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牧区草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牧区,草场,资源管理
牧区草地论文文献综述
代婧婧,常娟娟,桑道道吉,娘毛加,杨春燕[1](2019)在《高寒牧区草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变革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我国草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政策制度不同时期的变革及利用方式进行了介绍,针对黄河首曲草地管理和利用现状,提出了现阶段和今后草地资源管理利用方式和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甘肃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6期)
冯湘华[2](2019)在《西部典型牧区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地区,区域水资源问题始终是约束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所以针对区域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要想实现牧区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型畜牧业的转变,就需平衡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耗水的关系。开展气候变化下天然草地植被生态需水研究,有助于弄清草原群落生态需水的变化规律,明确草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的规律,为区域草地灌溉、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规划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次研究是在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下,结合西部典型牧区气候要素趋势演变特征,以肃南县为例计算不同站点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典型水文年生态需水量和生态缺水量;明确草地植被物候演变趋势,并结合气温、降水和物候期叁个控制变量,分析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肃南县草地植被生态需水量变化规律。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西部典型牧区各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从东南到西北,平均气温递减而日照时数增加;从南向北,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现阶梯型递减分布格局;西部典型牧区近60a年均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升温幅度为0.31℃/10a,发生显着突变年份为1 996年;各站点年均气温的变化率为-0.14~0.82℃/10a;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整体升温率分别为0.26℃/10a、0.39℃/10a;年均降水量变化总体呈现微弱增湿的趋向,增加幅度为2.12 mm/10a;各站点年均降水量的变化率为-31.18~21.34 mm/10a;年日照时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倾向率为15.47 h/10a;平均相对湿度与平均风速也均呈现下降趋势,其倾向率分别为0.37%/10a、0.11m/s·10a-1。西部典型牧区近60a天然草地植被生长季各气候要素与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其变幅与全年相比,气温、降水、日照都有所减小,风速和相对湿度基本保持不变。天然牧草关键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分析发现牧草抽穗-开花期所需的气温、降水均高于返青期,而所需太阳辐射差距不大。(2)西部典型牧区潜在蒸散发量空间分布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自东北向西南呈减少趋势;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以0.95 mm/10a的速率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各站点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率在-3.7~3.18 mm/a之间;各气候要素对潜在蒸散量的敏感性依次为: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各气候要素相对变化依次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各气候因子中只有相对湿度对ET0表现为正贡献,贡献率最大为日照时数,且相对湿度对ET0的贡献率(正影响)不及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迭加之和(负影响)。(3)肃南县多年平均生长季ET0线性倾向率为6.7/10a,Mann-Kendall趋势检验表明,仅有高台站年生长季ET0呈下降趋势,且永昌、张掖、托勒站呈现显着增长的变化趋势。57年间肃南县年均生长季ET0由南向北逐步增加,从河西走廊平原区到祁连北麓中高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生长季EE0逐步减小。同一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生态需水定额不同,有效降雨量差异不大;不同代表区同一草地类型的生态需水定额也存在一定差异,而有效降雨量差异较大。除明花乡外,其它各区域内温性草原类和高寒草甸类草地生态需水量占据了区域生态需水总量的大部分比例,且各区域草地生态缺水量主要表现为温性草原类草地缺水。(4)肃南县草地植被生长季长度呈延长趋势,仅有永昌站草地植被生长季长度出现缩短,全区平均气候倾向率约为10 d/10a。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对不同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生态缺水的影响不同,同一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生态缺水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就肃南县而言,气温增加0.5℃,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增加1913.28万m3;降水增加10%,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减少8686.43万m3。(5)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逐步趋于稳定,且RCP4.5情景下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就肃南县各乡镇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变化量来看,在RCP4.5情景下,除明花乡和祁丰藏族乡以外,其余各乡镇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相对于历史时期都有所减小,草地植被生态系统均趋于稳定发展;在RCP8.5情景下,肃南县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整体都出现较大幅度增加,仅在2050s时期的部分乡镇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减小;其中明花乡和祁丰藏族乡在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各时期生态缺水量相对于历史时期都有所增加,生态环境可能出现恶化。(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段呈,石培礼,张宪洲,宗宁[3](2019)在《藏北高原牧区人工草地建设布局的适宜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草地是缓解天然草地退化和提升草地生产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需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经营管理等战略问题,尤其是在高寒牧区建立人工草地,目前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为此,选取藏北高原高寒牧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地形和土地利用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从可利用土地资源角度考虑,通过分析藏北现有人工草地建设的立地条件,识别出区域适宜人工草地建设的潜在分布区,并与现有人工草地分布位置及其面积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以期为区域未来人工草地建设布局提供科学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约束因子的限制下,藏北满足人工草地建设条件的适宜区域极其有限,难以发展大面积的人工草地建设工程。水热条件和海拔是限制区域人工草地建设的主要地理因素,尤其是那曲地区,绝大部分区域无法满足人工牧草生长活动的积温需求。因此,区域牧草种植规划中需重点考虑牧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在藏北高寒牧区建立人工草地必须慎重,今后人工草地种植规划还需要加强牧草的抗寒性和抗旱性研究,在人工草地的管理方面要特别关注已建人工草地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出现草地退化和沙化等问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李祥妹,彭元柳,岳洁[4](2019)在《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态治理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态治理是实现我国新时期生态与环境建设目标的基础与前提之一。本研究以西藏纳木错流域为案例区,综合考虑纳木错景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背景,基于354个牧户调研数据,在构建ⅣProbit计量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牧户草地生态治理行为特征及选择因素。研究发现:1)牧户旅游业参与度影响其草地生态治理意愿和行为,参与旅游产业的牧户具有更高的退化草地生态治理意愿;2)纳木错流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水平,是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态治理的主要驱动力之一;3)从农户微观角度和微观行为出发、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路径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与前提。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欠发达地区以提高农户参与率为前提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是有效提升乡村退化环境生态治理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路径。(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贺海燕,韩步龙[5](2019)在《甘南牧区草地生态现状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查看甘南地区历年可查的数据,结果得出: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甘南地区的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每年的温度在逐渐升高,而降水量却在显着减少,这对于甘南牧区是一个很不利的影响。有些地方春季和夏季的降水量减少的比较明显,但是植被是春季发芽,夏季生长,所以近年来,甘南一些地区的草原植被也在逐渐减少。由于气候发生了显着变化,所以草原植被的生态平衡被直接给打破了,尤其对于牲畜和草原植被之间和谐发展的现象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提出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甘南牧区的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伍文宪,张蕾,黄小琴,杨潇湘,薛龙海[6](2019)在《川西北高寒牧区不同人工草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人工种植牧草对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以川西北高寒牧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Group 1)、燕麦人工草地(Group 2)以及天然草地(Group 3)土壤为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3个草地类型土壤细菌的16S rDNA和真菌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了各样本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3种草地植被类型中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差异,真菌群落丰富度亦无显着差异,仅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真菌群落多样性程度较燕麦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土壤高。2)所测土壤样本主要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等,人工草地土壤中酸杆菌门丰度显着低于天然草地土壤(P<0.05),放线菌门丰度显着高于天然草地土壤(P<0.05)。主要优势细菌纲为Spartobacteria纲、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β-变形杆菌纲(β-proteobacteria)、Thermoleophilia纲、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等,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土壤中多种优势细菌纲相对丰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3种草地植被类型土壤优势真菌门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真菌纲有接合菌纲(Zygomycotes)、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伞菌纲(Agaricomycetes)、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等,并且各区组间多种优势真菌纲相对丰度差异明显。4)β-多样性结果显示3种草地植被类型土壤细菌和真菌结构均差异明显,且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之间的土壤微生物差异系数大于两种人工草地之间的土壤微生物差异系数;聚类分析显示人工种植牧草显着提高了土壤中生防菌类群的相对丰度,同时,土壤中病原真菌的丰度较天然草地土壤也大幅增加。(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孔莹莹,龚毅帆,王一同,安阿敏,史家[7](2018)在《甘南牧区草地承包前后公共服务供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实现社会发展和提高民众福利水平的重要保障。通常,生产方式的改变会影响公共服务的供给。20世纪90年代,甘南牧区开始推行草地到户责任制度。在这一制度背景下,该区原有的公共服务体系随之发生变化。同时,传统的牧业生存方式(集体游牧)被单户放牧和联户放牧取而代之。为了解草地承包前以及承包后单户和联户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2016年,采用入户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对该区(玛曲县和碌曲县)教育、医疗、防灾、饮水、通信设施、用电设施、道路设施和集体活动等公共服务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该区草地承包后,教育、医疗、防灾、交通和通讯等服务水平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牧道、饮水和集体活动等服务水平有所下降;与联户相比,草地承包后,单户的饮水、牲畜疫情防治和抵御冻灾及集体活动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继续完善该区基础设施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应对居住分散的单户的生产生活条件给予更多关注。(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刘影[8](2018)在《高寒牧区免耕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寒牧区进行免耕人工草地建植可以保护高寒牧区的草地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家畜的冬草储备能力。高寒牧区免耕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是经济性和生态性相结合的牧区实用技术,可促进高寒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高寒牧区气候和土壤等种植条件,建立高寒牧区免耕人工草地建植体系,把免耕人工草地种植技术应用到高寒牧区的草地种植领域中,对于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8年21期)
刘艳,聂磊,杨耘[9](2018)在《基于植被指数估算天山牧区不同利用类型草地总产草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天山牧区草地面积广、生长环境差异大等特点,选用MODIS/MOD13Q1数据,生成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和差值植被指数4种从不同角度反映牧草长势的植被指数,对4个不同牧草利用类型分区分别建立了4种指数及其组合与总产草量的4类回归方程。利用留一交叉检验法评价各模型精度,最终获得适合不同草地利用类型的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4种植被指数都可用于产草量估算,不同植被指数估算模型的拟合精度有区域差异性。当采用SAVI和二次多项式拟合时,RMSE最大值出现在I区,为5 857 kg/hm2,当采用NDVI和二次多项式拟合时,最小值出现在III区,仅为616.487 kg/hm2。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差值植被指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估算产草量需考虑植被覆盖状况。其次,多个植被指数组合有信息互补的优势,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估产时,多个植被指数组合精度高于单一植被指数。该研究可为天山地区草地总产草量遥感估算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高艺宁,赵萌莉,熊梅[10](2018)在《典型农牧区草地景观特征及退耕潜力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哈乐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5年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农村牧区草地规模、分布及形状的视角构建草地景观特征评价指标;采用2020年人均耕地标准测算退耕潜力,探讨草地景观综合状况与退耕潜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武川县哈乐镇草地密集区域较多,草地斑块的疏密程度受海拔与坡度影响较大;不同村组的草地景观差异较大,西北地区草地景观规模小且破碎化程度高,东南地区草地景观规模大且集聚度好;退耕还牧潜力较大的发展潜力区和优势潜力区大多位于哈乐镇东北和西南边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牧区草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西部地区,区域水资源问题始终是约束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所以针对区域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要想实现牧区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型畜牧业的转变,就需平衡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耗水的关系。开展气候变化下天然草地植被生态需水研究,有助于弄清草原群落生态需水的变化规律,明确草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的规律,为区域草地灌溉、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规划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次研究是在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下,结合西部典型牧区气候要素趋势演变特征,以肃南县为例计算不同站点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典型水文年生态需水量和生态缺水量;明确草地植被物候演变趋势,并结合气温、降水和物候期叁个控制变量,分析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肃南县草地植被生态需水量变化规律。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西部典型牧区各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从东南到西北,平均气温递减而日照时数增加;从南向北,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现阶梯型递减分布格局;西部典型牧区近60a年均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升温幅度为0.31℃/10a,发生显着突变年份为1 996年;各站点年均气温的变化率为-0.14~0.82℃/10a;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整体升温率分别为0.26℃/10a、0.39℃/10a;年均降水量变化总体呈现微弱增湿的趋向,增加幅度为2.12 mm/10a;各站点年均降水量的变化率为-31.18~21.34 mm/10a;年日照时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倾向率为15.47 h/10a;平均相对湿度与平均风速也均呈现下降趋势,其倾向率分别为0.37%/10a、0.11m/s·10a-1。西部典型牧区近60a天然草地植被生长季各气候要素与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其变幅与全年相比,气温、降水、日照都有所减小,风速和相对湿度基本保持不变。天然牧草关键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分析发现牧草抽穗-开花期所需的气温、降水均高于返青期,而所需太阳辐射差距不大。(2)西部典型牧区潜在蒸散发量空间分布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自东北向西南呈减少趋势;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以0.95 mm/10a的速率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各站点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率在-3.7~3.18 mm/a之间;各气候要素对潜在蒸散量的敏感性依次为: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各气候要素相对变化依次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各气候因子中只有相对湿度对ET0表现为正贡献,贡献率最大为日照时数,且相对湿度对ET0的贡献率(正影响)不及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迭加之和(负影响)。(3)肃南县多年平均生长季ET0线性倾向率为6.7/10a,Mann-Kendall趋势检验表明,仅有高台站年生长季ET0呈下降趋势,且永昌、张掖、托勒站呈现显着增长的变化趋势。57年间肃南县年均生长季ET0由南向北逐步增加,从河西走廊平原区到祁连北麓中高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生长季EE0逐步减小。同一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生态需水定额不同,有效降雨量差异不大;不同代表区同一草地类型的生态需水定额也存在一定差异,而有效降雨量差异较大。除明花乡外,其它各区域内温性草原类和高寒草甸类草地生态需水量占据了区域生态需水总量的大部分比例,且各区域草地生态缺水量主要表现为温性草原类草地缺水。(4)肃南县草地植被生长季长度呈延长趋势,仅有永昌站草地植被生长季长度出现缩短,全区平均气候倾向率约为10 d/10a。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对不同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生态缺水的影响不同,同一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生态缺水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就肃南县而言,气温增加0.5℃,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增加1913.28万m3;降水增加10%,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减少8686.43万m3。(5)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逐步趋于稳定,且RCP4.5情景下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就肃南县各乡镇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变化量来看,在RCP4.5情景下,除明花乡和祁丰藏族乡以外,其余各乡镇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相对于历史时期都有所减小,草地植被生态系统均趋于稳定发展;在RCP8.5情景下,肃南县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整体都出现较大幅度增加,仅在2050s时期的部分乡镇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减小;其中明花乡和祁丰藏族乡在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各时期生态缺水量相对于历史时期都有所增加,生态环境可能出现恶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牧区草地论文参考文献
[1].代婧婧,常娟娟,桑道道吉,娘毛加,杨春燕.高寒牧区草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变革及其影响[J].甘肃畜牧兽医.2019
[2].冯湘华.西部典型牧区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生态需水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段呈,石培礼,张宪洲,宗宁.藏北高原牧区人工草地建设布局的适宜性分析[J].生态学报.2019
[4].李祥妹,彭元柳,岳洁.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态治理途径[J].草业科学.2019
[5].贺海燕,韩步龙.甘南牧区草地生态现状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绿色科技.2019
[6].伍文宪,张蕾,黄小琴,杨潇湘,薛龙海.川西北高寒牧区不同人工草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J].草业学报.2019
[7].孔莹莹,龚毅帆,王一同,安阿敏,史家.甘南牧区草地承包前后公共服务供给变化[J].草业科学.2018
[8].刘影.高寒牧区免耕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研究[J].乡村科技.2018
[9].刘艳,聂磊,杨耘.基于植被指数估算天山牧区不同利用类型草地总产草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8
[10].高艺宁,赵萌莉,熊梅.典型农牧区草地景观特征及退耕潜力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哈乐镇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