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青铜纵目人面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星堆,纵目,青铜器,古蜀
青铜纵目人面像论文文献综述
董仁威,董晶[1](2008)在《叁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广汉叁星堆一、二号埋藏坑出土的诸多青铜面具,均是人面"纵目"。这种"纵目人",是寻找古蜀国踪迹的重要依据。分析及比较学术界的诸多观点,并结合大量实地考察后我们发现,"叁星堆纵目人青铜像"属古蜀国氐人,其遗族可能是至今生活在四川平武、九寨沟县及甘肃文县的白马氐人。他们在语言、服饰、舞蹈、婚俗等方面与藏人迥异,而同古文献记载的氐人的习俗相同。另外,白马氐人的面目特征和白马人祖传的"曹盖舞"叁目神面具都与叁星堆青铜面具的纵目特征非常相似。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古蜀国的蚕丛、柏灌、鱼凫是氐人部落中的一支——白马氐的先祖。(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彭书红[2](2008)在《叁星堆青铜纵目面像、青铜神树、玉璋祭山图案的文献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古蜀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祀作系统分析,是构建完整的古蜀祭祀文化和宗教体系的关键之一。以祖先为主体的祭祀活动可能是叁星堆时期最重要最隆重的一种祭祀形式。叁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纵目人面像、青铜神树、玉璋祭山图案,寄寓着古蜀人丰富的精神信念和宗教观念,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则是其中最重要和最主体的部分。古蜀有着悠久的天文观象历史,古蜀人对蜀祖的崇拜和祭祀多少都和蜀祖的善治天文历象有关。本文共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叁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的“纵目”的分析,提出了叁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正是被祭祀的以蚕丛为代表的古蜀善治天文历象的祖先形象的观点。第二章主要根据《山海经》和《淮南子》等文献记载的“建木”等神树与叁星堆青铜神树作印证,认为青铜神树是作为祭祀用器的,它是祖先祭祀的一部分,它的供人神通天的意义、天文纪念的意义,都与蜀祖密切相关。第叁章主要讨论了玉璋祭山图案以及祭祀中使用象牙的原因及方式。第四章主要讨论了古蜀人心目中的神山昆仑,以及与始源地岷山的关系,以此说明古蜀祭祀神山包含的纪念蜀祖的意义。本文拟参考学者们对叁星堆祭祀坑出土物的考古研究成果,将文献与考古联系起来,力求通过对青铜纵目人面像、青铜神树、玉璋祭山图案的分析,尽量比较全面的探讨古蜀在祭祀用器中寄寓的祖先崇拜和祖先祭祀思想。(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8-04-19)
周述椿[3](2002)在《叁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是何方神圣》一文中研究指出《华阳国志》及《十叁州志》都记载蜀王蚕丛纵目。在叁星堆青铜雕像群还没有出土前,一般都不知纵目是什么样子。现在有了实物,知道原来是双目中都突出一个短管。一般论者都根据上述典籍,认为叁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当是蜀王蚕丛的相貌。至于蚕丛为什么是纵目,现在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文史杂志》2002年第1期,刊登了王红旗先生的一篇文章,认为纵目是表示望远镜,是一种测量距离的仪器,表示古蜀人对望远镜的崇拜,蚕丛由此称王。为此,王先生又举《庄子·秋水》篇中的“井底之蛙”、“以管窥天”及《淮南子·泰族训》“金目射准”为证。通读《秋水》篇(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02年05期)
范小平[4](1998)在《论叁星堆纵目的青铜面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汉叁星堆二号坑出土的叁尊被称为”纵目”的青铜像(编号为K2②148、K2②111、K2②142).风格抽象、造型独特、寓意含蓄。古蜀艺术家铸造如此别致的艺术形象.到底要给人们传达什么信息?它要反映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学术界对此众说纷法、按照通常的逻(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1998年01期)
巴家云[5](1991)在《叁星堆遗址青铜“纵目”人面象研究——兼和范小平同志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汉县叁星堆遗址,是目前四川省境内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址。遗址内两个祭祀坑出土了众多的青铜器、玉石器、象牙、海贝等文物,为研究古蜀人的历史、冶金技术、宗教和社会性质等提供了丰富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在两个祭祀坑中发现了很多青铜人面像,但“纵目”的青铜人面像仅见于二号祭祀坑。在发掘简报中,原作者称为A型人面像,其特点是眼睛向外突出。这类造型神奇的青铜人面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不少同志对它作了一些研究考释,基本上都将它和古蜀人传说中的“纵目”称王的蚕丝联系起来。本文也拟对这类“纵目”的青铜人面像的性质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于大家。(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1991年02期)
范小平[6](1989)在《广汉商代纵目青铜面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6年广汉叁星堆遗址二号商代祭祀坑中发现了一批青铜人像。其中叁尊造型奇特的“纵目”青铜人面像(MⅠ、MⅡ、MⅢ)尤为突出。叁尊青铜人面像的特点有叁。(一)形制较大,并非戴在真人脸上类似“摊戏”的面具。其中MⅠ耳宽138.2厘米,像高67厘米。MⅡ、MⅢ比MⅠ略小一些。(二)MⅠ、(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1989年S1期)
青铜纵目人面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古蜀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祀作系统分析,是构建完整的古蜀祭祀文化和宗教体系的关键之一。以祖先为主体的祭祀活动可能是叁星堆时期最重要最隆重的一种祭祀形式。叁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纵目人面像、青铜神树、玉璋祭山图案,寄寓着古蜀人丰富的精神信念和宗教观念,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则是其中最重要和最主体的部分。古蜀有着悠久的天文观象历史,古蜀人对蜀祖的崇拜和祭祀多少都和蜀祖的善治天文历象有关。本文共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叁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的“纵目”的分析,提出了叁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正是被祭祀的以蚕丛为代表的古蜀善治天文历象的祖先形象的观点。第二章主要根据《山海经》和《淮南子》等文献记载的“建木”等神树与叁星堆青铜神树作印证,认为青铜神树是作为祭祀用器的,它是祖先祭祀的一部分,它的供人神通天的意义、天文纪念的意义,都与蜀祖密切相关。第叁章主要讨论了玉璋祭山图案以及祭祀中使用象牙的原因及方式。第四章主要讨论了古蜀人心目中的神山昆仑,以及与始源地岷山的关系,以此说明古蜀祭祀神山包含的纪念蜀祖的意义。本文拟参考学者们对叁星堆祭祀坑出土物的考古研究成果,将文献与考古联系起来,力求通过对青铜纵目人面像、青铜神树、玉璋祭山图案的分析,尽量比较全面的探讨古蜀在祭祀用器中寄寓的祖先崇拜和祖先祭祀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铜纵目人面像论文参考文献
[1].董仁威,董晶.叁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彭书红.叁星堆青铜纵目面像、青铜神树、玉璋祭山图案的文献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8
[3].周述椿.叁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是何方神圣[J].文史杂志.2002
[4].范小平.论叁星堆纵目的青铜面像[J].四川文物.1998
[5].巴家云.叁星堆遗址青铜“纵目”人面象研究——兼和范小平同志商榷[J].四川文物.1991
[6].范小平.广汉商代纵目青铜面像研究[J].四川文物.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