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机甲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无机氮肥配施,莴苣,二氧化碳排放,甲烷排放
无机甲烷论文文献综述
汤桂容,周旋,田昌,彭辉辉,张玉平[1](2019)在《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菜地土壤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种类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盆栽莴苣土壤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排放规律及排放量的影响。以等氮(N)用量为基准,磷(P)、钾(K)用量相应折算,分别以猪粪、沼渣沼液、猪粪堆肥与化肥进行配施,且各处理N、P、K总施用量一致。共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施纯化肥(NPK);有机无机肥配施1(20%猪粪N+80%化肥N,NPKM1);有机无机肥配施2(20%沼渣沼液N+80%化肥N,NPKM2);有机无机肥配施3(20%猪粪堆肥N+80%化肥N,NPKM3)。结果表明:莴苣全生育期内土壤CH_4排放各处理呈现"源"、"汇"交替现象,各时间测点排放通量在每次施肥后均呈现升降波动趋势,直至总体趋于平稳;各阶段排放累积量随着生育期的变化,处理间差异逐渐明显。莴苣盆栽土壤CH_4累积排放量为-5.90~-0.42 kg·hm~(-2),大小表现为CK=PK>NPK>NPKM3>NPKM1>NPKM2。莴苣全生育期内土壤CO_2的各时间测点排放通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受施肥影响略有波动;各阶段排放累积量随着生育期的增加,处理间差异更加明显。莴苣盆栽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为1 506.37~2 260.58 kg·hm~(-2),大小表现为NPKM3>NPKM1>NPK>NPKM2>PK>CK。莴苣盆栽全球增温潜势为1.50~2.23 t CO_2eq·hm~(-2),大小表现为NPKM3>NPKM1>NPK>NPKM2>PK>CK。总体而言,不同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表现为菜地土壤的CH_4汇,以沼渣沼液配施效果最佳,而猪粪类有机肥配施会导致菜地全球增温潜势升高,应合理搭配进行施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3期)
赵晓丹[2](2017)在《高锰氧化溴酚/溴胺/无机碘动力学和叁碘甲烷生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酚和卤代胺类化合物作为用途广泛的化学中间体,在水环境中频繁检出。自然环境系统中的生物反应、光化学反应以及土壤或沉积物中铁锰氧化物引起的化学反应均能实现对卤代酚类化合物的转化降解,而且多数降解过程可引起卤素离子的释放。高锰酸钾作为一种氧化剂,已广泛应用于水处理中,稳定性强,且对有机物的氧化具有选择性。本文分别选取了溴酚和溴胺作为目标卤代有机物,碘离子作为目标卤素离子,研究高锰酸钾对上述目标物的氧化特性。为了考察高锰酸钾与溴酚和溴胺类有机物的反应活性,本文选取2-溴酚(2-BP)、3-溴酚(3-BP)、4-溴酚(4-BP)、2-溴胺(2-BA)、3-溴胺(3-BA)、4-溴胺(4-BA)六种具有芳酚和芳胺结构的溴代有机物进行研究。由于高锰酸钾与溴酚和溴胺类有机物的反应活性较低,引入碳纳米管,研究碳纳米管在高锰酸钾去除酚类化合物中的作用。高锰酸钾和碳纳米管反应后溶液中高锰酸钾浓度逐渐衰减且总锰浓度下降,高锰酸钾被碳纳米管还原后生成新生态二氧化锰,吸附在碳表面。酸性条件有利于碳纳米管强化高锰酸钾降解苯酚,证实了高锰酸钾和碳纳米管的协同作用,并且新生态二氧化锰进一步促进高锰酸钾降解酚类。在高锰酸钾与高锰酸钾/碳纳米管复合体系中,溴酚和溴胺的氧化降解伴随着脱溴,生成醌类有机物。高锰酸钾对叁种溴酚和叁种溴胺的氧化脱溴能力依次为:4-BP>2-BP>3-BP和4-BA>2-BA>3-BA。鉴于高锰酸钾对卤代有机物氧化过程中存在显着的脱卤作用,而高锰酸钾与氯离子和溴离子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无反应,因而选择碘离子作为代表性卤离子,本文侧重研究高锰酸钾与碘离子和次碘酸的反应动力学,探讨pH值,碘离子和次碘酸浓度和高锰酸钾浓度等对高锰酸钾与碘离子和次碘酸反应的影响。高锰酸钾氧化碘离子的表观二级速率常数随pH值升高而降低,pH 5.0、7.0、10.0时其数值分别为29、6.9、2.7 M-1s-1。高锰酸钾氧化次碘酸的碘酸盐产率在pH 6.0时为98%,pH值升高至9.5以上时碘酸盐产率逐渐下降至33%,表明次碘酸歧化反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建立高锰酸钾与碘离子和次碘酸的动力学模型,假设首先形成Mn(VII)-I-或Mn(VII)-HOI络合物,这一过程为快速平衡反应,速率控制步骤为随后的电子转移。pH(27)6.0时,次碘酸和单质碘快速氧化为碘酸盐;而pH(29)8.0时,高锰酸钾强化次碘酸发生歧化反应。基于表观二级速率常数,可以预测高锰酸钾处理含碘水体时,次碘酸的半衰期,且碘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在中性条件(pH 7.0~8.0)下最高。二氧化锰作为高锰酸钾的还原产物,对次碘酸的进一步转化有显着的影响,本文通过硫代硫酸钠还原高锰酸钾制备二氧化锰,研究了二氧化锰在次碘酸衰减过程中的作用,并对比分析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对次碘酸转化的影响。次碘酸的衰减速率在其pKa(10.4)对应的pH条件下达到最大,由此可以推测出HOI和OI-都参与反应。在pH 5.0~7.0范围内时,碘酸盐产率约为90%,二氧化锰将次碘酸氧化为碘酸盐是主要反应路径,在pH 8.0~11.0范围内时,碘酸盐产率约为33%,二氧化锰强化次碘酸发生歧化作用是主要反应路径。基于碘酸盐产率和次碘酸在pH 5.0~11.0范围内的衰减速率,构建动力学模型,二氧化锰与次碘酸首先形成MnO2-HOI络合物,在pH(27)7.0时速率控制步骤为该络合物发生内电子转移,且受pH值影响,生成亚碘酸盐,从而进一步氧化为碘酸盐;在pH(29)8.0时,速率控制步骤为该络合物与另一分子次碘酸反应,从而强化次碘酸的歧化反应。此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整个氧化或歧化过程。为对比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对次碘酸转化的影响,研究同浓度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条件下次碘酸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次碘酸衰减的促进作用显着高于二氧化锰。次碘酸与有机物的反应活性与反应路径对碘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酚类(苯酚、4-硝基酚、4-羟基苯甲酸)、1,3-丙酮二羧酸、黄酮等目标物,研究pH 6.0~11.0范围内次碘酸与上述目标有机物的反应动力学和反应路径。当pH为8.0时,次碘酸与酚类、1,3-丙酮二羧酸、黄酮和柠檬酸反应的表观二级速率常数分别为10~107 M-1s-1、4.0?103 M-1s-1、2.5?103 M-1s-1和(27)1M-1s-1。乙酸,磷酸和硼酸缓冲对次碘酸和苯酚的反应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酚类化合物和两种腐殖酸提取物的碘掺入比例在5%~98%之间,表明次碘酸和酚类的反应路径为芳环亲电取代和电子转移,这与芳环上的取代基有关。在次碘酸和1,3-丙酮二羧酸反应体系中,叁碘甲烷的生成速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升高且叁碘甲烷产率在pH 6.0~11.0范围内逐渐从9%升高至67%。当pH(27)8.0时,高锰酸钾/次碘酸/1,3-丙酮二羧酸和高锰酸钾/碘离子/1,3-丙酮二羧酸反应体系叁碘甲烷的生成速率相较于次碘酸和1,3-丙酮二羧酸反应体系有所提高;当pH(29)9.0时,叁碘甲烷的生成受到抑制,而碘酸盐的生成由于高锰酸钾强化次碘酸的歧化作用则显着增加。因此,高锰酸钾氧化含碘水体易产生活性碘,活性碘与有机物进一步反应生成碘代消毒副产物。(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潘媛晴,吕景智[3](2016)在《大气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与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用肥料中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应用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农用肥料中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应用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良影响,试验采用静态箱方法研究有机和无机肥料施用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影响.试验分3个处理:1)不施肥(CK);2)施尿素无机肥;3)施牛粪有机肥,共设置9个小区.结果表明:施肥后,肥料施用处理的土壤CH_4、N_2O累积排放量较不施肥处理显着提高(P<0.05),施用有机肥较施用无机肥土壤CH_4、N_2O累积排放量提高.(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吴自军,任德章,周怀阳[4](2013)在《海洋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及其对无机硫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在调控全球甲烷收支平衡以及缓解因甲烷引起的温室效应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近些年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一般而言,海洋沉积物孔隙水硫酸盐还原主要是通过2种反应途径来完成,即氧化有机质途径和AOM途径。长期以来,与有机质氧化途径相关的硫酸盐还原作用研究已有充分展示,而由AOM驱动的硫酸盐还原及其对自生硫化铁形成与埋藏的重要贡献却被严重低估。侧重从生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角度,综述近些年来不同环境条件下海洋沉积物AOM作用发生的地球化学证据和AOM对沉积物孔隙水硫酸盐消耗比例的贡献大小及其调控因素。AOM过程产生的H2S会与沉积物中活性铁结合形成自生铁硫化物。与沉积物浅表层条件相比,AOM过程固定的自生铁硫化物不容易发生再氧化,更利于在沉积物中埋藏保存起来。AOM与海洋沉积物硫酸盐还原作用相偶联,由AOM驱动的硫酸盐还原过程对海底自生铁硫化物形成与埋藏的重要贡献不容忽视。该综述有助加深对海洋沉积物AOM作用的认识及其对硫循环的全面理解。(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7期)
李偲文,于泓,张欣[5](2010)在《离子色谱同时分离测定叁氟甲烷磺酸根,氟硼酸根及常见无机阴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离子色谱-直接电导检测同时测定叁氟甲烷磺酸根,氟硼酸根及常见无机阴离子(F-,Cl-,Br-,NO3-,SO24-)的方法。实验采用Shim-pack IC-A3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别选用对羟基苯甲酸-叁(羟甲基)氨基甲烷-硼酸,邻苯二甲酸-叁(羟甲基)氨基甲烷,邻苯二甲酸氢钾为淋洗液,考察了淋洗液种类,浓度及色谱柱温度对分离测定叁氟甲烷磺酸根,氟硼酸根及常见无机阴离子的影响。最佳色谱条件为:以1.2m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为淋洗液,柱温30℃,流速1.0mL/min。在此条件下,可同时基线分离7种阴离子,且色谱峰形对称。所测阴离子的检出限(S/N=3)为0.02~1.88mg/L,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小于0.17%和2.05%。应用本方法测定离子液体中叁氟甲烷磺酸根,氟硼酸根及常见无机阴离子,加标回收率在97.0%~102.8%之间。本方法简单,准确,可靠,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0年11期)
冯绍杰,李栋才[6](2005)在《无机膜反应器中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POM)对甲烷(天然气)的转化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POM为对象,介绍了在几种无机膜反应器中POM反应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在混合导体膜反应器中POM反应的研究意义和现状。(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王智平,胡春胜,杨居荣[7](2003)在《无机氮对土壤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氮输入 (施氮肥和大气N沉降 )对土壤CH4 氧化作用的影响取决于甲烷氧化菌类型、输N种类和量以及土壤状况 .这种作用既有抑制作用 ,又有刺激作用 ,但文献报道的抑制作用多于刺激作用 ,NH4 + 对CH4 氧化的抑制作用多于NO3-.随着全球N输入的增加 ,应在广泛的土壤类型和气候带观测和评价无机氮对土壤CH4 氧化作用的影响 .无机氮对土壤CH4 氧化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立即或直接抑制、延迟抑制以及缺乏抑制等多种模式 .尽管目前一些学者用酶基质竞争、增高的 值、盐作用和离子交换、N转化率和N浓度等来解释抑制现象 ,但抑制机理依旧不完全清楚 .因此 ,抑制机理是本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皇甫艺,李超,李传统[8](2002)在《甲烷无机膜催化水蒸汽重整制氢的数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膜反应器不受化学热力学平衡转化率的限制 ,将其应用于甲烷水蒸汽重整法制氢 ,可以放宽反应条件 ,提高转化率。主要针对在无机膜反应器上进行的甲烷 -水蒸汽的重整反应进行了理论分析 ,并就反应参数的变化可能对反应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数学模拟 ,考察了 Damkohler准数、水碳比、吹扫比和分离因子对甲烷转化率的影响 ,并对甲烷水蒸汽无机膜反应器反应的优化操作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陈美慈,闵航,赵宇华,吴伟祥[9](1998)在《有机肥和无机肥对水稻土产甲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二种有机肥和五种无机肥对淹水稻上产甲烷细菌数量和甲烷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对产甲烷菌数量和甲烷释放量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中以绿肥最为显着。无机肥料的施用处理中,NH4HCO3、(NH4)2SO4、CO(NH2)2和NH4Cl对水稻土产甲烷细菌数量的增加和甲烷释放量均略有促进作用,而施NaNO3处理的对甲烷释放总量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李亚新[10](1996)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甲烷菌的无机营养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消化过程缺乏无机营养元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对好氧处理过程要大。厌氧发酵的甲烷发酵阶段对无机营养的缺乏更为敏感。一般说缺乏无机营养元素主要指微量金属元素。本文综述迄今有关甲烷菌无机营养需求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特别强调发现Ni是甲烷菌必要的营养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甲烷菌对S和Fe的需要量也比过去所认为的要多。补充甲烷菌所需的必要无机营养元素,主要是微量金属元素,是提高厌氧消化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1996年01期)
无机甲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卤代酚和卤代胺类化合物作为用途广泛的化学中间体,在水环境中频繁检出。自然环境系统中的生物反应、光化学反应以及土壤或沉积物中铁锰氧化物引起的化学反应均能实现对卤代酚类化合物的转化降解,而且多数降解过程可引起卤素离子的释放。高锰酸钾作为一种氧化剂,已广泛应用于水处理中,稳定性强,且对有机物的氧化具有选择性。本文分别选取了溴酚和溴胺作为目标卤代有机物,碘离子作为目标卤素离子,研究高锰酸钾对上述目标物的氧化特性。为了考察高锰酸钾与溴酚和溴胺类有机物的反应活性,本文选取2-溴酚(2-BP)、3-溴酚(3-BP)、4-溴酚(4-BP)、2-溴胺(2-BA)、3-溴胺(3-BA)、4-溴胺(4-BA)六种具有芳酚和芳胺结构的溴代有机物进行研究。由于高锰酸钾与溴酚和溴胺类有机物的反应活性较低,引入碳纳米管,研究碳纳米管在高锰酸钾去除酚类化合物中的作用。高锰酸钾和碳纳米管反应后溶液中高锰酸钾浓度逐渐衰减且总锰浓度下降,高锰酸钾被碳纳米管还原后生成新生态二氧化锰,吸附在碳表面。酸性条件有利于碳纳米管强化高锰酸钾降解苯酚,证实了高锰酸钾和碳纳米管的协同作用,并且新生态二氧化锰进一步促进高锰酸钾降解酚类。在高锰酸钾与高锰酸钾/碳纳米管复合体系中,溴酚和溴胺的氧化降解伴随着脱溴,生成醌类有机物。高锰酸钾对叁种溴酚和叁种溴胺的氧化脱溴能力依次为:4-BP>2-BP>3-BP和4-BA>2-BA>3-BA。鉴于高锰酸钾对卤代有机物氧化过程中存在显着的脱卤作用,而高锰酸钾与氯离子和溴离子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无反应,因而选择碘离子作为代表性卤离子,本文侧重研究高锰酸钾与碘离子和次碘酸的反应动力学,探讨pH值,碘离子和次碘酸浓度和高锰酸钾浓度等对高锰酸钾与碘离子和次碘酸反应的影响。高锰酸钾氧化碘离子的表观二级速率常数随pH值升高而降低,pH 5.0、7.0、10.0时其数值分别为29、6.9、2.7 M-1s-1。高锰酸钾氧化次碘酸的碘酸盐产率在pH 6.0时为98%,pH值升高至9.5以上时碘酸盐产率逐渐下降至33%,表明次碘酸歧化反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建立高锰酸钾与碘离子和次碘酸的动力学模型,假设首先形成Mn(VII)-I-或Mn(VII)-HOI络合物,这一过程为快速平衡反应,速率控制步骤为随后的电子转移。pH(27)6.0时,次碘酸和单质碘快速氧化为碘酸盐;而pH(29)8.0时,高锰酸钾强化次碘酸发生歧化反应。基于表观二级速率常数,可以预测高锰酸钾处理含碘水体时,次碘酸的半衰期,且碘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在中性条件(pH 7.0~8.0)下最高。二氧化锰作为高锰酸钾的还原产物,对次碘酸的进一步转化有显着的影响,本文通过硫代硫酸钠还原高锰酸钾制备二氧化锰,研究了二氧化锰在次碘酸衰减过程中的作用,并对比分析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对次碘酸转化的影响。次碘酸的衰减速率在其pKa(10.4)对应的pH条件下达到最大,由此可以推测出HOI和OI-都参与反应。在pH 5.0~7.0范围内时,碘酸盐产率约为90%,二氧化锰将次碘酸氧化为碘酸盐是主要反应路径,在pH 8.0~11.0范围内时,碘酸盐产率约为33%,二氧化锰强化次碘酸发生歧化作用是主要反应路径。基于碘酸盐产率和次碘酸在pH 5.0~11.0范围内的衰减速率,构建动力学模型,二氧化锰与次碘酸首先形成MnO2-HOI络合物,在pH(27)7.0时速率控制步骤为该络合物发生内电子转移,且受pH值影响,生成亚碘酸盐,从而进一步氧化为碘酸盐;在pH(29)8.0时,速率控制步骤为该络合物与另一分子次碘酸反应,从而强化次碘酸的歧化反应。此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整个氧化或歧化过程。为对比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对次碘酸转化的影响,研究同浓度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条件下次碘酸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次碘酸衰减的促进作用显着高于二氧化锰。次碘酸与有机物的反应活性与反应路径对碘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酚类(苯酚、4-硝基酚、4-羟基苯甲酸)、1,3-丙酮二羧酸、黄酮等目标物,研究pH 6.0~11.0范围内次碘酸与上述目标有机物的反应动力学和反应路径。当pH为8.0时,次碘酸与酚类、1,3-丙酮二羧酸、黄酮和柠檬酸反应的表观二级速率常数分别为10~107 M-1s-1、4.0?103 M-1s-1、2.5?103 M-1s-1和(27)1M-1s-1。乙酸,磷酸和硼酸缓冲对次碘酸和苯酚的反应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酚类化合物和两种腐殖酸提取物的碘掺入比例在5%~98%之间,表明次碘酸和酚类的反应路径为芳环亲电取代和电子转移,这与芳环上的取代基有关。在次碘酸和1,3-丙酮二羧酸反应体系中,叁碘甲烷的生成速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升高且叁碘甲烷产率在pH 6.0~11.0范围内逐渐从9%升高至67%。当pH(27)8.0时,高锰酸钾/次碘酸/1,3-丙酮二羧酸和高锰酸钾/碘离子/1,3-丙酮二羧酸反应体系叁碘甲烷的生成速率相较于次碘酸和1,3-丙酮二羧酸反应体系有所提高;当pH(29)9.0时,叁碘甲烷的生成受到抑制,而碘酸盐的生成由于高锰酸钾强化次碘酸的歧化作用则显着增加。因此,高锰酸钾氧化含碘水体易产生活性碘,活性碘与有机物进一步反应生成碘代消毒副产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机甲烷论文参考文献
[1].汤桂容,周旋,田昌,彭辉辉,张玉平.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菜地土壤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2].赵晓丹.高锰氧化溴酚/溴胺/无机碘动力学和叁碘甲烷生成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3].潘媛晴,吕景智.大气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与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关系[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吴自军,任德章,周怀阳.海洋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及其对无机硫循环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13
[5].李偲文,于泓,张欣.离子色谱同时分离测定叁氟甲烷磺酸根,氟硼酸根及常见无机阴离子[J].分析化学.2010
[6].冯绍杰,李栋才.无机膜反应器中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进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7].王智平,胡春胜,杨居荣.无机氮对土壤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
[8].皇甫艺,李超,李传统.甲烷无机膜催化水蒸汽重整制氢的数学模拟[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9].陈美慈,闵航,赵宇华,吴伟祥.有机肥和无机肥对水稻土产甲烷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
[10].李亚新.厌氧消化过程中甲烷菌的无机营养需求[J].中国沼气.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