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斑镰刀菌论文-吕锐利

蕉斑镰刀菌论文-吕锐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蕉斑镰刀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稻瘟病菌,MoIAP,氧化胁迫,漆酶

蕉斑镰刀菌论文文献综述

吕锐利[1](2010)在《稻瘟病菌凋亡抑制蛋白基因MoIAP的功能分析及Bcl-2对水花生致病菌蕉斑镰刀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它是一个主动过程,涉及一系列蛋白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其中caspase家族、Bcl-2家族以及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家族在凋亡的信号转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主要研究了稻瘟病菌抑制凋亡蛋白基因MoIAP的功能,以及Bcl-2对水花生致病菌蕉斑镰刀菌的影响。前期我们在稻瘟病菌中克隆到了凋亡抑制蛋白基因MoIAP,并且利用酵母系统研究发现,MoIAP具有抗氧化胁迫,推迟衰老及抑制ROS产生的功能。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在稻瘟病菌中的功能,我们试图将稻瘟病菌MoIAP基因敲除,然而,最终没有获得MoIAP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因此我们认为MoIAP在稻瘟病茵中是必需的。因此,我们利用基因沉默技术获得MoIAP沉默突变体,并且进一步获得MoIAP过量表达突变体。研究结果显示,MoIAP沉默与过量表达突变体产孢量没有变化;MoIAP沉默后不影响生长,但过表达可以显着提高生长速率;MoIAP对胞外漆酶和过氧化物酶起负调控作用;沉默MoIAP后会严重影响分生孢子对H202的抗性,而MoIAP过表达后能够抑制H202诱导的细胞死亡;此外,无论是沉默还是过量表达MoIAP,都不影响稻瘟病菌的致病性。为了增加生防真菌的致病性,开发恶性杂草水花生的生防真菌制剂。我们研究了抗凋亡蛋白Bcl-2对水花生致病菌焦斑镰刀菌的影响,将哺乳动物Bcl-2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蕉斑镰刀茵,获得了B-3、B-6、B-7叁个转化子,经常规PCR和半定量RT-PCR检测分析证明Bcl-2基因成功导入到蕉斑镰刀茵中并且表达。对转入Bcl-2基因的焦斑镰刀菌相关性状的分析表明,转入Bcl-2基因的焦斑镰刀茵B-6、B-7与野生型相比,生长速率和生物量没有变化,对各种盐及H202胁迫也没有抗性。然而,B-6、B-7的产孢量较野生型增加,其分生孢子可以抵抗高温胁迫,对水花生的致病性增强。因此,这将为水花生生物防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庄义庆,何东兵,张正光,郑小波,王源超[2](2010)在《环境因子对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pH及相对湿度对该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条件为28℃、pH 8.0;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制约因素,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孢子不能萌发,95%和100%时萌发率仅为23.4%和46.3%,在水滴中孢子萌发率达95.3%;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庄义庆,王源超,潘以楼,杨敬辉,郑小波[3](2009)在《蕉斑镰刀菌32-6菌株侵染空心莲子草的组织病理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的分生孢子液接种到空心莲子草叶片上表面,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分生孢子的萌发、侵染过程以及对叶片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叶片上的气孔是该菌的主要侵入途径之一。该菌可以通过破坏空心莲子草叶绿体而致病。(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庄义庆[4](2009)在《蕉斑镰刀菌在水花生生物防治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花生(空心莲子草)是重要的外来恶性杂草,对农田和水体的侵蚀成为其严重危害的主要途径。控制水花生危害的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已有许多报道。本研究从自然界水花生罹病叶片和茎杆上分离到蕉斑镰刀菌(Fusarium stoveri),对该菌在水花生上的应用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1.蕉斑镰刀菌可致水花生萎蔫、地上茎腐烂、叶片上呈现褐色斑或黄化。供试的9个菌株对水花生均有较强的致病力,但菌株间的致病力有所差异。室内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5~28℃,多数菌株的最适温度为28℃;菌株间的孢子产量有较大差异,在供试菌株中,32-6菌株的产孢量最大。根据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等因素,菌株32-6被作为水花生生防菌的优选菌株。2.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比较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对生产上常见大田作物、蔬菜、经济作物及物候上与水花生一致的杂草等42种植物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蕉斑镰刀菌菌株32-6具有高度的寄主专化性,只对水花生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对其他植物均不致病。3.在室内和室外两种环境下,研究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分生孢子液的不同孢子浓度、不同接种量、不同接种雾滴大小等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下对水花生致病效果。结果表明,无论是室内控制条件下还是自然条件下,该菌分生孢子液浓度在1×107/mL下对水花生的致病力最强,而接种后环境中的相对湿度是决定蕉斑镰刀菌致病效果的主因子,相对湿度越大,越利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侵染叶片组织。接种量和接种雾滴大小对蕉斑镰刀菌的致病效果无显着影响。4.通过液体摇瓶及固体浅盘产孢试验,以产孢量为指标,比较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在不同液体培养基中和固体培养上的产孢量。结果表明,在供试的9种培养液中,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在MMB(绿豆汤)培养液中产孢量最高,产孢量达到1×106/mL以上。在麦麸、米糠以及麦麸与米糠不同比例的混合基质上,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在单麦麸上产孢量明显高于单用米糠的产孢量,麦麸与米糠质量比达5:5时,产孢量超过单用麦麸,达到1×108/g以上。5.以绿豆汤和廉价固体基质(麦麸与米糠),分别作为液体和固体发酵基质,确定了发酵所需的参数。结果表明,绿豆汤培养液摇瓶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初始接种量体积分数为1%(以1×106孢子/mL母液)、培养5 d时,产孢量最大;固体浅盘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初始接种量质量体积比为50:1(g/mL)(以1×106孢子/mL母液),麦麸与米糠质量比为5.41:1,基质含水量在63%~65%,培养9 d时,产孢量达最大值。6.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条件为28℃,温度提高,分生孢子萌发率显着下降;pH8.0最利于分生孢子萌发;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RH80%条件下孢子不能萌发,RH95%和100%时萌发率仅为23.4%和46.3%。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7.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百草枯、草甘膦、苯磺隆和氟磺胺草醚原药和制剂对蕉斑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1/4推荐剂量对蕉斑镰刀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基本无影响。8.在田间小区试验和大区对比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蕉斑镰刀菌分生孢子液中加入不同量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用对水花生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蕉斑镰刀菌分生孢子液中加入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1/4推荐浓度(50 mg/L),对水花生生长量的控制效果高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单用200 mg/L的效果,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1/8推荐浓度(25 mg/L)混用对水花生生长量的控制效果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单用200mg/L的效果相仿,表明蕉斑镰刀菌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在防治水花生上具有协同作用。9.采用蕉斑镰刀菌32-6菌株的分生孢子液接种到水花生叶片表面,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侵染过程以及对叶片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水花生叶片上的气孔是该生防菌的主要侵入途径之一;该菌可以通过破坏水花生叶绿体而致病。(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庄义庆,乔广行,王源超,何东兵,郑小波[5](2008)在《蕉斑镰刀菌3-26菌株产孢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液体摇瓶及固体浅盘产孢试验,比较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在不同液体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同时以绿豆汤和廉价固体基质(麦麸与米糠)分别作为液体和固体发酵基质,确定了发酵所需的参数。结果表明,绿豆汤培养基液体摇瓶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0、初始接种量体积分数为1%(每mL母液1×106个孢子)、培养5d时,产孢量最大;固体浅盘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0、初始接种量质量体积比为50∶1(g·mL-1)(每mL母液1×106个孢子)、麦麸与米糠的质量比为5.41∶1、基质含水量在63%~65%、培养9d时,产孢量达最大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庄义庆,陈宏州,何东兵,王源超[6](2008)在《不同接种条件下蕉斑镰刀菌对水花生致病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和室外两种环境下,研究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分生孢子液的不同接种浓度、不同接种量、不同接种雾滴大小对水花生致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病菌分生孢子液的接种浓度和接种后环境相对湿度是决定蕉斑镰刀菌致病效果的主因子,而接种量、接种雾滴大小对蕉斑镰刀菌的致病效果均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杂草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庄义庆,何东兵,王源超,郑小波[7](2008)在《水花生病原菌——蕉斑镰刀菌菌株的筛选及其致病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蕉斑镰刀菌Fusarium stoveri是从自然界水花生植株上分离的、可致水花生表现萎蔫、地上茎腐烂、叶片上呈现褐色斑或黄化的生防真菌。室内研究表明,蕉斑镰刀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5~28℃,多数菌株的最适温度为28℃;菌株间的产孢量有较大差异。在供试菌株中,32-6菌株的产孢量最大;供试的9个蕉斑镰刀菌菌株对水花生均有较强的致病力,但菌株间的致病力有所差异。根据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等因素,菌株32-6被选为水花生生防菌的优选菌株。采用生产上常见农作物、蔬菜、经济作物及物候上与水花生一致的杂草等42种植物对菌株32-6进行寄主专化性测定,结果表明,蕉斑镰刀菌菌株32-6具有高度的寄主专化性,只对水花生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对其他植物均不致病。(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期刊2008年03期)

蕉斑镰刀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pH及相对湿度对该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条件为28℃、pH 8.0;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制约因素,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孢子不能萌发,95%和100%时萌发率仅为23.4%和46.3%,在水滴中孢子萌发率达95.3%;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蕉斑镰刀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吕锐利.稻瘟病菌凋亡抑制蛋白基因MoIAP的功能分析及Bcl-2对水花生致病菌蕉斑镰刀菌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0

[2].庄义庆,何东兵,张正光,郑小波,王源超.环境因子对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

[3].庄义庆,王源超,潘以楼,杨敬辉,郑小波.蕉斑镰刀菌32-6菌株侵染空心莲子草的组织病理观察[J].江苏农业学报.2009

[4].庄义庆.蕉斑镰刀菌在水花生生物防治上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5].庄义庆,乔广行,王源超,何东兵,郑小波.蕉斑镰刀菌3-26菌株产孢条件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

[6].庄义庆,陈宏州,何东兵,王源超.不同接种条件下蕉斑镰刀菌对水花生致病效果的研究[J].杂草科学.2008

[7].庄义庆,何东兵,王源超,郑小波.水花生病原菌——蕉斑镰刀菌菌株的筛选及其致病性测定[J].中国生物防治.2008

标签:;  ;  ;  ;  

蕉斑镰刀菌论文-吕锐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