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振荡论文-徐皓

内部振荡论文-徐皓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部振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负荷压气机,涡系结构模型,非定常流动控制,模态分析

内部振荡论文文献综述

徐皓[1](2019)在《附面层振荡抽吸控制高负荷扩压叶栅内部分离流动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航空发动机推重比日益提升的要求对轴流压气机的气动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压气机负荷提高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剧烈分离流动不仅严重影响了效率,甚至会阻碍整机的稳定性。所以在保证高负荷工作的同时,维持内部流动高效是叶轮机械从业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在被动流动控制手段的潜力逐渐被充分发掘的今天,若要进一步提升压气机级负荷,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的介入必然是压气机领域未来的发展重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动机气体动力研究中心团队在深刻理解了压气机内部流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低反动度压气机设计理念。针对转静部件不同的流动情况,释放动叶的扩压需求,而着力于总压升;采用主动控制手段组织静叶流动,实现大幅静压升。动静叶各司其职,各自内部流动矛盾鲜明,且克服了传统吸附式压气机动叶部件上施加主动抽吸带来的结构强度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附面层抽吸技术控制效果是决定低反动概念能否成功实现的重要一环。为了进一步改善抽吸控制的效果,降低成本,并提升对变工况的敏感性,本文将振荡激励引入抽吸流量中,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开展了关于扩压翼型附面层分离的二维uRANS和LES仿真计算。在相同外部条件下,对比定常抽吸和振荡抽吸在大尺度分离流场中的控制效果。采用模态分析手段对流场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振荡抽吸控制背后的非线性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振荡抽吸控制效果受非定常控制参数的影响。当激励频率适当时,振荡抽吸能够进一步减小叶栅损失系数。最优频率受激励幅值影响,但总体来说等于叶片尾缘脱落涡特征频率或其倍频。当激励频率一定时,控制效果并不随着激励幅值的增加而单调改善。振荡抽吸继承了定常抽吸削弱附面层分离程度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周期性激励信号实现了对流场分离结构的重构过程。通过诱导额外涡输运过程来促进回流区低能流体同主流的动量交换。激励后的流场结构更为简单。大涡模拟结果证明了uRANS计算结果对分离流动在定性描述方面的可靠性。对非控流场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分离流场处于中立稳定的状态,在受到外界扰动时,容易发生改变。当引入抽吸控制时,分离流场的全局稳定有所提升,而振荡抽吸控制的流场全局稳定性特征更好。在理清振荡抽吸对二维附面层分离现象的作用机理后,转而在叁维平面扩压叶栅中开展了研究。首先在对平面扩压叶栅内部各集中涡系结构进行了在探索。明确了在不同负荷水平扩压叶栅内流动恶化的主次矛盾:在常规负荷时,主要矛盾为通道涡结构;当负荷过高发生角区失速时,此时吸力面分离成为主要叶栅性能的流动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吸力面槽抽吸方式振荡抽吸控制角区分离流动的效果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表明在振荡激励的作用下,原本角区层状的分离涡被离散成独立的展向涡管并向下游输运。而流向涡系结构(如马蹄涡和通道涡)并未受到较大影响。性能方面,新形成的离散分离涡结构虽然加剧了局部损失的产生,但显着削弱了时均叶栅损失并改善了叶栅通流情况。离散分离涡的形成机理同二维分析中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吸力面抽吸槽产生的非定常扰动诱导分离剪切层卷起集中涡,不同叶高的类似过程共同形成了展向涡管。离散的分离涡促进了主流与回流区内部低能流体的动量交换,提升了低能流体的动量水平,从而起到了减小损失和改善通流的效果。之后在中亚音马赫数来流下的计算结果表明振荡抽吸的更高马赫数时其优势依然能够保持。最后考察了流况最为复杂的级环境中振荡抽吸技术的控制效果。初步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对级流动进行了详细的流动分析,理清各流动现象的主次地位,以为改善振荡抽吸配置提供方向。结果表明:不同的典型工况下,决定压气机级性能的主要矛盾不同:在近失速工况下(NS),静叶中附面层分离相关流动是损失的主要来源;随着流量增加,静叶流动趋于有序,此时动叶叶顶泄漏流动成为左右性能的主要因素,尤其在接近堵塞点(NC)的情况。振荡抽吸技术在吸力面分离现象为主要矛盾的工况下,可以发挥其全部优势;但在静叶流动较好的工况下反而因其带来额外粘性耗散而使级性能下降。虽然在级环境下,动叶尾迹的周期性扫掠会诱导静叶分离附面层成离散状,特征频率同转子转动频率一致,但强度较弱;振荡抽吸诱导的离散吸力面分离涡强度更高,其频率同激励频率一致,其机理同平面叶栅中总结出的规律大体一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晨,杜文娟,王灵安,王海风[2](2019)在《双馈风电场内部多模式谐振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研究风电场内部不同风电机群间多模式谐振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和振荡模式频率漂移的作用机理。首先,提出多模式谐振理论,当风电场中N个风电机群的开环次同步振荡模式在复平面上相近时,N个风电机群之间发生的多模式谐振使得对应的两类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在复平面上分布于开环次同步振荡模式两侧相对的位置,当模式阻尼减弱的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位于复平面上的不稳定区域时,会引发系统失稳。其次,基于多模式谐振理论研究双馈风电场内部风电机群间动态交互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机理和次同步振荡的频率漂移现象,为风电场接入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理论分析和相关结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Miaoni,Gao,Jing,Yang,Daoyi,Gong,Peijun,Shi,Zhangang,Han[3](2018)在《自然内部变率对北半球极端高温低频振荡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EHT)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exhibit remarkable low-frequency(LF) variations in summer over the time period 1951-2017. Seven hotspots featuring both a high occurrence of EHT and large LF variations in EHT were identifie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show that the higher probabilities of the occurrence of EHT over these hotspots in recent decad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hift in the mean temperature and an increased variance in the daily mean temperatur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LF variation in EHT frequency over all domains are a remarkable increasing trend and an evident decadal variations(DV). The DV component makes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large LF variations.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V over the six hotspots are the footprints of two dominant natural internal signals: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 and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 The coherent variation in temperature over western North America-Mexico, eastern Siberia, Europe, the Mongolian Plateau and southeastern China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AMO. The AMO contributes to the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over the first four hotspots via its associated barotropic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 which imposes a striking anomalous pressure over these regions. The IPO governs the DV in temperature over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through an anomalous Walker circulation driven by the IPO-associa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in situ observations and the reanalysis datasets causes the uncertainty in the physical linkage between the natural internal variability and variations in EHT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This implies that natural internal forc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hotspots more vulnerable to EHT.(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3 王绍武教授学术思想暨气候科学前沿研讨会》期刊2018-10-24)

王灵安[4](2018)在《双馈风电场内部次同步振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目前总装机容量居于世界第一位。然而,随着风电接入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风电并网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风电场次同步振荡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风电场次同步振荡事故多发。因此,对风电场次同步振荡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双馈风电场风机间交互引起的次同步振荡问题。首先,介绍了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当前风电场次同步振荡问题的发生机理与分析方法,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得出目前对风电场内部次同步振荡问题研究较少的结论。然后,研究了双馈风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详细讨论了双馈风机空气动力学模型,感应发电机模型,轴系两质量块模型,换流器及其控制系统模型,并得到了各部分的详细数学模型。综合起来,建立了适用于研究次同步振荡问题的双馈风机模型。接着,介绍了特征值分析法的数学原理与基本概念,推导得到了双馈风电场并网系统的线性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开环模式谐振的特征值分析法,首先是研究了两台风机间开环模式谐振理论,提出了用于预测闭环模式的开环模式谐振指标。最后,通过算例对双馈风电场内部次同步振荡进行了仿真与分析,研究了相关控制参数,风机出力,风机台数等对次同步振荡的影响。验证了所提出来的基于开环模式谐振的特征值分析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双馈风电场内风机的开环次同步模式相近或者相等时,会发生开环模式谐振,从而使风机间产生强交互。在这种强交互的影响下,风机闭环模式稳定性降低甚至导致系统发生次同步振荡。利用开环模式谐振理论,对风电场发生的“频率漂移”现象发生的机理提供了一种解释。(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徐铨翰[5](2016)在《美联储内部分歧加大 金价维持振荡态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周(8月15日至19日)国际金价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尽管上半周在美元疲软的情况下,受到商品上涨的带动,黄金数次尝试突破1350美元/盎司的整数关口,不过最终都无功而返。8月18日凌晨美联储公布了7月份的联邦公开市场会议纪要,尽管此前多位美联储官员表示年(本文来源于《中国黄金报》期刊2016-08-19)

蔚晓嘉,刘邱祖[6](2016)在《自激振荡射流喷嘴内部流场及雾化效果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喷嘴的雾化效果,将液体射流的自激振荡理论与压力喷嘴雾化进行结合,建立自激振荡射流喷嘴的数值模型,并运用Fluent软件研究体腔系数和射流压力对内部流场及雾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嘴斜壁的设计使得液体发生反弹和振荡现象,最初在喷嘴射流出口处发生原生涡环,之后逐步向四周扩散,并传动到整个喷嘴内部;随着体腔系数的增大,速度峰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线变化趋势,雾化粒度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确定最佳的体腔系数范围为0.6~1.2,射流压力为3~5 MPa。(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时冰伟[7](2016)在《斯特林发动机循环分析方法、内部振荡流换热和整机试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斯特林发动机由于具有热效率高、热源适应性好、运转平稳等优点,在水下动力、热电联供技术、太阳能热发电等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型Simple分析模型,该模型以理想绝热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各个部件的功损/热损情况(导热损失、回热损失、穿梭热损、流阻损失、气流滞后损失、泄漏损失),模型在2500r/min以内,误差小于20%。但由于斯特林发动机管内特殊的振荡流换热和流动影响,其误差会随着转速升高而变大。通过对斯特林发动机管内振荡流换热特性的初步实验研究发现,其内部振荡流换热性能与稳态流相比有明显提高,实验所得斯特林发动机管内振荡流换热经验公式如下:结合改进型Simple模型分析结果,我们自主设计并制造了一台100W级β型斯特林发动机,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明改进型Simple模型的可靠性和精度:氮气工质下模型误差约为1%-7.1%,氦气约为4.3%-13.4%。结合发动机功损/热损分析,我们进一步探究了转速、压强和工质对斯特林发动机内部循环做功(PV图)的影响及内在机理。转速的增大会导致压缩和膨胀过程中气体无法及时进行热量交换,导致循环PV图变“瘦”,指示功逐渐减小:氦气工况下,当转速从260r/min升至1380r/min,其指示功从6.6J降至5.2J,循环输出功从28.8W升至120W。随着压强增大,循环工质量不断增多,其指示功、循环输出功、循环效率、轴功率及电功率均随之增大。结合改进型Simple模型的功损/热损分析发现,当发动机工作压强和转速升高时,流阻损失、回热损失和泄漏损失会急剧增大并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氦气的流阻损失和回热损失较氮气小,且换热性能较好,在高工况下氦气工质性能优势会愈加明显:在2.9MPa和1120r/min工况下,氦气的循环输出功和循环效率分别为165 W和16.5%,而氮气仅为139 W和12.2%。工质物性参数的差异及各功损/热损随转速/压强的变化速率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工质斯特林发动机性能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01)

彭德倩[8](2015)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何四获垂青》一文中研究指出昨日,日本、加拿大科学家因发现“中微子振荡”分享了20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项研究令人类认识到,这曾一度被认为质量为零的粒子,还是有质量的,也是已知物理世界中最轻的粒子,甚至不及电子的百万分之一。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内部运作的认识,有助提升人类对(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5-10-07)

刘枫[9](2015)在《高精度内部振荡频率4MHz的OSC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电容充电公式Q=Idt=Cdv,得到T=(CV)/I,试想如果用固定电流I对电容C从0V充电到V,得到T时间肯定不变,放电回路以5V/10ns速度快速放电,从而得到OSC稳定的振荡周期(充电时间可控,放电时间极快)。此设计通过修正充电电流大小来补偿工艺变化。(本文来源于《集成电路应用》期刊2015年07期)

曹同友,翟启杰,李仁兴,张剑君,陈俊孚[10](2014)在《磁致振荡对65Mn钢铸锭内部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试工厂对65Mn钢在其浇铸过程中进行了磁致振荡处理,分析了磁致振荡对65Mn钢铸锭等轴晶率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脉冲磁致振荡处理,65Mn钢铸锭的柱状晶数量显着减少,晶粒尺寸显着变小;等轴晶率从17%提高到50%以上,晶粒尺寸细化2倍以上。(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内部振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研究风电场内部不同风电机群间多模式谐振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和振荡模式频率漂移的作用机理。首先,提出多模式谐振理论,当风电场中N个风电机群的开环次同步振荡模式在复平面上相近时,N个风电机群之间发生的多模式谐振使得对应的两类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在复平面上分布于开环次同步振荡模式两侧相对的位置,当模式阻尼减弱的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位于复平面上的不稳定区域时,会引发系统失稳。其次,基于多模式谐振理论研究双馈风电场内部风电机群间动态交互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机理和次同步振荡的频率漂移现象,为风电场接入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理论分析和相关结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部振荡论文参考文献

[1].徐皓.附面层振荡抽吸控制高负荷扩压叶栅内部分离流动的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陈晨,杜文娟,王灵安,王海风.双馈风电场内部多模式谐振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机理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3].Miaoni,Gao,Jing,Yang,Daoyi,Gong,Peijun,Shi,Zhangang,Han.自然内部变率对北半球极端高温低频振荡的影响(英文)[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3王绍武教授学术思想暨气候科学前沿研讨会.2018

[4].王灵安.双馈风电场内部次同步振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5].徐铨翰.美联储内部分歧加大金价维持振荡态势[N].中国黄金报.2016

[6].蔚晓嘉,刘邱祖.自激振荡射流喷嘴内部流场及雾化效果的数值模拟[J].中国粉体技术.2016

[7].时冰伟.斯特林发动机循环分析方法、内部振荡流换热和整机试验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

[8].彭德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何四获垂青[N].解放日报.2015

[9].刘枫.高精度内部振荡频率4MHz的OSC设计[J].集成电路应用.2015

[10].曹同友,翟启杰,李仁兴,张剑君,陈俊孚.磁致振荡对65Mn钢铸锭内部组织的影响[J].钢铁研究.2014

标签:;  ;  ;  ;  

内部振荡论文-徐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