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化亚铜论文-王亚君,宋莉

碘化亚铜论文-王亚君,宋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碘化亚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碘化亚铜,配合物,膦配体,叁角形配位构型

碘化亚铜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君,宋莉[1](2019)在《叁角形配位构型碘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两个新颖的碘化亚铜配合物CuI[2-(Dpp)bp]_2(配合物1,2-(Dpp)bp=二(二苯基膦)联苯)和Cu_2(μ-I)_2[TPP(o-OCH_3)]_2?CH_3CN (配合物2,TPP(o-OCH_3)=叁(3-甲氧基苯基)膦)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研究。配合物1和配合物2分别表现为单核、双核碘化亚铜配合物的结构类型。在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中,亚铜原子都表现为不同寻常的近乎平面的叁角形配位构型,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膦配体较大的空间位阻效应所致。两配合物都表现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双核配合物2的热稳定性优于单核配合物1。配合物1和2的紫外-可见吸收主要来自于膦配体的π-π~*电子吸收跃迁,配合物1和2的能隙值分别为3.58、3.21 eV,说明配合物1和2均属于半导体。(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石维,韩巧,何菱[2](2018)在《碘化亚铜催化新型3-吲哚烷酮的区域选择性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溴-1-苯乙酮和吲哚类化合物为原料,碘化亚铜为催化剂,合成了12个新型的3-吲哚烷酮衍生物,产率65%~88%,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采用氘标记和动力学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推测该方法为区域选择性Friedel-Crafts烷化联C—H活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08期)

刘家梁,李宁,曹丙强[3](2018)在《基于无机p型碘化亚铜的体异质结钙钛矿电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电池因其制备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廉、优异的光电性能等优点而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研究。CuI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且因为高的空穴迁移率,低成本和可溶液法制备等优点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简化制备工艺,获得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我们设计并制备了CuI/钙钛矿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了CuI的掺入对钙钛矿晶粒的成核、结晶趋向性、晶粒长大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CuI在钙钛矿层中不仅可以促进激子在异质界面处的分离和抽取,高效的传输空穴,还可以钝化钙钛矿晶粒间的缺陷,减少非辐射复合,提高电池光电转换效率。通过优化制备条件最终获得了14%的光电转换效率太阳能电池器件。(本文来源于《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篇)》期刊2018-05-26)

张海良[4](2018)在《基于无机p型碘化亚铜的钙钛矿电池制备与光电转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人类亟待寻找新型可再生能源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仅仅经过七年的发展,卤素铅系(CH_3NH_3PbI_3)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经快速的从最初的3%上升到23%,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钙钛矿电池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其可溶液制备、制备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廉、优异的光吸收性能、合适的带隙、长的激子扩散长度、双极性的传输特性及直接带隙等优点满足获得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器件所有要求。本论文研究了通过真空热蒸发法、反应溅射法与溶液法制备无机空穴传输材料CuI及其光电性能,并应用于正置(n-i-p)与反型(p-i-n)结构钙钛矿电池,探索了CuI空穴传输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简化电池组装工艺,设计并制备了CuI/钙钛矿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并探究了结构水和氯元素对钙钛矿结晶热力学、动力学过程及CuI/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最终获得了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器件。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真空热蒸发法制备CuI薄膜,并以CuI薄膜为空穴传输层组装了n-i-p正置结构钙钛矿电池,研究了不同沉积速率对CuI薄膜及钙钛矿电池性能影响。由于碘和铜具有不同的饱和蒸气压,在沉积过程中碘元素先于铜元素沉积到基底上,这导致了CuI薄膜中I/Cu比率的不同,通过系统的研究发现沉积速率会影响CuI薄膜的元素比例、形貌和电学性能。通过加热电流和膜厚仪精确控制薄膜的沉积生长速率,制备了致密、晶粒均匀的CuI薄膜。将不同沉积速率获得的CuI薄膜用于组装n-i-p正置结构钙钛矿电池器件,通过瞬态光电压、光电流测试证明了多余的碘成为界面复合中心,引起严重的界面复合,同时光生载流子的抽取和传输也受到多余碘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和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因此,多余的碘元素不利于电池性能的提高,控制碘元素和它在碘化亚铜薄膜中的分布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提高电池性能的方法。基于此,进一步利用反应溅射法和溶液法制备CuI薄膜,较好的控制了Cu/I比,组装了p-i-n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后获得较高效率(16.56%),且无滞后效应。2、提出将空穴传输材料掺入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并成功组装了CuI/钙钛矿体异质结结构太阳能电池,研究了CuI的掺入对钙钛矿晶粒的成核、结晶趋向性、晶粒长大的影响,发现CuI在钙钛矿层中不仅可以促进激子在异质界面处的分离和抽取,高效的传输空穴,还可以钝化钙钛矿晶粒间的缺陷,减少非辐射复合,提高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探讨了不同CuI的掺入量对钙钛矿薄膜光电物理特性的影响,在最优的制备条件下获得了光电转换效率为14%的CuI/钙钛矿体异质结电池。3、提出了结构水和氯元素共掺杂策略,获得了高结晶取向、结晶性好的钙钛矿薄膜,退火时间为5min,大大缩短了制备器件的时间,获得了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为16.59%电池器件。结构水对钙钛矿薄膜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过量的结构水严重影响钙钛矿薄膜的结晶性。Cl元素的掺入可以改善钙钛矿薄膜的成膜性与结晶质量。利用共掺杂策略获得了较大的晶粒,减少了晶界,极大提高了载流子的抽取和传输速率,同时明显的减少了光生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此外,简便的一步旋涂法制备工艺有利于大面积的器件制备。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同样是评估电池性能的重要参数,我们在手套箱中对电池的长期稳定性进行测试,发现未封装电池在超过20天的存放后,电池的效率仍为初始效率的80%,展现出了很好的电池长期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海良,曹丙强[5](2018)在《真空热蒸发法制备碘化亚铜薄膜在钙钛矿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γ相碘化亚铜(γ-CuI)是一种宽带隙p型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为3.1eV,适合应用于LED和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子器件。本研究利用简单的真空热蒸发法制备了CuI薄膜,探究了不同的沉积速率对CuI薄膜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影响。在最优的沉积速率下,制备出了高性能的CuI薄膜。利用CuI薄膜作为空穴传输层,组装了反型平面钙钛矿电池,获得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为11.69%,并讨论了CuI薄膜的性能对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机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于文全,常俊标[6](2018)在《碘/碘化亚铜介导的烯酰胺氧化环化反应合成多取代恶唑》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了一种简洁、高效的碘/碘化亚铜介导分子内氧化性C—O键构建反应用于恶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通过对易得的烯酰胺类底物进行氧化环化可以合成各种芳基、烷基、酰胺基、酯基以及酰基等基团取代的恶唑衍生物.(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杨凯[7](2017)在《多重刺激响应性发光碘化亚铜/银杂化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刺激响应性发光的有机-金属配合物是一类自身能在环境的微小刺激下,表现出较为显着的物理结构和化学光学性能变化的智能型材料。如在温度、机械压力、光照、电压、pH等外界刺激的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光性能。近几年来,这类配合物在催化剂载体、生物探针、传感器、光敏材料等诸多领域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并且引起了科研界广泛的关注。相比于单刺激响应性配合物,由于外界环境刺激的多重性,使得多重刺激响应性这类配合物适用性更广,应用前景更广阔。当前对于大多数碘化铜/银配合物光物理性质的调控手段主要是对配体进行化学修饰或合成新的配体骨架,一般而言,化学修饰配体或合成新的配体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甚至复杂精细的的化学反应条件。相比较而言,利用外界刺激调节碘化铜/银的光物理性质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调控手段。d10结构的金属簇因其结构的多样性、丰富的光学性能、高效的发光率等的优势,被认为是研究单刺激响应性材料的良好客体。同理,其在多重刺激响应性材料的研究中也是意义非凡的。在研究多重刺激响应性荧光材料的过程中,四核的立方烷结构[Cu_4I_4]化合物因其显着的热致荧光变色性质以及不同外界环境下相异的发射能带的特征使其成为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本论文重点研究碘化亚铜、碘化银及其多形体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以及深入探究分别在外界刺激下的多重刺激响应性光学性能。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1.选取叁间基苯基膦(TMP)配体与过渡金属Cu(Ⅰ)反应,构筑了一个具有手性的C3对称的类立方烷结构,同时还具有多重刺激响应性荧光的配合物Cu_4I_4(TMP)_4(1)。1中由于长的Cu-Cu间距而不存在Cu-Cu作用。此外,1同时具有热致、力致、气致、溶剂致四重荧光变色性质。有趣的是,1在MeCN蒸汽和溶剂中都可以部分转化为配合物Cu_6I_6(TMP)4(Me CN)_2 2。这一现象的发现为我们对气致和溶剂致荧光变色现象的认知提供了更加深入的见解,同时,这一化合物的发现也挑战了人们对因Cu-Cu作用而导致的热致荧光变色机理的阐释。2.在研究1的基础上,选取苄基二苯基膦(bdpp)配体与过渡金属Cu(Ⅰ)、Ag盐反应,在不同的溶剂热条件下,通过调节反应温度,构筑了具有类立方烷结构的两组真正意义上的多形体Cu_4I_4(bdpp)_4(3,4)和Ag_4I_4(bdpp)_4(5,6)。3和4是一对碘化亚铜多形体配合物,二者之间因存在不同的Cu-Cu间距,表现出不同的热致和力致荧光变色性质。5和6是一对碘化银多形体配合物,他们之间由于不同的Ag-Ag间距,而表现出不同的热致荧光变色性质。(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6)

刘志伟,叶森云,饶海霞,赵自然,孙伟海[8](2017)在《新型高效缺陷态钝化材料碘化亚铜-硫脲络合物(Cu(Tu)I)在反向平面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由于在器件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晶界,从而导致缺陷态的形成,进而大大增加载流子的复合几率,并最终制约电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对钙钛矿材料缺陷态的钝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前期的初步研究中~([1]),我们首次证明了混杂于钙钛矿层内的p-型半导体CuSCN可以有效地钝化钙钛矿薄膜的缺陷态,从而提高钙钛矿薄膜的空穴迁移率,并最终获得了高达18.1%的能量转换效率。为了进一步提升缺陷态钝化效果以获得更高的电池效率,最近,我们~([2])首次发现新型的p-型半导体材料碘化亚铜-硫脲络合物(Cu(Tu)I)具有更高效的缺陷态钝化能力,并提出了可能的缺陷态钝化机理(图1)。我们发现,Cu(Tu)I中的Cu和I可以分别与钙钛矿晶界中配位不饱和的卤原子和铅原子相互作用,从而可以将钙钛矿的缺陷态能级从最初的0.35-0.45 eV降低到0.25-0.35 eV.此外,Cu(Tu)I的引入还能与钙钛矿形成体相异质结,从而可以将耗尽区的宽度从原来的126 nm提高到265 nm.因此,具有协同效果的Cu(Tu)I最终可以将电池的效率提高到19.9%。另外,我们还发现,Cu(Tu)I相比CuI具有更好的效果,而这很可能归因于Cu(Tu)I具有更深的且和钙钛矿一致的价带能级,从而能更大程度地降低钙钛矿的缺陷态能级并消除由p-型半导体和钙钛矿价带能级差异所产生的势阱。(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5-27)

刘业茹[9](2017)在《基于罗丹明B配体构筑的碘化亚铜簇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Ⅰ)簇是金属簇化学中的一个大家族。由于金属铜具有储量丰富、廉价易得、低毒等优点,使铜(Ⅰ)簇在金属簇化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刺激响应发光的智能型材料在检测、标记、传感、光电子设备等方面的大量应用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铜碘簇类化合物因其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独特的光学性能而吸引了科学家更多的目光。例如,当此类化合物受到温度、压力、溶剂蒸气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时,能够通过荧光颜色的变化来响应外部条件的刺激,展现出良好的温致发光变色、压致发光变色、气致发光变色的可逆响应性能。因此,铜碘簇是一类具有很大发展前景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刺激发光响应的智能型材料。由于大多数的铜碘簇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做出单一的刺激发光响应,因此寻求能够对外界产生多刺激发光响应的铜碘簇材料仍需要更多的努力。引入功能化外围配体,联合铜碘簇本身的光物理性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罗丹明B,因其呫吨环在多种条件下能以开环、闭环两种不同的状态存在,显示不同的发光活性,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探针领域。基于此,首先设计了基于罗丹明B的含N配体,并将其修饰在铜碘簇的外围,得到新的铜碘簇材料,且详细研究了其发光性质和刺激响应功能。论文包括以下两部分工作:一、合成了具有较好的光物理化学性质的罗丹明吡啶配体L_1,并通过前驱体法制备了具有封闭变形立方烷结构的四核铜碘簇[Cu4Ⅰ4(L_1)4](1),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荧光光谱、元素分析等仪器对该化合物的结构和基本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对其光学性能的研究得知,当对化合物1施加压力、温度、VOC外界刺激时,该化合物能够展现出可逆的研磨变色、温致变色、气致变色的发光性能,实现了对叁种外界刺激发光变色的响应。同时,首次发现了铜碘簇对O2的荧光猝灭开关效应,其猝灭强度可以达到82.2%。除此之外,化合物1在乙腈水体系中还有聚集诱导发光(AⅠE)效应,当水含量增加至80%和90%时,溶液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加且发射先蓝移后红移。二、通过引入具有吸电子、给电子作用或者增加共轭效应的基团对配体L_1中吡啶环进行修饰,制备了一系列的配体L2,L3,L4。利用这些配体得到了叁个不同核数的铜碘簇[Cu4Ⅰ4(L2)4](3),[Cu3Ⅰ3(L2)4](4),[Cu2Ⅰ2(L3)2]·L3(5)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引入弱给电子作用的(-CH3)基团后所得到的配体L2更容易形成叁核的铜碘簇,而引入吸电子基团(-Cl)的配体L3更容易形成双核铜碘簇,从而证明了配体在调节铜碘簇结构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林国琛[10](2017)在《碘化亚铜(CuI)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一些铜系化合物材料,如氧化铜(CuO)、氧化亚铜(Cu2O)、硫氰酸亚铜(CuSCN)、碘化亚铜(CuI),由于其优异的p型导电特性,在半导体光电器件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材料其晶体内部存在大量点缺陷而产生铜空位受主能级,从而表现出p型导电特性。其中,CuI作为一种直接宽带隙(Eg=3.1eV)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激子束缚能(62meV)和较小的空穴有效质量,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载流子浓度和空穴迁移率。此外,CuI还具有在可见光区透过率高、无毒、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的优点,成为短波长发光器件和光电探测器件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利用铜膜碘化法和低温溶液合成等方法制备了CuI薄膜及纳米结构材料,研究CuI的结晶质量和发光特性;并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LD)在CuI薄膜上外延生长了高质量的氧化锌(ZnO)薄膜,构造了p-CuI/n-ZnO异质结复合结构,研究了该异质结的光电特性。论文的主要结果为:1.利用铜膜碘化法分别在硅(100)衬底和石英衬底上制备了CuI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谱(XRD)结果表明,CuI薄膜具有较高的结晶质量,沿(111)晶向择优生长;光致发光(PL)光谱测试发现,其发光峰包含410nm、420nm和700nm附近的叁个发光峰。分别研究了Cu膜厚度和退火工艺对CuI薄膜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机制,并解释了其发光机理。研究了室温下CuI薄膜的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CuI薄膜在可见光区域(400nm~760nm)透过率超过60%。2.利用低温溶液合成法在硅(100)衬底上制备了CuI纳米结构,研究了其结构特性和发光特性。并创新性的发展了一种利用水热反应制备CuI纳米结构的方法。XRD和SEM对样品形貌和结构分析表明,CuI纳米结构呈闪锌矿结构,择优生长晶面为(111);通过改变实验条件,CuI样品形貌表现出纳米片、纳米颗粒、纳米线和纳米团簇等结构;PL测试显示,其光致发光峰主要集中在410nm、420nm和700nm叁个位置。3.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LD)在硅衬底上制备ZnO薄膜,通过优化制备参数,研究了生长条件对ZnO薄膜结构和发光特性的影响。在CuI薄膜上外延生长了高质量的氧化锌(ZnO)薄膜,构造了p-CuI/n-ZnO异质结复合结构,研究了CuI/ZnO薄膜复合层的光致发光特性和PN结整流特性。结果表明,复合层在可见光范围内表现出较宽的发光特性,在白光LED器件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此外,异质结的电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p-CuI/n-ZnO异质结具有一定的整流特性,在±2V时的整流比约为13.3,可应用于短波长紫外探测器件。(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7-04-01)

碘化亚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2-溴-1-苯乙酮和吲哚类化合物为原料,碘化亚铜为催化剂,合成了12个新型的3-吲哚烷酮衍生物,产率65%~88%,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采用氘标记和动力学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推测该方法为区域选择性Friedel-Crafts烷化联C—H活化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碘化亚铜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君,宋莉.叁角形配位构型碘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石维,韩巧,何菱.碘化亚铜催化新型3-吲哚烷酮的区域选择性合成[J].合成化学.2018

[3].刘家梁,李宁,曹丙强.基于无机p型碘化亚铜的体异质结钙钛矿电池研究[C].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篇).2018

[4].张海良.基于无机p型碘化亚铜的钙钛矿电池制备与光电转换性能[D].济南大学.2018

[5].张海良,曹丙强.真空热蒸发法制备碘化亚铜薄膜在钙钛矿电池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8

[6].于文全,常俊标.碘/碘化亚铜介导的烯酰胺氧化环化反应合成多取代恶唑[J].有机化学.2018

[7].杨凯.多重刺激响应性发光碘化亚铜/银杂化材料[D].山西师范大学.2017

[8].刘志伟,叶森云,饶海霞,赵自然,孙伟海.新型高效缺陷态钝化材料碘化亚铜-硫脲络合物(Cu(Tu)I)在反向平面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C].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9].刘业茹.基于罗丹明B配体构筑的碘化亚铜簇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7

[10].林国琛.碘化亚铜(CuI)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7

标签:;  ;  ;  ;  

碘化亚铜论文-王亚君,宋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