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PLC法测定心律宁片(苦参总碱片)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和欢,尚新悦,宋少江[1](2016)在《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苦参碱是从中药苦参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主流的苦参碱制剂类型包括注射剂、栓剂、胶囊剂和片剂,处于研发状态的剂型有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和透皮吸收制剂。对临床常用的苦参碱制剂进行科学的优化和新剂型的研发,可以显着性提高苦参碱的生物利用度。药物新剂型的研发和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扩大苦参碱制剂的临床应用,从而增强苦参碱制剂的临床疗效。这些对中药单体化合物苦参碱的研究及其制剂的开发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对苦参碱药理活性、制备方法和制剂的研究情况做一总结,以期为今后苦参碱的开发到其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牛天增,乔玉峰,李明花,李建伟[2](2015)在《苦参及其制剂中生物碱成分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苦参为豆科槐属植物,主要成分为生物碱,传统医学认为其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等功效,广泛用于中成药及临床方剂之中。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苦参具有抗病原体、抗肝炎、抗炎、抗过敏、平喘、抗肿瘤、解热、止泻、抗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作用。对近年来苦参及其制剂中生物碱成分的测定方法进行总结,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徐铭泽[3](2015)在《苦参生物碱分离纯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药苦参的应用在国内外医药行业被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很多学者都积极地使用不同方法从苦参中提取分离其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碱,而传统苦参总碱的提取分离工艺,存在周期长,工序多,提取率不高,分离时过多使用有机溶剂等问题,本试验在众多提取分离工艺的基础上,探索利用苦参药材所含生物碱的结构差异,使用环保型溶剂进行其生物碱提取,通过大孔树脂分离苦参碱,筛选适合的有机溶剂和pH值水溶液液液萃取,萃取中采用加适当浓度的双氧水防止生物碱被还原,分离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并纯化三种生物碱的新工艺。经实验研究获得了成功。达到收率高、纯度高、低能耗、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方法:苦参生物碱提取条件优选:以苦参总生物碱含量和提取率为指标,对渗漉提取法的料液比、溶剂浓度、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进行单因素考察;苦参生物碱分离、纯化条件的优选:根据苦参总生物碱盐或游离状态均溶于水的特点,经两次调整pH值使非生物碱成分以沉淀形式除去,达到初步与杂质分离的目的,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分离纯化苦参生物碱,考察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对于苦参生物碱的吸附量、吸附率、解析率三个主要因素,优选最佳大孔树脂,并对其上柱条件、洗脱条件、分离条件进行考察。结果:优选出最佳渗漉提取工艺为:苦参粗粉用0.2%盐酸水溶液充分浸泡2小时后,使用渗漉法以料液比1:15,渗漉24小时提取苦参中生物碱成分,得到渗漉液;优选出苦参生物碱分离、纯化工艺为:渗漉液用氨水调pH7,沉淀,过滤,再调pH9,沉淀,过滤,滤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以5BV·h-1速度上柱吸附。酸性乙醇洗脱柱内苦参生物碱,以高体积分数酸性乙醇(约3倍树脂体积)洗脱尽柱内苦参碱,继用低体积分数的酸性乙醇(约5倍树脂体积)洗脱尽柱内氧化苦参碱及氧化槐果碱。将苦参碱洗脱液减压浓缩至糖浆状,中性氧化铝拌膏加丙酮加热回流2h,丙酮结晶即得苦参碱,得苦参碱纯品。将氧化苦参碱及氧化槐果碱洗脱液减压浓缩至糖浆状,中性氧化铝拌膏加丙酮加热回流2h,回收丙酮。将其用1倍量甲苯溶解与pH4的盐酸水溶液、双氧水混合(甲苯:酸水:双氧水=1:2.5:1.2),萃取3次,水相得氧化苦参碱,有机相得氧化槐果碱,分别减压浓缩至糖浆状,将其用丙酮重结晶,即得氧化苦参碱与氧化槐果碱纯品。通过对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进行各项理化指标鉴定,HPLC法测定,与药材中所含相应生物碱对比,10批小试中苦参碱平均提取率为95.16%。氧化苦参碱平均提取率为94.78%。氧化槐果碱平均提取率为94.73%。苦参碱纯度97.98%。氧化苦参碱纯度98.09%,氧化槐果碱纯度98.07%。证明上述苦参生物碱提取分离工艺是成功的。并尚未见文献报道。结论:利用苦参生物碱在酸性条件下成盐的特点,酸性水溶液有利于生物碱的提取,而苦参中的黄酮成分则在酸性条件下不溶于水,故使用酸水渗漉法提取苦参生物碱即可最大限度的提高提取率,减少杂质。使用非极性大孔树脂分离苦参生物碱时,利用苦参碱的极性小于氧化苦参碱及氧化槐果碱的特点,用高体积分数的酸性乙醇洗脱剂可先将苦参碱单独洗脱下来。因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极性相似,在不大量使用有机溶剂的前提下,很难找到一种环保型洗脱剂可以分段洗脱两种生物碱,故使用低体积分数的酸性乙醇将两种生物碱一齐洗脱下来。由于氧化槐果碱在分子结构上的双键,有别于氧化苦参碱,利用其成盐后亲脂性的不同,采用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与不同pH值的水相液液萃取。最终成功的将两种生物碱分离,氧化槐果碱保留在有机相甲苯层中,氧化苦参碱转移至水相中。萃取过程中pH4的酸水加入少量的双氧水可抑制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被还原。本实验证明,根据苦参生物碱分子结构的差异所产生的理化性质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提取分离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所得各单体生物碱纯度高的优点,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付长华,杨琴,蔡华吉[4](2013)在《HPLC法测定苦参阴道泡腾片中苦参总碱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测定苦参阴道泡腾片中苦参总碱的含量。方法:采用氨基键合硅胶为填充柱(5μm,200mm×4.6 mm),乙腈-乙醇-水(80:10:10)为流动相,用磷酸调pH至2.0,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为1.0mL/分,柱温为室温。结果:主成分与其余杂质峰完全分离,氧化苦参碱溶液在12.5μg/mL-250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加样回收率为98.13%,RSD为1.12%,方法精密度良好(RSD=0.15%)。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准确度符合要求,方法可靠,可用于苦参阴道泡腾片中苦参总碱的含量测定。
朱燕萍,王军[5](2012)在《LC-MS法测定苦参总碱片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测定苦参总碱片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的含量。方法:采用LC-MS法,色谱柱VP-OSD,流动相为0.01mol.L-1乙酸铵水溶液:甲醇=12:88,检测波长220nm。结果:苦参碱在(100-16000)ng.mL-1、氧化苦参碱在(200-60000)ng.mL-1、槐果碱在(50-80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98.6%和98.9%。结论:该方法快速、稳定、灵敏度高,可用于该品的质量控制。
高洪燕,张咏[6](2011)在《心律宁片剂中氧化苦参碱的萃取及其含量测定的研究》文中认为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法提取苦参中的氧化苦参碱,以0.1mL/L氨水作碱化剂,在45℃、压力42MPa的条件下萃取2h,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萃取液中的氧化苦参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靠,精密度高,同时也为其他生物碱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的萃取及定量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
何常明[7](2010)在《苦参和山豆根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苦参和山豆根均为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苦参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的根,山豆根为同属越南槐S. tonkinensis的根及根茎。两种药材药用部位相近,化学成分相似,都含有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异戊烯基类黄酮和齐墩果烯型三萜等成分,但临床应用却明显不同:山豆根制剂多内服,治疗急慢性咽炎等;苦参制剂多外用,治疗皮肤病和妇科疾病。本课题组曾对苦参和山豆根的生物碱及黄酮部位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发现两种药材生物碱部位聚类图互相交错,无法区分;而黄酮部位图谱却差异明显,各自归为一类。因此,系统研究两种药材的黄酮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可望明确苦参山豆根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找到新的方向。本文采用天然药化、分析化学等手段对苦参和山豆根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并对分离得到的黄酮成分进行了细胞毒、抗补体和抗菌等多方面生物活性测试;采用LC/MS对苦参山豆根中黄酮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测定了其中多个活性黄酮的含量;另外,还考察了苦参山豆根黄酮类成分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苦参和山豆根黄酮类成分研究1.1苦参乙酸乙酯部位黄酮成分研究:采用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苦参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其中20个为黄酮成分,它们分别是:光果甘草宁(SF-1)、Sophoraflavanone B(SF-2)、异腐醇(SF-3)、Sophoraflavanone G(SF-4)、苦参酮(SF-5)、Leachianone A(SF-6)、Kushenol T(SF-7).三叶豆紫檀苷(SF-8)、高丽槐素(SF-9)、大豆素(SF-10)、金雀异黄素(SF-11)、芒柄花素(SF-12)、毛蕊异黄酮(SF-13)、野靛黄素(SF-14)、Pseudoindorin(SF-15)、黄腐醇(SF-16)、7,9,2’,4’-四羟基-8-异戊烯基-5-甲氧基查耳酮(SF-17)、苦参啶(SF-18)、降脱水淫羊藿素(SF-19)和7,4’-二羟基黄酮(SF-20)。另外9个其它类型的化合物是:白瑞香素(SF-21)、6,7-二羟香豆素(SF-22)、对甲氧基苯甲酸(SF-23)、单硬脂酸甘油酯(SF-24)、正十五碳酸(SF-25)、正二十五碳酸(SF-26)、正三十烷(SF-27)、豆甾醇(SF-28)、β-谷甾醇(SF-29)。其中SF-15和SF-21为槐属中首次分到,SF-1为苦参中首次分到。1.2山豆根乙酸乙酯部位黄酮成分研究:采用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山豆根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27个化合物,其中的15个为黄酮成分,分别为:异补骨脂甲素(ST-1)、山豆根酮(ST-2)、2-(3-Hydroxy-2,2-dimethyl-8-prenyl-6-chromanyl)-7-hydroxy-8-prenyl-4-chromanone(ST-3)、山豆根色烯素(ST-4)、三叶豆紫檀苷(ST-5)、高丽槐素(ST-6)、大豆素(ST-7)、金雀异黄素(ST-8)、芒柄花素(ST-9)、大豆素二甲醚(ST-10)、5-羟基野靛黄素(ST-11)、槲皮素(ST-12)、芦丁(ST-13)、槲皮苷(ST-14)和7,4’-二羟基黄酮(ST-15)。另外12个其它类型的化合物是:6,7-二羟香豆素(ST-16)、羽扇豆醇(ST-17)、对甲氧基苯酚(ST-18)、对羟基苯甲酸(ST-19)、对羟基苯丙烯酸乙酯(ST-20)、对羟基苯甲酸丙酯(ST-21)、咖啡酸二十二酯(ST-22)、单硬脂酸甘油酯(ST-23)、正二十三碳酸(ST-24)、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ST-25)、豆甾醇(ST-26)、p-谷甾醇(ST-27)。其中化合物ST-10和ST-11为本属中首次分到,ST-1和ST-14为山豆根中首次分到。1.3山豆根正丁醇部位黄酮成分研究:采用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具有抗补体活性的山豆根正丁醇部位(CH50=0.44mg/mL)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黄酮类成分:槲皮苷、7,4’-二羟基黄酮和芦丁;另外3个化合物为对羟基苯甲酸、单硬脂酸甘油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上述6个化合物也在山豆根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活性研究2.1抗补体活性研究:首次对苦参和山豆根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成分进行抗补体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高丽槐素、降脱水淫羊藿素、槲皮素、槲皮苷、芦丁、4’,7-二羟基黄酮和芒柄花素等7个黄酮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补体活性(CH50=0.09~1.65mg/mL)。初步构效关系显示,黄酮醇及其苷为抗补体作用的主要黄酮类型。山豆根抗补体作用优于苦参。另外,初步发现不同黄酮成分的抗补体作用靶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2.2细胞毒活性研究:对实验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山豆根色烯素、光果甘草宁、降脱水淫羊藿素、异腐醇、大豆素二甲醚、金雀异黄素、槐属二氢黄酮G、Kushenol T、槲皮素、山豆根酮和7,9,2’,4’-四羟基-8-异戊烯基-5-甲氧基查尔酮等12个黄酮对A549、HCT-8等多种人肿瘤细胞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Iso值为2.94~16.37ug/mL。构效关系显示,二氢黄酮和黄酮醇是抗肿瘤作用的主要黄酮类型。苦参细胞毒活性优于山豆根。2.3抗菌活性研究:对实验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成分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目前已发现2个活性良好的黄酮。苦参抗菌作用优于山豆根。3.苦参和山豆根黄酮类成分LC/MS定性分析3.1苦参黄酮成分分析:用LC/MS技术进行检测,通过比较对照品、分析分子量、离子碎片等信息,共鉴定了苦参中24个黄酮类成分,其中11个为二氢黄酮类型,紫檀素、查耳酮、异黄酮类型各3个,另外还有二氢异黄酮、二氢黄酮醇和黄酮醇类型各1个。3.2山豆根黄酮成分分析:用LC/MS技术进行检测,通过比较对照品、分析分子量、离子碎片等信息,共鉴定了山豆根中17个黄酮类成分,其中6个为异黄酮、4个为二氢黄酮、4个为紫檀素,另外还有2个查耳酮和1个黄酮醇。4.苦参和山豆根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3.1苦参黄酮成分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了21份苦参药材中三叶豆紫檀苷、高丽槐素、苦参酮、槐属二氢黄酮B、槐属二氢黄酮G、苦参啶和异腐醇等7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苦参药材均含有前6种黄酮成分,另有17个样本含有异腐醇。苦参主成分为苦参酮(平均含量10.47mg/g,二氢黄酮),另外6种黄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槐属二氢黄酮G(2.73mg/g,二氢黄酮)、三叶豆紫檀苷(2.05mg/g,紫檀素)、槐属二氢黄酮B (0.59mg/g,二氢黄酮)、高丽槐素(0.56mg/g,紫檀素)、异腐醇(0.14mg/g,二氢黄酮)和苦参啶(0.34mg/g,查耳酮)。苦参黄酮成分含量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所测7种黄酮的总含量为9.69~36.28mg/g,相差约4倍,平均总黄酮含量为16.89mg/g。3.2山豆根黄酮成分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了17份山豆根药材中三叶豆紫檀苷、高丽槐素、山豆根酮、山豆根色烯素和槲皮素等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山豆根药材均含有前4种黄酮成分,另有12个样本含有槲皮素。山豆根的主要成分为山豆根酮(平均含量2.53mg/g,二氢黄酮),另外4种黄酮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高丽槐素(1.13mg/g,紫檀素)、三叶豆紫檀苷(0.86mg/g,紫檀素)、山豆根色烯素(0.35mg/g,二氢黄酮)和槲皮素(0.16mg/g,黄酮醇)。山豆根黄酮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所测5种黄酮的总含量为3.18-8.25mg/g,平均总黄酮含量为5.05mg/g。5.苦参和山豆根黄酮类成分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稳定性考察HPLC法分别测定苦参和山豆根总黄酮提取部位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0-6h的色谱峰面积值变化,结果显示黄酮成分6h内RSD值(n=5)均小于2.75%,表明苦参和山豆根黄酮成分在胃液和肠液环境中基本稳定,未发生降解和转化。本研究有别于关注苦参和山豆根生物碱成分的传统思路,对这两种药材中黄酮成分的类型、含量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两种药材不同临床应用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苦参和山豆根药材中黄酮成分的系统分离和LC/MS定性研究,明确了两种药材黄酮成分结构类型上的差异:苦参中黄酮类成分主要为二氢黄酮类型,另外还有异黄酮、查耳酮和紫檀素等;山豆根中异黄酮、二氢黄酮和紫檀素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都较多,另外还有查耳酮、黄酮醇和黄酮等。以HPLC法测定了苦参和山豆根中多个活性黄酮成分的含量,明确了两种药材黄酮成分在含量上的差异:苦参中黄酮类成分含量远高于山豆根;苦参主成分为苦参酮,与山豆根差异的成分还有槐属二氢黄酮G、槐属二氢黄酮B、异腐醇和苦参啶;山豆根主成分为山豆根酮,与苦参差异的成分还有山豆根色烯素和槲皮素;这也为完善苦参和山豆根药材的质量控制手段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苦参和山豆根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筛选,明确了两种药材在生物活性上的差异:山豆根黄酮成分抗补体活性比苦参强,而苦参细胞毒和抗菌活性均优于山豆根;苦参中具有异戊烯基或薰衣草基侧链取代的二氢黄酮成分显示了良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这也是其临床上多外用,治疗各种皮肤科及妇科疾病的重要原因。另外,发现的多个具有良好抗补体、细胞毒及抗菌活性的黄酮成分,也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找到了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对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槐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黄素培,乔海灵,王来海[8](2010)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康艾注射液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测定康艾注射液中主要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200mm×4.6mm,5μm),no99902Ser.no:8023811;流动相:甲醇-醋酸盐缓冲液(30:70),流速1.0ml/min;柱温20℃;检测波长210nm;柱温:室温;进样量:20ìl。结果该方法的回收率大于95%,方法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RSD均小于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该制剂的质控。
何建平,叶兴法,韩鹏,包世寅[9](2008)在《HPLC法测定止痒消炎水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止痒消炎水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总含量。方法色谱柱为氨基键合硅胶(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无水乙醇-30g.L-1磷酸溶液(80∶10∶1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20nm,进样量20μL。结果苦参碱进样量在0.095~1.140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1.0%(n=6);氧化苦参碱进样量在0.234~2.808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8%,RSD为1.2%(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止痒消炎水的质量控制。
李扶昆[10](2006)在《参柏胶囊制备工艺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文中指出参柏胶囊由苦参和关黄柏两味药材的低浓度乙醇提取物制成。本研究首先以药材为研究对象,对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以苦参药材的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为指标性成分,以关黄柏药材的有效成分小檗碱为指标成分,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优化了苦参与关黄柏原料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以体外抗菌试验结果为依据,初步确定参柏胶囊处方中苦参和关黄柏两药材的最佳配比。考察了苦参浸膏粉和关黄柏浸膏粉的粉体学性质,并确定了由浸膏粉直接制粒的工艺路线。 建立了苦参药材、关黄柏药材、中间体及成品胶囊中的指标性成份小檗碱、氧化苦参碱以及苦参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根据多批次样品的检定结果,以指标成分的含量为指标制订了用于制备参柏胶囊的苦参药材、关黄柏药材和中间体的质量要求。 对胶囊成品进行了稳定性试验研究并制订了参柏胶囊的质量标准(草案)。
二、HPLC法测定心律宁片(苦参总碱片)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LC法测定心律宁片(苦参总碱片)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苦参碱的来源 |
2 苦参碱的药理作用 |
2.1 抗肿瘤作用 |
2.2 抗肝损伤作用 |
3 苦参碱的全合成 |
4 苦参碱类衍生物 |
5 苦参碱传统制剂 |
5.1 注射剂 |
5.1.1 葡萄糖注射液 |
5.1.2 氯化钠注射液 |
5.2 肠溶片 |
5.3 胶囊 |
5.4 滴丸制剂 |
5.5 栓剂 |
6 苦参碱新制剂 |
6.1 靶向制剂 |
6.1.1 脂质体剂 |
6.1.2 隐形脂质体剂 |
6.1.3 微粒、微丸制剂 |
6.1.4 微球制剂 |
6.1.5 纳米粒制剂 |
6.2 凝胶剂 |
6.3 缓控释制剂 |
6.4 透皮吸收制剂 |
6.4.1 醇质体剂 |
6.4.2 微乳制剂 |
7 展望 |
(2)苦参及其制剂中生物碱成分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薄层色谱法 |
2 滴定法 |
3 酸性染料比色法 |
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5 气相色谱法 |
6 近红外光谱测定法 |
7 毛细管电泳及电分析法 |
8 质谱法 |
9 逆流色谱 |
1 0 其它测定方法 |
1 1 结语 |
(3)苦参生物碱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成果 |
1.2.1 苦参的化学成分 |
1.2.2 苦参生物碱的结构 |
1.2.3 苦参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
1.2.4 苦参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
1.2.5 苦参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苦参生物碱提取条件的优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2.2 试剂的配制 |
2.2.3 比色法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5 苦参原药材中总碱含量的测定 |
2.2.6 苦参原药材中总生物碱含量的计算 |
2.2.7 苦参提取液的提取率的计算 |
2.2.8 渗漉法提取工艺单因素考察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比色法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2.3.2 苦参总碱含量测定结果 |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4 渗漉提取工艺单因素考察 |
2.4 pH值梯度沉淀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的优选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3.3 大孔吸附树脂筛选 |
3.3.1 大孔树脂吸附量、吸附率、解析率的测定 |
3.3.2 洗脱剂条件选择 |
3.4 苦参碱的分离 |
3.5 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混合物的洗脱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大孔树脂吸附量、吸附率、解析率测定结果 |
3.6.2 洗脱剂的确定 |
3.6.3 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混合物的洗脱 |
3.6.4 苦参生物碱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效果薄层图 |
3.7 本章小结 |
4 氧化苦参碱及氧化槐果碱分离条件优选 |
4.1 氧化苦参碱及氧化槐果碱的分离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各项理化指标研究 |
5.1 引言 |
5.2 三种生物碱鉴别 |
5.2.1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氧化槐果碱性状鉴别 |
5.2.2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氧化槐果碱薄层鉴别 |
5.2.3 高效液相鉴别 |
5.2.4 三种生物碱得率、收率及纯度计算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性状鉴别结果 |
5.3.2 薄层图谱鉴别结果 |
5.3.3 高效液相鉴别结果 |
5.3.4 提取率、收率及纯度计算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HPLC法测定苦参阴道泡腾片中苦参总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3 标准曲线的测定 |
2.4 空白辅料干扰实验 |
2.5 溶液稳定性试验 |
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7 精密度试验 |
2.8 重现性试验 |
2.9 含量测定 |
3 讨论 |
(5)LC-MS法测定苦参总碱片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条件 |
2.1 色谱条件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2]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 线性关系的试验 |
2.5 精密度考察 |
2.6 重复性考察 |
2.7 回收率试验 |
2.8 稳定性试验 |
2.9 供试品的测定 |
3 讨 论 |
(6)心律宁片剂中氧化苦参碱的萃取及其含量测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和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条件 |
2.2.1 碱化试剂的选择 |
2.2.2 萃取压力的选择[3] |
2.3 氧化苦参碱的提取 |
2.4 萃取液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总含量测定 |
2.4.1 线性范围 |
2.4.2 精密度实验 |
2.4.3 加样回收率 |
2.4.4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7)苦参和山豆根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苦参和山豆根黄酮成分研究 |
第一节 苦参乙酸乙酯部位黄酮成分研究 |
第二节 山豆根乙酸乙酯部位黄酮成分研究 |
第三节 山豆根正丁醇部位黄酮成分研究 |
第二章 化合物活性研究 |
第一节 抗补体活性研究 |
第二节 细胞毒活性研究 |
第三节 抗菌活性研究 |
第三章 苦参和山豆根黄酮成分LC/MS分析 |
第一节 苦参黄酮成分LC/MS分析 |
第二节 山豆根黄酮成分LC/MS分析 |
第三节 苦参和山豆根黄酮成分LC/MS比较分析 |
第四章 苦参和山豆根黄酮成分含量测定 |
第一节 苦参黄酮成分含量测定 |
第二节 山豆根黄尔成分含量测定 |
第三节 苦参山豆根黄酮成分含量比较分析 |
第五章 苦参和山豆根黄酮成分稳定性研究 |
第一节 苦参黄酮成分稳定性研究 |
第二节 山豆根黄酮成分稳定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综述: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章和发明专利 |
致谢 |
(9)HPLC法测定止痒消炎水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空白试验 |
2.5 线性关系考察 |
2.6 精密度试验 |
2.7 重复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 |
2.8 回收率试验 |
2.9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10)参柏胶囊制备工艺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苦参的研究概况 |
1.1.1 来源 |
1.1.2 炮制学研究 |
1.1.3 化学成分 |
1.1.4 药理作用 |
1.1.5 临床应用 |
1.1.6 方选与验方 |
1.1.7 苦参制剂研究现状 |
1.2 黄柏的研究概况 |
1.2.1 来源 |
1.2.2 炮制学研究 |
1.2.3 化学成分 |
1.2.4 药理作用 |
1.1.5 临床应用 |
1.2.6 方选与验方 |
1.1.7 黄柏制剂研究现状 |
第2章 参柏胶囊原料药材的含量测定与提取浓缩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关黄柏药材中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 关黄柏药材提取工艺的确定 |
2.3.1 药材提取正交试验设计因素水平 |
2.3.2 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2.3.3 正交试验结果验证 |
2.4 五批关黄柏原料药材中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2.5 苦参药材中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6 苦参药材提取工艺的确定 |
2.6.1 药材提取正交试验设计因素水平 |
2.6.2 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2.6.3 正交试验结果验证 |
2.7 五批苦参原料药材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2.8 药材提取液的浓缩干燥工艺 |
第3章 苦参和关黄柏药材提取物中主要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药品 |
3.2 提取物的制备 |
3.3 提取物中小檗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3.3.1 关黄柏浸膏粉中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3.3.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3.3.1.2 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3.3.2 苦参浸膏粉中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3.3.2.1 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3.3.2.2 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第4章 参柏胶囊的处方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 苦参和关黄柏抗菌谱的确定 |
4.2.1 试验方法 |
4.2.2 试验结果 |
4.3 剂量比试验 |
4.3.1 供试药液的制备 |
4.3.2 试验方法 |
4.3.3.剂量比试验结果 |
4.4 对比试验 |
第5章 参柏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
5.1 实验仪器药品和试剂 |
5.2 浸膏粉的特性考察 |
5.3 由浸膏粉制备胶囊的工艺研究 |
5.4 药物的填充 |
5.5 崩解时限的检查 |
5.6 包装与贮藏 |
5.7 参柏胶囊的稳定性考察 |
第6章 参柏胶囊质量标准的制定 |
6.1 处方、制法 |
6.2 薄层色谱鉴别 |
6.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
6.2.2 关黄柏的薄层色谱鉴别 |
6.2.3 苦参的薄层色谱鉴别 |
6.3 检查 |
6.3.1 水分检查 |
6.3.2 装量差异 |
6.3.3 崩解时限 |
6.3.4 微生物限度 |
6.4 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6.4.1 仪器、药材和药品 |
6.4.2 方法学考察 |
6.4.3 样品含量测定及含量限度 |
6.5 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6.5.1 仪器、药材和药品 |
6.5.2 方法学考察 |
6.5.3 样品含量测定及含量限度 |
第7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HPLC法测定心律宁片(苦参总碱片)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J]. 和欢,尚新悦,宋少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7)
- [2]苦参及其制剂中生物碱成分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牛天增,乔玉峰,李明花,李建伟. 亚太传统医药, 2015(19)
- [3]苦参生物碱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 徐铭泽.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5(08)
- [4]HPLC法测定苦参阴道泡腾片中苦参总碱的含量[J]. 付长华,杨琴,蔡华吉. 江西中医药, 2013(08)
- [5]LC-MS法测定苦参总碱片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J]. 朱燕萍,王军. 陕西中医, 2012(01)
- [6]心律宁片剂中氧化苦参碱的萃取及其含量测定的研究[J]. 高洪燕,张咏. 中国医药科学, 2011(13)
- [7]苦参和山豆根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D]. 何常明. 复旦大学, 2010(07)
- [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康艾注射液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J]. 黄素培,乔海灵,王来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03)
- [9]HPLC法测定止痒消炎水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J]. 何建平,叶兴法,韩鹏,包世寅. 西北药学杂志, 2008(01)
- [10]参柏胶囊制备工艺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制定[D]. 李扶昆.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