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滞阻尼模型论文-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

粘滞阻尼模型论文-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粘滞阻尼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凝土仿古建筑,粘滞阻尼器,骨架曲线,恢复力模型

粘滞阻尼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1](2019)在《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设计制作了4个试件,进行了快速动力加载试验,对试件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基于对试件在受力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特征的研究,并考虑加载动力效应,提出了试验试件的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及恢复力模型,并将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的从开始加载到最终发生破坏可分成开裂、屈服、极限、破坏4个阶段。试件从屈服阶段开始,随着加载的进行产生了明显的加载和卸载刚度退化及卸载残余变形;提出了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其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骨架曲线吻合度较高;并采用所提出的四折线恢复力模型计算得到了滞回曲线,将其变化趋势与试验滞回曲线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相似度,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徐艳,童川,李建中[2](2019)在《设置纵桥向粘滞阻尼器的斜拉桥的简化动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漂浮体系斜拉桥的桥塔和主梁之间通常设置纵桥向粘滞阻尼器来控制梁端位移,合理的阻尼器参数需通过全桥有限元模型进行反复试算得到.文中基于此类桥梁的显着动力响应特点,即主梁纵漂振型的贡献占绝对优势,利用结构动力学基本原理提出了考虑附加粘滞阻尼器的漂浮体系斜拉桥叁质点简化动力模型.修正了两质点模型在力学模式上的缺陷,并推导出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计算公式,最后以一实际桥梁工程为例,通过比较各简化模型与全桥模型的差异,证明了叁质点简化模型不仅可以有效地计算出脉冲型地震作用下斜拉桥的动力响应,还能提供塔梁之间更为精确的相对位移差和速度差,有利于更合理和准确地设计阻尼器参数,验证了叁质点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3](2018)在《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设计制作了4个试件,进行了快速动力加载试验,对试件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基于对试件在受力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特征的研究,并考虑加载动力效应,提出了试验试件的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及恢复力模型,并将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的从开始加载到最终发生破坏可分成四个阶段:开裂、屈服、极限、破坏。试件从屈服阶段开始,随着加载的进行产生了明显的加载和卸载刚度退化及卸载残余变形;所提出了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其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骨架曲线吻合度较高;并采用所提出的四折线恢复力模型计算得到了滞回曲线,将其变化趋势与试验滞回曲线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相似度,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本文来源于《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期刊2018-10-13)

曹智谋,范涛[4](2018)在《粘滞质量阻尼器模型的频域与时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忽略摩擦力,考虑惯性效应和阻尼效应,建立了粘滞质量阻尼器的力学模型。提出3种带有阻尼器模型的单自由度系统,进行无量纲参数化分析,分别从频域和时域研究该类型阻尼器的减振效果。对比研究表明:阻尼器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所提出的阻尼器模型3对降低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结构位移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都有显着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吕蒙,段忠东[5](2017)在《基于卷积非粘滞阻尼模型的超高层结构风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有限元方法中相对于对结构质量与刚度特性的描述,结构阻尼的描述仍具有较大的模糊性。随着新型建筑材料与复杂结构体系的发展,以及对计算机模拟要求的提高,阻尼作用的机理与相应阻尼模型的研究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一种阻尼力与质点速度历程相关的卷积非粘滞阻尼模型,采用微分求积求解算法,对一个大型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的风振响应进行了分析,并与常用的比例粘滞阻尼模型进行了对比。对卷积非粘滞阻尼力模型系统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特别是该模型的松弛效应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另外,作为将这种新阻尼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一次探索,本文采用微分求积算法,建立了一套可将该阻尼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嵌入通用有限元软件的求解系统,可用于复杂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郭畅,武一民,付强,刘志刚,潘克非[6](2017)在《粘滞阻尼器模型修正及关键参数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型粘滞阻尼器,通过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Fluent对粘滞阻尼器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考虑使用中阻尼器硅油黏度随温度变化及活塞自重引起的应力变形等实际情况,对模型和仿真进行了调整和修正,最终达到了仿真和试验结果误差在5%以内的较高精度要求。研究了活塞长度和间隙等关键参数对间隙式粘滞阻尼器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对速度指数和阻尼系数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7年12期)

王禹[7](2017)在《指数型非粘滞阻尼模型参数识别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问题普遍出现在机械、土木和航空领域,我们不但关心振动本身,而且设法通过阻尼耗能来减少振动。目前为止,关于阻尼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关于阻尼物理机制的研究还相当落后。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与质量和刚度相比,阻尼还无法用一个十分确切的物理量来描述。新近发展起来的指数型非粘滞阻尼模型被认为是更为一般化的阻尼模型,它充分考虑了阻尼力的时滞效应,对它的深入研究是有价值的。对此,本文将阻尼矩阵分解方法拓展到指数型非粘滞阻尼模型中,识别该模型的阻尼系数矩阵;同时,以拟牛顿法中最有效的BFGS(Broyden-Fletcher-Goldfarb-Shanno)方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新的松弛因子迭代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一个附加粘弹性阻尼器的单跨双榀二层钢框架的振动台试验,验证了新的阻尼系数矩阵识别方法和松弛因子迭代算法的正确性。具体内容如下:考虑到通过实际现场数据提取模态参数的不完备性,在阻尼矩阵分解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得到一种新的适用于指数型非粘滞阻尼模型的阻尼系数矩阵识别方法。该方法能够考虑指数型阻尼系数矩阵的元素分布形态,可以利用有限的低阶实测模态,较为准确地识别出系统的阻尼系数矩阵。进一步考虑到目前国内外对于指数型非粘滞阻尼模型松弛因子的研究不足以指数型比例阻尼模型为基础,通过拟牛顿法中的BFGS方法提出了新的松弛因子迭代算法。最后对一个相似比为1:4的附加粘弹性阻尼器的单跨双榀二层钢框架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计算确定了整体钢框架模型的非粘滞性参数。通过本文提出的阻尼系数矩阵分解方法和松弛因子迭代算法,识别了该框架的阻尼系数矩阵和松弛因子,进一步考察了本文提出的识别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春江[8](2016)在《卷积型非粘滞阻尼模型在建筑结构中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阻尼是描述结构在振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术语,由于阻尼的作用机理相当复杂,在工程实践中通常将其简化为易于分析的阻尼模型。粘滞阻尼模型由于形式简单、分析方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这类理想化的数学模型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实际结构复杂的耗能特性,为此人们提出了卷积型非粘滞阻尼等多种阻尼理论。本文基于试验和仿真模拟对卷积型非粘滞阻尼在建筑结构中的适用性展开研究。本文提出了卷积型阻尼理论状态空间模态迭加法的混合计算方法,有效地降低了状态空间方程的自由度,并通过一个数值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根据振动台试验的要求,设计并加工了一批粘弹性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对两种阻尼器进行了性能试验,探索了两种阻尼器的性能特点,得到了各工况下两种阻尼器的卷积型非粘滞阻尼模型参数。对一个二层钢框架分别附加粘弹性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实测得到了模型结构和阻尼器的响应。通过MATLAB建立两种结构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比较实测响应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卷积型非粘滞阻尼适用于描述建筑结构的这两种阻尼机理,并能比粘滞阻尼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孙飞飞,莫刚[9](2016)在《粘滞阻尼墙模型的振动台实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粘滞阻尼墙是一种速度相关型的阻尼器,依靠粘滞材料的剪切变形来耗能.对粘滞阻尼器进行实验加载的传统方法是采用高速作动器,对实验设备要求比较高.为了降低实验成本,利用更普及的实验设备——振动台对粘滞阻尼墙模型进行加载,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实验模型中完全由粘滞阻尼墙承担水平力,没有设置其它的抗侧构件;水平力由与粘滞阻尼墙内部钢板相连的配重的惯性效应产生;配重的自重通过承重构件传递到滑轮上.同时提出了高精度的数据拟合和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计算间接得到粘滞阻尼墙的滞回曲线.设计、制作了一个小比例实验模型,通过振动台加载,取得了很好实验效果,证明了所提实验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通过理论推导,针对利用振动台加载的实验设计提出了建议方法.(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何小伟,吴天行,王誉蓉[10](2014)在《混有空气的孔隙式粘滞流体阻尼器模型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隙式粘滞流体阻尼器除了阻尼力外还有附加刚度特性。在混有空气的情况下,流体阻尼器效能会发生改变,对附加刚度有显着影响。为了研究并预测混有空气的流体阻尼器的动态特性,从混有空气的流体非线性阻尼力和非线性弹性力串联模型出发,通过分析计算非线性阻尼器的等效线性阻尼和弹性,建立了便于工程实际应用的流体阻尼器线性并联模型,分析了混有空气的流体阻尼器在不同频率和位移工况下效能和附加刚度的变化。通过对孔隙式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动态特性试验,验证了分析方法和等效线性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4年01期)

粘滞阻尼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漂浮体系斜拉桥的桥塔和主梁之间通常设置纵桥向粘滞阻尼器来控制梁端位移,合理的阻尼器参数需通过全桥有限元模型进行反复试算得到.文中基于此类桥梁的显着动力响应特点,即主梁纵漂振型的贡献占绝对优势,利用结构动力学基本原理提出了考虑附加粘滞阻尼器的漂浮体系斜拉桥叁质点简化动力模型.修正了两质点模型在力学模式上的缺陷,并推导出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计算公式,最后以一实际桥梁工程为例,通过比较各简化模型与全桥模型的差异,证明了叁质点简化模型不仅可以有效地计算出脉冲型地震作用下斜拉桥的动力响应,还能提供塔梁之间更为精确的相对位移差和速度差,有利于更合理和准确地设计阻尼器参数,验证了叁质点模型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滞阻尼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9

[2].徐艳,童川,李建中.设置纵桥向粘滞阻尼器的斜拉桥的简化动力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C].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8

[4].曹智谋,范涛.粘滞质量阻尼器模型的频域与时域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吕蒙,段忠东.基于卷积非粘滞阻尼模型的超高层结构风效应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17

[6].郭畅,武一民,付强,刘志刚,潘克非.粘滞阻尼器模型修正及关键参数的仿真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7

[7].王禹.指数型非粘滞阻尼模型参数识别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8].李春江.卷积型非粘滞阻尼模型在建筑结构中的适用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9].孙飞飞,莫刚.粘滞阻尼墙模型的振动台实验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何小伟,吴天行,王誉蓉.混有空气的孔隙式粘滞流体阻尼器模型及性能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4

标签:;  ;  ;  ;  

粘滞阻尼模型论文-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