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与形变论文-梁群,冯喜平

应力与形变论文-梁群,冯喜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力与形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构完整性,残余应力,固化变形,固化度

应力与形变论文文献综述

梁群,冯喜平[1](2019)在《复合材料壳体固化成型过程残余应力和形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尺寸复合材料固化过程因加热不均,出现较大的温度梯度,进而导致固化不均匀;温度梯度和固化度梯度使得壳体内出现热应变和固化收缩应变,最终形成残余应力和结构形变。为分析复合材料壳体固化过程的结构变形,本文结合壳体的实际成型过程,考虑树脂的固化放热、固化收缩和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特性,采用CHILE(α)弹性模型,对复合材料壳体固化成型过程的热传递、残余应力衍化及固化变形进行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凝胶点前,复合材料仅受到热膨胀作用;凝胶点后至降温前,受到热膨胀和固化收缩的共同作用,壳体先快速收缩后膨胀;降温阶段,壳体缓慢收缩。固化完成后,壳体的固化变形约为0.08,残余应力约为10~6N/m~2。(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樊雪珺,惠虎,黄淞[2](2019)在《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在控制形变情况下的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在压力容器应变强化过程中,通过控制内容器的形变,提供足够的真空层容积,以便于外容器和接管的装配;同时针对应变强化容器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平稳运行,颠簸、制动、急刹车等典型工况的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变强化过程中,应变先随着强化应力的增大而快速增大,在达到一定值后与强化应力呈线性关系,但继续增大会导致应变过大,真空层容积受到严重影响。运输过程中,结构内最大Tresca应力出现在筒体与支撑部位连接处,但小于材料许用应力,满足强度要求。(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19年08期)

吕起鹏[3](2019)在《离子束溅射沉积Ta_2O_5/SiO_2光学薄膜应力特性与应力形变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精密光学系统对光学薄膜的光学和力学等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光学元件在满足高的光谱特性、超低吸收率和散射损耗的同时,还要求其镀膜后保证高的面形精度以及高的环境稳定性。离子束溅射技术由于其工作性能稳定,所制备的薄膜的光学和力学性能优良等优点,是目前光学薄膜最主流的制备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高精密光学薄膜制备中。但是,该技术的缺点是所制备的薄膜通常具有高的压应力,导致光学元件在镀膜后产生大的应力形变,更严重的是随着薄膜层数的增加,在膜层中积累的应力会导致薄膜出现翘曲、龟裂、脱落等失效现象。因此,系统研究离子束溅射沉积光学薄膜的应力特性和应力形变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了在离子束溅射镀膜过程中氧流量和成膜方式对Ta2O5、SiO2薄膜光学与应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表征了退火热处理后Ta2O5薄膜应力状态反转以及SiO2薄膜应力线性变化的规律性;基于Ta2O5、SiO2薄膜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应力演变规律,提出利用SiO2薄膜应力精确控制大曲率石英元件曲率半径的方法,并建立了 Ta2O5/SiO2多层膜应力控制模型;提出了基于宽波段复杂膜系的膜厚监控策略以及膜厚均匀性修正的优化模型;成功实现了大口径光学元件上Ta2O5/SiO2多层膜的应力形变控制。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Ta2O5镀膜过程中通过调节氧流量可有效地降低薄膜吸收率且Ta205成膜后具有高的环境稳定性,随后的退火热处理可明显地调控Ta2O5薄膜的应力状态。氧流量的减小增大了薄膜的沉积速率,并导致薄膜表面粗糙度增大。在20 μm膜厚范围内,应力形变与Ta2O5薄膜厚度近似呈线性关系。经60天室温环境下的时效测试,Ta2O5薄膜应力稳定、无释放。退火热处理影响Ta2O5薄膜的应力状态、光学特性和薄膜结构,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Ta2O5薄膜压应力减小,当温度为591 K时,薄膜应力开始由压应力状态转变为张应力状态,出现应力反转,且张应力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同时,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薄膜光学厚度增加,折射率减小,表面粗糙度变大,表面元素化学计量比更加趋于理想化学计量比。退火温度继续升高到933 K时,Ta205薄膜结构由无定形态向六方相转变。2.在SiO2镀膜过程中成膜方式可以明显改变其微观结构、光学和力学特性且Si02成膜后具有高的环境稳定性,随后的退火热处理可以明显地降低Si02薄膜的应力。直接溅射SiO2靶制备的SiO2薄膜表面粗糙度更低,压应力更小。在30 μm膜厚范围内,应力形变与SiO2薄膜厚度近似呈线性关系。经60天室温环境下的时效测试,Si02薄膜应力稳定、无释放;退火热处理影响SiO2薄膜的应力状态、光学特性和薄膜结构,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SiO2薄膜的压应力线性减小,但SiO2薄膜一直处于压应力状态,没有出现应力反转。基于SiO2薄膜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光学与应力特性的变化规律,提出利用SiO2薄膜应力精确控制大曲率石英光学元件曲率半径的方法。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将石英元件曲率半径的精度提高至0.2%,且折射率接近于石英基底体材料,保持了良好的光学特性。3.基于Ta2O5、SiO2薄膜在退火热处理后的应力演变规律,建立了 Ta2O5/SiO2多层膜应力控制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有效降低多层膜应力形变,进一步结合Ta2O5和SiO2周期数对元件应力形变影响的规律,引入膜堆周期数应力修正因子修正了 Ta2O5/SiO2多层膜应力控制模型,通过调控Ta2O5和SiO2薄膜膜层厚度比,实现了非规整高反膜系的应力形变控制。针对单点工作波长膜系,为不改变其中心波长的光谱特性,提出引入光学薄膜理论中“虚设层”的概念优化多层膜应力控制模型,实现了高反射膜系的面形控制。针对宽波段复杂膜系,在不影响工作波段光谱特性的前提下,提出引入“缓冲层”优化多层膜应力控制模型,使得多层膜在退火热处理之后增加了薄膜张应力变量,实现了增透膜系的面形控制。4.在宽光谱膜厚监控技术监控复杂膜系沉积过程中,提出了宽光谱监控、时间监控相结合以及波长间接监控的监控策略,可以有效减小膜层厚度误差,提高膜系的成品率。利用宽光谱监控和时间监控相结合的监控策略,以宽光谱膜厚监控技术监控敏感膜层并结合时间监控法监控超薄层以及折射率匹配层的方式实现了薄膜敏感层、超薄层以及折射率匹配层的精确监控;利用宽光谱波长间接监控策略,以宽光谱膜厚监控系统的监控波长间接监控复杂膜系的膜层厚度的方式实现了宽波段复杂膜系的波长间接监控,所制备的膜层厚度产生的随机误差较低。通过引入实际遮挡弧长修正因子对多层膜厚度均匀性的修正模型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膜厚均匀性修正效率和精度,利用该优化模型实现了360 mm直径工件盘上薄膜厚度均匀性优于±0.1%。(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李盛翀,马宏忠,付明星,郭湘奇,许洪华[4](2019)在《基于热力耦合的高压大截面电缆应力和形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压大截面电缆运行过程中受热产生的应力和形变,根据传热学和弹性力学基本理论,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高压大截面电缆热力耦合模型计算其应力及形变。根据计算结果得到电缆各层温度、应力和形变的分布特性。通过对不同负荷电流下的温度、应力和形变数据进行拟合,提出相应的快速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导体与绝缘层交界面的接触应力最大;最大轴向形变出现在绝缘层;外护层与缓冲层的径向形变较大;温度、应力和形变可由与负荷电流相关的二次多项式进行快速计算。(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王亮,谢志辉,孙丰瑞,陈林根[5](2018)在《高热流密度回流式圆盘热沉构形设计中的应力-形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圆心回流式微通道圆盘热沉叁维模型,基于构形理论,考虑粘性耗散,研究在层流流动范围内质量流率、热流密度和微通道分支数对热沉最大热应力和最大热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大,热沉的最大热应力和最大形变均逐渐降低,但降低效果有所减弱;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热沉的最大热应力和最大形变均近似呈线性增长;在相同质量流率和热流密度条件下,均是微通道分支数越多,最大热应力和最大形变越小,但微通道分支数由6增大到8对最大形变的影响相对较小。所得结果可为微通道圆盘热沉的实际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8年12期)

崔进业[6](2018)在《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和不可准确预测性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20世纪地震学的最大进展之一是发现地震发生在断层上,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GPS技术能够精确的获取地壳的形变信息,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探求强震的孕育、发生以及发展规律,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的破坏程度。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区域,采用汶川地震同震GPS观测数据对该区域的速度场分区进行模拟。运用平均矩张量技术对龙门山断裂地壳应力应变特征进行分段分析。结合所构建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采用coulomb3.3软件~([1,2])分析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库仑应力及对周边断层活动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采用多面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所研究区域的速度场分别进行分区拟合,并对上述叁种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结论为多面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2)运用Tam技术~([3])(平均矩张量技术)结合汶川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对研究区域的应力场特征进行分段研究,并与采用多面函数计算的应力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利用平均矩张量技术所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应力场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其应力场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其主压力P轴方位为NWW,与龙门山构造带应力场方位一致。(3)通过RPS算法~([4])(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最优化)反演龙门山断层滑动速率,利用该滑动速率模型和USGS的滑动分布模型~([5])在coulomb3.3软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上述两个不同断层模型在指定接收断层和断层最优破裂面上所触发的库仑应力,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可得利用该滑动速率模型计算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库仑应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文中利用该滑动模型分别计算了不同深度处指定断层面和最优破裂面上所触发的库仑应力,结果显示,在深度为15km时,余震分布在库仑应力增大区域的数量最多,其分别占所研究余震数量的63%和85%。(4)通过对汶川地震周边活动断裂库仑应力变化的分析,可得汶川地震触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在局部范围内比较显着,其在附近的鲜水河断裂西北段、岷江断裂南段、彭县-灌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有一定的应力加载作用,平均应力变化分别为(0.125bar、0.75bar、0.05bar、0.1bar),于此同时也减少了抚边河断裂、哈南-青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南段上的库仑应力积累、降低了这些断层的发震概率。由2017年芦山地震所在发震断层库仑应力变化的结果可知,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凯[7](2018)在《川藏铁路板块结合带应力—形变特征及工程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藏铁路工程跨越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澜沧江结合带、金沙江结合带等地壳板块碰撞结合带。结合带复杂的地质建造构造特征及岩体力学效应对川藏铁路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论文在归纳分析已有地质、地球物理、新构造运动与地震诸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现场地质调查及测试工作,在深刻理解与掌握金沙江、澜沧江及怒江等叁大板块结合带的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的前提下,建立能够客观反映结合带地壳岩体总体结构特征的“地质-岩体力学”概念模型,通过对岩石建造、区域应力资料和结合带GPS位移特征的分析厘定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采用ANSYS有限元岩体力学计算方法,分析板块结合带地壳岩体应力-形变分布特征,深化对结合带地壳构造动力学作用机理的认识与理解。据此并结合地质调查数据,探讨板块结合带应变能密度、地质灾害控制效应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等工程效应问题。结合带、岩浆岩带以及地壳低速层为应力应变的高梯度带。地壳岩体位移自西至东呈一定的梯度降低,并于断裂处骤降,低速层比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变形更加强烈;结合带岩体压缩变形显着。断裂之间的错动以及结合带本身的压缩变形对构造应力的传递具有“消减、屏蔽”作用。地壳物质的层状结构导致其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下,软弱“低速层”的位移变形相对高于“漂浮”在其上部的硬性块体,运动形式上类似于低速层“驱动”上部地壳岩体发生近水平运移。金沙江结合带西侧地壳低速层以上位移量极大,越过低速层则发生位移量骤降的现象。澜沧江结合带西侧岩浆岩带切割至结晶基底,未到达下层“低速层”,下低速层比上低速层变形强烈。金沙江结合带、贡觉涌-热拥断裂、结合带北东侧区域以及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东侧区域为应变能密度高值区,活动性强烈,铁路工程应与构造线方向呈大角度穿越。江达构造岩浆岩带、澜沧江结合带西侧岩浆岩带、舒伯拉岭岩浆弧带以及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为应变能密度低值区,应力水平较高,应变值相对较小,应着重考虑该区域隧道工程的高地应力问题。应变能高梯度区有工程岩体变形不协调,局部变形过大的问题,应适当提高该区域工程设施的抗变形能力。金沙江-白玉欧曲河段、江达县藏曲-字曲-独曲流域地质灾害发育,八宿县冷曲-怒江河谷(古)滑坡及巨型洪积扇发育。板块结合带对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效应主要体现在岩石建造、构造变形以及急剧的地壳抬升所带来的表生地质作用叁个方面。板块结合带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1)高地应力:金沙江结合带西侧(江达构造岩浆岩带),澜沧江西侧岩浆岩带及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南侧(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舒伯拉岭岩浆弧带)的隧道高地应力问题;(2)金沙江结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强烈的构造变形,带内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3)金沙江结合带北东侧(德格-中甸陆块)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东侧(南羌塘-左贡陆块)碎屑岩、粘土岩建造发育,易多发软岩隧道大变形问题。受岩浆岩带的应力-应变屏蔽作用影响,北羌塘-昌都-思茅陆块较为稳定,加之其稳定的中生代地层,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Amos,Nur,王鸿升[8](2018)在《含流体岩石弹性形变状态下的精确有效应力定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应力σ_(ij)的精确表达式,特别是导致有孔隙流体材料的弹性应变的应力P(有效应力)是基于假设之上的,仅对Hook定律有效,即σ_(ij)=σ_(ij)-αPδ_(ij)和P=P_c-P_p,这里α=1-(K/K_s),P_c和P_p是围压和孔隙压力,K和K_s分别是干燥岩石(排水状态下)和岩石基质(岩石固体部分)的体积模量。Geertsma(1957年)和Skempton(1960年)在实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关于P的方程。该表达式虽然不直接依赖于孔隙度,但是当有效应力P等于围压时孔隙消失,因此K=Ks。如果使用σ_(ij)方程中的有效应力定理,那么可根据没有孔隙压力的固体弹性模量确定一个具有孔隙压力的多孔固体的应变。有效应力表达式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砂岩和花岗岩样品在围压和孔隙压力达到2.5kb(250MPa)时的应变。结果表明,该有效应力定理不适用于非弹性过程(如断裂)。(本文来源于《油气地球物理》期刊2018年01期)

王一多[9](2018)在《融合形变的网格应力模型材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在计算机中叁维模型符合物理性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模型形变与模型建模方面的研究碍于计算量的原因往往忽视了叁维模型是否能够受力而不崩溃,模型形变的过程是否符合材料的物理属性,形变物理感的缺失往往会让细心的用户产生不自然的感觉,不符合受力要求的模型设计若是被打印出来,在使用过程中甚至有断裂的危险。鉴于此,本文实现了一个基于插值形变函数的智能的模型编辑系统,能够在受力分析后发现模型设计上的缺陷时在保持模型几何结构特征不变的情况下,经过简单的用户交互就能快速智能地调整模型,使得模型的受力回到材料可以承受的范围。为了能在计算机中获得和真实世界尽可能接近的物理仿真效果,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深度相机和物理仿真的软体形变建模参数优化算法,采集真实的物体形变动作来优化物理仿真中模型材质参数,使得本文的有限元建模的软体模型在形变表现上吻合真实世界中的该材料的形变表现,受力分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刘计洪,胡俊,李志伟,朱建军,孙倩[10](2017)在《基于应力应变模型与方差分量估计的InSAR监测叁维地表形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具有大范围、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地表形变监测领域。但是在融合多平台多轨道多源In SAR数据估计叁维地表形变时,多源异质的In SAR数据的权重比例往往无法准确获得,导致叁(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叁)——专题4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4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期刊2017-10-15)

应力与形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在压力容器应变强化过程中,通过控制内容器的形变,提供足够的真空层容积,以便于外容器和接管的装配;同时针对应变强化容器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平稳运行,颠簸、制动、急刹车等典型工况的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变强化过程中,应变先随着强化应力的增大而快速增大,在达到一定值后与强化应力呈线性关系,但继续增大会导致应变过大,真空层容积受到严重影响。运输过程中,结构内最大Tresca应力出现在筒体与支撑部位连接处,但小于材料许用应力,满足强度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力与形变论文参考文献

[1].梁群,冯喜平.复合材料壳体固化成型过程残余应力和形变分析[J].固体火箭技术.2019

[2].樊雪珺,惠虎,黄淞.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在控制形变情况下的应力分析[J].压力容器.2019

[3].吕起鹏.离子束溅射沉积Ta_2O_5/SiO_2光学薄膜应力特性与应力形变调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4].李盛翀,马宏忠,付明星,郭湘奇,许洪华.基于热力耦合的高压大截面电缆应力和形变研究[J].绝缘材料.2019

[5].王亮,谢志辉,孙丰瑞,陈林根.高热流密度回流式圆盘热沉构形设计中的应力-形变分析[J].节能.2018

[6].崔进业.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

[7].刘凯.川藏铁路板块结合带应力—形变特征及工程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8].Amos,Nur,王鸿升.含流体岩石弹性形变状态下的精确有效应力定理[J].油气地球物理.2018

[9].王一多.融合形变的网格应力模型材质分析[D].浙江大学.2018

[10].刘计洪,胡俊,李志伟,朱建军,孙倩.基于应力应变模型与方差分量估计的InSAR监测叁维地表形变[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叁)——专题4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4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2017

标签:;  ;  ;  ;  

应力与形变论文-梁群,冯喜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