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发球论文-周岱琦

网球发球论文-周岱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球发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球,发球,技术

网球发球论文文献综述

周岱琦[1](2019)在《网球发球动作和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网球发球动作以及技术的特征,并且分析如何通过动作以及技术的提升达到提高发球水平的目的,为增强网球发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发和例案分析法对网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和动作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通过研究分析一些职业网球比赛发现,世界顶级网球选手的球速和准度都是强项。在网球发球中,速度和旋转是发球的关键,而落点则是控制对方接球方向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于芳,牛一农[2](2019)在《基于情境干扰效应的练习结构对网球发球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有效途径,练习效率的提高是受许多因素和条件所制约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技能特征和操作情境的多种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变化形式和变化数量,取得最优的练习效果,就变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研究从"情境干扰效应"的角度,以网球发球技术作为实验操作任务,探讨不同练习方式对体育院校网球专修学生发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为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效率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中北大学体育学院网球专修学生36名,专项学习年限2年及2年以上。教学实验前对受试者进行技术水平测验(发球准确性和动作技术评分之和),根据测试成绩按蛇形排列分成3组:群组练习组、序列练习组、随机练习组。2)研究方法 a)实验法本研究采用3×3双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1为发球方式,分为平击发球A、切削发球B、上旋发球C;自变量2为练习方式,依情境干扰程度分为群组练习法、序列练习法和随机练习法;因变量为发球准确性、动作技术评分。实验程序:实验时间为期叁周,每周练习叁次,每组练习方式及实施方法见表2。练习开始前集中向所有受试者讲解实验目的、要求,为排除其他练习因素干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受试者保证只有在实验期间进行叁种发球技能练习,其余时间不练习。练习结束48h后对3组受试者平击发球、切削发球、上旋发球3种发球技能保持测试和迁移测试。b)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7.0对受试者前测、保持阶段和迁移阶段的测试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及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前对测试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如果其P>0.05,表明符合方差齐性假设,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参数检验。研究结果:1)保持测试阶段a)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以发球准确性为因变量,对保持测试中的发球准确性进行单变量多因素差分析显示,练习方式的主效应显着(F(2,27)=63.5,P<0.01),与群组练习组和序列练习组相比,随机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着增加(P<0.01,P<0.01),提高幅度为2.16分和1.17分,序列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着高于群组练习组(P<0.01)b)发球技术评分以发球技术评分为因变量,对保持测试中的发球技术评分进行单变量多因素分析显示,练习方式主效应显着(F(2,27)=10.196,P<0.01)。从图2来看,与群组练习组相比,序列练习组和随机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均显着提高(P<0.05,P<0.01),序列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与随机练习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迁移测试a)发球准确性同保持测试中一样,对迁移测试中的发球准确性进行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练习方式主效应显着(F=25.4,P<0.01)。与群组练习组和序列练习组相比,随机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着增加(P<0.01,P<0.01),序列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着高于群组练习组(P<0.01)(图3)b)发球技术评分对迁移测试中的发球技术评分进行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练习方式主效应显着,F=4.826,P<0.05。与群组练习组相比,序列练习组和随机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均显着提高(P<0.05,P<0.05),序列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与随机练习组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高校网球专修学生(技能熟练者)在同一训练单元练习不同动作程序动作技能时,存在"CI效应",随机练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受试者掌握发球动作技能,而且有利于受试者对动作技能的记忆表征和动作计划的重新构建,是网球专修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练习方式。2)随机练习能使练习者体会到不同任务变化下的动作经验,提高了学生参数化的能力,建议在CI适度的前提下让受试者充分体会到每种发球技巧、旋转规律及准确把握击球的合理时间。3)在安排教学时,应依据个体差异、操作任务的难易、练习者的年龄、性别和技能水平等情况来设计安排,适当调整干预的数量,更好的提高练习者的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青[3](2019)在《网球发球挥拍阶段腹直肌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网球比赛中,发球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是运动员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得分手段。发球技术是一个身体协调发力的过程。发球时运动员利用下肢积极的蹬伸,腹部肌肉由离心收缩转为快速的向心收缩协助上肢以获得更快的挥拍速度。此阶段如果技术不合理,运动员的腹部肌肉在做爆发性收缩时容易造成急性损伤,多见于非持拍侧腹直肌。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对男子网球运动员腹直肌损伤进行分析,探讨造成网球运动员发球挥拍阶段腹直肌损伤的动作技术因素,为减少网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研究方法:以网球发球挥拍阶段动作技术作为研究对象,测试对象为10名国家一级男子网球运动员,均以右手持拍。5名有腹直肌损伤史的球员设为实验组,5名没有损伤史球员设为对照组。采用Qualisys动作捕捉系统和QMT分析软件对球员发球技术进行测试分析。利用CybexNorm等速测力系统进行膝、踝关节屈、伸肌力测试,等速测试方案:向心收缩屈伸60°/s×3,屈伸240°/s×3;离心收缩屈伸30°/s×3,每组测试间隔3分钟。结果分析:在网球发球技术的动力链中,下肢是力量产生的起点。发球时下肢蹬伸后力量沿着动力链向上进行传递,骨盆是下肢力量向躯干传递的主要环节,腹直肌又是盆带与肩带之间联系的重要环节。在抛球、举拍阶段,球员通过肩部外展将球拍移动到身体后方,此时腰椎出现过伸,躯干呈现反弓形。本研究中运动员出现的非持拍侧腹直肌损伤是在发球挥拍阶段,躯干呈反弓形时,左侧腹直肌由离心收缩转为向心收缩的阶段。在挥拍击球阶段,运动员腹部肌肉爆发性收缩,在躯干向前向上运动的带动下,持拍臂肩、肘关节作挥拍动作的主动肌迅速收缩,使球拍获得极大的挥拍速度并击球。对照组球员的挥拍速度为39.2±2.1m/s,比实验组球员(36.8±2.5m/s)要快,但两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 05)。屈膝下蹲动作是发球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实验组球员与对照组球员都有着相似的膝关节伸展角速度。但是,实验组球员的左侧膝伸展ROM(前侧膝关节)比对照组球员的要低(P<0.05)。实验组球员的两侧膝关节角度与对照组球员相比,有更大的弯曲角度,踝关节屈曲ROM和最大角速度要小于对照组球员,实验组球员脚蹬伸不充分,差异主要出现在左侧脚。等速肌力测试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球员的相对峰力矩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腘绳肌、股四头肌快速或慢速测试,向心收缩或离心收缩),实验组球员要比对照组球员相对峰力矩峰值要低(P<0.05),实验组球员腘绳肌离心收缩30°/s与股四头肌向心收缩240°/s的相对峰力矩配合比值要低于对照组球员(P<0.05),这说明对照组球员具备更好的肌肉力量。挥拍时,在矢状面实验组球员的骨盆后倾斜的ROM比对照组球员要大,表现为实验组球员的躯干后仰幅度大于对照组。在额状面与横断面,我们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在对矢状面观测中,实验组球员骨盆的最大角速度比对照组球员要慢(P<0.05)。在冠状面与横截面的观测中,并没有发现两组球员有差异。研究表明,实验组球员与对照组相比,骨盆具有较大的后倾ROM(P<0.05),肩关节外展角度比对照组球员要大(134±4°vs121±5°,P<0.05),腰椎前凸过大,身体重心后移,躯干后仰幅度过大,这种特殊的躯干运动造成腘绳肌过度收缩,阻碍了股四头肌收缩,导致下肢蹬伸力量不足。为了获得最好的发球速度,这种下肢蹬伸力量的不足必须通过动力链中的某个环节的运动来代偿。这种代偿可能会出现在动力链中的任何一个动作环节中。同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球员骨盆的向前最大线速度并不高(P>0.05),而且从远端的肘部到球拍,我们并没有观察到两组球员之间的差异性,实验组球员的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的线速度和肩关节、前臂旋前,腕关节角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这些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球员躯干远端肢体在挥拍过程中并没有代偿下肢蹬伸力量的不足。由于实验组球员下肢没有充分蹬伸,在下肢力量从骨盆到肩胛带向上传递过程中,在骨盆位置上已经显现出力量的缺乏,但肩关节的线速度却快于对照组,我们推测,实验组球员的左侧腹直肌承担了更大的负荷来转移和代偿下肢力量蹬伸的不足。在球员发球向前挥拍阶段,这种躯干后倾幅度的增加诱发了腰椎前突,导致左侧腹直肌过度离心收缩,在下肢蹬伸力量不足的前提下,左侧腹直肌在离心收缩的状态下转为爆发性向心收缩,这时腹直肌将会承担过度的负荷,可能导致腹直肌损伤。结论在发球挥拍阶段,运动员非持拍侧腹直肌损伤原因可能是躯干后仰过大,使腰椎过度前凸,腘绳肌离心收缩过紧影响了股四头肌的收缩,造成下肢蹬伸力量不足。下肢蹬伸后力量向上传递时,左侧腹直肌为代偿下肢蹬伸力量的不足,在离心收缩转为爆发性向心收缩阶段负荷过度,引起左侧腹直肌损伤。(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田波[4](2019)在《网球发球技术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训练方法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球是网球运动中最重要的也是较难掌握的技术之一,在网球赛事中发球占有特殊地位。决定发球威胁性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速度、旋转以及发球的落点。本文对网球发球的叁大要素及基本技术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多个发球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训练方法,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刘振,刘稳,胡毅[5](2019)在《体育院校网球发球技术教学方法优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网球运动随着公众对体育赛事的关注逐渐兴起,但在初始阶段公众在网球运动中的困难重重。体育院校作为网球教学的主体,起着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但从体育院校网球教学发展现状来看,网球发球技术教学方法的优化成为其中有待研究的一大课题。发球作为影响得分和进攻机会的重要手段,在网球比赛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本文对当前体育院校网球发球技术教学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8期)

刘娜[6](2019)在《网球发球技术及教学训练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球技术是影响网球运动员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发球能力偏弱、动作不规范等问题将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往往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发球需要运动员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作为影响运动员比赛心态的重要因素,发球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快速发球开始兴起,与此同时,人们对网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提升网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4期)

王险峰[7](2019)在《李娜网球发球技术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娜作为我国杰出的网球优秀运动员,书写了中国网球的历史,成为了我国的网球骄傲。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李娜比赛发球阶段技战术运用的特点进行性分析,探究其比赛中技、战术打法变化规律,并从中吸取其取得比赛胜利的客观因素,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运动员提供训练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郭金晨,李屹峰[8](2019)在《网球发球技术的教学练习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武汉体育学院网球专项课的教学为例,针对发球技术动作的常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探究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及逻辑分析法,旨在为网球爱好者们提供发球的理论依据,帮助其更为深刻地认识发球原理,其次通过练习方法的介绍,让其找到合理而科学的练习方法,进而更为快速地掌握该项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强有力的身体支撑是成功发球的基础,稳定的抛球和适宜的击球节奏是成功发球的关键,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升发球命中率。研究结论为:球员在进行发球练习时,除了增强身体素质以外,还应注重心理素质的训练,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和心态。良好的素质与强大的内心相结合,才能打造出威力强大的发球。(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张陈坤[9](2019)在《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在网球发球技术训练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网球运动而言,发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同时对于网球运动员而言也是在比赛现场可以不受对方的影响而自行操控的一种击球方式。在我国开展的网球训练之中,发球训练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难点,发球技术也是极不容易被网球运动员掌握的。本文通过以杭州体校网球运动员为例,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球发球训练方式,并将其与原有的训练方式进行了对比,由此展现出了新型的网球发球训练方式对网球运动员对于发球技术的掌握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17期)

于金星[10](2019)在《网球发球中的力学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旨在对国内、外网球发球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汇总综述,客观地呈现国内、外网球发球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动向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所存在的共异性。研究最终得出:(1)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网球发球的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无论从研究数量还是研究内容方面与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国内外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成果为网球发球训练的科学化、发球动作的技能分析与评估、人与器械的交互以及损伤预防提供可量化的指标与信息;但上述生物力学科研信息的获取的多围绕运动员躯干、上肢进行,对运动员下肢的涉入相对不足。(3)国内网球发球的生物力学研究视角主要围绕网球发球动作技术的分析、发球的训练方法评估以及器械的生物力学分析展开。(4)国外的相关研究则围绕发球时器械的生物力学特征、发球的损伤风险及机制、发球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发球的体能训练以及人体形态学对发球的影响等视角展开。(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网球发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有效途径,练习效率的提高是受许多因素和条件所制约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技能特征和操作情境的多种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变化形式和变化数量,取得最优的练习效果,就变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研究从"情境干扰效应"的角度,以网球发球技术作为实验操作任务,探讨不同练习方式对体育院校网球专修学生发球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为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效率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中北大学体育学院网球专修学生36名,专项学习年限2年及2年以上。教学实验前对受试者进行技术水平测验(发球准确性和动作技术评分之和),根据测试成绩按蛇形排列分成3组:群组练习组、序列练习组、随机练习组。2)研究方法 a)实验法本研究采用3×3双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1为发球方式,分为平击发球A、切削发球B、上旋发球C;自变量2为练习方式,依情境干扰程度分为群组练习法、序列练习法和随机练习法;因变量为发球准确性、动作技术评分。实验程序:实验时间为期叁周,每周练习叁次,每组练习方式及实施方法见表2。练习开始前集中向所有受试者讲解实验目的、要求,为排除其他练习因素干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受试者保证只有在实验期间进行叁种发球技能练习,其余时间不练习。练习结束48h后对3组受试者平击发球、切削发球、上旋发球3种发球技能保持测试和迁移测试。b)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7.0对受试者前测、保持阶段和迁移阶段的测试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及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前对测试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如果其P>0.05,表明符合方差齐性假设,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参数检验。研究结果:1)保持测试阶段a)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以发球准确性为因变量,对保持测试中的发球准确性进行单变量多因素差分析显示,练习方式的主效应显着(F(2,27)=63.5,P<0.01),与群组练习组和序列练习组相比,随机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着增加(P<0.01,P<0.01),提高幅度为2.16分和1.17分,序列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着高于群组练习组(P<0.01)b)发球技术评分以发球技术评分为因变量,对保持测试中的发球技术评分进行单变量多因素分析显示,练习方式主效应显着(F(2,27)=10.196,P<0.01)。从图2来看,与群组练习组相比,序列练习组和随机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均显着提高(P<0.05,P<0.01),序列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与随机练习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迁移测试a)发球准确性同保持测试中一样,对迁移测试中的发球准确性进行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练习方式主效应显着(F=25.4,P<0.01)。与群组练习组和序列练习组相比,随机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着增加(P<0.01,P<0.01),序列练习组发球准确性显着高于群组练习组(P<0.01)(图3)b)发球技术评分对迁移测试中的发球技术评分进行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练习方式主效应显着,F=4.826,P<0.05。与群组练习组相比,序列练习组和随机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均显着提高(P<0.05,P<0.05),序列练习组发球技术评分与随机练习组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高校网球专修学生(技能熟练者)在同一训练单元练习不同动作程序动作技能时,存在"CI效应",随机练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受试者掌握发球动作技能,而且有利于受试者对动作技能的记忆表征和动作计划的重新构建,是网球专修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练习方式。2)随机练习能使练习者体会到不同任务变化下的动作经验,提高了学生参数化的能力,建议在CI适度的前提下让受试者充分体会到每种发球技巧、旋转规律及准确把握击球的合理时间。3)在安排教学时,应依据个体差异、操作任务的难易、练习者的年龄、性别和技能水平等情况来设计安排,适当调整干预的数量,更好的提高练习者的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球发球论文参考文献

[1].周岱琦.网球发球动作和技术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2].于芳,牛一农.基于情境干扰效应的练习结构对网球发球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王青.网球发球挥拍阶段腹直肌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田波.网球发球技术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训练方法的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5].刘振,刘稳,胡毅.体育院校网球发球技术教学方法优化探讨[J].体育风尚.2019

[6].刘娜.网球发球技术及教学训练方法研究[J].智库时代.2019

[7].王险峰.李娜网球发球技术分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

[8].郭金晨,李屹峰.网球发球技术的教学练习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9].张陈坤.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在网球发球技术训练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9

[10].于金星.网球发球中的力学研究与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9

标签:;  ;  ;  

网球发球论文-周岱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