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胚苗水稻论文-黄雅琴,李尽哲,黄群策,彭波,庞瑞华

双胚苗水稻论文-黄雅琴,李尽哲,黄群策,彭波,庞瑞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胚苗水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束,同源四倍体水稻,双胚苗,米质

双胚苗水稻论文文献综述

黄雅琴,李尽哲,黄群策,彭波,庞瑞华[1](2018)在《N~+束诱变双胚苗水稻再生植株的米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快优质水稻的选育,将离子束生物技术和无性系技术相结合,以低能N+束注入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的再生植株种子和实生后代种子为研究材料,对其稻米品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植株的糙米率低,垩白度高,蒸煮品质差,米粒横断面呈辐射状,上面的裂痕多,胚乳细胞发育不良,淀粉粒排列疏松且间隙大,相对结晶度低;而实生植株的整精米率和胶稠度高,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低,米粒横断面上没有显着的辐射状,裂痕浅,淀粉粒呈现典型的晶体结构,发育较好,相对结晶度高。可见,无性系能够加速稻米品质的变异,为水稻育种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4期)

黄雅琴,刘敏杰,李尽哲,黄群策,庞瑞华[2](2016)在《离子束诱变双胚苗水稻的谷粒性状及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挖掘无融合生殖种质并提供参考资料给一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以离子束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谷粒性状、谷粒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双胚苗品系相比,二倍体双胚苗品系的株型小、主穗颖花数多、谷粒小、谷粒容重高、谷粒容重对单粒重贡献最大;披碱草介导品系的株型大、主穗颖花数多、谷粒大、谷粒容重高、单粒质量高、谷粒体积对单粒重贡献最大;原始亲本在各项指标参数中都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6年04期)

黄雅琴,朱庆松,李尽哲,黄群策[3](2016)在《离子束诱变双胚苗水稻的花器性状及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离子束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花粉育性、花器性状和花器性状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双胚苗品系相比,二倍体双胚苗品系的正常花粉率、单穗结实率高,花器官偏小,花药长对单穗结实率贡献大,无芒率高,芒较短;披碱草介导品系的正常花粉率差异不显着,花器官较大,柱头长对单穗结实率贡献最大,无芒率最低,芒较长;原始亲本在各项指标参数中都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吴绍华,张红宇,薛晶晶,徐培洲,吴先军[4](2013)在《双胚苗水稻来源的单倍体、二倍体及其杂交F1的DNA甲基化位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基因组倍增或多倍化,伴随着基因丢失和二倍化进程,被认为是植物进化的重要推动力量。DNA甲基化与miRNA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植物生长发育及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MSA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分析同一双胚苗水稻来源的单倍体、二倍体及其杂交F1的基因组DNA5'-CCG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及遗传特点。对部分甲基化位点进行切胶、回收、测序及功能注释,并结合miRNA靶基因预测探讨特定甲基化位点的遗传特点及其与miRNA的相关性。1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在双亲及杂交F1中共检测了462个DNA甲基化位点,杂交F1甲基化水平平均为43.20%,与双亲相近(单倍体为46.75%,二倍体为41.99%)。TargetFinder软件分析发现其中的7个甲基化位点基因序列上存在1~4个miRNA的结合位点,这些基因的功能注释包括逆转录转座子蛋白、ras相关蛋白、H2A/H2B/H3/H4核心组蛋白等。同时,探讨了逆转录转座子在植物进化中的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水稻基因组倍增过程中DNA甲基化与miRNA的关系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曾秀凤[5](2012)在《双胚苗水稻同源多倍体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加倍被认为是真核生物(尤其是开花植物)进化的加速器。基因组加倍事件已经在多个物种中被确定,包括酵母、脊椎动物以及水稻、拟南芥等:多倍体植物往往出现一些新的表型和特征,如器官体积、花期、抗旱、抗病虫等方面的改变。研究发现,这些变异可能与表观遗传调控密切相关,即多倍化后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修饰、小RNA调控等发生变异,调控多倍体基因表达,进而影响进化的历程。表观遗传调控是指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DNA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并参与很多细胞学过程的调控。研究发现,很多植物如拟南芥、油菜、棉花等,其多倍化过程中都存在DNA甲基化变异,且多倍体中DNA甲基化变异能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基因组加倍事件的影响,需将DNA序列变异的遗传效应排除。因为多倍化过程中,基因组加倍与DNA序列变异常伴随发生,故二者对基因表达及DN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可能混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遗传背景相同的同源多倍体是研究倍性效应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来源于水稻双胚苗SARⅡ-628株系的单倍体-二倍体-叁倍体-四倍体水稻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的变异情况及两者的相关性。采用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联合测序技术(MeDIP-SEQ)来研究不同倍性水稻材料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异情况。同时与倍性水稻材料的mRNA数字表达谱(DGE)资料进行关联分析,探索水稻多倍化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与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如下:一、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对同源倍性系列水稻材料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MeDIP-SEQ分析,发现:DNA甲基化广泛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但不同倍性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基因的甲基化变异主要发生在启动子区(占72.39%)。在1N-2N-3N中,多数基因(54.1%)的DNA甲基化程度不受倍性变化的影响,维持不变;相对于单倍体和叁倍体而言,二倍体中DNA甲基化水平上调或下调的基因数约占22.9%;随着倍性增加,DNA甲基化程度递增或递减的基因数很少,仅占0.8%左右。二、mRNA表达水平变化:对同源倍性系列水稻材料全基因组mRNA的数字表达谱分析,发现:在N-2N-3N中,大多数基因(81.57%)的mRNA表达水平不受倍性变化的影响,维持不变;随倍性增加,mRNA表达水平随之增加或减少的基因很少,仅占1.39%左右。同时还发现,基因的表达水平越低,其在不同倍性间发生表达变异的几率就越大。叁、DNA甲基化和mRNA表达关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①对于单个水稻材料来说,DNA甲基化程度与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的基因约占1/4;DNA甲基化修饰位于基因的不同区域,其mRNA表达水平也会有不同;]mRNA表达水平不同,基因上同一区域被甲基化修饰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②对于水稻倍性材料1N-2N-3N来说,材料倍性不同,相同DNA甲基化修饰类型对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的影响不同;材料倍性不同,mRNA表达水平相同的基因,同一基因区域DNA甲基化程度相同;材料随着倍性的增加,部分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程度的变化趋势呈负相关;但仍有部分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和DNA甲基化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水稻多倍化过程中,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发生变化,mRNA表达水平也受倍性效应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由于大部分基因的DNA甲基化和mRNA表达水平的变异与倍性效应背离,我们未能找到DNA甲基化变异、基因表达变异与倍性效应这叁者之间的调控规律。这些结果显示了倍性改变后水稻基因表达调控因素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吴绍华,薛晶晶,张红宇,徐培洲,吴先军[6](2011)在《双胚苗水稻单倍体及其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特异位点的分析及功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技术对水稻单倍体SARⅡ-628及它与蜀恢527、蜀恢363的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位点进行了分析。用1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在双亲及杂交后代中共检测到765个DNA甲基化位点,与双亲相比,杂交后代DNA甲基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通过分析两个杂交组合与双亲的甲基化带型差异,发现非单倍体遗传及单倍体独立遗传两种甲基化差异位点。对部分甲基化位点的序列进行功能分析,发现这些位点主要涉及细胞构造、代谢途径、应激反应等生物学功能。推测这类功能基因的甲基化修饰调控着相关基因的开启与关闭,为植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及进化提供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燕晓阳,黄群策,陈雪能[7](2011)在《N~+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幼苗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水稻品系09-04-01和相应的二倍体09-02-01为研究材料,对其不同剂量离子注入后种子电解质外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和酶活性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09-04-01种子电解质外渗率与对照相比的平均增幅低于09-02-01;09-02-01在1.0×1017 N+/cm2注入剂量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而09-04-01在3.0×1017N+/cm2注入剂量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因酶种类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09-02-01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POD和SOD活性最强;09-04-01在7.0×1017N+/cm2注入剂量下POD和SOD活性最强。结果说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能够增强清除自由基的酶的合成能力,09-04-01比09-02-01效应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燕晓阳[8](2011)在《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无性系诱导及离子注入后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材料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抗低温能力和胚乳谷蛋白表达状况进行研究,将有助于这两项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本试验以双胚苗材料09-02-01(二倍体材料)、09-04-01(与09-02-01对应的同源四倍体材料)、W09-02-01(09-02-01无性系培养后再生植株)和L09-04-01(09-04-01离子注入后矮秆变异株系)为研究材料,借助离子束注入、离子束介导及无性系诱导对材料进行处理,研究了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无性系的培养过程及再生植株的变异特征,研究了不同剂量离子注入后水稻干种子电解质外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和酶活性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了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幼芽抗寒性的影响,同时对4份双胚苗水稻株系谷蛋白表达状况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包括以下4个方面:1.通过研究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种子无性系诱导和再分化的特性,建立了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无性系培养的技术体系;并筛选出1株分蘖较多的变异株。研究结果表明,介导处理时间24h,2,4-D浓度为2.5mg/L,双胚苗材料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较高;愈伤诱导后期提供适宜的光照能够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并且利于愈伤的分化,双胚苗材料愈伤继代时延用MS培养基,褐化率较低,愈伤组织分化时将愈伤组织成堆接种比单独接种分化率高。2.氮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干种子电解质外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和酶活性影响显着。离子注入后,09-04-01种子电解质外渗率与对照相比的平均增幅低于09-02-01;09-02-01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而09-04-01在3.0×1017N+/cm2注入剂量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因酶种类和材料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09-02-01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POD和SOD活性最强;09-04-01在7.0×1017N+/cm2注入剂量下POD和SOD活性最强。结果说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能够增强植物清除自由基的酶的活性,09-04-01比09-02-01效应更为显着。3.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材料当代幼芽的抗低温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程度与氮离子注入的剂量密切相关。对09-02-01而言,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离子注入可以提高它的抗低温能力,而2.0×1017N+/cm2和4.0×1017N+/cm2注入剂量下会加深对它的伤害。对09-04-01而言在3.0×1017N+/cm2注入剂量下,离子注入可以提高它的抗低温能力,其它的注入剂量下则会加深对它的伤害。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会影响双胚苗水稻幼芽的抗低温能力,但是不同倍性的材料注入剂量的选择有所不同。4.研究发现四个双胚苗材料株系胚乳蛋白的含量及谷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异。0904-01胚乳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高于0902-01,在谷蛋白结构上二者没有明显差异;W09-02-01的胚乳谷蛋白含量高于09-02-01而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的含量则低于09-02-01,W09-02-01的胚乳谷蛋白结构出现了β-1亚基缺失的变异;L0904-01清、球蛋白的含量高于09-04-01而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则低于09-04-01,胚乳谷蛋白的表达上,L09-04-01出现了α-3亚基缺失的变异。结果表明无性系诱导和离子注入可以改变F1代稻米胚乳蛋白的胚乳蛋白含量和谷蛋白表达。(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1-04-01)

黄雅琴,黄群策,燕晓阳,秦广雍[9](2010)在《双胚苗水稻种子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水稻品系(D07-04-01)及其衍生后代(01-04-01,D07-02-01,DP07-04-01)为研究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稻米的垩白性状、淀粉粒的形态特征和淀粉的晶体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材料相比,双胚苗二倍体品系D07-02-01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垩白大小均最小,稻米的自然横断面中部无明显辐射状,裂痕少且浅,"粗短形"的不规则多边形胚乳细胞与淀粉粒分布均匀,多面体状淀粉粒呈现典型的晶体结构,数目多且排列致密,球形单粒淀粉粒和块状不规则的复粒淀粉体数目比较少,相对结晶度高,直链淀粉含量低,即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均比其他四倍体品系好。(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黄雅琴[10](2010)在《双胚苗水稻的生物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禾本科植物中,多胚现象或多胚苗现象是无融合生殖物种在胚胎学和形态学上的重要特征。在同源四倍体水稻中筛选多胚苗材料,有助于寻找到无融合生殖新种质,从而为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试验材料。本项研究以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D07-04-01)、近亲系(D07-02-01和01-04-01)和离子束介导后代(DP07-04-01)为研究材料,对4份供试材料的种子活力、苗位和胚位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水稻种子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建立起高频植株再生体系;对D07-04-01、其组培再生植株以及组培再生植株的F1后代的农艺性状、花粉育性、花器官性状、谷粒性状进行了差异性比较分析;利用垩白分析软件chalkiness 1.0、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4份材料的米粒微观结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定。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如下4个方面:1.对双胚苗水稻的种子生活力、苗位和胚位特征进行了观察鉴定。其中的D07-04-01,种子活力高,双苗能遗传,观察到0.74%的同鞘均势双苗和0.59%的同鞘大小苗,没有观察到胚顶生、有胚芽无胚根、有胚根无胚芽,无胚芽无胚根这4种胚位异常;D07-02-01苗位和胚位类型最丰富,观察到了罕见的叁胚苗。2.建立了双胚苗水稻的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体系。研究表明,2,4-D的最适浓度因试验材料的基因型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2,4-D浓度为2.5mg/L时最适宜于四倍体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半胚乳处理比无胚乳处理容易操作,种胚不容易受到伤害,诱导频率高且愈伤组织质量好;对愈伤组织进行干燥处理能显着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率。3.对试验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与D07-04-01相比,D07-04-01的组培苗TCD07-04-01在5个主要农艺性状上没有显着性差异;正常花粉率要低;花器官性状上差异较大;颖壳数目突变多为单颖壳突变,而D07-04-01多为叁颖壳突变;谷粒性状上差异较大。由此可见,经过组织培养过程,水稻植株在不同层次上发生了较大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TCD07-04-01相比,组培苗F1代F1TCD07-04-01在5个主要农艺性状上也没有显着性差异;正常花粉率要高;花器官性状上差异较小;出现的颖壳数目突变比TCD07-04-01要少很多;谷粒性状上差异较小。表明这一材料依靠种子繁殖能最大程度保持亲本的性状。4.对试验材料的米粒性状进行了观察鉴定。测定了米粒的垩白性状;对稻米横断面与淀粉粒的显微特征以及淀粉晶体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份同源四倍体水稻材料的垩白性状都比较明显,在米粒横断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辐射状和裂痕,胚乳细胞发育不良,淀粉积累不充分,排列疏松间隙大,直链淀粉含量高。二倍体水稻品系的米粒横断面上没有辐射状,裂痕少且浅,淀粉粒整体发育比较好,呈现典型的晶体结构,外观上呈玻璃质透明,直链淀粉含量低。虽然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米质与传统的二倍体水稻相比稍为逊色,但这一不足为今后的同源四倍体水稻育种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挑战。(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0-05-01)

双胚苗水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挖掘无融合生殖种质并提供参考资料给一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以离子束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谷粒性状、谷粒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双胚苗品系相比,二倍体双胚苗品系的株型小、主穗颖花数多、谷粒小、谷粒容重高、谷粒容重对单粒重贡献最大;披碱草介导品系的株型大、主穗颖花数多、谷粒大、谷粒容重高、单粒质量高、谷粒体积对单粒重贡献最大;原始亲本在各项指标参数中都差异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胚苗水稻论文参考文献

[1].黄雅琴,李尽哲,黄群策,彭波,庞瑞华.N~+束诱变双胚苗水稻再生植株的米质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2].黄雅琴,刘敏杰,李尽哲,黄群策,庞瑞华.离子束诱变双胚苗水稻的谷粒性状及相关分析[J].中国稻米.2016

[3].黄雅琴,朱庆松,李尽哲,黄群策.离子束诱变双胚苗水稻的花器性状及相关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6

[4].吴绍华,张红宇,薛晶晶,徐培洲,吴先军.双胚苗水稻来源的单倍体、二倍体及其杂交F1的DNA甲基化位点分析[J].作物学报.2013

[5].曾秀凤.双胚苗水稻同源多倍体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6].吴绍华,薛晶晶,张红宇,徐培洲,吴先军.双胚苗水稻单倍体及其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特异位点的分析及功能探讨[J].中国水稻科学.2011

[7].燕晓阳,黄群策,陈雪能.N~+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幼苗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1

[8].燕晓阳.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D].郑州大学.2011

[9].黄雅琴,黄群策,燕晓阳,秦广雍.双胚苗水稻种子的扫描电镜观察[J].核农学报.2010

[10].黄雅琴.双胚苗水稻的生物学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0

标签:;  ;  ;  ;  

双胚苗水稻论文-黄雅琴,李尽哲,黄群策,彭波,庞瑞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