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论文-刘启明,贾海红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论文-刘启明,贾海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趋势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启明,贾海红[1](2019)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下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了探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代表东中西部的山东省、山西省和贵州省的农村低保信息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呈现出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的发展趋势:保障标准地域上略有差异,总体均衡;各级明确责任、打造"阳光低保"。政府主导是手段和保障,制度衔接和制度规范化是必然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循序渐进和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城乡统筹是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16期)

李建恩[2](2019)在《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逐渐步入到了全面落实的新阶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大体上表现为保障标准较低、立法缺失以及资金来源渠道较少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其加大完善力度。(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年04期)

祝静[3](2018)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钟家庄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新疆自治区实施最低农村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农村扶贫体系取得了巨大成效,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低保服务,并提出了许多扶贫措施,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扶贫实践过程中,受许多因素影响,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本文从全国扶贫的大环境中考虑,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新疆石河子市钟家庄为例,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对策。(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赵卓[4](2017)在《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总结现状及取得的成果,挖掘农村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文章基于统计年鉴与文献分析法,采取问卷、座谈、入户走访等方法,以低保享受家庭、低保管理人员及其他群众为调研对象,随机抽样了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管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各省的统计年鉴,统计分析各省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人均医疗的差异性;由此提出设置低保准入强制性条件、推行低保时限及渐退制度、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工作等对策。[结果]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农村低保标准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同属于发达省份的广东省低保标准远低于北京、上海,主要原因是由广东省内部各地区贫富差距所引起的区域差异。各省市农村医疗标准差距不大,主要原因是物价指数、医价指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无差距。[结论]目前我国农村低保人数逐渐增加,农村低保补贴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存在着农村贫困线较低、各省(市)低保标准差异较大、低保对象确定程序缺乏公开、公正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7年04期)

张爽,王志凌[5](2016)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动态管理研究——以贵州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针对农村贫困居民的一项"兜底"政策,是农村贫困人口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可以有效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兜底脱贫"作用,实现应保尽保、精准帮扶,是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步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对农村低保动态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有关部门制定工作决策、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参考和帮助。(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29期)

谢东梅,苏宝财,蒋蔚[6](2016)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和不平等减少效果评估——基于福建省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最大化贫困减少目标,提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配效果评估的理论框架,运用反事实分析方法,采用2004—2010年福建省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估算低保转移支付产生的贫困和不平等减少效果。结果显示:低保转移支付具有较强的分配敏感性,有效地消除了极端贫困,显着缩小了低收入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整体福利水平,然而,累进性的低保制度对于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减少影响仍较为有限。(本文来源于《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期刊2016年03期)

张茜[7](2016)在《泰安市岱岳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最后一道安全网”,它在缓解和解除贫困人员的生活困难,维持人的尊严和基本生存权以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对于解决农村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缓和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整合现有的繁杂的社会救助项目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岱岳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叁个阶段:一是初创阶段(1997年~2004年);二是较快发展阶段(2005年~2009年);叁是注重完善阶段(2010年~至今)。(2)岱岳区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从组织管理机制看,岱岳区民政局为规范低保管理,“四措并举”努力打造阳光低保;从流程管理机制看,为切实规范“入口关”入口,岱岳区民政局推行“五严格”;从保障标准的确定来看,岱岳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助水平要达到月标准的60%以上,且比2015年增长8%以上;从筹资机制来看,低保资金的筹集由区财政部门负责,及时纳入区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专户,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3)岱岳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较大成效:一是初步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截止2015年低全区农村低保提高到每人每年3400元。农村低保保障27020人、发放保障资金5550.5万元、人均补助水平170元。二是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贫困居民解决“生有所靠”的问题,作为社会保障的“基石”,为农村居民建立起了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叁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岱岳区严格按照省市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要求,全区共争取省市扶贫资金1080.5万元,对全区85个省级贫困村和11个市级贫困村进行了项目扶持;四是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低保制度的建立为农村居民解除后顾之忧,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4)泰安市岱岳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过程尽管取得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保障待遇差距较大、资金筹集缺乏法律约束,渠道不畅、居民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知存有偏差、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以及保障对象难以确定等。其原因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不足、保障资金来源单一,管理不完善、法制体制建设滞后,监督管理不完善、政策宣传不到位,居民认知存有误区、基层组织机构不健全,素质有待提高。(5)进一步完善泰安市岱岳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合理界定低保保障对象;拓宽低保资金筹集渠道,规范监管;加强监督管理,构建监督评价体系。同时,还应采取以下辅助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低保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创业条件;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创新服务和管理机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8-20)

张化楠,方金[8](2015)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基于山东省17地市统计数据,本文梳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现状,指出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5年16期)

朱晒红[9](2014)在《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研究——基于资金筹集困难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文章主要分析农村低保资金筹集的问题,如筹资渠道单一、地方财政紧张等,并就此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4年14期)

李国艳[10](2014)在《濮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和“叁农”工作,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大幅度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但是,在广大农村仍有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政府给予帮助。享有切实的社会救助权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可简称为农村低保)是政府对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按照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国家的城乡一体化进程,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濮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和实施。此后,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救助标准逐年提高,各级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制度建设逐步规范。与此同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农村低保制度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保障制度的公平公正。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农村低保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促进农村低保制度的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重点说明选题的背景与理由,介绍国内外社会救助、低保制度理论与实践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理论分析,重点分析了农民贫困原因、救济需求,以及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第叁章分别从制度建设与保障水平、制度运行模式以及濮阳市完善农村社保制度的地方特色方面,分析了濮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第四章从资金供应、管理体制、城乡保障比较及配套措施等方面,分析了濮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河南省叁门峡市、修武县以及山东东营市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先进经验。第六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濮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4-06-01)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逐渐步入到了全面落实的新阶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大体上表现为保障标准较低、立法缺失以及资金来源渠道较少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其加大完善力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启明,贾海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下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趋势研究[J].才智.2019

[2].李建恩.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

[3].祝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钟家庄镇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4].赵卓.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

[5].张爽,王志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动态管理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法制博览.2016

[6].谢东梅,苏宝财,蒋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和不平等减少效果评估——基于福建省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6

[7].张茜.泰安市岱岳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调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8].张化楠,方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

[9].朱晒红.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研究——基于资金筹集困难的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4

[10].李国艳.濮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4

标签:;  ;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论文-刘启明,贾海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