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义乌商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子商务,竞争合作,专业市场
义乌商圈论文文献综述
虞晓露,董彦龙[1](2019)在《“义乌商圈”的传统市场与电商市场的竞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市场形态与商业模式的变迁,近些年,电商市场与传统市场的"竞争-合作"关系影响着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决策方向。义乌市政府"电商换市"的发展战略,带动了传统市场与电商市场的融合。在小商品产业集群的基础作用下,两种市场形态的竞合,带动了生态体系、政府职能与商户群体的模式演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期刊2019年01期)
王东辉[2](2019)在《“义乌商圈”电商群体的集聚机理、地理回归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商集聚是"义乌商圈"电子商务化进程中的一个产业现象,电商群体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壮大,是产业发展的内生性需求。"义乌商圈"的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为数量庞大的电商群体集聚提供了基础。电商群体在新兴的商业模式中将义乌小商品销售到全国乃至全球,扩大了市场范围,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规模效应发挥作用。传统产业基础、电商平台与周边服务、商业环境与政府职能叁者的共同作用,为电商群体的集聚创造了条件。电商群体流失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商业模式与商业环境的不匹配。电商群体回归的决策,应整体考量综合成本-收益的关系。传统产业基础、周边服务、商业环境、政府职能等各项因素综合之后的整体指标将影响电商群体最终决策。(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王东辉[3](2018)在《“义乌商圈”电商群体的商业特征与政策诉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义乌商圈"中商户群体庞大,为数众多的小商户地理集聚,政府因势利导建造专业市场,发展物流产业,打造了"小商品,大世界"的商业概念,带动了产业集群、国际贸易的发展。2013年义乌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同期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政府实施"电商换市"战略。电商产业快速发展,电商商户群体集聚效应明显。对电商群体的集聚特征与政策诉求的研究,有助于为电商生态体系构建与电商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期刊2018年12期)
[4](2018)在《探析“义乌商圈”的演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义乌试点》一书,系统阐述了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下简称“义乌试点”)的主要内容、理论依据、发展前景等,完成了对为期十年的“义乌试点”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实践的建构。作者运用前沿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揭示了“市(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3-22)
王东辉[5](2016)在《电子商务市场业态演进中企业家才能要素培育、配置与升级——以浙江义乌商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义乌商圈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家群体将各种生产要素高效组合,通过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协同互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与升级。区域文化、政府战略与市场业态为企业家才能打下了深刻的"义乌烙印"。在电子商务与传统市场的竞合演进中,企业家才能不断转型升级,展现出了新的特点。企业家才能能否继续高效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并推动产业结构与市场形态的转变是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董彦龙[6](2015)在《基于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业态演进与发展研究——以浙江义乌商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义乌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在互动中发展,两者通过需求拉动与供给支持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义乌商圈。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其外部性效应与义乌商圈的支撑为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契机。规模效应和分工细化助推了产业集聚,客户需求的产品集聚引致了地理集聚,一个嵌入在传统商圈之上的新兴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逐渐萌芽、发展与成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与传统商圈在合作与竞争中演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将是未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25期)
曹慧,胡萍[7](2015)在《义乌小商品城国际生产资料市场 打造皮革行业新商圈》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干净,方便是义乌金德利皮塑有限公司金银水董事长对义乌小商品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的评价。之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的他苦于铺面太小,一直想找一个更大,经营氛围也更好一些的店铺,这家工厂在浙江浦江县的企业老板在考察了多家市场后,义乌小商品城国际生产资料市场进了入选名单。在这里,不仅租金便宜,政府给予了一定的免税政策,而且(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5年10期)
于斌斌,杨宏翔[8](2015)在《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演化机制与实践路径——以“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以推拉理论的扩展为分析框架构建了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的演化博弈论模型,并以"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为案例进行了验证性的比较分析,以此揭示二者之间结构性、阶段性的演化过程、机制与规律。研究发现:(1)二者的互动关系是由集群的"拉力"和"推力"以及城市的"拉力"和"推力"四种力量共同作用决定,并且每个互动阶段的主导力量存在明显差异;(2)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二者的互动模式与互动阶段,有效平衡四种力量的作用机制并引导二者互动,实现在不同层级的外延性跃迁;(3)"义乌商圈"与"柯桥商圈"虽然在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的初期存在明显差异,但最终都以城市化为主导模式,即通过城市经济的整合效应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推动制造业集群优化升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娄朝晖,钱晨[9](2012)在《专业化交易地理集中、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浙中内陆城市圈层化——“义乌商圈”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专业化交易地理集中促成的总合交易费用的节约,义乌市场不仅衍生出周边产业集群,提升义乌城市集聚度,并进一步引致周边的浙中城市群走上圈层化的发展路径,构建起基于自主层级体系的城市共同体。笔者借助新兴古典城市网络分层模型刻画了圈层化的微观机制,并启示内陆城市形成自主共同体,以获取类似海滨城市的优势途径。(本文来源于《浙商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朱兰珍[10](2013)在《义乌商圈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开展国际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针对义乌民营企业国际化存在的先天能力不足、经营管理能力低、手段单一和缺乏战略意识等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营造有助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加强区域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大力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本文来源于《对外经贸》期刊2013年05期)
义乌商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商集聚是"义乌商圈"电子商务化进程中的一个产业现象,电商群体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壮大,是产业发展的内生性需求。"义乌商圈"的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为数量庞大的电商群体集聚提供了基础。电商群体在新兴的商业模式中将义乌小商品销售到全国乃至全球,扩大了市场范围,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规模效应发挥作用。传统产业基础、电商平台与周边服务、商业环境与政府职能叁者的共同作用,为电商群体的集聚创造了条件。电商群体流失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商业模式与商业环境的不匹配。电商群体回归的决策,应整体考量综合成本-收益的关系。传统产业基础、周边服务、商业环境、政府职能等各项因素综合之后的整体指标将影响电商群体最终决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义乌商圈论文参考文献
[1].虞晓露,董彦龙.“义乌商圈”的传统市场与电商市场的竞合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
[2].王东辉.“义乌商圈”电商群体的集聚机理、地理回归风险研究[J].商业经济.2019
[3].王东辉.“义乌商圈”电商群体的商业特征与政策诉求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
[4]..探析“义乌商圈”的演进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5].王东辉.电子商务市场业态演进中企业家才能要素培育、配置与升级——以浙江义乌商圈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
[6].董彦龙.基于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业态演进与发展研究——以浙江义乌商圈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5
[7].曹慧,胡萍.义乌小商品城国际生产资料市场打造皮革行业新商圈[J].中国皮革.2015
[8].于斌斌,杨宏翔.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演化机制与实践路径——以“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娄朝晖,钱晨.专业化交易地理集中、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浙中内陆城市圈层化——“义乌商圈”的空间效应分析[J].浙商研究.2012
[10].朱兰珍.义乌商圈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建议[J].对外经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