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谢亚莉教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瘀,辨证分型,活血化瘀
谢亚莉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高丽丽[1](2012)在《谢亚莉教授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是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其临床表现主要以月经异常,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不孕,性交不适,盆腔包块等,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该病虽属于良性疾病,但其生物学行为却有类似于恶性肿瘤的转移及种植能力,成为中西医学研究的热点。现代医学对内异症的病因病机尚无明确阐述,而治疗上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造成低雌激素状态,抑制内膜生长,停药后易复发,且副反应多。手术治疗虽可切除异位病灶,但祛除不了肉眼看不到的病灶,且术后易复发。中医学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不孕”、“痛经”、“症瘕”等疾病中。中医学结合全身调理,辨证施治,治疗本病有明显优势。导师谢亚莉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经验丰富,对本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异症为中医痛经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她认为“瘀”是本病的致病关键。而寒凝、气滞、热灼、气虚、肾虚均可致瘀,瘀血阻滞冲任胞宫而发为本病。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导师自拟祛瘀消异汤,结合临床辨证施治,加减化裁,配合贴敷疗法,周期治疗,收到良好效果。本人有幸跟随导师出诊,深受教诲,现将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体会做以下总结。(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01)
张帆[2](2012)在《导师谢亚莉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及经期前后,出现的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疼痛累及腰骶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手足逆冷,甚至昏厥等。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本身无器质性病变而出现上述症状者,多见于月经初期,未婚或未育者,又叫做功能性痛经。本病是妇科较常见病,病因广泛,病机复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现代医学从不同角度对原发性痛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其根本治疗,尚未找到明确的方法。祖国传统医学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深刻探究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辩证施治,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因,不同症状,选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及方法,取得很好疗效。导师谢亚莉教授从事妇产科临床实践工作30余年,对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原发性痛经患者以血为病,无论何种原因均是最终导致血瘀或者血虚为病,胞宫冲任不得濡养,而发为痛经。对其治疗主要是以补血活血为主,通过使血液运行通畅,胞宫冲任得到濡养,从而缓解症状,治疗疾病。针灸是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认为: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急症患者,适当配以针灸治疗,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01)
高丽丽,谢亚莉[3](2011)在《谢亚莉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谢亚莉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经验,认为寒凝血瘀为基本病因,治疗拟用暖宫温经兼活血化瘀止痛,方用经前期温经汤,经期用消异止痛汤。(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鄂友梅,谢亚莉[4](2011)在《谢亚莉教授治疗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之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治疗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谢亚莉教授以补肾豁痰为基本治则,结合调周疗法,灵活加减调经汤和活血调经汤,注重未病先防,指导患者适当运动,辅以心理疏导,随证潜方,临床疗效显着。作者从师临床,收益颇多,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痰湿型PCOS的证治予以总结。(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杨帆[5](2011)在《谢亚莉教授治疗闭经的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闭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其致病因素繁多,病情复杂,对患者的身心危害较大,常常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西医学认为闭经多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失调有关,治疗多采用外源性激素替代疗法,此法常能使月经来潮,但如果停药,则容易复发,远期效果不理想。而中医学治疗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用辨证施治、中药周期序贯疗法以及针灸等治疗,疗效显着,而且容易被患者接受。现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是虚多实少,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导师谢亚莉教授从事妇产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近30年,衷中参西,对闭经的认识和治疗有其独到之处。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影响月经正常来潮与脏腑气血功能关系密切,尤其与肾肝脾关系密切,其中肾虚为本病的根本。临床上以肾虚血瘀者最为多见,肾虚为本,血瘀为标,在治疗上导师主张以“补肾化瘀”为主要治则,补肾填精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标本兼治,多能奏效。自拟调经汤为基础方补肾化瘀,临床上兼顾其他脏腑功能,辩证施治,灵活化裁,并根据月经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采用补肾调周的周期疗法。导师用药考究,治疗闭经同时兼顾脾胃,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导师重视中医的“治未病”的思想,注重闭经的预防和调摄。(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5-01)
于静雯[6](2011)在《谢亚莉教授治疗肾虚型卵巢早衰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早衰(POF)系一种多病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性疾病,现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认识尚不清楚,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性激素周期替代疗法为主,但激素治疗后自然排卵恢复月经的患者极少,大部分患者出现由于外源性雌激素撤退而引起的内源性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闭经,并出现相应并发症。祖国医学对本病无明确记载,多将本病归属于“血枯”、“闭经”、“不孕”等范畴。吾师谢亚莉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衷中参西,治学严谨,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病的认识以及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导师认为肾虚是本病发病主导,冲任衰少为本病的发病基础,即肾虚导致冲任衰少,血海枯竭,发为经闭,肝郁及脾虚亦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根据上述病因病机,谢亚莉教授提出补肾调周的学术观点,治疗上自拟补肾调经汤,以“补肾养血,阴阳并调”来调整月经周期诱发排卵并改善其他全身症状,延缓女性生殖机能衰老,结合临床辨证施治,取得良好效果。本人有幸随师出诊,亲聆教诲,获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肾虚型卵巢早衰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4-01)
王忠英[7](2011)在《谢亚莉教授运用五子衍宗丸加减治疗卵巢早衰之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一种多病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是指月经初潮年龄正常,第二性征发育正常的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的持续性闭经和性器官萎缩,是月经初潮后到40岁之前发生的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状态,为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导师谢亚莉教授认为,卵巢早衰从其症状特点来看,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天癸-冲任-胞宫形成了女性特有的生理结构。肾主生殖,若肾精亏虚,天癸随之衰减,精血无以化生,日久肝无血养,肝肾亏虚,阴虚火旺,灼伤阴精,可使血枯,可见闭经从而导致各种妇科疾病如不孕。导师运用古方五子衍宗丸为主方,滋阴益肾,养血,治疗由于肝肾亏虚导致的卵巢早衰,其药物组成为: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其中大部分中药已被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有抗衰老及类雌激素样作用,导师谢亚莉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中医理论,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相结合,通过运用五子衍宗丸加减,辨证论治,治疗以补肾主,结合临床症状加减,通过中药的多重性作用,调理患者全身机体状态,改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使POF患者恢复卵巢功能。(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4-01)
鄂友梅[8](2010)在《谢亚莉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痛经是指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有疼痛、坠胀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等症状。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无明显的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在月经来潮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疼痛难忍或痛达腰骶、面色苍白、手足冰冷或伴恶心,甚至剧痛晕厥,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以月经初潮后2~3年多见。现代医学认为痛经与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催产素等因素有关,故治疗主要以止痛为主,疗效难以持久。而中医在本病的诊疗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导师谢亚莉从事中西医妇产科临床近3O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尤对痛经的诊治有独到见解。导师认为该病的病机关键是“瘀”,但寒凝、气滞、气血亏虚、肾虚、湿热等诸多病因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在治疗方面,导师紧扣关键,自拟逐瘀止痛汤活血化瘀,结合辩证分型,加减药物,以期标本兼治。另外,导师临床运用周期疗法、内外并治、心理干预、预防调护等特色治疗,临床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4-01)
郭媛[9](2010)在《谢亚莉教授治疗卵巢早衰的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早衰(POF)是临床诊断中呈逐年上升趋势的妇科内分泌疾病,病因病机复杂,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西医对此类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以解决症状为主,治疗主要以激素替代疗法、促排卵疗法、免疫抑制疗法等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虽然能改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如果停止服用,则复发率高,须长期使用。中医古籍中对该病没有明确的记载,现代中医治疗此病时多参考闭经、不孕、绝经前后诸症等进行诊断治疗。运用辨证施治、中药人工周期、针灸治疗,效果显着,安全性高,更能为患者接受,在卵巢早衰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吾师谢亚莉教授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多年,勤求古训、衷中参西、临床经验丰富,认为肾虚是本病发生的病理机制所在,肝郁、脾虚、气血失调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机理,虚多实少,虚实夹杂是其病机特点;治疗上自拟补肾益元抗衰汤为基础方补肾填精,调理冲任,兼顾调理肝脾功能;注重辩证论治,病证结合,及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采用补肾调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往往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有幸随师出诊,获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卵巢早衰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4-01)
毕茹[10](2010)在《谢亚莉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痛经为妇科常见病症,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严重者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现代医学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主要是以止痛为主,对症治疗,停药即复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祖国医学通过全身调整,辨证论治,在本病的治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导师谢亚莉教授从事中西医妇产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近30年,对该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瘀”为本病病机的关键,气滞、寒凝、湿热、气虚、肾虚等均可致瘀,瘀阻冲任,不通则痛,而发为痛经。根据原发性痛经因“瘀”作痛的病因病机,在治疗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谢教授自拟逐瘀止痛汤,临床上辨证施治,加减化裁,口服并配合足浴、贴敷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本人有幸随师出诊,深得教诲,现将导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体会做以总结。(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4-01)
谢亚莉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及经期前后,出现的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疼痛累及腰骶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手足逆冷,甚至昏厥等。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本身无器质性病变而出现上述症状者,多见于月经初期,未婚或未育者,又叫做功能性痛经。本病是妇科较常见病,病因广泛,病机复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现代医学从不同角度对原发性痛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其根本治疗,尚未找到明确的方法。祖国传统医学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深刻探究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辩证施治,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因,不同症状,选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及方法,取得很好疗效。导师谢亚莉教授从事妇产科临床实践工作30余年,对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原发性痛经患者以血为病,无论何种原因均是最终导致血瘀或者血虚为病,胞宫冲任不得濡养,而发为痛经。对其治疗主要是以补血活血为主,通过使血液运行通畅,胞宫冲任得到濡养,从而缓解症状,治疗疾病。针灸是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认为: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急症患者,适当配以针灸治疗,效果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谢亚莉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1].高丽丽.谢亚莉教授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2].张帆.导师谢亚莉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3].高丽丽,谢亚莉.谢亚莉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4].鄂友梅,谢亚莉.谢亚莉教授治疗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之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5].杨帆.谢亚莉教授治疗闭经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6].于静雯.谢亚莉教授治疗肾虚型卵巢早衰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7].王忠英.谢亚莉教授运用五子衍宗丸加减治疗卵巢早衰之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8].鄂友梅.谢亚莉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9].郭媛.谢亚莉教授治疗卵巢早衰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10].毕茹.谢亚莉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