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荆门上清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荆门上清丸,镇痛作用,一氧化氮
荆门上清丸论文文献综述
薛婧,杨芳,杨凯伦,王茹,夏鸿[1](2018)在《荆门上清丸对小鼠镇痛作用及其血清NO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荆门上清丸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镇痛作用与血清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利用4种体内致痛小鼠模型(扭体法、热板法、水浴甩尾法、福尔马林致痛法)观察荆门上清丸对小鼠的镇痛效果,各致痛模型随机均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0.02 m L/g生理盐水),荆门上清丸高、中、低剂量组(1 000、500、250mg/kg),阿司匹林组(100 mg/kg),灌胃1次/d,连续给药3 d。通过ELISA法检测热板法实验小鼠血清中NO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荆门上清丸高、中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能抑制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5),延长小鼠热板舔足的潜伏期(P<0.05),能提高小鼠的痛阈值(P<0.05),抑制福尔马林实验的Ⅱ相反应(P<0.05),降低血清中NO的含量(P<0.05)。结论荆门上清丸对炎性介质参与的疼痛及热刺激导致的疼痛都有明显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与抑制血清NO的含量有关。(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宋冬梅,田平林,韦红[2](2012)在《荆门上清丸治疗慢性咽炎56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咽有异物感或干咳少痰为特征,具有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1]。近年来我们用荆门上清丸治疗56例慢性咽炎,并进行疗效分析,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朱兴贵,郑光明[3](2010)在《古方荆门上清丸制备工艺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改进古方荆门上清丸的制备工艺,使之适应现代制药要求。方法:以乙醇为赋形剂,将传统手工制丸改为泛制法制作。结果:泛制法工艺简单,成品质量均一,可控,生产效率高。结论:泛制法可作为荆门上清丸的规模生产制备工艺。(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刘荆金[4](2009)在《荆门上清丸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荆门上清丸来源于荆门李氏“老积荫堂”家传的祖传秘方,由儿茶、麝香、薄荷、荆芥、桔梗、山豆根、冰片、硼砂、黄连、甘草等十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主治:头晕头痛、偏正头痛,耳鸣耳聋、耳内肿痛,目红暴赤、眩烂流泪,口舌咽喉生疮,牙龈肿痛出血,鼻内肿塞、鼻中生疮,风热咳嗽,伤风中暑,口渴唇焦,小便短赤等症。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我们在不改变原有剂型的前提下,做了提取工艺及成型工艺研究,质量研究部分考察了中间体质量标准及成品质量标准,结果表明,质量稳定,可控。1、对各实验部分所用药材进行了基源鉴定,对含有控制性指标成分的药材进行了含量测定,所有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有关规定。2、制备工艺的研究(1)提取工艺研究:我们对荆芥、薄荷提取挥发油时的加水量及提取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采用加10倍量水,提取5小时。药渣及其余黄连、山豆根、甘草、桔梗进行水提取研究,考察了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加水量叁个因素,最后优化选择提取工艺,提取叁次,每次加水量为10倍,每次提取2小时。经验证试验及中试放大,本提取工艺稳定可行。(2)成型工艺研究:按照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进行了成型工艺的研究,本丸采用泛丸的方法,对泛丸时的环境湿度、乙醇浓度及干燥温度进行研究,结果环境湿度应控制在相对湿度60%以下,采用95%乙醇溶解挥发油为黏合剂,干燥温度应控制在40℃以下。3、中间体质量标准荆芥(1000g),薄荷(1000g)加10倍量水,煎煮5小时,收集挥发油,滤液另存,滤渣与甘草(140g)、桔梗(1000g)、黄连(100g)、山豆根(300g)混合,加水提取叁次,每次加10倍量水,提取2小时,煎煮水液,趁热滤过,叁次滤液合并,再与薄荷、荆芥滤液混合一起浓缩成浸膏,80℃烘干,得干浸膏,粉碎过120目筛,得干浸膏粉。以干浸膏的提取量及盐酸小檗碱的量为控制指标,稳定可控,重复性强。4、成品质量标准我们在对荆门上清丸质量标准研究时,按药典规定进行了一般项目检查。包括水分,重量差异,装量差异,溶散时限,重金属,砷盐,结果均符合药典规定。鉴别试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儿茶、荆芥、薄荷、冰片等分别进行了研究,其中硼砂属于无机物类,进行了化学反应验证,并建立了儿茶、薄荷、荆芥、冰片的薄层鉴别方法,并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对麝香的定性鉴别,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本品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进行测定。(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9-05-15)
刘荆金,田平林,陈科力[5](2009)在《荆门上清丸中儿茶素、表儿茶素的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荆门上清丸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荆门上清丸中儿茶素、表儿茶素的总含量。色谱柱为C18柱(250mm×4.6mm,5um),流动相为甲醇-5%乙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8nm。结果儿茶素,表儿茶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为99.04%,100.74%,RSD分别为1.63%,2.32%。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荆门上清丸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09年08期)
张世芳,王怀真,阚虹,孙江桥[6](1986)在《荆门上清丸的药理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荆门上清丸(简称上清丸,下同)由儿茶、麝香、薄荷、荆芥、桔梗、梅片、硼砂、豆根、黄连、甘草等十味药物组成,临床用以治疗头晕、头痛及口舌咽喉炎症,效果较好.本文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材料上清丸由荆门制药厂供给.制成两种剂型,混悬液用0.5%羧甲基纤维素钠配成;醇提物用自备50%乙醇回流两次,回收乙醇,浓缩(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1986年03期)
张世芳,王怀真,阚虹[7](1985)在《荆门上清丸的药理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荆门上清丸治疗头晕、头痛及口腔咽喉等炎症,效果较好。本文报告上清丸混悬液及上清丸醇提物的药理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1985年00期)
李谦[8](1982)在《双柏为记辨真伪,中外驰名上清丸——关于“荆门上清丸”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荆门上清丸”历史悠久,相传已有二百多年,是李氏的祖传秘方,居家的常备良药。该药功能是清上焦之火,治上焦之病,凡属“邪热上袭”的病症,一概有效。作者对“荆门上清丸”的历史情况进行了考察与介绍。(本文来源于《中成药研究》期刊1982年05期)
荆门上清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咽有异物感或干咳少痰为特征,具有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1]。近年来我们用荆门上清丸治疗56例慢性咽炎,并进行疗效分析,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荆门上清丸论文参考文献
[1].薛婧,杨芳,杨凯伦,王茹,夏鸿.荆门上清丸对小鼠镇痛作用及其血清NO含量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
[2].宋冬梅,田平林,韦红.荆门上清丸治疗慢性咽炎56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2
[3].朱兴贵,郑光明.古方荆门上清丸制备工艺的改进[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
[4].刘荆金.荆门上清丸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
[5].刘荆金,田平林,陈科力.荆门上清丸中儿茶素、表儿茶素的含量测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
[6].张世芳,王怀真,阚虹,孙江桥.荆门上清丸的药理作用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1986
[7].张世芳,王怀真,阚虹.荆门上清丸的药理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
[8].李谦.双柏为记辨真伪,中外驰名上清丸——关于“荆门上清丸”的历史考察[J].中成药研究.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