啡咯啉衍生物论文-刘晓燕

啡咯啉衍生物论文-刘晓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啡咯啉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光传感器,菲咯啉,金属离子,手性阴离子

啡咯啉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燕[1](2018)在《基于菲咯啉衍生物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传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化学传感器作为一种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反应时间短等优点的检测方法在近些年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大多数报道的荧光传感器都是通过氢键作用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由于在含水溶液中,溶剂对氢键的破坏作用限制了在水中检测手性羧酸阴离子。因此,设计并合成能够在含水溶液中实现对金属阳离子和手性羧酸阴离子的选择性识别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0-菲咯啉作为一种双齿配体同时作为一种稳定的π电子接受体,能够利用本身的两个氮原子与金属离子络合,通过引入N或O等杂原子,增加传感器的水溶性,从而实现在含水溶液中对金属离子和手性羧酸阴离子的选择性识别。本论文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基于菲咯啉荧光团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并通过核磁氢谱、碳谱、质谱、红外等验证了它们的结构,根据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理论计算等方法研究了这些传感器和常见金属离子(Li~+,Na~+,K~+,Ag~+,Mg~(2+),Ba~(2+),Ca~(2+),Mn~(2+),Pb~(2+),Cu~(2+),Ni~(2+),Co~(2+),Zn~(2+),Cd~(2+),Fe~(2+),Cr~(3+),Fe~(3+),Al~(3+)和Eu~(3+)等)以及手性羧酸阴离子(二苯甲酰酒石酸盐,苯乳酸盐,甲氧基苯乙酸盐,丙氨酸盐,谷氨酸盐,扁桃酸盐,苯丙氨酸盐,酒石酸盐,苹果酸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分子识别以及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原理,介绍了近年来对金属离子以及阴离子的研究进展,据此提出本论文的设计思路。(2)以菲咯啉和邻羟基苯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席夫碱荧光传感器II-1,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在含水溶剂中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性能。通过Benesi-Hildebrand方程得到了传感器II-1与金属Pb~(2+)之间1:1的络合比,运用Job实验验证了传感器II-1与Pb~(2+)的化学计量比。通过核磁滴定、质谱滴定、以及量子化学计算得到了传感器II-1与Pb~(2+)之间可能的络合模式。通过细胞成像实验研究了传感器II-1在活细胞PC-12中对Pb~(2+)的识别,这项工作拓宽了在生物和化学研究中检测Pb~(2+)的范围。(3)合成了两个基于菲咯啉衍生物的荧光化学传感器III-1和III-2。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它们在含水溶剂中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能力,通过Benesi-Hildebrand方程得到了传感器III-1和III-2与Cd~(2+)之间的络合比。此外我们结合荧光光谱分析,核磁滴定和拟合计算提出了传感器III-1和Cd~(2+)可能的络合模式。并且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III-1-Cd~(2+)和III-2-Cd~(2+)在含水溶剂中对手性甲氧基苯乙酸阴离子的对映选择性识别能力。进一步地,通过细胞成像实验研究了传感器III-1在活细胞HeLa中对Cd~(2+),以及对手性甲氧基苯乙酸阴离子的识别能力。(4)合成了菲咯啉衍生物荧光化学传感器IV-1,IV-2和IV-3。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它们在含水溶剂中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以及研究了IV-1-Eu~(3+)或IV-2-Eu~(3+)对手性苹果酸阴离子的对映选择性识别能力,且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传感器IV-1对Eu~(3+)和传感器IV-1-Eu~(3+)对L-/D-Ma的颜色变化。通过细胞成像实验研究了传感器IV-1在活细胞PC-12内对Eu~(3+)和手性苹果酸阴离子的识别能力,具有在生物体内检测的潜在的应用价值。(5)以菲咯啉和扁桃酸为原料合成了菲咯啉席夫碱荧光化学传感器V-1和V-2。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它们在含水溶剂中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检测,并以金属离子复合物为新的荧光化学传感器V-1-Eu~(3+)或V-2-Eu~(3+),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它们对手性羧酸阴离子的对映选择性识别能力。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传感器V-1对Eu~(3+)和传感器V-1-Eu~(3+)对L-/D-MA的颜色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彭雨新,甘逸涛,陶涛,钱惠芬,黄伟[2](2017)在《5,6-位烷氧基保护和3-/3,8-位叁苯胺拓展1,10-菲咯啉衍生物与银离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10-菲咯啉的5,6-位引入烷氧基后,分子的反应活性明显提升,同时获得的叁苯胺基(TPA)衍生物的溶解性也明显提高。晶体结构分析表明:烷氧基团是以六元环形式的乙撑二氧结构接入1,10-菲咯啉环的5,6-位。化合物TPA1和TPA2均对Ag+表现出选择性识别作用。其中,TPA1与Ag+作用后虽然荧光减弱不明显,但其发射波长明显红移(47 nm)。而TPA2和Ag+作用后,415和542 nm处荧光发射峰同时淬灭。化合物TPA3虽然也能与Ag+发生相互作用使荧光减弱,但是其荧光减弱幅度不大,很容易受到其它杂离子干扰影响,不适用于离子识别研究。(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郭景宜[3](2017)在《邻菲咯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邻菲咯啉和与其相关联而存在的各种金属离子的综合演化物之中,各种分子元素的组成模式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活性。因此设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邻菲咯啉衍生物对寻找新型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邻菲咯啉(phen)为基本原料,邻菲咯啉二酮为配体,合成出二吡啶并[3,2-a:2’,3’-c]吩嗪(dppz)、二吡啶并[3,2-a:2’,3’-c]哇喔啉(dpq),并采用ESI-MS、~1H NMR等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时间、温度、pH、投料比等),得到更适宜的合成路线。上述实验为开发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7年08期)

许世虹,陈浩,王坚强,楼庆童,罗书平[4](2017)在《纳米二氧化钛催化二苯并1,10-菲咯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报道了纳米TiO_2催化1,2-环己二酮与2-氨基苯甲酰衍生物的串联Friedlander反应,合成了9个二苯并1,10-菲咯啉的衍生物(3a~3i),其中3b,3c,3e~3g和3i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以6,7-二氢-5,8-二苯基苯并[1,10]菲咯啉(3a)的合成为例,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反应条件为: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用量为0.2 eq.,1a与2投料比为2.1∶1,乙腈为溶剂,于80℃反应7 h,收率83%。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7年09期)

陈勇强,钮佳斌,郭拥莉,程朝霞[5](2017)在《菲咯啉衍生物基Pb~(2+)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剂热技术,成功制备了一例新的Pb~(2+)配合物[Pb(L)_2(NO_3)_2]·3H_2O(L=2-(3-吡啶)咪唑(4,5-f)-1,10-菲咯啉),结晶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c,晶胞参数a=13.8749(12),b=8.7953(8)c=15.9691(11),β=117.119(6)°,V=1734.5(3)3,Dc=1.865mg/m~3,F(000)=952,μ(MoKα)=4.942 mm~(–1),Z=2,R_1=0.0271 and wR_2=0.0727[I>2σ(I)].该配合物是单核结构,最终通过弱相互作用拓展成为二维层状超分子.(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陈南雨,孙圆圆,夏良敏,俞哲健,钱家伟[6](2016)在《2,9-二芳乙烯基-1,10-菲咯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一系列1,10-菲咯啉衍生物,以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与芳基醛为原料,以醋酸酐为溶剂,在酸的催化下,通过Adole缩合反应,合成了7个(E)-2,9-二芳乙烯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的衍生物,产率为50%~68%。该合成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单,收率较高,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6年10期)

黄道臣[7](2015)在《1,10-菲咯啉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10-菲咯啉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二齿氮配体,它的母体结构是由叁个六元环组成的共轭芳香环体系,其中1位和10位为电子密度较高的氮原子,因此可以和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键。这些配合物在离子检测、光电材料、传感器、催化剂、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因此,对1,10-菲咯啉结构进行修饰,设计合成出结构新颖、物理化学性能优异的衍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类4,7位芳香基取代,2,9位烷氧基取代的1,10-菲咯啉衍生物。首先以3-氯代苯丙酮和邻苯二胺在酸的催化作用下,一步合成了4,7-二苯基-1,10-菲咯啉(A),收率为48.7%。以4,7-二苯基-1,10-菲咯啉为原料和1,3-二溴丙烷在甲苯中反应,生成季铵盐中间体(B),收率为75.2%。季铵盐中间体在铁氰化钾的催化作用下,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内酰胺中间体(C),收率为37.1%,然后在叁氯氧磷做溶剂的条件下,与五氯化磷进行氯化反应,生成2,9-二氯-4,7二苯基-1,10-菲咯啉(D),收率为70%。内酰胺中间体在叁溴氧磷做溶剂条件下,与五溴化磷在进行溴化反应,生成2,9-二溴-4,7-二苯基-1,10-菲咯啉(E),收率为73.4%。最后以2,9-二氯-4,7-二苯基-1,10-菲咯啉和2,9-二溴-4,7-二苯基-1,10-菲咯啉为原料,分别和甲醇钠、乙醇钠、正丙醇钠、烯丙醇钠、正丁醇钠在相应的醇溶液中进行醚化反应,分别得到了2,9-二甲氧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F)、2,9-二乙氧基-4,7-二苯-1,10-菲咯啉(G)、2,9-二烯丙氧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H),2,9-二丙氧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I)、2,9-二丁氧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J)这五种结构新颖的烷氧基取代的1,10-菲咯啉衍生物,收率为79.8-86.6%。最后以合成的这些2,9位卤素取代和烷氧基取代的4,7-二苯基-1,10-菲咯啉衍生物(D-J)作为结构新颖配体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以菲咯啉衍生物作为氮配体,Xantphos为膦配体,在均相光解水制氢体系中原位形成氮磷杂配铜络合物CuPSD-CuPSJ。我们系统的测试了这些铜络合物的光解水制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以2,9-二丁氧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为氮配体CuPSJ的制氢效果比其他的2,9-二烷氧基取代的菲咯啉络合物CuPSF、CuPSH、CuPSI制氢效果要差。其中以2,9-二乙氧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为氮配体CuPSG的光解水制氢活性最高,最大质子转化数TON为270。(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5-11-01)

金海明,邹亮,陈南雨,孙圆圆,罗书平[8](2015)在《新型1,10-菲咯啉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功能化氮配体为导向,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1,10-菲咯啉衍生物1a~1d.以1-溴代芳基-3-氯-丙酮(2)和邻苯二胺(3)为原料,一锅法混酸催化合成4,7-二溴代芳基-1,10-菲咯啉(4),收率可达64%.以有机锂试剂为卤锂交换试剂和亲核试剂,以CO2为淬灭剂,对溴代菲咯啉中间体进行定向结构修饰,合成了2,9-二烷基-4,7-二(羧芳基)-1,10-菲咯啉衍生物,收率可达59%,为获得2,9-烷基化的羧酸功能化的菲咯啉提供了一条反应简洁、操作方便的合成路线.(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5年08期)

李秀颖,高林,车广波,闫永胜,关庆丰[9](2014)在《由1,10-菲咯啉衍生物和1,12-十二烷二酸构筑的Pb(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发光性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10-菲咯啉衍生物和H2DDA为混合配体,合成了2种Pb(II)金属-有机配合物,即:[Pb(TCPP)(DDA)0.5(NO3)]n(1)和[Pb(TCPB)(DDA)0.5]n(2)(TCPP=2-(1H-1,3,7,8-环戊二烯并[l]四氮杂菲-2-基)苯酚,TCPB=2-(1H-1,3,7,8-环戊二烯并[l]四氮杂菲-2-基)苯甲酸,H2DDA=1,12-十二烷二酸),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配合物1呈现(6,3)连接的二维网状结构,通过π-π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是由TCPB和DDA配体连接Pb(Ⅱ)原子构筑的具有(4,4)连接的二维层状结构。此外,配合物1和2在室温下具有绿色的荧光。(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董文献[10](2013)在《吡嗪并[2,3-f][1,10]菲咯啉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嗪并[2,3-f][1,10]菲咯啉衍生化合物不仅具有菲咯啉结构的σ-供体或者π-接受体的一些性质,且其扩大的共轭体系使杂环体系的能量降低,因而其在配位化学及分析化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在吡嗪并[2,3-f][1,10]菲咯啉上引入芳香基团,其衍生的化合物将在性质上引起有意义的变化。本论文设计合成多个的吡嗪并[2,3-f][1,10]菲咯啉的衍生物配体及其配合物,探讨了其结构与性质关系。以无水1,10-菲咯啉、苯甲醛及其衍生物或苯偶酰衍生物为原料,设计并合成四个新的2,3-二芳基吡嗪并[2,3-f][1,10]菲咯啉及其衍生物。分别为2,3-二苯基吡嗪并[2,3-f][1,10]菲咯啉(4-MOPP)、2,3-二(4-甲氧基苯基)吡嗪并[2,3-f][1,10]菲咯啉(4-MOPP)、2,3-二(4-甲基苯基)吡嗪并[2,3-f][1,10]菲咯啉(4-MPP)、2,3-二(3-甲氧基苯基)吡嗪并[2,3-f][1,10]菲咯啉(3-MOPP)。上述化合物配体均通过红外、1H-NMR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得到验证。以其为原料,通过与cis-Ru(bpy)_2Cl2·2H2O的反应,合成得到了相应的钌配合物。并通过核磁,红外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在缓冲液中测定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滴定、荧光淬灭以及粘度测定等方法探讨了上述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相互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与CT-DNA作用的结合能力的顺序为:Ru(bpy)_2(DPPP)~(2+)> Ru(bpy)_2(4-MPP)~(2+)> Ru(bpy)_2(4-MOPP)~(2+)>Ru(bpy)_2(3-MOPP)~(2+)。以菲咯啉[5,6]-二酮、2,3-二氨基苯甲酸及苯胺类衍生物为原料,合成得到叁个二吡啶[3,2-a:2',3'-c]吩嗪类衍生物,分别为:2-(11-二吡啶[3,2-a:2',3'-c]吩嗪)苯并咪唑(BIDPP)、2-(11-二吡啶[3,2-a:2',3'-c]吩嗪)苯并恶唑(BODPP)、2-(11-二吡啶[3,2-a:2',3'-c]吩嗪)苯并噻唑(BTDPP)。其结构通过红外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得到验证。通过其与cis-Ru(bpy)_2Cl2·2H2O反应,合成得到相应的钌配合物。并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滴定以及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其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体末端的杂环基团给体对配合物与CT-DNA作用的结合能力有着显着影响。取代基为苯并恶唑的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最强,取代基为苯并咪唑的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最弱。(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3-12-01)

啡咯啉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1,10-菲咯啉的5,6-位引入烷氧基后,分子的反应活性明显提升,同时获得的叁苯胺基(TPA)衍生物的溶解性也明显提高。晶体结构分析表明:烷氧基团是以六元环形式的乙撑二氧结构接入1,10-菲咯啉环的5,6-位。化合物TPA1和TPA2均对Ag+表现出选择性识别作用。其中,TPA1与Ag+作用后虽然荧光减弱不明显,但其发射波长明显红移(47 nm)。而TPA2和Ag+作用后,415和542 nm处荧光发射峰同时淬灭。化合物TPA3虽然也能与Ag+发生相互作用使荧光减弱,但是其荧光减弱幅度不大,很容易受到其它杂离子干扰影响,不适用于离子识别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啡咯啉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燕.基于菲咯啉衍生物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传感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8

[2].彭雨新,甘逸涛,陶涛,钱惠芬,黄伟.5,6-位烷氧基保护和3-/3,8-位叁苯胺拓展1,10-菲咯啉衍生物与银离子识别[J].无机化学学报.2017

[3].郭景宜.邻菲咯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条件优化[J].化工设计通讯.2017

[4].许世虹,陈浩,王坚强,楼庆童,罗书平.纳米二氧化钛催化二苯并1,10-菲咯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J].合成化学.2017

[5].陈勇强,钮佳斌,郭拥莉,程朝霞.菲咯啉衍生物基Pb~(2+)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J].晋中学院学报.2017

[6].陈南雨,孙圆圆,夏良敏,俞哲健,钱家伟.2,9-二芳乙烯基-1,10-菲咯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J].浙江化工.2016

[7].黄道臣.1,10-菲咯啉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8].金海明,邹亮,陈南雨,孙圆圆,罗书平.新型1,10-菲咯啉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J].有机化学.2015

[9].李秀颖,高林,车广波,闫永胜,关庆丰.由1,10-菲咯啉衍生物和1,12-十二烷二酸构筑的Pb(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发光性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4

[10].董文献.吡嗪并[2,3-f][1,10]菲咯啉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3

标签:;  ;  ;  ;  

啡咯啉衍生物论文-刘晓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