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修编论文-张大均,张娟

问卷修编论文-张大均,张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问卷修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修订,双因子模型

问卷修编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均,张娟[1](2018)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基于双因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根据双因子模型在已有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基础上进行修订。双因子模型因其在多维构念测量中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测验的编制和评估中。目前,已有研究运用双因子模型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测量工具进行修订,且证明双因子模型的拟合结果最优。因此,为修订信效度较高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使之更适于大学生群体的测量,本研究拟采用双因子模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工具进行修编和检验。从全国范围内选取18所高校先后两次进行了测量,修订后的问卷共包含27个题项,包括心理素质一般因子和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叁个特殊因子。通过比较传统叁因子模型、单因素模型和二阶模型的数据拟合结果,双因子模型拟合结果最优,且信效度也都符合测量学标准,可作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罗世兰,张大均,王智,刘广增,陈万芬[2](2018)在《幼儿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幼儿心理素质问卷题项过多,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不便,会影响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简化和修编.本研究根据双因子模型,对已有的幼儿心理素质问卷进行修编简化.修编简化后的幼儿心理素质问卷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品质3个维度,共15个题项.双因子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幼儿心理素质问卷的双因子结构更优.幼儿心理素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幼儿心理素质测评,供家长使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姚翠荣[3](2011)在《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的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主性是指个体依靠自身作出符合社会规范的决定,并能自我调节而达到目标的行为倾向。教师自主对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观点和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教师自主性在教师工作中的发挥,因此,教师自主性成为教师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编制科学有效的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量表并对其进行测量,有助于客观了解中小学教师自主性发展水平,为教师自主性的培养提供依据。修编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孟晓磊,郭成,2010),旨在使其成为结构更为完善、信效度更高的测量工具,为科学测量中小学教师自主性提供有效的工具。本研究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构访谈,认真分析原问卷,进一步修订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性理论模型,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修编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最后确定出正式的修编问卷,以此作为测量工具,考察了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现状特点研究。综合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的结构是一阶四因子,包括自我定向、自我控制、主动性和自我依靠。(2)修编后的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中小学教师自主性水平的标准心理测量工具应用。(3)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性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自我依靠水平较高,而主动性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较低。(4)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性在年龄、性别因素上差异不显着。(5)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任教学段差异非常显着,具体表现为:初中教师的自我控制水平最高;除了自我控制,高中教师的自主性水平及自我定向、自我依靠和主动性叁个因子的水平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6)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学历差异极其显着。具体表现为:硕士学历教师的自主性及其自我依靠水平显着高于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教师,本科学历教师自我定向和主动性水平高于专科学历和硕士学历教师。(7)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学校类型差异显着,重点学校教师自主性水平优于普通学校教师;在自主性各因子中,普通学校的教师自我定向水平高于重点学校教师,而重点学校的教师在自我控制和自我依靠因子上的水平高于普通学校教师。(8)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区域差异显着,表现为东部教师的自主性及其各因子水平均显着高于中部和西部教师。(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5-09)

易雯静[4](2010)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修编及其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已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保证。但是,小学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何有效评估其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和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价值。所谓心理素质就是指以个体生理条件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部获得的刺激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个体的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它包含认知、个性以及适应性叁成分。本研究遵循“理论构建-工具修编一特点分析”的基本思路,以刘衍玲、郭成编制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已有问卷,结合开放式调查所获资料,重新验证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修编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规范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以此为基础,初步揭示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小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是一个一阶13因素、二阶3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模型。叁个二阶因素分别是认知、个性和适应性因素,其中认知因素包括智力、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3个因素;个性因素包括进取心、创造力、自信心、意志力4个因素;适应性包括身心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情绪适应性、挫折环境适应性6个因素。2.修编后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由认知、个性、适应性叁个分量表构成,整个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测量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工具。3.当前我国西南地区小学生心理素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M=3.5962),各维度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其中个性发展水平最高,适应性发展水平最低。4.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心理素质发展总体水平、适应性发展、元认知计划、耐挫力、人际适应性以及学习适应性因素上,女生显着高于男生。5.不同学业成绩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差异显着,其中,学习成绩优异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明显优于学习成绩一般组和成绩较差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6.不同年级小学生在认知发展和适应性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显着,个性发展上差异不显着。其中,叁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年级,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适应性发展水平最低。(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0-05-01)

胡姗姗[5](2009)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成瘾是指个体过度使用网络所引起的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导致生理机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受损的习惯性行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既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也可以拓展和深化网络心理研究。修编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既是检测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实需要,又是预防、矫治和科学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基础性工作,意义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开放式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特点探析、完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等步骤,对欧居湖编制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卷》进行了系统修编。对修编后的问卷采用项目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修编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并初步提出了矫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综合研究结果并与欧居湖的研究比较,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结构是一个一阶8因素、二阶3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二阶因素包括生理症状、社会功能受损和心理症状,一阶因素包括耐受性、戒断性、强迫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疏离、社会脱离、学业不良和生理症状。2.修编后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3.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症状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7.5%,其中重度成瘾症状者占1%,中度成瘾症状者占4%,有轻度网络成瘾症状者占32.5%,无明显网络成瘾症状者占62.5%。4.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其戒断性、耐受性、强迫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疏离、社会脱离和学业不良维度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5.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其戒断性、耐受性、强迫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疏离、社会脱离、学业不良和生理症状维度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6.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强迫性、时间管理问题和网络成瘾总分之间的存在显着的周上网时间差异,但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戒断性、强迫性、时间管理问题和网络成瘾总分之间的存在显着的次上网时间差异,但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7.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其戒断性、强迫性、社会脱离和网络成瘾总分之间存在显着的人际状况差异。8.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其戒断性、耐受性、强迫性、人际疏离、社会脱离之间存在显着的身心状态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24)

李娜[6](2009)在《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主要包括准备性不足、信息探索困难冲突矛盾突叁个方面。这其中既包含认知因素,又隐含情绪情感因素。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他们所表现出的职业决策困难特点不同于已就业人员在职业转换期进行再次职业选择所遇到的职业决策困难。一方面,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高校扩招热度不减,而高等教育就业制度从毕业分配完全过渡到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个体的抉择日显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职业选择和职业定向的初步阶段,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进行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不仅能为我国高校招生就业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为了解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主要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李西营编译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2006)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已有问卷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完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理论模型,根据理论模型和两次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修编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形成正式问卷。以此作为测量工具,对205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初步揭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有:1.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结构,是个叁阶一因子二阶叁因子一阶十因子模型。主要包括缺乏准备、信息探索困难和冲突矛盾叁个维度。其中缺乏准备包括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信念和犹豫不决叁个因子;信息探索困难包括自我信息不足、职业信息不足、社会环境信息不足和信息获取方式(渠道)不足四个因子;冲突矛盾包括外部冲突、内部冲突和情绪不适叁个因子。2.本研究修编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包含叁个分量表,10个因子,35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a为0.915,分半信度系数为0.914;各因子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34~0.767之间,各分量表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在0.844以上,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以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为效标问卷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10个因子与职业决策效能总分及其5个因子均成显着负相关(r=-0.100~(**)~-0.375~(**)),这表明问卷的效度良好。3.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总体来说处于中等水平,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有:决策中的情绪不适、社会环境信息不足、以及决策前的犹豫不决,这几方面均表现出中等偏上水平;此外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方面以及如何获取更多有效信息也表现出较高的困难水平。4.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水平与年级呈现出倒“V”型关系,二年级以后,困难程度呈直线下降趋势,二年级却是职业决策困难表现最为突出的年级。5.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在性别、专业、兼职经历情况、学校类型、家庭来源和父母有否参与决策等六大方面均存在差异。(1)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发现,与男生相比,女生在犹豫不决、职业信息、社会环境信息、信息获取渠道、情绪不适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职业决策困难;在不合理信念、外部冲突两因子上,男生则表现出更多的决策困难。(2)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也存专业上的显着差异。整体来说,文科类表现出较少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准备性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不合理信念)、信息探索困难、外部冲突上,其困难程度远远小于工科类的学生。(3)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在有无兼职上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缺乏准备、信息探索、冲突矛盾叁个分量表上均表现出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兼职经历的困难少,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信息探索、信息获取探索、情绪不适4个因子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P<0.01)。(4)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在学校类型上也呈现出显着差异。本研究发现在信息探索困难分量表及其职业信息探索、社会环境信息探索因子上、冲突矛盾分量表和情绪不适因子上,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困难水平均显着低于专科院校的大学生;同时在情绪不适因子上,一般本科院校学生报告的困难水平也显着低于专科院校的学生。(5)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在家庭来源地上也表现出显着差异。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在信息探索方面差异非常显着(P<0.01),来源于大城市的学生困难水平显着低于来源于农村和乡镇的学生,而来自中小城市和来自省会及大城市的学生之间的职业决策困难程度没有显着性差异。(6)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在父母有否参与方面差异显着。本研究发现,除了不合理信念之外,其余各因子和分量表均表现为,有父母参与决策的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显着低于没有父母参与的大学生,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自我信息探索、职业信息探索、社会环境信息探索和内部冲突几方面达到了异常显着的差异(P<0.01)。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修编完善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初步解决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工具,揭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22)

汤芙蓉[7](2009)在《大学生恋爱压力问卷的修编及其现状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恋爱是大学的常见现象。大学生群体由于性生理成熟以及心理上对亲密、归属的渴求,对爱情有着美好向往和热切追求。可爱情却总是幸福与痛苦交织,快乐与悲伤并存,亲密关系的建立更是一门艺术。大学生在恋爱中可能面临重重的压力和困境,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产生一些心理危机和过激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对大学生恋爱压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中对恋爱和压力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探讨大学生恋爱压力的研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在恋爱压力的概念界定、维度构想、测评工具以及现状特点和教育引导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腰秀萍、张大均(2006)对大学生恋爱压力测评工具进行了研究,编制了大学生恋爱压力问卷,但是该研究在问卷的维度构建、信效度和被试取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分析、开放式调查、专家咨询、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腰秀萍、张大均编制的大学生恋爱压力问卷进行修编,并在问卷测试的基础上,考察了大学生恋爱压力的特点。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大学生恋爱压力问卷的修编;(2)大学生恋爱压力现状特点研究。综合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恋爱压力的结构是叁阶一因子(大学生恋爱压力)、二阶六因子(伴侣压力、学业压力、性压力、异性压力、失恋相关压力、家庭压力)、一阶十四因子(分别是:消费压力、距离压力、信任压力、亲密冲突压力、异性压力、性生理压力、性关系压力、学业期望压力、学期冲突压力、分手抉择压力、挫折经验压力、恋爱前景压力、家人压力和背景压力)。2.修编的大学生恋爱压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恋爱压力的心理测量工具。3.大学生恋爱压力总体上处于轻度压力水平。大学生在恋爱中的消费压力、恋爱前景压力、距离压力、家人压力上感受特别强烈。4.大学生恋爱压力有显着的年龄、年级差异。总体趋势为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压力体验降低。5.大学生恋爱总体压力、失恋相关压力、家庭压力、信任压力、分手抉择压力、前景压力和家人压力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显着高于男生。大学生恋爱的性压力、异性压力、性生理压力、学业期望压力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显着高于女生。6.大学生恋爱压力仅在消费压力和学业压力上存在显着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非独生子女显着高于独生子女。7.大学生总体恋爱压力存在显着的专业差异,除了距离压力、亲密冲突压力、异性压力、性压力之外,大学生恋爱压力的其它因子均存在显着的专业差异,总体趋势表现为文科>医学>理工科。8.大学生恋爱总体压力存在极其显着的学校类型差异,除了亲密冲突压力、异性压力、性生理压力和恋爱前景压力四个因子以外,其它恋爱压力因子均存在显着的学校类型差异,总体趋势表现为大专>一般院校>重点院校。9.大学生在总体恋爱压力上存在显着的恋爱状态差异,并且在其它各个因子上都存在显着的恋爱状况差异,其中失恋相关压力(包括其下面的子维度:分手抉择压力、挫折经验压力、前景压力)、距离压力、家庭压力表现为曾经恋爱过>从未恋爱>恋爱中,曾经恋爱与恋爱中的压力感受存在显着差异,其它因子均表现为从未恋爱>曾经恋爱过>恋爱中。10.大学生总体恋爱压力、性压力、失恋相关压力、家庭压力、异性压力上、性生理压力、学业冲突压力、分手抉择压力、背景压力上存在显着的父母婚姻关系差异,总体压力趋势表现为父母婚姻关系很差>父母婚姻关系一般>父母婚姻关系良好>父母婚姻关系很好。11.大学生恋爱在消费压力、异性压力、学业期望压力、背景压力等因子上存在显着的家庭经济差异,总体压力趋势表现为家庭经济状况贫困>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家庭经济状况富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01)

薛中华[8](2009)在《大学生生命质量观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质量观是指个体对满足生理、心理需要的物质和社会条件的要求、意向以及对发展自身和追求生命意义的认识和愿望。开展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研究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针对性开展,以及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方法指导。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工具修编—问卷调查—特点揭示”的思路,在已有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修编张雯、张大均(2007)编制的“大学生生命质量观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证修订了的大学生生命质量观问卷的结构,并揭示了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特点。综合本研究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实证模型与理论构想模型基本拟合,由二阶四因子、一阶十因子的维度构成:二阶因子为物质环境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物质环境领域只含有一个一阶因子:物质环境。社会领域含有人际关系、社会贡献、婚恋家庭、收入水平、名誉地位五个一阶因子。心理领域包含自我认知、精神信念两个一阶因子。生理领域包含生理健康、形体容貌两个一阶因子。修编后的大学生生命质量观问卷具有较原问卷更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工具。2.当代大学生对生命质量的认识按重要性排序是生理健康>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社会贡献>精神信念>物质环境>婚姻家庭>名誉地位>形体容貌>收入水平。生理健康因子得分显着高于其它因子得分,而收入水平因子得分显着低于其它因子得分。3.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观的测量分数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随着年级的升高大致呈V型的发展趋势。4.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观总体的性别差异显着,除了在名誉地位因子性别差异一般显着外(p<.05),其余因子在性别差异上均达到极其显着水平(p<.001)。5.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城乡差异显着,除社会贡献、自我、人际关系叁个因子外都存在显着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各个因子上得分显着低于来自城镇和城市的大学生。6.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专业差异显着,具体表现在文科学生在各个因子上都显着高于理科工科和其他专业学生。(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刘利敏[9](2009)在《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它作为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对个体职业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个体职业发展的探索时期,即将进入职业领域,他们需要做出与自身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决策,为实现职业目标进行多方面准备。编制科学有效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并对其进行测量,有助于客观了解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其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依据。修编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郑海燕、张大均,2006),旨在使之成为结构更完善、信效度更高的测量工具,为科学测量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提供有效工具。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认真分析原问卷,进一步修订符合我国当代大学生实际的职业成熟度理论模型,并据此多次修编问卷,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修编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最后确定出正式修编问卷。以此作为测量工具,对全国9个省市的267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发展特点。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由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组成,与郑海燕、张大均(2006)的结构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原有结构中的一阶因子“灵活性”被该研究中的“现实性”所替代。(2)修编后的正式问卷较原问卷(郑海燕、张大均,2006)具有更为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工具使用。(3)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较原问卷的得分有所提高。(4)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在学校类型、家庭居住地、有无兼职工作和是否为独生子女4个因素上的不存在差异。对于家庭居住地的差异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而有无兼职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在原问卷的分析结果中呈现出显着差异。(5)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年级差异显着,四个年级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其中四年级最高,二年级最低;与原问卷中得出的倒“U”型发展趋势恰恰相反。(6)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专业差异显着。其总体发展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艺体类<理科类<农学类<文科类<医学类<工科类。(7)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的发展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小学<大学<中学或中专<小学以下<硕士及以上。(8)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极其显着,男生非常明显地优于女生;而原问卷中的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差异并不显着。(9)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的发展具有极其显着的差异,学生干部明显优于非学生干部。(10)是否参与学校社团对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具有极其显着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没有参与<参与但没组织社团活动<参与并组织社团活动。(11)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具有极其显着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小学<小学以下<中学或中专<大学<硕士及以上。(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01)

问卷修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已有幼儿心理素质问卷题项过多,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不便,会影响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简化和修编.本研究根据双因子模型,对已有的幼儿心理素质问卷进行修编简化.修编简化后的幼儿心理素质问卷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品质3个维度,共15个题项.双因子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幼儿心理素质问卷的双因子结构更优.幼儿心理素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幼儿心理素质测评,供家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问卷修编论文参考文献

[1].张大均,张娟.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基于双因子模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罗世兰,张大均,王智,刘广增,陈万芬.幼儿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姚翠荣.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的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4].易雯静.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胡姗姗.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6].李娜.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7].汤芙蓉.大学生恋爱压力问卷的修编及其现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8].薛中华.大学生生命质量观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9].刘利敏.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标签:;  ;  ;  ;  

问卷修编论文-张大均,张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