范峰峰,李能武,金杰,李绍清[5](2019)在《长雄蕊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发掘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雄蕊野生稻是一种古老的非洲野生稻,与栽培稻同属AA基因组。该野生稻具有直立、多年生、大花药、茎秆粗壮、抗逆性强等特点,在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但由于与亚洲栽培稻遗传关系较远,与栽培稻杂交的亲和性差,成功率非常低,因此长雄蕊野生稻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利用非常有限。为了发掘其优良基因,我们以优良栽培9311为受体与长雄蕊野生稻杂交并回交,构建了一套BC2F20的染色体片段回交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该导入系群体含152个单株,每个株系平均携带22.49个长雄蕊染色体片段,片段大小介于301Kb~21,825K之间,平均大小2427.9Kb。整个群体覆盖了长雄蕊99.6%的基因组区域,表明该群体对发掘利用长雄蕊重要功能基因、研究其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进一步发掘该群体中所蕴含的重要功能基因,我们调查了该群体的株高、落粒性、芒长、植株颜色、籽粒和谷壳颜色、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结实率、枝梗数、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稻曲病和抗稻飞虱等农艺性状,发现这些农艺性状在不同株系间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此,我们对这套导入系群体进行了二代测序,平均测序深度15×,共获1091.6G的有效数据,从中提炼出1,724,138个SNP用于QTL分析。在此基础上,经过连续多年多点大田鉴定,共获得调控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产量性状的QTL位点41个,其中新位点32个。获得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稻曲病和抗稻飞虱的QTL位点35个,其中新位点28个。在此基础上,我们以9311为受体,构建了大穗近等基因系NIL1880;除穗型外,NIL1880其他性状与9311基本一致,其穗粒数比9311增加约50%,群体产量提高17%以上。同时,基因聚合显示,NIL1880在不同抗病虫基因背景下,均能提高水稻产量。这些研究表明长雄蕊野生稻富含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大量可应用于水稻产量与抗性改良的功能基因,是水稻遗传改良极其珍贵的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孙健[6](2019)在《高纬度杂草稻的起源演化与基因资源的系统性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杂草稻是一类具有很强入侵性和环境可塑性的水稻变种或变型,在全世界稻区危害着水稻生产。同时其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又可以作为宝贵的基因资源,用于栽培稻的遗传改良。关于杂草稻的起源,一直是困扰着学术界的一大难题。本研究应用群体遗传学、演化场景推演、比较基因组学等生物大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亚洲高纬度杂草稻与粳型栽培稻的遗传趋异始于栽培稻驯化后的遗传改良,其杂草化的实质是基因组的半驯化"semi-domestication"。本研究同时测序组装了第一个高质量的杂草稻参考基因组,基于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高纬度杂草稻WR04-6基因组的驯化程度介于栽培粳稻日本晴与野生稻w1943之间。首个杂草稻基因组的发布,对发掘来源于杂草稻的优良适应性基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用株高模型发现了杂草稻与栽培稻具有依赖性竞争的协同进化关系,进而首次应用"演化博弈"的思想来解释杂草稻的起源与演化。在这场进化的博弈中,"杂草型等位基因"扮演着"自私基因"的角色,应用落粒与早熟等策略在与人类和栽培稻的角逐中维持着种群的动态繁衍。同时课题组对杂草稻的非生物学抗性、驯化相关性状以及特用品质等基因资源开展了系统性的发掘工作。(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刘学英,李姗,吴昆,刘倩,高秀华[7](2019)在《提高农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基因发掘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农作物育种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绿色革命"半矮化品种具有耐高肥、抗倒伏和高产的优良特性,但同时也存在氮肥利用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低的局限性,其高产量对于高水肥投入的依赖性很大.因此,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不得不大量施用氮肥.但是,持续大量的氮肥投入不仅增加了种植成本,还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面临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重挑战,协同提升农作物NUE和产量已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结合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本研究团队在植物生长发育与氮素代谢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氮肥高效利用的新种质培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农作物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简单介绍近年来NUE相关研究进展以及本研究团队在GRF4-DELLA分子模块协同调控农作物NUE和产量方面的新发现,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展望.(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5期)

弋永杰,张学博,高攀[8](2019)在《发掘独特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记山东能源淄矿集团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的入党介绍人是我们连队指导员,他叫程洪远,云南人。20多年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入党时,他对我真诚的希望……"最近,在山东淄矿铁运公司工务段党员活动室,党员边国华深情回忆起自己的入党经历。这是山东能源淄矿集团让党员重新经历一次思想入党,进一步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筑牢入党初心、强化党性修养的一个片段。"我们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培训》期刊2019年09期)

陈媛媛,赖美红,贠小芸,王魁,徐晖[9](2019)在《毛冬青叁萜C-28位氧化修饰相关CYP450基因的发掘和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用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et Arn.含有大量的五环叁萜及叁萜皂苷,化学结构复杂多样。叁萜类化合物骨架的修饰与其生物合成途径下游的一类关键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P450)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分析毛冬青转录组数据,筛选到1个可能具有五环叁萜C-28位氧化功能的CYP450基因(IpAO2)。克隆IpAO2基因并将其通过质粒转化法导入能高效合成amyrin的酿酒酵母工程菌中,GC-MS分析重组酵母代谢产物,发现IpAO2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将α-amyrin和β-amyrin分别氧化为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确定IpAO2是一个五环叁萜C-28位氧化酶基因。IpAO2基因的鉴定对全面阐明毛冬青叁萜及叁萜皂苷的生物合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期开展毛冬青活性叁萜类化合物的代谢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姚若男,范亚丽,孙冰晓,邢莉萍,曹爱忠[10](2019)在《小麦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具有发生频率高、流行范围广、爆发性强和生理小种复杂易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单一抗源的品种容易丧失抗性,使育种工作总是在被动地追赶病原菌小种的变化,严重制约着小麦产量和品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类型主要分为全生育期抗性和成株期抗性,而对组织特异抗性基因还缺乏深入研究。小麦白粉菌成株期对小麦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组织均能侵染,发掘不同组织特异抗性基因并进行聚合育种,有望获得抗性持久品种。利用温室大棚接种方法,我们对小麦-簇毛麦易位系进行了多年鉴定,发现簇毛麦5VS染色体臂上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5,携带该基因的品系在发病充分情况下,叶片未出现孢子,表现近免疫,而叶鞘、茎秆和穗部均出现了与感病对照相似的孢子堆,表现感病。与之相反,发现簇毛麦1VS染色体臂上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1V,携带该基因的品系在发病充分条件下,叶鞘、茎秆和穗部均未出现白粉菌孢子,而叶片表现出感病特征。将Pm55基因与Pm1V基因聚合,获得了与携带Pm21基因相类似的近免疫株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及其亲缘属种存在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深入发掘这类抗性基因将为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提供不同类型抗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基因发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发掘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采用RFLP分子标记、Northern blot、同源克隆及RT-qPCR的方法,对离核木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7-113A’及其保持系‘07-113B’进行线粒体差异基因发掘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以12个线粒体基因为探针,结合EcoRⅠ和HindⅢ2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RFLP分析,发现atpA/EcoRⅠ及ccmB/EcoRⅠ2个基因/酶组合存在RFLP多态性;2)以atpA和ccmB为探针,对‘07-113A’和‘07-113B’进行Northern blot分析,检测到atpA、ccmB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转录本大小均相同;3)获得atpA的CDS全长及其部分侧翼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的atpA编码序列相同;与保持系相比,不育系5′端侧翼序列有2个碱基的变异,3′端侧翼序列有4个碱基的变异;4)RT-qPCR分析发现,不育系中atpA在败育后的表达量是保持系的0.44倍,极显着低于保持系。推测‘07-113A’花粉败育可能与atpA的异常表达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发掘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宏杰,汪少冲.发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N].开封日报.2019

[2].李斌,郑杰,孔祥军,李敏,廖小芳.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7-113A’与其保持系线粒体差异基因发掘与表达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3].韩志鹏,王征宏,曾占奎,郭程,王黎明.小麦抗麦长管蚜基因QTL定位与基因发掘[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马正强.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发掘和利用[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龙伟雄,范峰峰,李能武,金杰,李绍清.长雄蕊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发掘与利用[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孙健.高纬度杂草稻的起源演化与基因资源的系统性发掘[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刘学英,李姗,吴昆,刘倩,高秀华.提高农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基因发掘与应用[J].科学通报.2019

[8].弋永杰,张学博,高攀.发掘独特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记山东能源淄矿集团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J].中国培训.2019

[9].陈媛媛,赖美红,贠小芸,王魁,徐晖.毛冬青叁萜C-28位氧化修饰相关CYP450基因的发掘和功能鉴定[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9

[10].姚若男,范亚丽,孙冰晓,邢莉萍,曹爱忠.小麦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发掘[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标签:;  ;  ;  ;  ;  ;  ;  ;  ;  ;  

基因发掘论文-田宏杰,汪少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