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161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探讨静脉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导致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在用药的前、中、后个时间段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措施,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32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4-389-01
胺碘酮作为一种高效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明显。但其不良反应之一是对静脉血管刺激很大,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轻者可出现静脉穿刺点周围局部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静脉血管呈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出现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若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为此,本文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原因分析
1.1药物因素
血液正常pH值为7.35~7.45,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从而引起静脉炎[3]。而胺碘酮针剂的pH值为2.5~4.0,明显低于人体正常的pH值,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当胺碘酮从外周静脉注射或泵入时,常引起静脉血管、局部皮肤组织无菌性炎症表现,其表现主要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等反应,沿穿刺静脉近端走向呈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有压痛,影响患者休息与疾病的恢复。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配制胺碘酮的浓度超过2mg/ml,且使用时间较长,未及时更换注射部位[1]。
1.2.2静脉血管选择不当应用胺碘酮时,选择中心静脉给药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但由于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程序较为复杂,不适合临床抢救用药时的静脉通路选择,故临床上胺碘酮注射液的应用仍多选择外周静脉通路。下肢静脉血流缓慢且静脉瓣丰富,局部形成涡流更易发生静脉炎[2]。
1.2.3护理人员操作时进针方法不当,使针头与血管形成不适宜的角度,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机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置管技术不佳或选择不适当的置管部位,如选择关节部位或选择过粗的导管;导管松动时没有及时更换敷料。留置针穿刺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留置针保留时间超过72h,可增加静脉炎的发生[2]。
1.2.4护士操作仪器设备不熟练,静脉管路出现回血时如错误使用“FAST”键推注回血,或在同一通路推注其他药物都可引起瞬间胺碘酮浓度过高,从而造成血管内膜损伤[2]。
1.2.5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且缺乏对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相关知识的评估能力,对静脉炎表现不敏感,未能做好用药中的护理观察,未及时巡视,药物外渗后未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6对患者宣教不够细致,患者衣服袖口过紧或活动时手部关节弯曲,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回流受阻,局部血药浓度过高,致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血管炎加重。
1.3患者因素
1.3.1年龄老年患者血管敏感度较高,血管弹性差,通透性增加,血管细、硬、管腔狭窄,静脉注射胺碘酮注射液的高浓度药物时易引起血管腔压力的增高,使血管难以承受压力,导致药物外渗,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1.3.2体位心衰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需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减轻症状,选择上肢穿刺时穿刺位置会有所抬高。如注射胺碘酮速率较慢、患者静脉压增高或肢体抬高超过注射泵高度时易造成回血,药液在血管局部停留时间延长可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1.3.3个体差异个别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强,早期出现穿刺处疼痛时未及时告知护士;个别患者室速、室颤反复发作,住院期间多次使用胺碘酮,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静脉炎的发生率增加、程度加重[2]。
2.护理对策
2.1用药前的护理
2.1.1加强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和药理知识的培训,使其真正掌握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药理特点及不良反应,掌握胺碘酮注射液的正确用药方法和配置方法,剂量准确,了解一次用药的最大剂量,根据医嘱合理准确用药。
2.1.2做好患者关于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使用胺碘酮的意义及可能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处理方法,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告知患者用药时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防止药液外渗,不可自行调节剂量和滴速,穿刺部位如有疼痛等异常感觉,应立即告知责任护士。
2.2用药时的护理
2.2.1建立静脉通路时,首选中心静脉导管用药,若选择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应选择管径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和观察的上肢静脉,避开关节部位及静脉瓣处,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留置针穿刺技术,若穿刺无把握成功时,可请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帮忙穿刺,切忌反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长期使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要有计划地使用和保护血管。穿刺及配置液体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对于长期使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可预防性的使用意尔康溃疡贴或呋喃西林溶液湿敷,也可使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在穿刺部位上方沿血管走向涂抹外敷,能迅速有效透过皮肤,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的作用,用呋喃西林湿敷或美宝湿润膏外敷时用保鲜膜或透明塑料袋包裹,以保证局部持久湿润,可使药效持续时间更长。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间断更换呋喃西林湿敷纱布及药膏,保证药效24小时连续不断。
2.2.2通过外周静脉用药时,液体配置的浓度不超过2mg/ml,选用输液泵或注射泵进行用药,根据医嘱控制液体滴入速度,熟练掌握输液泵及注射泵的操作流程及故障处理方法。
2.2.3持续外周静脉用药的患者,至少保留两个静脉通路,每8~12小时更换1次穿刺部位,避免对一根血管长时间的刺激[3],避免在注射胺碘酮的静脉通路上输液或推注其它药液。每次操作时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后再用药,长时间泵入胺碘酮注射液期间或用药结束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避免药液在血管内残留。
2.2.4持续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滴注或泵入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及穿刺点周围的痛觉症状,若发现患者皮肤发红并伴有轻微的疼痛感应立即停止药物的滴注或泵入,用5~10ml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冲洗外周血管内残留的药液,以稀释药物浓度,并有计划地更换静脉通路。
2.2.5加强巡视,重视患者的主诉,观察局部反应,无论血管有无肿胀、回血是否良好,只要患者主诉穿刺部位疼痛,都应视为异常情况予以处理[3]。
2.3用药后的护理
2.3.1患者使用胺碘酮注射液24小时后,根据静脉炎的标准分级,对患者穿刺肢体的皮肤问题进行分级评估。对于已经形成静脉炎的患者,抬高患肢制动,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可减轻水肿。并给予保暖热敷或红外线理疗,每日2~3次,可有效促进炎症的扩散。
2.3.2也可取定量的硫酸镁粉剂,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配制成50%硫酸镁溶液,浸泡纱布块,取出后稍拧干(以不滴水为度),敷盖在患处,再覆上一层塑料薄膜,间断湿热敷,不宜持续敷。镁具有高渗作用,可促进血管扩张,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及止痛的作用。
2.3.3使用喜辽妥软膏涂抹外敷后静脉炎症状也能很快得到控制,并且效果明显,其主要作用为活血化瘀、止痛生肌、软化血管壁,疗效较硫酸镁明显。喜辽妥的使用方法为:将3~5cm乳膏涂抹患处,并轻轻按摩10~15min,一日1~2次。如有需要,可根据静脉炎的程度及部位的大小适当增加软膏剂量和使用次数。治疗非常疼痛的炎症时,应把乳膏仔细地涂在患处及周围,并用纱布或相似的材料覆盖。在用于软化疤痕时,需用力按摩,使药物充分渗透入皮肤。注意在下一次使用软膏前,应用湿毛巾将上次残留药液擦拭干净。
2.3.4冰片芒硝有清热止痛、消炎去肿之功效,可取冰片5克,芒硝50克,以1:10的比例配置后搅拌均匀,根据疼痛硬结部位大小,用两层纱布将药物包好平整放于病变部位,外层再用棉质布料包裹固定好,持续外敷,24小时更换药物一次。
3.总结
静脉炎是输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常见的并发症。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宣教、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护理人员在使用时要掌握该药的药理特点和不良反应,加强责任心,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巡视,勤观察,尽量避免药物渗漏,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严重并发症,减少和避免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导致的静脉炎,提高护理质量[4]。
参考文献:
[1]顾海银.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国临床护理,2013,3(2):96-97.
[2]常芸,茅文辉,宋萍.44例胺碘酮相关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和防治[J].现代医学,2011,10(5):569-571.
[3]杨立洁,王瑛.持续泵入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2(19):342.
[4]刘晋丽.静脉滴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0:5(5):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