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区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粒度粗糙集,可区分度,属性约简,正区域可区分度
可区分度论文文献综述
姚坤,邓大勇,吴越[1](2019)在《可区分度与全粒度属性约简》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粒度粗糙集时空复杂度较高,难于计算属性约简.针对此问题,文中利用等价类定义信息系统中的可区分度,并研究其性质,证明基于可区分度的属性约简等价于绝对约简.定义决策系统中的正区域可区分度,并探究其性质,证明基于正区域可区分度约简是全粒度Pawlak约简的超集,但绝大部分情况下等于全粒度Pawlak约简,可作为全粒度Pawlak约简的近似.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相比其它属性约简算法,基于正区域可区分度约简在计算复杂度和分类准确率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本文来源于《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期刊2019年08期)
裴明涛,王亚菲,梁玮[2](2012)在《一种基于像素点可区分度的着陆区域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着陆区域确定是深空探测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在深空探测过程中,由于探测器距离地球非常遥远,信号传递具有较大的延时,因此需要探测器能够自主的找到安全的可着陆区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点可区分度的着陆区域确定方法,通过计算着陆器所获取的目标表面图像中的各像素点的可区分度,将图像中的像素点分为可供安全着陆的像素点集合以及不可着陆的像素点集合,并通过对不可着陆像素点集合中的像素进行形态学的膨胀操作,来找到可供安全着陆的最大圆区域。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期刊2012-10-17)
曾凡智,黄国顺,陈广义,文翰[3](2011)在《同可区分度属性约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具体算例指出基于同可区分度属性约简不是王国胤等提出的条件信息熵约简。理论上证明了基于同可区分度属性约简仅是基于差别矩阵的HU属性约简,它是一种基于梁吉业等提出的新条件信息熵属性约简。证明了同可区分度约简协调集一定是代数协调集和信息熵协调集,从而代数约简核属性和信息熵核属性一定是同可区分度约简核属性的子集。(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1年24期)
吕凡[4](2011)在《基于光子不可区分度测量单光子超短脉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短激光脉冲自产生以来,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都发挥了重大作用。超短脉冲是研究超快过程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化学领域,基于超短脉冲激光的飞秒化学与量子控制化学使得人们开始研究化学反应的精细过程和进一步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超短脉冲激光与纳米显微镜的结合使人们可以研究半导体的纳米结构的载流子动力学,包括半导体中瞬态电子在高电场中的输运,灼热电子的驰豫和隧穿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利用超短光脉冲可以测量大规模集成电路中任意点的瞬态电压以及观测纳米电子器件中的电荷电压的瞬态现象,这对于搞清限制高斯电子、光子、与光子器件的高速性能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生物学领域利用飞秒激光技术所提供的差异吸收光谱、泵浦、探测技术,人们有能力开始研究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传能、转能与电荷分离过程。此外,超短脉冲激光在研究DNA中的能量传递、外科手术等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20年间,随着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在量子隐形传态、量子保密通讯、量子计算等的实现上,超短脉冲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超短脉冲应用的需求,超短脉冲制备技术在几十年间也有了巨大的发展,从开始的皮秒脉冲发展到如今的阿秒脉冲。随之而来的是对超短脉冲的测量方法的进一步需求。为了准确的测量超短脉冲,人们先后采用了光电采样法、直接测量法、强度自相关法、自参考光谱位相相干重建法(SPIDER)、频率分辨光学门法(FROG)以及进一步改进的GRENOUILLE和MIIPS方法。这些技术手段从最初的光电采样法和直接测量法的皮秒范围的测量精度,到现今广泛采用的SPIDER和FROG方法飞秒精度下的测量,在测量精度上有了巨大的发展。然而无论是SPIDER还是FROG方法,都对被测脉冲的强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超弱超短脉冲,尤其是在量子信息领域广泛使用的单光子超短脉冲的测量至今没有非常好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光子不可区分度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通过测量光子不可区分度间接测量超短脉冲光的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出包括被测脉冲时间长度和脉冲形状在内的特定形状的被测脉冲的光谱信息。进一步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测量扩展到任意分布的复杂形状脉冲,也能得出较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1-01-28)
滕书华,昝德才,孙即祥,谭志国[5](2010)在《基于同可区分度的属性约简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知识区分能力角度提出同可区分度的概念,并对其性质进行分析.利用同可区分度来刻画信息系统中属性的相对重要性,设计了一种基于信息论观点的启发式约简算法.该算法直接对原信息系统进行约简,不需要预处理,且对完备和不完备信息系统都适用,在保证较高约简率的同时使得信息论观点的约简算法在完备信息系统中的最坏时间复杂度降为O(│A│2│U│).最后用实例说明该算法的高效性.(本文来源于《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期刊2010年05期)
滕书华,魏荣华,孙即祥,谭志国,胡清华[6](2009)在《基于不可区分度的启发式快速完备约简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有的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新的度量属性重要性的不可区分度函数,分析了不可区分度的性质,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处理噪声的基于不可区分度的快速完备约简算法,最坏时间复杂度为max(O(|A||U|),O(|A|2|U/A|))。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约简算法在效率上较现有算法有显着提高,能较好抵制数据噪声,适于对大数据集进行处理。(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09年08期)
庞继芳,钱宇华[7](2008)在《一种基于不可区分度的组合熵与组合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合熵与组合粒度是一种新的度量信息系统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基于对象之间的不可区分度将组合熵与组合粒度的概念推广到非完备信息系统中,并给出二者的性质。经证明,非完备信息系统中的组合熵与组合粒度之间具有严格的互补关系,并可退化为完备信息系统中的组合熵与组合粒度。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时非完备信息系统中的不确定性进行有效的度量,拓展了组合熵与组合粒度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8年32期)
朱平,马志峰,邢汉承,何新贵[8](2000)在《基于可区分度的模糊不等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模糊数是精确数的模糊化概念,模糊数集合上的关系也是精确数集合上的关系的模糊化概念。在模糊数的集合FS上,两个集合元素均为模糊数,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也是模糊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期刊2000-10-10)
胡国荣[9](1996)在《以双可区分度为准则的变形监测网非线性动态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监测网设计阶段,不仅要考虑不同变形模型之间的可区分度,而且要研究变形与粗差的可区分度,即双可区分度,以利以后进行变形分析。文中导出了变形与粗差的可区分度,并以双可区分度为准则进行监测网非线性动态优化设计。同时给出了一个非线性直接优化算法,该算法避开了常规的台劳级数线性展开的方法,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本文来源于《测绘工程》期刊1996年01期)
刘文宝,李宗华[10](1995)在《水准动态网优化设计的运动参数可区分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了水准动态网的特点后,将水准动态网现有的优化设计方法──“高程精度”法、“运动参数精度”法和“灵敏度”法扩展到“运动参数可区分度”法,并导出了有关公式,给出了一个算例。(本文来源于《武测科技》期刊1995年03期)
可区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动着陆区域确定是深空探测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在深空探测过程中,由于探测器距离地球非常遥远,信号传递具有较大的延时,因此需要探测器能够自主的找到安全的可着陆区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点可区分度的着陆区域确定方法,通过计算着陆器所获取的目标表面图像中的各像素点的可区分度,将图像中的像素点分为可供安全着陆的像素点集合以及不可着陆的像素点集合,并通过对不可着陆像素点集合中的像素进行形态学的膨胀操作,来找到可供安全着陆的最大圆区域。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区分度论文参考文献
[1].姚坤,邓大勇,吴越.可区分度与全粒度属性约简[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9
[2].裴明涛,王亚菲,梁玮.一种基于像素点可区分度的着陆区域确定方法[C].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2012
[3].曾凡智,黄国顺,陈广义,文翰.同可区分度属性约简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
[4].吕凡.基于光子不可区分度测量单光子超短脉冲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5].滕书华,昝德才,孙即祥,谭志国.基于同可区分度的属性约简算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0
[6].滕书华,魏荣华,孙即祥,谭志国,胡清华.基于不可区分度的启发式快速完备约简算法[J].计算机科学.2009
[7].庞继芳,钱宇华.一种基于不可区分度的组合熵与组合粒度[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
[8].朱平,马志峰,邢汉承,何新贵.基于可区分度的模糊不等关系[C].第十七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2000
[9].胡国荣.以双可区分度为准则的变形监测网非线性动态优化设计[J].测绘工程.1996
[10].刘文宝,李宗华.水准动态网优化设计的运动参数可区分度法[J].武测科技.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