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拉尔夫艾利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文化,互文性
拉尔夫艾利森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祥[1](2009)在《“布鲁斯”:拉尔夫·艾利森“内互文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的映射关系。拉尔夫·艾利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可以说是灵活运用"互文性"文本理论的典范。小说中艾利森对黑人音乐的创造性发挥印证了"互文性"理论中的"内互文"特征,从而赋予作品更笃厚的内涵,成为对小说经久不衰魅力的另一个绝妙诠释。(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16期)
张学祥[2](2009)在《论拉尔夫·艾利森创作的经典符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尔夫·艾利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超越种族,触及了一个世人敏感的"身份"主题,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多少年后重读这一力作,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在种族问题上的宽广胸怀,而且可以看出艾利森对欧美传统经典作品的戏剧性仿拟,印证了"互文性"理论中的"外互文"特征。(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14期)
张学祥[3](2009)在《拉尔夫·艾利森与理查德·赖特的师徒纠葛》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查德·赖特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抗议"小说的代言人,拉尔夫·艾利森师承赖特,最后却与之分道扬镳,在创作立场上格格不入。这种师徒纠葛标志着黑人文学的指归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黑人在解决与主流社会的矛盾问题上更加冷静客观。(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06期)
张学祥[4](2009)在《拉尔夫·艾利森的“慎独”与“少产”》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利森因《看不见的人》而蜚声世界文坛,但他没有为功利驱使而粗制滥造以迎合世俗,所以直到去世依然仅凭一部长篇支撑着他文学大师的地位。艾利森的少产所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宁精勿滥的严谨治学态度,十分巧妙地契合了华夏文化中的君子"慎独",展示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宽广胸怀和堂堂正正的君子风范。(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09年06期)
张学祥[5](2009)在《拉尔夫·艾利森之现代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看不见的人》是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拉尔夫·艾利森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男青年,在现代美国社会的遭遇,触及了人类身份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各种现代主义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使作品超越了传统黑人小说,其视角从黑人的命运折射到了整个人类生存困境这一更为广泛的思想层面。(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04期)
张学祥[6](2007)在《黑人音乐:一股神奇的力量——兼论拉尔夫·艾利森的音乐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当代作家拉尔夫.艾利森作为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定捍卫者,自幼与黑人音乐便有了不解之缘,其文学创作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音乐,在音乐方面的修养直接影响到其世界观和种族文化观。他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自始至终都流淌着黑人音乐的音符,成为小说人物表达心声的特殊语言。艾利森在作品中对黑人音乐娴熟的驾御能力充分说明了黑人音乐已成黑人声讨种族歧视、走出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超越自我的有力武器,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动力。(本文来源于《太原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刘影[7](2006)在《象征主义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看不见的人》自1952年出版以来,迄今已50余年,它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准确地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作者拉尔夫·艾利森向全社会呼吁,只有通过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相瓦沟通才能解决种族歧视这一美国社会顽疾,事实证明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小说中,艾利森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揭示主题。他赋予人物及其行为(例如祖父的遗言)、物体(例如回飞镖)和其他象征(例如黑暗和光明)与其字面不同的特殊含义。这种写作技巧有助于揭示作品的多层面主题。小说包括两大主题:首先,小说准确描写了美国黑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处处受到不平等待遇,内心渴望他人的认同和尊重。第二,艾利森关注社会个体的生存问题,由此突破了种族和地域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部小说中,大量的象征在揭示主题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折射出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推动主要情节发展,预示未来事件产生。(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6)
唐建清[8](1998)在《来自地下室的故事 评拉尔夫·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一文中研究指出艾利森(R Ellison 1914-1994),当代美国着名黑人作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1952年出版后即被评为当年美国最佳小说,1953年获全国图书奖,至今仍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优秀作品。书评作者为美国小说家赖特·莫里斯(R Morris)。(本文来源于《书城》期刊1998年07期)
拉尔夫艾利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拉尔夫·艾利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超越种族,触及了一个世人敏感的"身份"主题,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多少年后重读这一力作,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在种族问题上的宽广胸怀,而且可以看出艾利森对欧美传统经典作品的戏剧性仿拟,印证了"互文性"理论中的"外互文"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拉尔夫艾利森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学祥.“布鲁斯”:拉尔夫·艾利森“内互文性”解读[J].作家.2009
[2].张学祥.论拉尔夫·艾利森创作的经典符号性[J].作家.2009
[3].张学祥.拉尔夫·艾利森与理查德·赖特的师徒纠葛[J].作家.2009
[4].张学祥.拉尔夫·艾利森的“慎独”与“少产”[J].电影文学.2009
[5].张学祥.拉尔夫·艾利森之现代主义解读[J].作家.2009
[6].张学祥.黑人音乐:一股神奇的力量——兼论拉尔夫·艾利森的音乐情结[J].太原大学学报.2007
[7].刘影.象征主义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6
[8].唐建清.来自地下室的故事评拉尔夫·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J].书城.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