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论文-刘潇男

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论文-刘潇男

导读:本文包含了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金融摩擦,金融加速器

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论文文献综述

刘潇男[1](2018)在《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不对称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差异的长期积累和改革开放政策偏向,我国经济发展从最初的整体同质化转变为区域差异化。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央行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金融体系异质性的情况下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导致各地区的实际经济活动受到货币政策影响时滞、力度和时长不同,这就是货币政策的区域不对称效应。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会导致货币政策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甚至可能对某些地区产生负面影响,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不仅是稳定发展国家整体经济,还要关注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我国货币政策区域的不对称效应存在吗?如果存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经济的影响差异以及导致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都值得探寻。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介绍国内外学者对于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研究动态,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金融摩擦和金融加速器理论分别进行论述,通过初步理论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货币政策效应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实证研究和原因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为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实证检验。采用最新季度数据,以货币供应量、利率、产出和物价四个变量,建立稳定的结构向量自回归(以下称为SVAR)模型,通过结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货币政策冲击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经济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对称效应,并且与多数前人研究结论不同,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产生的政策效应大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第四部分在实证研究结果和理论基础上,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金融摩擦和金融加速器角度出发,运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企业和居民特质差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各个地区的金融摩擦不同,引起金融加速器作用不同,最终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第五部分为结论及政策建议。总结全文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减小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摩擦、缓解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目的出发,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通过发展地区经济、完善地区金融体系以及建立完备信用体系减少金融摩擦成本,逐渐减弱金融加速器的功效,增强央行和政府对区域经济指标的实时监测能力,实施区域结构化的货币政策,促进各区域经济平衡和稳定发展。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不同于以往研究常用的叁变量VAR模型,本文以货币供应量变量、利率变量、产出变量和物价变量建立四变量SVAR模型,新增利率变量可以更好地把握货币政策对于地区经济的影响,通过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更准确判断货币政策效应在地区间产生的影响程度和差异。在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中,本文创新性地从地区金融摩擦和金融加速器作用差异角度出发,比较各区域金融发展、企业和居民环境特质差异引起的金融摩擦差异,从理论角度解释了本文的实证结果即货币政策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政策效应大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性效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区域的划分仍不够细致,如果能对全国31个省和自治区分别进行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探讨,会得到更精确的结果。由于数据可得性原因难以衡量地区间金融摩擦这一指标,本文只基于理论和数据基础进行分析货币政策效应产生的原因,如果可以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产生原因,论文将更完备。(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1-01)

杨荣,郭威[2](2015)在《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以赣、浙两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最优货币区的判别标准为理论依据,分析两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证明了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存在性,并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的方法研究1984~2012年间我国货币政策在江西、浙江两省产生的不对称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由于我国地域发展差异巨大,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在东中部地区差距明显,同一货币政策会在不同区域产生差异效果,央行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在坚持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货币调控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本文来源于《金融与经济》期刊2015年04期)

张伟进,胡春田[3](2014)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城乡区域不对称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VAR模型实证显示货币政策对城乡居民消费存在显着不对称效应,乡村居民消费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程度较城镇居民更大且调整时间更长。为深入剖析货币政策城乡不对称效应的产生机制,文章从城乡区域的金融发展不平衡视角,提供了一个城乡居民具有资产配置选择差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理论模型。结果显示:DSGE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出VAR模型中城乡居民消费对货币政策冲击具有不对称调整的脉冲响应路径;而城乡居民资产配置选择差异正是造成货币政策城乡不对称效应的重要解释因素。(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与管理》期刊2014年02期)

何晓夏[4](2010)在《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金融结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在中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中表现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找到矛盾的成因,在形成这一效应的多个因素中,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原因尤为突出。借助国内新近的乘数货币政策效应不对称模型研究成果,详尽分析了其中的金融结构因素,从而论证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是形成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邓佑甜[5](2010)在《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的国家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其政策效果必然在各地区产生较大的差异,这就是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主要是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的不同需求,货币政策的区域不对称性效应不可避免。本文在对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首先运用蒙代尔最优货币区判别标准对我国是否属于最优货币区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尚不属于最优货币区,从而判定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不对称效应;然后,选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变量,利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预测方差分解和基于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Kalman)等多种计量分析工具和手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不对称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①我国当前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着的不对称性效应。其中,货币政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②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响应速度最快,敏感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的敏感度最低;货币供应量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解释力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且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影响呈明显的滞后性。③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为西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④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严重失衡,信贷资源和金融深化程度不一,企业和居民行为存在差异,投资效率和产出水平不一致,使得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的中介、载体、微观主体和目标结果等各环节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由此导致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在各区域产生不对称效应。⑤提高货币政策区域有效性,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包括: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保持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实行灵活的货币调控政策;实施一定差异的金融监管政策。(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04-01)

张晶[6](2007)在《基于面板模型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问题,相关的实证研究都采用了非约束性VAR模型。在考虑到这种计量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和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检验的特殊性后,本文采用更具有优势的面板模型,对我国1978~2005年间的货币政策在东部、中部、西部叁大区域上的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在95%的置信度下,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价格月刊》期刊2007年03期)

耿识博,谢士强,董军[7](2005)在《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为基础,在乘数不对称和经济非均质性条件下,通过构建和比较货币政策区内不对称效应和区间不对称效应模型,揭示了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不对称影响。(本文来源于《金融研究》期刊2005年07期)

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最优货币区的判别标准为理论依据,分析两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证明了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存在性,并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的方法研究1984~2012年间我国货币政策在江西、浙江两省产生的不对称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由于我国地域发展差异巨大,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在东中部地区差距明显,同一货币政策会在不同区域产生差异效果,央行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在坚持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货币调控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论文参考文献

[1].刘潇男.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不对称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18

[2].杨荣,郭威.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以赣、浙两省为例[J].金融与经济.2015

[3].张伟进,胡春田.我国货币政策的城乡区域不对称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

[4].何晓夏.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金融结构因素[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

[5].邓佑甜.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

[6].张晶.基于面板模型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研究[J].价格月刊.2007

[7].耿识博,谢士强,董军.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J].金融研究.2005

标签:;  ;  ;  ;  

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论文-刘潇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