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章平四川省富顺县第一中学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求知情感,才能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环境。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好的学习环境,和谐、愉悦、友善的学习氛围,会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生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首先教师要情绪饱满,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朝气蓬勃、满面笑容地进教室,精神饱满、耐心细致地讲解,生动风趣的语言,亲切和蔼的教态,坚定自信的神情,庄重大方的举止,以及对每个学生真心实意的关爱,都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学时,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与教师、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积极情感的作用下产生学习的动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学的民主气氛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人格,尊重他们的独到见解,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创造力也有较大的提高。
二改变课上学生负担轻,课下负担重,为课上课下有机巧妙的结合,达到真正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茶余饭后或节假日朋友见面,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都会归结为一个问题,作业没少做,但学习成绩不见提高。由此可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轻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已是每个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正像家长们所说的,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用不着思考问题,用不着朗读课文,也不用着回答问题,一节课什么也不做,甚至可以昏昏欲睡,而课下却要完成一些预习和大量的练习题,还要加上一定数量的作文、日记等写作任务。于是,就出现了课上无事可做,课下却有做不完的作业。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就慢慢地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摒弃了以前按部就班的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讲授《孔乙己》一课,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先介绍课文的背景、作者及特点,而是先出示了预习题目:(1)初读课文,你认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2)你喜欢本文吗?试谈谈你的看法。经过几分钟思考有几个同学举了手。罗丽平同学说:“孔乙己是清末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苦读半生,热衷于科举,但是最终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考上。”另一个同学接着说:“孔乙己爱慕虚荣,以至于麻木不仁,至死不悟,最终穷困落魄,悲惨地死去。”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我指着黑板上记录下来的加点词,问道:“你们是怎样看出孔乙己所处的时代是清末,且是下层知识分子?”同学们争着说:“孔乙己留长辫、穿长衫,满口之乎者也。”“站着喝酒,每次到酒店喝酒,酒客都取笑、挖苦他”连以前不常发言的同学也抢着说,谈了他的见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我又启发道:“是谁害了孔乙己?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揭示的社会主题是什么?”这时学生紧扣文章的脉络,顺着思路,一针见血,指出了要害,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作者精巧含蓄的布局,那么这堂课的作业就是,除了理解、掌握生字词以外,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分出层次。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说:“像这样的语文课听起来轻松,说起来自然,学起来有兴趣”。
三语文教学要创造“无我之境”,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即入迷)
怎样才能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对语文课入迷呢?许多教师对比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我认为首先应是在课堂上创造“无我之境”。“无我之境”可谓是一切艺术达到与观众或读者(课堂便是学生)高度融合,产生共鸣的最高境界。“无我之境”可以使人失态、激动,完全融化在你的讲解之中。要想进入此境,首先是教师风度。教师一上讲台,仪态落落大方,板书字体工整,动作得体,举手投足,一个凝眉、微笑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把学生引到你这里来:再者,你的语言,要像涓涓细流潜入学生心底,要像优美的歌声叩开学生心扉,有时仿佛老友相会,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如《春》、《听潮》;有时又像敌在我前,慷慨激昂,如《最后一次讲演》;有时又把学生带入那黑暗的年代,和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起流泪,如《白毛女》。
四语文教学中生动的教师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言生动,要注意选用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例如:“火更大了,烟子弥漫着房间,通红的火舌快要舐着楼板了。”这里选用“火舌”比用“火苗”、“火焰”更形象、更有表现力。一个“舐”,生动地写出了火焰将要燃着楼板的情景,给人以十分形象、具体而又有动态的感受。
语言生动,要注意选用拟声绘色的词语。例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作者在这里写桃、杏、梨争芳吐艳,以秋天累累果实来衬托,由花香引出蜂、蝶,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嗡声和蝴蝶飞舞来衬托春花的色和味的不寻常。写花色艳丽,不直说红的桃花、粉红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人好像看到了那火焰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让人看到了万紫千红、争芳吐艳、芳香四溢的美丽的春天景象。正因为作者使用了绘声绘色的词语,才把春天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实践行为,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责任编辑:冯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