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中学255416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是每一位老师的日常工作。生本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充分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拓展,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课堂中会听、会讲、会评,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下面我谈一下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我认为,在设计教学目标方面,教师应该思考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章节中所处的地位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因此,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最优的设计是出示确立自主学习目标,使学习内容问题化目标展示,使学生带着问题任务主动学习本节内容。当然,设计的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问题情境的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特点两方面,使问题情景的设计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挖掘学生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要创设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寻找答案。另外,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想听课,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如:直观形象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新颖、恰当的悬念、多媒体教学等等。特别是在几何教学中,将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可使学生感到既新颖又自然。例如在讲解“平移、旋转、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二次函数”等时,可以用几何画板向学生进行动态演示,直观的动画效果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数学知识在学生的感知中得以生成。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建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本课堂中活动的形式是课后预习思考,课上合作学习。教师在设计预习案时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素材,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精心设计预习案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自行思考解题的思路方案,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渠道开展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抽象为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探究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表达出其独特的思维,其中可以有合理成分,也可以有不合理的成分,要多鼓励,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习的欢愉、成功的惊喜。教师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发现并肯定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体验、感悟讨论和探究中发现的新知识、新方法,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范例与练习的设计
例题教学与练习是知识应用阶段,设计范例与练习的艺术要求精美,使所选的例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在设计课堂练习题目时,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题目是探究成果的直接再现;第二层次的题目是探究成果的变式训练;第三层次的题目是探究成果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拓展提高题)。练习中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分析、探究问题。其中前两个层次针对全体学生,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完成第一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一题多解的开放性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增加练习题的难度,而是要改变过去练习题单一的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
合作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新课程背景下,建议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分组时必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兼顾优差生搭配,进行合理分组,分清每个成员职责,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互相协作、探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一种“亲历”。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倾听,会质疑,会组织、会总结。教师要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不能放任自流,注重小组合作交流时间的分配,还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小组评价的激励性。后进生回答多加分,促进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小组凝聚力,落实“生本教育”,构建“高效课堂”才不是一句空话。
生本教育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突出学习,教得少,学得多,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更重要;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与拓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并遵从人的由整体到局部,先感受后认识的规律去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