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叶耳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FAE,hUCMSCs,活性,成骨分化
复叶耳蕨论文文献综述
严晨[1](2017)在《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arachniodes exilis,TFAE)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信号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hUC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以下所有实验均采用第3代对数生长期hUCMSCs进行。(2)TFAE对hUCMSCs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5组:0μg/mLTFAE组(对照组),1μg/mLTFAE组,5μg/mLTFAE组,10μg/mLTFAE组,20μg/m LTFAE组,分别作用24h、48h、72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3)TFAE对hUC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根据细胞活性检测结果,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基),0μg/mLTFAE组(0μg/mLTFAE的成骨诱导培养基),1μg/mLTFAE组(1μg/mLTFAE的成骨诱导培养基),5μg/mLTFAE组(5μg/m LTFAE的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3d、7d后,AMP法测定ALP活力;诱导培养14d后,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Ⅰ型胶原a1(collagen type I alpha1,Col1a1)、骨桥蛋白(osteopotin,OPN)、Runx2、Osterix(Osx)mRNA表达水平。(4)ER在hUCM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0μg/m LTFAE的成骨诱导培养基),TFAE组(5μg/mLTFAE的成骨诱导培养基),TFAE+S组(5μg/mLTFAE的成骨诱导培养基+S1191),S组(S1191),诱导培养3d、7d后,AMP法测定ALP活力;诱导培养14d后,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Col1a1、OPN、Runx2、OsxmRNA表达水平。结果:(1)脐带组织贴壁培养3-5d后,培养皿中有细胞长出,培养10-14d,组织块周围长满成纤维样细胞,经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均一,贴壁良好。(2)细胞活性检测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μg/mLTFAE组、5μg/mLTFAE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强(P<0.05或P<0.01),10μg/mLTFAE组、20μg/mLTFAE组细胞活性明显减弱(P<0.05或P<0.01)。(3)hUCMSCs成骨分化检测结果:1)ALP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μg/mLTFAE、1μg/m LTFAE组及5μg/m LTFAE组细胞ALP活力明显增强(P<0.05或P<0.01),与0μg/mLTFAE组,1μg/mLTFAE组及5μg/m LTFAE组细胞ALP活力也明显增强(P<0.05或P<0.01);2)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TFAE组均有钙结节形成,而对照组未见钙结节,与0μg/mLTFAE组相比,1μg/mLTFAE组及5μg/mLTFAE组钙结节数量明显增多(P<0.01);3)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μg/mLTFAE组、1μg/mLTFAE组及5μg/m LTFAE组成骨相关基因Col1a1、OPN、Runx2、Osx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0μg/mLTFAE组相比,1μg/mLLTFAE组及5μg/mLTFAE组Col1a1、OPN、Runx2、OsxmRNA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5或P<0.01)。(4)ER抑制剂作用下,hUCMSCs成骨分化检测结果:1)ALP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FAE组细胞ALP活力明显增强(P<0.01),与TFAE组相比,TFAE+S组细胞ALP活力明显减弱(P<0.05或P<0.01),对照组与S组无差异;2)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均有钙结节形成,与对照组相比,TFAE组钙结节数量增多(P<0.01),而与TFAE组相比,TFAE+S组钙结节数量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与S组无差异;3)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FAE组成骨相关基因Col1a1、OPN、Runx2、Osx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TFAE组相比,TFAE+S组Col1a1、OPN、Runx2、Osx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对照组与S组无差异。结论:(1)一定浓度的TFAE增强hUCMSCs活性及促进其成骨分化。(2)TFAE通过ER信号途径促进hUCMSCs成骨分化。(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6-01)
李瑶[2](2017)在《中国复叶耳蕨属植物关键类群的分类订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 B1.隶属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是鳞毛蕨科的大属之一。该属植物区别于鳞毛蕨科其他属的重要分类特征为:根状茎通常为横卧,横走、斜升或近直立;大多数种类叶片通常为叁回至四回羽状,少数种类为二回或五回羽状,叶片形状常为叁角形或五角形;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小脉顶端或背面;孢子囊群盖通常为圆肾形,深缺刻着生,宿存。本文通过野外考察采集、标本查阅鉴定、文献考证和实验研究等,从根状茎形态、鳞片形态、叶片形态、孢粉纹饰和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对复叶耳蕨属植物19个分类群进行了分类订正研究,其中,有18种进行了鳞片形态研究,有12种进行了孢粉扫描对比研究,有5个种的分类处理已发表。1.根状茎形态目前为止,尚未有资料完整记录该属根状茎形态,本文在广泛的野外观察、标本文献查阅以及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对复叶耳蕨属的19种植物进行属内的根状茎形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属植物的根状茎的形状主要有:横卧、横走、斜升或近直立;可以作为种类分类鉴定的主要特征。2.鳞片形态对复叶耳蕨属18种植物的鳞片形状、颜色和边缘特征进行研究。本属植物的鳞片的形状主要有:披针形、阔披针形、线状披针形、狭披针形、钻形;大多鳞片为棕色和黑色(颜色之间有一定过渡)。根状茎和叶柄基部的鳞片在种间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部分种类分类鉴定的特征。3.孢粉学对12种复叶耳蕨属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的观察,本属植物孢子均为两侧对称,单裂缝。孢子形态有:脊状纹饰、瘤状纹饰、片状纹饰、刺状纹饰和耳状纹饰5种类型,其中各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过渡类型。相对稳定的孢子表面纹饰可作为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4.叶片形态复叶耳蕨属植物羽片形态特征包括侧生羽片、顶生羽片和羽片基部形态、羽片是否具柄,羽片边缘和裂片形态。大多数复叶耳蕨属植物叶片顶端都有顶生羽片,具柄,先端均为羽裂渐尖,有少部分顶端羽片急缩呈尾状或略狭缩呈叁角形,叶片基部羽片的形态也有不同的类型,复叶耳蕨属植物羽状复叶,叶片叁角形或五角形,卵状或阔卵状,复叶耳蕨属植物的叶片回数,多数为羽状叁回至四回,少数种类为羽状二回或五回,根据上述的特征性状,结合根状茎以及孢子纹饰等特征可把相近的种区分开来。5.分类学处理通过对该属植物野外采集、特征观察,并对保存于国内叁大标本馆(PYU、PE、KUN)中的标本及其模式标本的研究考证,对中国复叶耳蕨属植物关键类群进行了分类订正,确认具芒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ristata(Forster)Tindale、刺头复叶耳蕨Arachniodes exilis(Hance)Ching、缩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reducta Y.T.Hsieh et Y.P.Wu、日本复叶耳蕨Arachniodesjaponica(Sa.Kurata)Nakaike、灰脉复叶耳蕨Arachniodesleuconeura Ching分别为5个独立的种。文中列出了该属植物关键类群的分类检索表,每种均列出文献引证、特征简介、野外照片或标本照片、地理分布、海拔范围等。(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胡文龙,殷嫦嫦,梁广胜,耿书国,汪建样[3](2016)在《复叶耳蕨总黄酮通过BMP信号通路促进MSC成骨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叶耳蕨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Arachniodes exilis,TFA)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考查BMSCs成骨情况;RT-PCR检测Ⅰ型胶原酶α1(collagen typeⅠα1,COL1A1)、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tin,OPN)、BMP2、BMP4、Runx2、Osterix转录水平;ELISA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MP2、BMP4、Runx2表达情况。结果:TFA能显着增加BMSCs碱钙结节的形成、ALP活性,上调COL1A1、OCN、OPN的表达,促进BMSCs成骨分化,而Noggin能抑制该作用;TFA能显着上调BMP2、BMP4、Runx2、Osterix的表达。结论:TFA可能通过BMP信号通路促进大鼠BMSCs成骨分化。(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6年01期)
李辉敏,殷嫦嫦,姜登钊[4](2015)在《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刺头复叶耳蕨(Arachniodes exilis Ching)总黄酮的体内抗肿瘤活性。方法应用Hep G2细胞裸小鼠异位移植瘤模型,通过测定抑瘤率及检测相关生化指标、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了解其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能够抑制肝癌异位移植瘤模型动物体内肿瘤生长,对实验动物的体质量、血液系统无明显影响,肿瘤组织中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显示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5年11期)
李辉敏,姜登钊,殷嫦嫦[5](2015)在《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分别作用于人肝癌Hep G2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成骨肉瘤Saos2细胞,400 nmol·L?1槲皮素作阳性对照,0.1%DMSO的完全培养基为阴性对照,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3 d各组细胞形态及密度的变化;CCK-8法检测药物的抑制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Hep G2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人肝癌Hep G2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加入不同终浓度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1 d后发现细胞生长出现明显抑制,细胞收缩变圆、裂解,且呈浓度依赖,而人骨肉瘤Saos2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CCK-8法检测显示复叶耳蕨总提物、总黄酮对人肝癌Hep G2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呈时间及浓度依赖关系,复叶耳蕨总提物和复叶耳蕨总黄酮对Hep G2作用的IC50分别为76.62,36.75μg·m L?1,对A549作用的IC50分别是170.13,117.60μg·m L?1。一定浓度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可引起Hep G2细胞凋亡。结论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优于总提取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5年09期)
李辉敏[6](2015)在《正交提取法优选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超声波提取法从刺头复叶耳蕨中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超声波提取法的过程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所得最佳提取工艺:溶剂为60%乙醇,料液比为1∶20,超声波辅助提取3次,每次提取30 min,总黄酮的提取率可达到16.18 mg/g(总黄酮量/生药量)。结论该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合理,超声波提取法得到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可行。(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李辉敏[7](2015)在《聚酰胺纯化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聚酰胺树脂纯化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的吸附率、纯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聚酰胺树脂对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吸附和洗脱条件。结果所得最佳纯化工艺:上样液p H值为5,上样溶液黄酮质量浓度调节为2.0 mg/ml,以70%乙醇为洗脱剂,洗脱流速为2.0 BV/h。结论聚酰胺树脂能有效富集、纯化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5年09期)
李辉敏[8](2015)在《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查阅Databases SCI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30年有关文献,综述复叶耳蕨属植物分类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概况,资料显示复叶耳蕨属植物含有黄酮类、酚类、叁帖类、甾体皂苷等成分,其中黄酮类和酚类成份是人们研究较多的热点,该属植物具有驱虫、促宫缩、抗菌和抗病毒、抗氧化作用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为进一步对该属植物进行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5年08期)
李辉敏[9](2015)在《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建立刺头复叶耳蕨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比色法),以芦丁为标准品,测定标准曲线,得到线性回归方程,对测定方法进行考察。结果以芦丁为标准品,建立了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0.0121X-0.0322,R2=0.9998,线性关系在17.20-68.80μg/m L范围内。总黄酮平均回收率为101.36%,RSD为0.824%(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方法精密度、重现性良好,样品溶液在40min稳定性良好,可用于刺头复叶耳蕨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李辉敏[10](2015)在《刺头复叶耳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刺头复叶耳蕨不同萃取部位谱线组的特征为依据,较全面地反映刺头复叶耳蕨的内在品质。方法:采用紫外扫描的方式,分别对刺头复叶耳蕨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无水乙醇、水萃取部位进行扫描,得到紫外特征曲线。结果:刺头复叶耳蕨4种萃取液均在200~600 nm波长范围内有特征吸收,本测定方法的稳定性、重复性良好,4种萃取液在3 h内稳定性良好,可用于测定刺头复叶耳蕨不同萃取液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特征。结论:刺头复叶耳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的紫外扫描谱线可表达其特征,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鉴别刺头复叶耳蕨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5年01期)
复叶耳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 B1.隶属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是鳞毛蕨科的大属之一。该属植物区别于鳞毛蕨科其他属的重要分类特征为:根状茎通常为横卧,横走、斜升或近直立;大多数种类叶片通常为叁回至四回羽状,少数种类为二回或五回羽状,叶片形状常为叁角形或五角形;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小脉顶端或背面;孢子囊群盖通常为圆肾形,深缺刻着生,宿存。本文通过野外考察采集、标本查阅鉴定、文献考证和实验研究等,从根状茎形态、鳞片形态、叶片形态、孢粉纹饰和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对复叶耳蕨属植物19个分类群进行了分类订正研究,其中,有18种进行了鳞片形态研究,有12种进行了孢粉扫描对比研究,有5个种的分类处理已发表。1.根状茎形态目前为止,尚未有资料完整记录该属根状茎形态,本文在广泛的野外观察、标本文献查阅以及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对复叶耳蕨属的19种植物进行属内的根状茎形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属植物的根状茎的形状主要有:横卧、横走、斜升或近直立;可以作为种类分类鉴定的主要特征。2.鳞片形态对复叶耳蕨属18种植物的鳞片形状、颜色和边缘特征进行研究。本属植物的鳞片的形状主要有:披针形、阔披针形、线状披针形、狭披针形、钻形;大多鳞片为棕色和黑色(颜色之间有一定过渡)。根状茎和叶柄基部的鳞片在种间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部分种类分类鉴定的特征。3.孢粉学对12种复叶耳蕨属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的观察,本属植物孢子均为两侧对称,单裂缝。孢子形态有:脊状纹饰、瘤状纹饰、片状纹饰、刺状纹饰和耳状纹饰5种类型,其中各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过渡类型。相对稳定的孢子表面纹饰可作为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4.叶片形态复叶耳蕨属植物羽片形态特征包括侧生羽片、顶生羽片和羽片基部形态、羽片是否具柄,羽片边缘和裂片形态。大多数复叶耳蕨属植物叶片顶端都有顶生羽片,具柄,先端均为羽裂渐尖,有少部分顶端羽片急缩呈尾状或略狭缩呈叁角形,叶片基部羽片的形态也有不同的类型,复叶耳蕨属植物羽状复叶,叶片叁角形或五角形,卵状或阔卵状,复叶耳蕨属植物的叶片回数,多数为羽状叁回至四回,少数种类为羽状二回或五回,根据上述的特征性状,结合根状茎以及孢子纹饰等特征可把相近的种区分开来。5.分类学处理通过对该属植物野外采集、特征观察,并对保存于国内叁大标本馆(PYU、PE、KUN)中的标本及其模式标本的研究考证,对中国复叶耳蕨属植物关键类群进行了分类订正,确认具芒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ristata(Forster)Tindale、刺头复叶耳蕨Arachniodes exilis(Hance)Ching、缩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reducta Y.T.Hsieh et Y.P.Wu、日本复叶耳蕨Arachniodesjaponica(Sa.Kurata)Nakaike、灰脉复叶耳蕨Arachniodesleuconeura Ching分别为5个独立的种。文中列出了该属植物关键类群的分类检索表,每种均列出文献引证、特征简介、野外照片或标本照片、地理分布、海拔范围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叶耳蕨论文参考文献
[1].严晨.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7
[2].李瑶.中国复叶耳蕨属植物关键类群的分类订正研究[D].云南大学.2017
[3].胡文龙,殷嫦嫦,梁广胜,耿书国,汪建样.复叶耳蕨总黄酮通过BMP信号通路促进MSC成骨分化[J].中药材.2016
[4].李辉敏,殷嫦嫦,姜登钊.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初探[J].中成药.2015
[5].李辉敏,姜登钊,殷嫦嫦.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
[6].李辉敏.正交提取法优选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李辉敏.聚酰胺纯化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
[8].李辉敏.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的研究概况[J].广州化工.2015
[9].李辉敏.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李辉敏.刺头复叶耳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研究[J].广州化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