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制冷热像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制冷,红外热像仪,温度精度,稳定性
非制冷热像仪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力,黄潇[1](2019)在《非制冷红外热像仪稳定性验证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制冷红外热像仪随着环境温度、电源波动以及吸收红外辐射的增加,将会产生严重的温度漂移现象,这将影响到红外探测器的响应特性,从而导致输出信号受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应用在测温检测方面的非制冷红外热像仪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种红外热像仪稳定性验证试验方法,并通过此方法对国内外多款非制冷红外热像仪进行了稳定性测试,绘制其输出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稳定性情况确定针对热像仪温度漂移的温度补偿算法,提升应用产品的测温精度。(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9年05期)
王学敏,牟新刚,王伟,黄德湖[2](2019)在《基于ZYNQ的非制冷红外热像仪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的红外热像仪信号处理方案主要有3种,分立的ARM或DSP+FPGA方案、TI达芬奇处理器方案和FPGA方案。以上3种方案分别存在芯片间带宽不足、不能支持焦平面探测器、串行处理不易实现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ilinx ZYNQ处理器的红外热像仪信号处理方案,该方案选择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作为敏感元件。系统工作时,探测器产生的信号首先经过信号处理和模数转换操作,然后输入到ZYNQ中,在ZYNQ内部完成非均均匀性校正、温度测定和图像增强等处理,最后通过千兆以太网或者HDMI接口输出。试验表明该方案数据带宽充足,能适配各种焦平面探测器或者红外机芯,串行处理易于实现。使用该方案设计的系统成像效果良好,测温精度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谢轲[3](2019)在《小型化非制冷热像仪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非制冷红外热像仪在手持设备上的应用,针对性的设计和实现了小型化、低功耗热像仪。该热像仪使用国产化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硬件采用FPGA处理器和LPDDR2存储器,程序上将硬件逻辑算法与NIOSⅡ软核相结合,实现了红外探测器的时序驱动、TEC控制、非均匀性校正、图像增强算法和多种对外接口。对热像仪进行测试:该系统成像质量较高,系统功耗最小1.4 W,延时量小于1 ms,且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拓展性,可在手持设备上使用。(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9年02期)
张艳超,高策,刘建卓,王博,杨帅[4](2018)在《非制冷热像仪内部温升对测温精度的影响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非制冷型热像仪工作时间的增长,其内部器件、机械结构所积累的热量越来越多,其温升所导致的热辐射势必会对热像仪的测温精度产生严重影响。因此,要实现热像仪的准确测温,必须对其内部的各温升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修正。本文通过对影响测温精度的镜筒辐射温度、探测器靶面温度以及热像仪工作累积时间叁个因素进行评估和建模,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评价,根据数据模型对热像仪辐射测温值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修正,非制冷型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可控制在±1℃以内,其稳定性可控制在±0.5℃以内。修正后的温度结果基本不受内部温升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非制冷测温型热像仪的稳定性、可重复性以及测温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8年04期)
江海军,陈力[5](2018)在《基于制冷热像仪的便携式闪光灯红外无损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闪光灯红外无损检测系统的非便携特性,设计开发出国内首款基于制冷热像仪的便携式闪光灯激励红外无损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自主研制的闪光灯系统和制冷热像仪,达到系统检测效果与便携性的完美结合。闪光灯激励系统具有便携、同步触发、安全性高、充电时间快、内置充电电池、闪光脉冲宽度可调(1ms-20ms)等优势;制冷热像仪分辨率为320×256,最高采集帧频200Hz,最小噪声等效温差20mk。最后采用该系统对复合材料,碳钢,塑料样件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检测金属材料、非金属、复合材料等材料的缺陷检测。(本文来源于《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07-06)
刘佳钰[6](2018)在《非制冷红外热像仪的测温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测温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相比传统测温方式,具有无损伤、非接触、快速实时、远距离、测温范围宽等优点。目前已在建筑、电力工业、航天航空、质量检测及冶金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基于红外全辐射原理建立了测温模型;其次,根据试验数据发现,热成像系统的输出随开机时间有一定温度漂移,经过理论分析红外热像系统的输出特性,考虑热成像系统的温度漂移,对已有模型进行改进;最后,采集大量数据对测温模型进行验证,发现该算法很有成效。(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06期)
张晓晔,徐超,何利民,陈一鹤[7](2016)在《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人体表面温度场测量及误差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制冷红外热像仪测量人体表面温度场,除具有快速、非接触和量程短等特点外,还对测温精度有较高要求。针对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热像仪测量精度受环境、机芯温度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对热像仪使用温度与标定温度之差引起的测量误差进行修正的方法。即对分别测得的环境温度、机芯温度和灰度两组数据,由支持向量机拟合得到环境温度和机芯温度误差修正模型;实际测量时,分别由热电偶和置于热像仪中的传感器测得环境温度和机芯温度后,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对环境和机芯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像仪测量误差进行修正,获得较为准确的人体表面温度场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修正方法,与经标定的高精度热电偶测温相比,可使测量距离2 m时的测温误差减小50%。(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6年10期)
冯浩,周莹[8](2015)在《基于MATLAB GUI的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串口通信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接触式测温技术相比,红外测温技术可实现远距离、非接触、实时快速精确测量物体温度.其中,非制冷红外热像仪更是广泛应用于工业监控领域.主要研究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串行通信协议,并通过MATLAB软件程序设计分析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与PC机串口通信的流程,同时利用GUI平台设计人机交互远程控制界面,从而实现PC机对红外热像仪进行远程实时监控.通过对系统平台进行调试分析,证明该通信协议设计具有较好的实效性.(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雷家容[9](2015)在《非制冷红外热像仪去温漂标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实验得出标定方程,并通过不同的热像仪温度进行验证得到误差在±1℃以内,目前市面上的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几乎都在±2℃的范围。(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5年09期)
陈大明[10](2014)在《非制冷连续变焦红外热像仪在安防行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红外热像仪原理红外光就是波长在0.78m~1000m的电磁波。由于红外光位于可见光之外,人眼看不到,通常以热量的形式被感知,所以红外光又称红外热辐射。人体、车辆等常温物体的红外辐射峰值波长在10m左右,高温目标的红外辐射一般在4微米左右,技术上对3~5m的中波红外和8~14m的长波红外研究最早,也是迄今发展最为成熟的红外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安防》期刊2014年12期)
非制冷热像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常用的红外热像仪信号处理方案主要有3种,分立的ARM或DSP+FPGA方案、TI达芬奇处理器方案和FPGA方案。以上3种方案分别存在芯片间带宽不足、不能支持焦平面探测器、串行处理不易实现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ilinx ZYNQ处理器的红外热像仪信号处理方案,该方案选择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作为敏感元件。系统工作时,探测器产生的信号首先经过信号处理和模数转换操作,然后输入到ZYNQ中,在ZYNQ内部完成非均均匀性校正、温度测定和图像增强等处理,最后通过千兆以太网或者HDMI接口输出。试验表明该方案数据带宽充足,能适配各种焦平面探测器或者红外机芯,串行处理易于实现。使用该方案设计的系统成像效果良好,测温精度满足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制冷热像仪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力,黄潇.非制冷红外热像仪稳定性验证方法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9
[2].王学敏,牟新刚,王伟,黄德湖.基于ZYNQ的非制冷红外热像仪设计与实现[J].红外技术.2019
[3].谢轲.小型化非制冷热像仪设计与实现[J].电子器件.2019
[4].张艳超,高策,刘建卓,王博,杨帅.非制冷热像仪内部温升对测温精度的影响修正[J].中国光学.2018
[5].江海军,陈力.基于制冷热像仪的便携式闪光灯红外无损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C].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论文集.2018
[6].刘佳钰.非制冷红外热像仪的测温算法[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8
[7].张晓晔,徐超,何利民,陈一鹤.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人体表面温度场测量及误差修正[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
[8].冯浩,周莹.基于MATLABGUI的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串口通信设计[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
[9].雷家容.非制冷红外热像仪去温漂标定[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
[10].陈大明.非制冷连续变焦红外热像仪在安防行业中的应用[J].中国安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