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语教学,互相作用,社会建构论,爱丁堡学派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论文文献综述
杨琴[1](2016)在《“社会建构论”与英语教学中的现代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已经没有老师可以绕开和回避现代化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无论是已经越来越普及的网络辅助教学,手机教学,或是翻转课堂等等这些最新的趋势,都离不开技术。不仅仅是英语教学,其他科目也是如此。方而广之,技术与教学,技术与社会,它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联,到底什么是"社会建构论"。在图(本文来源于《读天下》期刊2016年17期)
蔡萍,陈玉林[2](2016)在《技术社会建构论(SCOT)的发展轨迹与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社会建构论(SCOT)迄今已发展叁十多年,其发展轨迹与走向的系统梳理和评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SCOT相关论着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叁个发展维度与整合取向及其演变轨迹:一是向微观互动层面的拓展及其对社会/技术的整合,二是向文化研究的拓展及其对人/非人要素的整合,叁是向组织结构层面的拓展及其对宏观/微观的整合;最后整体概括与讨论了当前技术社会建构论(SCOT)的发展走向。(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万翔[3](2015)在《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关系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学界主要流行两种理论,即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技术决定论的萌芽产生于工业大发展时期,而社会建构论产生于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之中,导致两种理论先天对立。国外学者在两种理论上已经争论了几十年,处于一种彼此批判的状态。国内学者对两种理论各有支持和反对者,认为两种理论处于对立状态的人占据主流,同时国内学者对两种理论关系的研究尚不丰富。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苹果公司产品的实证分析和两种理论的辩证分析,以期对两种理论进行统一。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性和微观性、独立性和依赖性、指向的相反性、研究重点的倾向性四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探明两种理论对立的关系及原因;通过实证分析苹果平板电脑的社会影响、苹果手机的社会形成和“天线门事件”,论证两种理论的合理性和共存性;以苹果公司产品的实证分析为铺垫,从辩证统一的角度论证两种理论的统一性和统一方式;最后提出两种理论对生产实践指导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5-04-23)
殷诗媛[4](2013)在《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技术预见本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成功开展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日本技术预见活动作为典型案例,从技术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挖掘技术预见的本质特征。对于技术社会建构论来说,技术预见对它提供了实证与案例支持,而明晰技术预见的建构性本质,对于提高社会公众和各参与者的认知水平,更好的进行技术预见活动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从技术预测到技术预见的历史考察可见,技术预见是技术预测发展的高级阶段,技术预见不同于技术预测的本质是其过程效益。技术预见的本质特点在于它具有确保不同参与者之间经历反馈关系所预期的一种议事程序。其理念变迁表现为:早期技术预测认为技术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技术系统内在因素决定技术发展的轨迹”,逐渐发展到“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决定技术发展的路径”再逐步发展到提出技术预见基本前提假设“技术发展的可能呈现多样性,我们现在的选择决定了最佳可能性的最后实现”的提出。在技术预见过程中来自大学、研究机构、产业界、政府、政策界乃至科普作家和公众的日本技术预见参与者构成了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行动者网络,共同设计技术未来发展的愿景,在两轮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和各种论坛讨论的基础上,各方达成共识,共同塑造技术的未来。提出预见活动不仅确定未来技术发展的关键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了人员整合、方向整合、资源整合和文化整合,揭示了预见活动中行动者沟通协商机制,预见过程中的共识机制、预见结果的实现机制,充分体现了技术预见的建构性本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张惠[5](2012)在《从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耦合看广元市的低碳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研究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极具代表性又具有某种直接关联性的理论。目前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是冲突的、对立的、互不相容的。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作为四川重灾区的广元市提出“低碳重建”的战略,本文通过运用耦合后的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综合分析了此战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本文先对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做简要概述,总结出两大理论的优缺点,阐述两大理论的耦合关系,并简单介绍低碳经济的产生和特点;然后通过概括广元地震灾区灾后的状况特征,对广元市低碳重建进行SWOT分析,并以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耦合作为指导,分析出广元市灾后低碳重建的可行性以及概括出重建启示,以便对其他灾区的重建工作给予启迪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第一,研究了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半定量耦合逻辑表达式,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诠释了两者耦合的内涵,提出了耦合分析采取的“叁步法”:客观分析法——辩证统一法——综合运用法。第二,从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灾区低碳重建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广元市为例,应用上述耦合方法对广元市的四项低碳重建政策进行了逐项对比分析,指出了耦合或分裂二理论对低碳重建政策的价值和影响,客观地解释了清洁能源建设政策、基础设施和产业集群建设、文化重建和新低碳技术引入的耦合问题。第叁,用SWOT方法对广元市低碳重建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耦合二理论指导下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得出了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叁项启示。作者认为:广元市的低碳重建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是作为西部低碳发展的先行者,作为处于工业化初中期的贫困灾区,广元市能够在耦合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框架下,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重建,是值得其他灾区或正在低碳建设的城市借鉴的。(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卫才胜[6](2012)在《技术社会建构论的批判与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社会建构论是技术哲学的前沿思想,温纳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温纳的批判引起了学者们对技术社会建构论中相关问题的论争。通过批判和论争,将加深人们对技术社会建构论的认识,推动技术社会建构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徐梓淇,刘钢[7](2010)在《从媒介的发展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兼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贫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向来存在着"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分野。本文从媒介发展的角度选取了一些案例,来具体辨析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它们是"整体""互动"的,同时也论证了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自身的缺陷。(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新理论版)》期刊2010年01期)
葛勇义[8](2008)在《现象学对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关系,其理论研究必然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至少在叁个方面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技术的微观考察方法是"面向事情本身"的实践、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主体间性"理论的运用以及社会建构的实质是"意向性"基本作用的体现。(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08年07期)
胡媛媛[9](2008)在《浅谈社会建构论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建构论的观点,为理解和研究教育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建构论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意义。并针对社会建构论的不足,提出了教育技术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科学教研)》期刊2008年15期)
陈佳[10](2007)在《STS的理论进路——从技术决定论到社会建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STS 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的理论进路相互分立,相反相成。人文主义思想家从对技术的理性批判和人文主义反思出发,批判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思想:社会建构论则从 SSK 到 SST,把科学技术视为社会形成的过程,重构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基于对这两条进路的初步分析,提出了 STS 研究一种可供探讨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期刊2007-08-01)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技术社会建构论(SCOT)迄今已发展叁十多年,其发展轨迹与走向的系统梳理和评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SCOT相关论着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叁个发展维度与整合取向及其演变轨迹:一是向微观互动层面的拓展及其对社会/技术的整合,二是向文化研究的拓展及其对人/非人要素的整合,叁是向组织结构层面的拓展及其对宏观/微观的整合;最后整体概括与讨论了当前技术社会建构论(SCOT)的发展走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杨琴.“社会建构论”与英语教学中的现代化技术[J].读天下.2016
[2].蔡萍,陈玉林.技术社会建构论(SCOT)的发展轨迹与走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
[3].万翔.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关系剖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
[4].殷诗媛.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技术预见本质探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张惠.从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耦合看广元市的低碳重建[D].成都理工大学.2012
[6].卫才胜.技术社会建构论的批判与论争[J].河南社会科学.2012
[7].徐梓淇,刘钢.从媒介的发展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兼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贫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
[8].葛勇义.现象学对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
[9].胡媛媛.浅谈社会建构论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意义[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10].陈佳.STS的理论进路——从技术决定论到社会建构论[C].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