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俭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
修辞,是依据题旨与情境,运用各种语言文学材料和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语言活动。也指这种修辞活动中的语言规律,即人们在交际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概言之,修辞就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和手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有力。
一切文学创作都受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歌词创作当然也毫不例外。概括起来说,歌词创作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比喻。比喻是歌词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俗称“打比方”,即用某一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另一较为抽象的事物,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比喻又分三类:
1.明喻。即“甲像乙”、“甲似乙”、“甲如乙”。例如魏风作词的《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像东方的巨龙,飞跃在万里长空,毛泽东像金色的太阳,照亮了祖国锦绣的前程。”就是明喻。
2.暗喻。即“甲是乙”。例如田汉作词的《夜半歌声》:“我是天上的月,我是那月边的寒星;你是山上的树,我是那树上的枯藤;你是池中的水,我是那水上的浮萍。”就是暗喻。
3.借喻。即“乙代甲”。例如瞿琮作词的《我爱你,中国》:“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我,中国。”借用百灵鸟对蓝天的情感,比喻歌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为借喻。
(二)兴起。兴起有时与比喻结合在一起使用,合称“比兴”,有时也单独使用,指用在歌词的开头,以引出歌词的主体,但不一定是比喻。例如戴天道作词的《思乡曲》:“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就是兴起,引出了歌词的主体:“在这静静的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
(三)比拟。比拟是把人比作物,或将物比作人。例如阎肃作词的《红梅赞》,就把革命志士比作傲雪的红梅;又如张藜作词的《亚洲雄风》,就将亚洲比作伟岸的巨人。
(四)对比。对比即新与旧、正与反、明与暗、深与浅等相反事物的并置,以增强二者之间的差异,起到“有比较才有鉴别”的艺术作用。例如焦萍作词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中的“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与“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就形成鲜明强烈的新旧对比。
(五)对仗。对仗也称“对偶”,源于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指将内容相关、语法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当的两个词句,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句式整齐,韵律和谐的修辞手法。例如塞克作词的《心头恨》:“种子下地会发芽,仇恨入心也生根。”就是对仗。
(六)排比。排比指三个以上的结构相近、语气一致的句子并列,常为一种多侧面的描述或倾述,达到充分强调与鲜明表现的目的,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故称“排比”。如乔羽作词的《夕阳红》:“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就是排比。
(七)设问。设问指用疑问句式表达思想内容的一种修辞方法,又分为“自问自答”与“自问不答”两类。例如石顺义的《黄河源头》:“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耶?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耶;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耶?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耶。”就是自问自答的设问。而易韦斋的《问》:“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华年如水?你知道秋声添得几分憔悴?垂垂!垂垂!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就是自问不答的设问。
(八)夸张。夸张指借助于丰富的想像,对人物形象或事物特征予以适度的夸大、渲染的修辞手法,例如凯传的《高天上流云》:“莫怨人情冷,将心来比心;一人添上一根柴,顽石也能炼成金。”就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九)衬托。衬托是客体(衬托者)突出主体(被衬托者)的一种修辞和法。衬托又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正衬”是利用客体与主体的相同点进行衬托,例如阎肃的《长城长》,用对长城的描绘,衬托中国人民解放军“钢铁长城”的本质;“反衬”是利用客体与主体的相反特点来衬托,例如宋青松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用“小时候”的“我”,来衬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此外,还有“叠置、重复、序列”等多种修辞手法,限于篇限,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