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间阶层论文-杨烁

新中间阶层论文-杨烁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中间阶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中间阶层,舆情应对,自媒体时代,武汉东湖高新区

新中间阶层论文文献综述

杨烁[1](2017)在《自媒体时代新中间阶层舆情应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媒体的出现,带来“众声喧哗”的时代,扩大了民众传播信息、发表言论的自由度,出现了以论坛、微博、微信、QQ群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新中间阶层逐渐成为民意市场的中坚力量,不同于“草根”阶层在网络上暴力式、泄愤式表达民意,新中间阶层在民意表达上具有很强的维权意识、动员能力和话语能力,是东湖高新区舆情引导的主要对象,也是未来中国舆情引导的主要对象。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重点调查了东湖高新区舆情表达状况,并以2013年9月至12月发生的“秀湖明渠异味”舆情事件为分析对象,分析新中间阶层在舆情传播周期中的表达方式,用以验证本文的观点:一个区域民众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舆情的走向。研究发现,东湖高新区面临最多的舆情并不是重大突发性事件,而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而成的小型化、多样性且与本阶层切身利益相关的区域性舆情。政府在引导新中间阶层舆情时面临着单位制瓦解、政府话语霸权瓦解、舆情“下线”、民众议程设置能力强等诸多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一些引导舆情发展的创新性建议: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合作治理理念,建立与新中间阶层话语权相适应的专业治理理念,引导社会朝理性、科学方面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11-01)

张冰[2](2017)在《“影子教育”与中国“新中间阶层”的文化再生产——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中间阶层有着显着的阶层特征,受益于文化资本的积累,但在进行文化再生产时却面临着诸多焦虑。影子教育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对学生增加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发挥着建设性作用,迎合了新中间阶层父母追求文化资本积累的心愿,成为中国新中间阶层进行文化再生产的一种现实性选择。在这一选择中,新中间阶层父母承受着不同教育价值理念的冲突,产生矛盾心理。(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22期)

郭力源,赵玲[3](2015)在《论普遍有闲社会的时间饥荒——以新中间阶层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遍有闲社会存在着自由时间空前增长与自由时间短缺即时间饥荒的矛盾。新中间阶层由于其掌握社会资源的特殊性,对时间饥荒的感受表现为两点:挤压自由时间或滥用自由时间。这对他们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就新中间阶层时间饥荒产生的原因而言,在价值层面主要是由于消费主义的入侵,在制度层面则是因制度中人本价值的缺失。因此,只有在不断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展开对时间和休闲价值的全面认知,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新中间阶层的时间饥荒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魏建宇[4](2015)在《陷落于“消费政治”的新中间阶层》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的新精神,[法]吕克·博尔坦斯基、夏娃·希亚佩洛着,高铦译,译林出版社,2012当我们在谈到某一个阶层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收入?社会地位?幸福感?总之是一种可调查、可量化的评判标准。然而新中间阶层,却让这些准绳变得模糊。他们看起来是具有高学历和相当收入的人群,也有人分析过他们的幸福感源于他们值数颇高的情商、(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5年03期)

靳二峰[5](2013)在《和谐社会建设与我国新中间阶层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我国新中间阶层的一般功能入手,分析了新中间阶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新中间阶层壮大的制度设计构想。(本文来源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全力,钭晓东,杨小敏[6](2010)在《我国新中间阶层群体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以温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依据社会学有关研究的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温州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间群体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描述,展现了温州中间群体的一些特征以及该中间阶层生活方式的一些特点。(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李海爽[7](2010)在《日本新中间阶层形成过程中的学历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日本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新中间阶层的形成与发展壮大。期间,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为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而学历作为个人受教育水平的直接体现,关乎其所有者的求职和晋升,进而直接影响其阶层归属。(本文来源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何麟,邱建新[8](2009)在《当代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形成和流动轨迹——兼评《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分层与流动一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传统学术命题并且也是热门议题。近年来,中国中间阶层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研究社会流动形成中间阶层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理清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偏差,促进我国向一个现代、合理、公正、开放的社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个体明白该从何处努力来改善其社会经济地位,使其更清楚地认识到改善其地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刘欣的《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一文就近30年中国社会阶层的演化历程及主流学术观点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就此文中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进行评述。(本文来源于《网络财富》期刊2009年14期)

马海丽,张磊[9](2009)在《论大众文化对新中间阶层文化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现代化的发展,新中间阶层已经形成并将进一步壮大。大众文化为新中间阶层成员的社会化提供了各种参考模型的同时,也在建构着一个虚拟现实,这无疑会对正处于形成中的新中间阶层文化观念产生影响,目前较为凸显的主要体现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民主化两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09年12期)

江露,冉宏华,孙飞燕,张照[10](2008)在《中国新中间阶层消费群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中间阶层作为一个蕴涵巨大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日益成为市场中企业争夺的对象,只有充分了解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企业才能更好地争取到这个消费群体。本文提出了对中国新中间阶层的群体的界定函数,通过具体的变量来识别这一群体,并简要地提出了这个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08年31期)

新中间阶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新中间阶层有着显着的阶层特征,受益于文化资本的积累,但在进行文化再生产时却面临着诸多焦虑。影子教育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对学生增加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发挥着建设性作用,迎合了新中间阶层父母追求文化资本积累的心愿,成为中国新中间阶层进行文化再生产的一种现实性选择。在这一选择中,新中间阶层父母承受着不同教育价值理念的冲突,产生矛盾心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中间阶层论文参考文献

[1].杨烁.自媒体时代新中间阶层舆情应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2].张冰.“影子教育”与中国“新中间阶层”的文化再生产——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说开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3].郭力源,赵玲.论普遍有闲社会的时间饥荒——以新中间阶层为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魏建宇.陷落于“消费政治”的新中间阶层[J].中国图书评论.2015

[5].靳二峰.和谐社会建设与我国新中间阶层的兴起[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6].全力,钭晓东,杨小敏.我国新中间阶层群体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以温州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

[7].李海爽.日本新中间阶层形成过程中的学历效果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

[8].何麟,邱建新.当代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形成和流动轨迹——兼评《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J].网络财富.2009

[9].马海丽,张磊.论大众文化对新中间阶层文化的建构[J].商业时代.2009

[10].江露,冉宏华,孙飞燕,张照.中国新中间阶层消费群体特性研究[J].中国市场.2008

标签:;  ;  ;  ;  

新中间阶层论文-杨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