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选择标准论文-马静

模因选择标准论文-马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因选择标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关,模因论,模因选择标准,双关的模因属性

模因选择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马静[1](2014)在《基于Heylighen选择标准的双关模因属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关巧妙利用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的现象使一个词语或句子传达双重意义,从而产生声音、形式和意义上的美感。模因论是以新达尔文主义为理论依据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本文基于Heylighen模因选择标准,提出了双关特有的模因属性,正是这些属性使得双关模因成功的被复制、传播,从而在激烈的语言竞争中得以幸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孙佳佳[2](2013)在《翻译模因论视域下的翻译过程、标准及策略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因”,作为翻译界的新兴术语,是由牛津大学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在其着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来的。它被看作是一个文化复制因子,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其性质类似于遗传学中的基因。而“模因论”则是阐述“模因”概念的一种新学说,是专门研究模因的一种科学理论,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而模因的核心概念则是模仿。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与发展。可以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模因。语言在交际中也是不断地被复制和传播的,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模因现象。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也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而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因此,模因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如切特斯曼把所有翻译理论都看成模因一样,各种理论其实都可以看成模因,我们可以通过模因来探讨翻译理论发展的规律;而翻译活动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模因通过不断复制变异从而得到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切特斯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模因论的观点。本论文从模因的角度出发,首先从宏观的层面对本论文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概括,以使读者对论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继而阐述了模因作为文化的DNA,在异域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翻译模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展开探讨,在模因论基础上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论证了翻译过程的实质就是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接下来论文分别以等值、等效翻译标准和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为例,就翻译模因论对翻译理论研究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做出了分析。从翻译模因论角度来讨论翻译,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当然翻译模因论还是一门新兴理论,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论文最后指出翻译模因论研究中的不足并在本论文撰写基础上对未来有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论文着眼于翻译模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通过模因的视角对传统的翻译标准作出新的界定,为实践中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起到积极作用,也为今后翻译模因理论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从模因角度探讨翻译问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将促进翻译理论更加全面地发展和完善。翻译模因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对翻译模因论的研究只是浅尝辄止,还有待将来更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翻译模因理论的平台,以期待更多的学者去关注和完善。(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3-06-01)

杨亦柳[3](2010)在《模糊语言的语义特征与模因选择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强大的复制因子,广泛的流传于日常语言中,其本身就是模因。通过分析模糊语言模因的特征、生命周期及传播过程中的选择机制和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可解释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强势模因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模因论对正确认识和得体使用模糊语言颇有启发,也为了解语言文化进化过程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0年11期)

陈鹏[4](2007)在《模因的传播过程及选择标准翻译的异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因的存在就是复制自身和传播自身,所以两种文化的接触必然会促使两者的异质因子的相互交流,翻译时,异化不可避免的。模因的传播要经过四个过程(同化阶段、保存阶段、表达阶段和传播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中不同选择标准的选择,加上历时变化的选择标准,源语的"异"被目的语文化接受的过程必然渗透型的。因对源语文化的崇拜或敬畏而全盘接纳的权威型异化现象只是个别现象。(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刘红兵[5](2004)在《食用油市场将重新洗牌》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用油以前仅仅是个小产业,在经过这些年飞速发展后,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大产业,由于食用油行业的种种弊端直接涉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食用植物油新标准的修订和出台也是必然的趋势。 新标准的出台实施不仅规范了食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质量报》期刊2004/05/20)

模因选择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模因”,作为翻译界的新兴术语,是由牛津大学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在其着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来的。它被看作是一个文化复制因子,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其性质类似于遗传学中的基因。而“模因论”则是阐述“模因”概念的一种新学说,是专门研究模因的一种科学理论,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而模因的核心概念则是模仿。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与发展。可以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模因。语言在交际中也是不断地被复制和传播的,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模因现象。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也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而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因此,模因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如切特斯曼把所有翻译理论都看成模因一样,各种理论其实都可以看成模因,我们可以通过模因来探讨翻译理论发展的规律;而翻译活动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模因通过不断复制变异从而得到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切特斯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模因论的观点。本论文从模因的角度出发,首先从宏观的层面对本论文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概括,以使读者对论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继而阐述了模因作为文化的DNA,在异域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翻译模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展开探讨,在模因论基础上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论证了翻译过程的实质就是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接下来论文分别以等值、等效翻译标准和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为例,就翻译模因论对翻译理论研究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做出了分析。从翻译模因论角度来讨论翻译,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当然翻译模因论还是一门新兴理论,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论文最后指出翻译模因论研究中的不足并在本论文撰写基础上对未来有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论文着眼于翻译模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通过模因的视角对传统的翻译标准作出新的界定,为实践中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起到积极作用,也为今后翻译模因理论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从模因角度探讨翻译问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将促进翻译理论更加全面地发展和完善。翻译模因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对翻译模因论的研究只是浅尝辄止,还有待将来更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翻译模因理论的平台,以期待更多的学者去关注和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因选择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1].马静.基于Heylighen选择标准的双关模因属性研究(英文)[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孙佳佳.翻译模因论视域下的翻译过程、标准及策略选择[D].河北大学.2013

[3].杨亦柳.模糊语言的语义特征与模因选择标准[J].海外英语.2010

[4].陈鹏.模因的传播过程及选择标准翻译的异化倾向[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

[5].刘红兵.食用油市场将重新洗牌[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

标签:;  ;  ;  ;  

模因选择标准论文-马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