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动力学论文-李根,赵岩,马寅斐,和法涛,丁辰

杀菌动力学论文-李根,赵岩,马寅斐,和法涛,丁辰

导读:本文包含了杀菌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杀菌,微波,动力学,货架期

杀菌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根,赵岩,马寅斐,和法涛,丁辰[1](2019)在《微波和巴氏杀菌后NFC苹果汁品质变化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NFC苹果汁微波杀菌新技术,探讨微波杀菌(720 W,120 s)和巴氏杀菌(90℃,10s)后NFC苹果汁在不同温度下(4、25、35℃)贮藏的品质变化和货架期。结果表明:2种杀菌方式后的NFC苹果汁在贮藏期间,微生物的增长速率,L~*值、Vc含量、总酚含量的损失速率都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对比2种杀菌方式,微波杀菌后菌落总数的上升速率低于巴氏杀菌,L*值、Vc含量、总酚含量的损失速率高于巴氏杀菌,且均适用于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微波杀菌对微生物的杀菌效果优于巴氏杀菌,而且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但也加剧了在贮藏期间色泽的损失。应用得出的货架期预测模型,以菌落总数作为评价指标,NFC苹果汁在低温4℃贮藏下,微波杀菌推荐货架期为10~11 d,巴氏杀菌推荐货架期为7~8 d。(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王春芳[2](2019)在《超高压与温度的协同杀菌效应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力-温度协同处理可以解决食品杀菌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间的矛盾,是当前食品科学研究的一大国际前沿热点。本文主要研究冷冻样品在高压下的温度变化,探究不同基质下的高压-低温杀菌机制,建立压力-温度协同杀菌动力学模型。以及在高压中温杀灭芽孢领域,建立高压-中温杀菌动力学模型,探究多维动力学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设计的保温容器可以使冷冻样品在高压下保持低温(零下)状态,在常温条件下实现了样品在高压下的冰I和冰III的相态转变。高压中温实验中温度控制准确,在目标温度±1℃范围内。高压低温及高压中温下温度的控制和检测,为杀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准确性提供了支持。2.在脉冲式或静态高压处理时,样品的冷冻状态都有助于更好地灭活大肠杆菌。在各高压处理条件下,常温和冷冻的大肠杆菌悬浮液和杨梅汁样品中均观察到受伤的大肠杆菌细胞,且高压低温下存在更多受伤菌,在食品加工中需要注意受伤菌的检测。由透射电镜结果得,高压处理对冷冻样品和非冷冻样品中大肠杆菌的影响不同,330 MPa高压处理冷冻样品时,冰晶相变是其菌体变化的主要原因。3.静态高压对冷冻胡萝卜汁中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压力大于280 MPa时,样品的相态转变、压力水平和样品状态有助于大肠杆菌在冷冻胡萝卜汁中更好地失活,尤其是冰I和冰III的转变。脉冲式高压处理对冷冻胡萝卜汁中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也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与静态高压处理相比,脉冲式高压处理可以缩短总处理时间,提高加工效率。4.高压中温结合杀菌能够有效降低所需温度,高压中温下对胡萝卜汁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芽孢的协同杀菌效果,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2_(Adj)>0.913)。常压下热失活Ea值为371.30 kJ/mol,在200~600 MPa压力下的热失活Ea值为61.66~87.62 kJ/mol,比常压下低,得益于压力和温度的协同作用。5.在一定压力下,对叁个温度的二维动力学模型拟合很好。但一定温度下,对压力的二维动力学模型拟合跟压力及温度区间有关。在较低压力(200~400 MPa)下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芽孢对温度敏感对压力不敏感。本文建立了胡萝卜汁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芽孢在高压中温下的协同杀菌叁维动力学模型,logD=2.1315673+0.0017047×(P-P_0)-0.0101146×T-0.0000037×(P-P_0)~2+0.0000079×(P-P_0)×T-0.0001235×T~2,R~2为0.968。6.高压中温下对胡萝卜汁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芽孢的协同杀菌动力学也符合Weibull模型(R~2_(Adj)>0.953),且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两个模型对鸡汁鸡肉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芽孢的杀菌预测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和高估现象,不能直接将同一模型套用在不同体系中。(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魏钊异,方婷,李长城,彭亚博,李晓婷[3](2019)在《巴氏杀菌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巴氏杀菌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规律,将4株单增李斯特菌混合接种到巴氏杀菌奶中,并分别置于4、8、12、16、20、25、30、37、40、43℃条件下恒温培养,间隔时间取样计数。使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IPMP 2013软件,将4~43℃条件下得的生长数据分别代入Huang模型和Baranyi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单增李斯特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动力学特征。在所有温度下均可以观察到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所有生长曲线都显示出滞后期,指数期和稳定期。综合比较2种初级模型的RMSE、RSE、AIC和生长速率,确定Baranyi模型和Huang模型均适合描述巴氏杀菌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且具有等同的拟合效果。采用Ratkowsky平方根模型、Huang平方根模型和Cardinal模型描述温度对巴氏杀菌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模型都能用于评价温度对其生长速率的影响。Ratkowsky平方根模型预测的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最高温度为0.218℃和46.389℃,与文献报道的更为接近。因此,Ratkowsky平方根模型比Huang平方根模型和Cardinal模型更适合描述温度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建立的模型可为相关监管部门开展巴氏杀菌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乳品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魏钊异,姚昱锟,潘洁茹,叶海梅,林侃[4](2019)在《巴氏杀菌奶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初级模型和二级模型来描述巴氏杀菌奶中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模型。方法样品放置在4、8、16、25、30、37、40和43℃条件下培养,使用IPMP 2013软件进行拟合,初级模型采用Huang模型和Baranyi模型分析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动力学特征,二级模型采用Ratkowsky平方根模型、Huang平方根模型和Cardinal模型描述温度对其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在所有温度下都能观测到微生物的生长,综合比较2种初级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和生长速率,得到2种初级模型具有同等拟合效果;而3种二级模型得到的最低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分别是-3.191、0.56、-4.962和47.309、45.277、44.408℃。结论 Baranyi模型和Huang模型均适合描述巴氏杀菌奶中微生物菌群的生长,3种二级模型都能用于评价温度对其生长速率的影响,但Ratkowsky平方模型覆盖的温度范围更广,可能更适合描述温度对巴氏杀菌奶中微生物菌群生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微微,孙艳辉,韦海阳,贾小丽,刘淑兰[5](2019)在《紫外线照射对炼乳空桶杀菌效果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杀菌率为指标,采取多因素试验设计法,在4种照射强度、5种照射时间和3种照射距离的条件下,探讨紫外线对空桶杀菌的效果及其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照射剂量越高,杀菌效果越好;紫外灯管越接近桶底,杀菌效果愈强;照射时间越长,微生物数量明显减少,杀菌效果显着增强。当菌落数≤10~4 CFU/cm~2,在同一装置照射强度下(紫外线杀菌灯为石英型,照射强度≥90μW/cm~2),紫外线杀菌细菌反应级数约为1.00~1.04,一级杀菌速率常数为0.34~0.37cm~2/(mW·s),且90s细菌的杀灭对数值≥3.00,杀菌后空桶内微生物符合商业无菌的标准,说明紫外线照射对炼乳桶起到有效杀菌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4期)

钟恬田[6](2018)在《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的制备及其药效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目前使用非常广泛的抗体内外寄生虫药物,多杀菌素是目前常用于农业、畜牧业、宠物行业的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和易在自然环境下降解的特点。目前,多杀菌素商品化的制剂主要有口服咀嚼片、透皮吸收剂,为了充分开发应用多杀菌素,在降低用药量的条件下,保障药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进行了一系列对多杀菌素注射剂的研究。通过自微乳化的方法,对各种配方的筛选,研制出了具有缓释作用的1%1%多杀菌素注射剂,同时,建立了对多杀菌素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进行了检测动物血浆中多杀菌素浓度和动物血清中药品浓度的检测方法的研究。采用乙腈作为血浆中多杀菌素的提取剂以及复溶剂,在40℃加温条件下氮气吹扫的方法进行样品的浓缩与纯化,使用岛津工作台的液相色谱仪对浓缩后的多杀菌素样品进行检测,检测条件如下:色谱柱:Waters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A相(乙腈:甲醇=1:1):B相(超纯水)=98:2;流速:1.Oml/min;检测波长:246nm;柱温:40℃C;进样量:10μ1。标准曲线方程为:Y=7478.2X+2434.5,R2=0.9999。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在12.5~400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本试验以0.25mg/kg体重的剂量研究1%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采用两种不同检测方法,ELISA和HPLC分别分析血清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PKsolver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下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参数分别为:达峰时间Tmax为(4.00±0.00),(2.67±0.67)h,峰浓度 Cmax为(363.25±13.39),(282.19±24.59)ng/ml;半衰期t1 2为(81.24±10.80),(70.61±15.38)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7.52±1.24),(17.39±2.38)μg/mL·h。相同注射方式,相同剂量的两种检测方法之间比较,血药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实测数据峰浓度Cmax差异显着(P<0.05),其余参数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表明:家兔皮下注射多杀菌素吸收快速,消除缓慢,药物作用半衰期长,可在家兔体内持续发挥药效。同时以5mg/kg体重的剂量研究1%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在海南黑山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下检测结果如下:达峰时间Tmax为(2.25±1.03)h,峰浓度Cmax为(1140.27±72.13)ng/ml;半衰期 t1/2为(117.15士6.40)h;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 为(65.96±39.80)μg/mL·h。两次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均表明,该微乳剂相比其他多杀菌素常规制剂而言,达峰时间更短,起效更为迅速,且在动物体内组织分布更为广泛。本试验进行了多杀菌素注射剂在冬夏两季对海南黑山羊虱的防制疗效的研究,在冬季试验中,以不同剂量的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进行皮下注射(1Omg/kg,5mg/kg,2.5mg/kg,1.25mg/kkg)与推荐剂量的伊维菌素注射剂皮下注射(0.2mg/kg)对虱子的疗效进行对比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冬季,给药治疗30天后,多杀菌素微乳给药组的在给药10天后的虱子减少率分别为84.06%,83.52%,90.00%,89.02%,30天后的虱子减少率分别为100%,99.06%,100%,99.74%,30天后转阴率分别是8/8(100%),7/8(87.5%),8/8(100%),7/8(87.5%)。夏季实验中,选择了两种对羊虱有效的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有效低剂量(2.5mg/kg,1.25mg/kg)来再次验证该剂量水平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有效性,对照组以伊维菌素微乳注射剂皮下注射(0.2mg/kg)从而与长效剂量进行持效期的比较。经过7天的治疗,多杀菌素组虱子减少率分别为77.90%和82.22%。30天后,虱子减少率上升至88.51%和87.02%。与冬季实验相比,由于海南岛潮湿炎热的夏季气候可能有利于虱子繁殖,转阴率较低,分别为3/11(27.3%),3/12(25%)。实验表明,多杀菌素治疗可减少羊毛损伤感染山羊并帮助山羊体重增加。同时,在安全性实验中,以20mg/kg的剂量对黑山羊进行皮下注射并无不良反应。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多杀菌素注射液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方便,对羊虱有着安全高效的防治效果,同时也表明该多杀菌素配方有稳定长期疗效的时间,持效期可达30d。(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雷玉洁,周良付,李宇坤,郭超凡,张永迪[7](2018)在《大肠杆菌射频加热杀菌效果及动力学模型拟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射频加热杀菌效果及微生物致死动力学。选取大肠杆菌为试验菌株,研究极板间距和菌悬液电导率对加热速度及杀菌效果的影响。选取4种常见的模型,即一级动力学、Weibull、Dose-response和Log-Logistic模型对大肠杆菌射频加热失活曲线进行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极板间距和电导率影响射频加热速度,极板间距越大升温速度越慢,杀灭微生物所需时间越长,当电导率接近1 000μs/cm时,升温速度最快。在极板间距115 mm,电导率1 083μs/cm的条件下,加热90 s,大肠杆菌致死率即可达100%。大肠杆菌的失活动力学曲线基本呈倒"S"型,不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Weibull、Log-Logistic和Dose-response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射频杀菌失活曲线。通过对模型的拟合评价参数,即精确因子Af、偏差因子Bf、根平均方差RMSE和决定系数R2的比较,确定Log-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钟恬田,黎博宇,赵建国,杨雨辉,兰坚强[8](2018)在《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自制1%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采用ELISA和HPLC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分别分析血清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PKsolver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参数分别为:达峰时间Tmax为(4.00±0.00),(2.67±0.67)h,峰浓度Cmax为(363.25±13.39)ng/mL,(282.19±24.59)ng/mL;半衰期t1/2为(81.24±10.80)h,(70.61±15.38)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7.52±1.24)μg·h/mL,(17.39±2.38)μg·h/mL。相同注射方式,相同剂量的两种检测方法之间比较,血药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实测数据峰浓度Cmax差异显着(P<0.05),其余参数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新西兰兔皮下注射多杀菌素吸收快速,消除缓慢,药物作用半衰期长,可在体内持续发挥药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张瑞雪,揭晨奕,钱珍珠,袁勇军,管峰[9](2018)在《脉冲强光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效果及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描述脉冲强光杀菌过程和预测杀菌效果,建立了脉冲强光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动力学模型。采用单次辐照剂量为67、92、113 m J/cm~2分别处理3.0%氯化钠体系中副溶血性弧菌0~25 s,考察其杀菌效果。选取Linear、Weibull和Log-logistic叁种数学模型来拟合脉冲强光杀菌的动力学过程,以精确因子(A_f)、偏差因子(B_f)、根平均方差(RMSE)和决定系数(R~2)作为模型拟合度优劣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当辐照距离为30 cm,单次辐照剂量为113 m J/cm~2处理时间为25 s时,副溶血性弧菌减少5.63 log CFU/m L,杀菌率为99.96%;Weibull模型和Log-logistic模型较Linear模型能更好的拟合脉冲强光处理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曲线,Weibull模型能最好地拟合脉冲强光杀菌的动力学过程,且相较Log-logistic模型更简洁、灵活实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07期)

袁龙[10](2017)在《软包装食品超高压及其微波协同杀菌工艺与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超高压杀菌是利用高压(>100 MPa)杀灭食品中微生物的冷杀菌方法。与热杀菌方法相比,超高压杀菌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可避免高温对食品风味、口感及营养物质所造成的损耗。目前超高压杀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体食品上,但在固体食品中的应用仍有局限,且对超高压杀菌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对于超高压协同杀菌方式的开发和探索尚且不足。针对上述情况,本文研究了常温超高压工艺对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桔青霉的致死规律,建立并优化了叁种微生物的超高压杀菌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食品成分对超高压杀菌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超高压-微波协同杀菌工艺对不同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及其在不同食品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超高压杀菌动力学模型的拓展对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桔青霉悬浮液进行不同工艺的超高压处理,并分别对升压阶段和保压阶段的杀菌规律和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超高压升压阶段和保压阶段,微生物灭活量均随压强和处理时间的提升而增大。基于升压阶段对微生物灭活量的影响,引入表征保压阶段初始灭活量的参数对weibull模型和log-Logistic模型进行扩展。结果证明扩展后的模型精度更高,且能更准确的表达超高压保压阶段杀菌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规律。对超高压升压-保压全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与weibull模型相比,logLogistic模型更能有效解释超高压处理整个升压和保压过程的杀菌规律。基于保压阶段和升压-保压过程的weibull模型和log-Logistic模型,探讨模型参数与压强的关系,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并简化模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两种动力学模型仍然具有较高精度,且可表征压强连续变化对超高压杀菌效果的影响。(2)食品成分对超高压杀菌效果的影响研究通过向微生物悬浮液中加入糖类、酸类、脂肪酸和蛋白质的方式研究不同食品成分对超高压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酸类含量越高,pH值越低,对超高压杀菌的增强效果越显着;蛋白质含量越高,对超高压杀菌的削弱效果越显着;糖类虽然降低超高压杀菌效果,但影响并不显着,其中多糖的影响强于二糖和单糖;脂肪酸含量对杀菌效果无影响。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酸性溶液和蛋白质溶液中不同微生物细胞超高压损伤情况。结果表明,酸性条件增强高压处理造成的大肠杆菌和部分酿酒酵母细胞外观损伤,增加细胞壁破碎程度,而对部分酿酒酵母和桔青霉的外观影响较小,仅使其表现为细胞壁的褶皱和变形。酸性条件下微生物的细胞膜功能更易受高压影响而破坏,且菌体蛋白质和酶活性更易丧失,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蛋白质悬浮液中叁种微生物细胞壁的破损和变形程度则较低,蛋白质对高压下的微生物有缓冲和保护作用,且丰富的营养也能加速微生物的繁殖和修复。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和Design Expert软件分别得到了叁种微生物在酸性和蛋白质溶液中的超高压杀菌经验模型,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超高压杀菌结果的预测。(3)超高压-微波协同杀菌工艺研究应用微波协同处理增强超高压杀菌的能力。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后进行微波处理能显着提升杀菌效果,同时控制样品温度在较低范围之内。基于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探讨微波处理协同机制。结果发现,超高压-微波协同处理后,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细胞壁破损程度增强,而部分酿酒酵母和桔青霉仍只表现为外观变形和褶皱。微波协同增强了超高压对微生物细胞壁的影响,加剧了细胞膜的损伤,使细胞内离子浓度和生化反应失衡,同时,还能破坏微生物蛋白正常功能,干扰其正常生长代谢。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和Design Expert软件建立叁种微生物的超高压-微波协同杀菌经验模型。方差分析发现,压强、保压时间、微波密度和微波时间对超高压杀菌效果的影响显着,其中压强显着性最高,微波密度次之,保压时间最低,因此,为提高协同杀菌效率,可在优化工艺时缩短超高压处理时间。(4)水煮笋和太湖银鱼的超高压-微波协同杀菌应用分析应用超高压-微波协同杀菌处理水煮笋和太湖银鱼,并进行杀菌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378 MPa、3 min超高压协同20 W/g、35 s微波处理和600 MPa、4.5 min超高压协同19.4 W/g、39 s微波处理能分别杀灭水煮笋和银鱼中的所有微生物。基于两种产品不同工艺杀菌效果建立超高压-微波杀菌经验模型。方差分析发现,对于不耐压微生物,保压时间对杀菌结果影响的显着性较其它工艺参数低,可适当缩短保压时间以达到提升杀菌效率的目的。对比同等杀菌效果的超高压处理、微波处理和超高压-微波协同处理对两种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协同杀菌对水煮笋感官质构品质以及Vc含量,银鱼的水分、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大于超高压杀菌,但差别不大;微波杀菌对两种产品品质造成的损耗最大。但协同杀菌所耗时间较少,与超高压杀菌相比效率更高,因此,超高压-微波协同工艺可应用于水煮笋和太湖银鱼的生产杀菌。(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杀菌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压力-温度协同处理可以解决食品杀菌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间的矛盾,是当前食品科学研究的一大国际前沿热点。本文主要研究冷冻样品在高压下的温度变化,探究不同基质下的高压-低温杀菌机制,建立压力-温度协同杀菌动力学模型。以及在高压中温杀灭芽孢领域,建立高压-中温杀菌动力学模型,探究多维动力学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设计的保温容器可以使冷冻样品在高压下保持低温(零下)状态,在常温条件下实现了样品在高压下的冰I和冰III的相态转变。高压中温实验中温度控制准确,在目标温度±1℃范围内。高压低温及高压中温下温度的控制和检测,为杀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准确性提供了支持。2.在脉冲式或静态高压处理时,样品的冷冻状态都有助于更好地灭活大肠杆菌。在各高压处理条件下,常温和冷冻的大肠杆菌悬浮液和杨梅汁样品中均观察到受伤的大肠杆菌细胞,且高压低温下存在更多受伤菌,在食品加工中需要注意受伤菌的检测。由透射电镜结果得,高压处理对冷冻样品和非冷冻样品中大肠杆菌的影响不同,330 MPa高压处理冷冻样品时,冰晶相变是其菌体变化的主要原因。3.静态高压对冷冻胡萝卜汁中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压力大于280 MPa时,样品的相态转变、压力水平和样品状态有助于大肠杆菌在冷冻胡萝卜汁中更好地失活,尤其是冰I和冰III的转变。脉冲式高压处理对冷冻胡萝卜汁中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也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与静态高压处理相比,脉冲式高压处理可以缩短总处理时间,提高加工效率。4.高压中温结合杀菌能够有效降低所需温度,高压中温下对胡萝卜汁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芽孢的协同杀菌效果,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2_(Adj)>0.913)。常压下热失活Ea值为371.30 kJ/mol,在200~600 MPa压力下的热失活Ea值为61.66~87.62 kJ/mol,比常压下低,得益于压力和温度的协同作用。5.在一定压力下,对叁个温度的二维动力学模型拟合很好。但一定温度下,对压力的二维动力学模型拟合跟压力及温度区间有关。在较低压力(200~400 MPa)下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芽孢对温度敏感对压力不敏感。本文建立了胡萝卜汁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芽孢在高压中温下的协同杀菌叁维动力学模型,logD=2.1315673+0.0017047×(P-P_0)-0.0101146×T-0.0000037×(P-P_0)~2+0.0000079×(P-P_0)×T-0.0001235×T~2,R~2为0.968。6.高压中温下对胡萝卜汁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芽孢的协同杀菌动力学也符合Weibull模型(R~2_(Adj)>0.953),且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两个模型对鸡汁鸡肉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芽孢的杀菌预测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和高估现象,不能直接将同一模型套用在不同体系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杀菌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根,赵岩,马寅斐,和法涛,丁辰.微波和巴氏杀菌后NFC苹果汁品质变化动力学分析[J].食品科技.2019

[2].王春芳.超高压与温度的协同杀菌效应及其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9

[3].魏钊异,方婷,李长城,彭亚博,李晓婷.巴氏杀菌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9

[4].魏钊异,姚昱锟,潘洁茹,叶海梅,林侃.巴氏杀菌奶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5].张微微,孙艳辉,韦海阳,贾小丽,刘淑兰.紫外线照射对炼乳空桶杀菌效果及其动力学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9

[6].钟恬田.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的制备及其药效药代动力学研究[D].海南大学.2018

[7].雷玉洁,周良付,李宇坤,郭超凡,张永迪.大肠杆菌射频加热杀菌效果及动力学模型拟合[J].中国食品学报.2018

[8].钟恬田,黎博宇,赵建国,杨雨辉,兰坚强.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18

[9].张瑞雪,揭晨奕,钱珍珠,袁勇军,管峰.脉冲强光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效果及动力学[J].食品工业科技.2018

[10].袁龙.软包装食品超高压及其微波协同杀菌工艺与动力学研究[D].江南大学.2017

标签:;  ;  ;  ;  

杀菌动力学论文-李根,赵岩,马寅斐,和法涛,丁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