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球参考框架维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球参考框架,区域参考框架,时变框架,融合处理
地球参考框架维持论文文献综述
曾安敏[1](2017)在《地球参考框架确定与维持的数据处理理论与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涉及基准约束及其影响、组合模型、区域框架的数据处理、速度场模型建立、框架间坐标转换等内容,这些研究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的数据处理算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分析了自适应参数估计与内外部精度的关系。随机模型可依据内部精度进行自适应调整,也可依据外部精度或半外部精度进行自适应调整。现有随机模型自适应估计理论都与内部精度、外部精度或半外部精度有关,进而将相应参数估计也分为内部、外部和半外部自适应参数估计,分析了这几类自适应参数估计的特点和主要性质,指出这几类自适应估计的应用前提和存在的问题。2.综合分析了基准定义中的约束方法及其影响。基于框架点平差前后坐标所确定的坐标转换参数为零这一约束条件构造了相似变换基准,推导了大地控制网中平移、旋转和尺度的内约束条件,并讨论了它们的性质;从理论上证明了重心基准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变换基准。从参数估值验后精度最优条件出发,推导了最小约束条件的最优选择公式,分析了最小约束条件下观测噪声、基准噪声、异常误差对框架建立的影响,分析指出:基准噪声虽然不影响“观测网形结构”,但影响框架坐标精度。3.推导了基于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双约束的参数最小二乘解及其验后精度估计模型。作为双约束参数解的特例,给出了仅含函数模型约束或仅含随机模型约束的参数解,以及无任何约束的参数解。从理论上讨论了双约束参数解的性质,分析指出:函数模型约束自身的误差将给参数估计带来强制性扭曲(简称“硬性影响”);先验随机模型自身的误差将给参数估计带来随机性影响(简称“软性影响”),随机模型误差影响可以通过随机模型验后估计进行补偿。4.从坐标转换模型和时变框架模型出发,推导了建立长期框架的组合模型。给出了同一技术坐标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型和不同技术间的组合模型,构建了基于各技术单历元处理结果的分步融合模型和一步整体融合模型,证明了二者的关系:以单历元观测法方程N阵为权矩阵,分步融合模型完全等价于一步整体融合模型。利用IGS第二次重处理的单天解结果,计算了2010年1月到2014年12月共5年跨度的长期解,在X、Y、Z方向WRMS优于3 mm,与ITRF2014的结果相比,X、Y、Z方向标准差分别为3.45 mm、4.04 mm、2.84 mm,速度标准差分别为1.53 mm/a、1.46 mm/a、1.21 mm/a。5.研究了区域参考框架建立时的基准约束问题,包括基准约束方法、基准点的选择以及基准点坐标框架对结果的影响。采用相似变换基准法,利用基准点在ITRF97、ITRF2008框架下的坐标作为基准定义,经框架间转换后结果仍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偏差,在X、Y、Z方向的平均偏差约2 mm、17 mm、6 mm,去除系统性差异后其标准差为1.1 mm、0.8 mm、0.5 mm,但基线长度差异小,最大也不超过1 mm;采用ITRF97坐标作为基准定义,随机约束法和相似变换法的结果之差的标准差在X、Y、Z方向分别为5.6 cm、1.9 cm、5.27 cm,而采用ITRF2008框架坐标时,随机约束法和相似变换法的结果之差的标准差为1.26 cm、0.27 cm、0.15 cm,明显优于ITRF97所计算的结果。6.处理了“陆态网络工程”260个基准站4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和2000个区域站2期重复观测数据。以基准站的周数据作为输入,采用法方程组合得到了长期累积解,在X、Y、Z方向的内部精度分别为0.3 mm、0.5 mm、0.4 mm;获得了2000个区域站2009年、2011年的最小约束解,其点位标精度叁个分量均优于2 cm;建立了ITRF2008与长期解间的转换关系,在X、Y、Z方向的平移参数分别为0.03 mm、17.25 mm、4.16 mm,旋转参数分别为0.278 mars、-0.150 mars、0.229 mars。7.利用我国1998-2009年10年数据获得的1070个点实测速度,构建了顾及板块运动的速度场自适应拟合推估模型,将拟合推估法与多面函数拟合法相结合构造了多面核函数配置模型,扩大了拟合推估模型的应用范围。信号协方差矩阵经自适应因子调整后,外部精度有一定改善,较拟合推估法,自适应拟合推估模型东方向精度从1.81 mm/a提高到1.76mm/a,北方向从1.78 mm/a提高到1.35 mm/a;采用正双曲面函数作为核函数时(平滑因子取10时),多面函数模型拟合效果比较稳定,东方向、北方向的精度为2.51 mm/a、1.77 mm/a;采用正叁次曲面函数的多面核函数配置模型,较拟合推估模型,外部检查点的东方向精度从1.81 mm/a提高到1.25 mm/a,北方向从1.78 mm/a提高到0.89 mm/a,但多面核函数配置模型的结果与核函数的选取有关。8.将相似变换作为坐标变换函数模型的趋势项,把模型变换后的残差看成随机场,针对原框架和目标框架坐标均存在误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顾及框架间误差的坐标转换拟合推估模型。通过自适应因子调整信号向量与观测向量的先验权比,构建了一种坐标变换的自适应拟合推估算法,并将其应用于1980西安坐标系(XAS80)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坐标转换,计算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拟合推估的坐标变换结果精度明显优于相似变换结果和拟合推估变换结果,提高了坐标转换精度。9.针对原框架和目标框架坐标均存在误差、非公共点与公共点间存在相关性,以及转换系数矩阵中仅部分元素存在误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同时考虑框架内误差以及转换点间相关性的基准转换严密模型,该模型将公共点和非公共点联合处理,同时计算坐标转换参数和所有计算点的坐标转换值,推导出了新的严格坐标转换公式,该公式为传统坐标转换公式基础上增加一改正量的形式;进一步,推导了原框架和目标框架坐标的方差不一致情况下的坐标转换模型的自适应解法;最后,利用“陆态网络工程”2000个区域站的实测坐标进行坐标转换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严密模型较传统坐标转换模型具有更高的坐标转换精度。(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4-20)
门葆红,董文亮,孙付平,刘帅[2](2016)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代大地测量学对毫米级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需求,该文简单回顾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发展概况,系统地介绍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建立方法及基准约束的演变情况;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两种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维持方法,即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维持方法的框架点坐标位移模型改进情况、地球质心运动模型改进情况,及监测网和并置站的布设情况;最后,给出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改进计划,指出了动态实时维持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对参考框架维持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冯炜,吴星,钱进[3](2013)在《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总结了ITRF等参考框架的原理,分析了其优缺点和特性并分析了不同地球参考框架的区别。本文在协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建立我国新一代地球参考系统的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3年05期)
邹蓉,刘晖,魏娜,李敏[4](2011)在《COMPASS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COMPAAS地球参考框架所对应的地球参考系统的定义、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方案,并选取我国现有的COMPASS跟踪站和IGS跟踪站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仿真验证。分析了跟踪站分布对地球参考框架的影响以及多分析中心组合对参考框架周解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球均匀分布的跟踪站在20个左右时就能基本满足建立地球参考框架的需求,为了保障地球参考框架的长期稳定性和精度,全球均匀分布的跟踪站应为30个左右;引入多个分析中心组合处理生成最终解不但可以探测出单个数据处理中心所引入的粗差,也可进一步增强周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姜卫平,李昭,刘万科,周晓慧[5](2010)在《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全球及区域参考框架(ITRF)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的不足,给出了使用顾及非线性变化的速度模型建立和维持参考框架的思路,并分析了解决不同类型非线性变化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的方法。最后展望了全球大地观测系统背景下的未来ITRF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邹蓉[6](2009)在《地球参考框架建立和维持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地球观测系统在21世纪的蓬勃发展,将会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就迫切需要以最符合地球运动规律的方式规定地球参考系统,并建立可供使用的地球参考框架。本文研究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的技术,主要涉及地球参考系统、地球参考框架和基准定义的关系、建立和维持中所涉及的各种技术之内的组合以及各种技术之间的组合等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基于我国自主研制的COMPAS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探讨了建立和维持我国自主的地球参考框架所需关键技术和方法。主要的贡献和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负责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建立的有关组织的框架和相关规范、协议,研究了地球参考框架建立的数据处理理论,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时期ITRFyy系列框架和基准定义的实际方式,并针对其特点全面介绍了ITRF组合处理的模型,在次基础上对IERS官方所采用的组合处理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了比较,尤其是对ITRF基准定义中所采用的基准约束及其处理特征做了详细的分析。(2)对建立和维持地球参考框架的关键技术之一进行了探讨,首先就正则化方法在地球参考框架基准定义中应用的条件和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Tykhonov-Phillips正则化方法结合最优正则化方法来进行基准定义的思路,并进行了相应的算例分析,比较了此方法与直接采用最小约束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在实际使用所产生的数据处理结果差异都在3cm以内,绝大多数的差异都在2cm以内。(3)对建立和维持地球参考框架的关键技术之二即技术之内组合(Intra-technique combination)组合的模型、流程和处理内容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各个分析中心的数据完成了GPS、VLBI、SLR技术之内的组合,给出了各自对应的速度场和部分测站的时间序列,通过比较分析表明论文中生成的速度场和时间序列与其他机构发布的结果处于同一量级。(4)对建立和维持地球参考框架的关键技术之叁即技术之间组合(Inter-techniquecombination)的模型和数据处理流程中的基准定义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完善了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采用IGS、IVS和ILRS发布的技术之内的组合结果作为输入数据,对现有的局部连接(Local-tie)进行分析,选择质量较好的局部连接数据,在选择基准定义尽量与ITRF2005一致的前提下,实现了GPS、SLR、VLBI叁种大地测量数据的组合,得到了初步结果,并与ITRF2005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ITRF2005处于同一量级,同时也表明了为本论文研究所开发的相应软件的正确性。(5)在介绍伽利略大地测量服务原型GGSP和欧洲伽利略系统所对应的伽利略地球参考框架GTRF建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建立我国自主的地球参考框架的必要性和意义,探讨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地球参考框架即COMPASS地球参考框架CTRF的定义、建立、维持和更新的方案,并给出了CTRF建立和维持中进行检核的流程、周期与内容。(6)基于COMPASS地球参考框架CTRF的定义、建立、维持和检核的方案,利用GPS数据和GPS跟踪站进行了相应的仿真试验。跟踪站分布对地球参考框架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全球均匀分布的跟踪站在22个左右时就能基本满足建立地球参考框架的需求;为了保障地球参考框架的长期稳定性和精度,全球均匀分布的跟踪站应为30个左右。技术之内组合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技术之内组合解对地球参考框架可以提高周解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9-10-01)
张西光,吕志平[7](2009)在《论地球参考框架的维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参考框架的维持,是指给出随时间变化的框架点坐标。一般有两种形式,即给出速度模型或坐标时间序列。全球参考框架(主要指ITRF)的维持不断趋于完善,区域参考框架一般是指对ITRF的加密。由于区域参考框架的维持主要是通过GPS技术建立CORS网来实现的,因而对IGS实现和维持的参考框架作简要介绍。讨论区域参考框架维持的两种技术途径,并对我国地球参考框架的维持提出几点看法。(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09年05期)
魏娜,施闯[8](2009)在《地球参考框架的实现和维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ITRF、WGS84等参考框架为例,介绍参考框架的实现和维持方法;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这些框架间的联系、区别和组合原理,以及最新版本ITRF2005的实现方法。(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09年02期)
地球参考框架维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现代大地测量学对毫米级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需求,该文简单回顾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发展概况,系统地介绍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建立方法及基准约束的演变情况;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两种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维持方法,即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维持方法的框架点坐标位移模型改进情况、地球质心运动模型改进情况,及监测网和并置站的布设情况;最后,给出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改进计划,指出了动态实时维持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对参考框架维持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球参考框架维持论文参考文献
[1].曾安敏.地球参考框架确定与维持的数据处理理论与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
[2].门葆红,董文亮,孙付平,刘帅.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的研究进展[J].测绘科学.2016
[3].冯炜,吴星,钱进.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
[4].邹蓉,刘晖,魏娜,李敏.COMPASS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
[5].姜卫平,李昭,刘万科,周晓慧.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
[6].邹蓉.地球参考框架建立和维持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9
[7].张西光,吕志平.论地球参考框架的维持[J].测绘通报.2009
[8].魏娜,施闯.地球参考框架的实现和维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