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福eS1,高秆株,矮秆株,遗传变异
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论文文献综述
林龙湘,张书标[1](2010)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的变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生产过程中产生高秆株和矮秆株的原因,对高秆株和矮秆株的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和花粉育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福eS1的生产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高杆和矮杆2种异型株,它们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9.3×10-5和2.1×10-5。高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着提高,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倒一节间长、倒二节间长、倒叁节间长等的显着提高;高秆株的抽穗期比福eS1提早3~5d。矮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着降低,包穗严重,倒一节间长缩短,主要农艺性状与培矮64S相似。遗传分析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仍为原来的长穗颈基因所控制,而矮秆株的产生是由于eui基因发生了回复突变。高秆株在可育期的结实率较福eS1高,在不育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育。结果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是由于其育性转换温度升高,使其在可育期结实好,不育期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导致高秆。(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张娟[2](2009)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eS的选育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是采用e-杂交稻育种技术育成的2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为了明确这两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种利用价值,本文对它们的遗传、育性转换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的杂交种农艺性状、配合力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等位性检测表明,广占63eS1中含有的eui基因与协青早eB1中含有的eui1基因是等位的,而广占63eS2含有eui基因与协青早eB2中的eui2基因是等位。2.分期播种镜检表明,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保留了原品种广占63S的育性转换特性,它们在福州的不育期都可达到80d以上。3.研究表明,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株高在整个生育期都高于对照,表现为广占63eS1>广占63eS2>广占63S;分蘖能力略强于对照;主茎叶片数与广占63S一样,都为12-13叶。4.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与广占63S株高差异程度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不同。在可育期,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株高极显着增加,分别增加34.8cm和7.2cm;而不育期的株高只增加3.9cm和0.9cm,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不育期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倒1节显着增长,而在可育期株高的增加除了倒一节显着增长,还因为倒二节的显着增长。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穗颈伸出度与对照都有显着差异。不育期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穗颈伸出度分别为-7.1cm、-7.7cm,而对照为-11.0cm;可育期穗颈伸出度分别为18.6cm、13.5cm,而对照为-3.5cm。5.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异交特性较好。广占63eS1在颖花长、颖花长宽比、单边外露率、双边外露率、总外露率上显着高于对照广占63S;广占63eS2的颖花长、颖花长宽比、单边外露率略高于对照,而双边外露率和总外露率显着高于对照。6.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植株生长和分蘖动态,具有相同的产量潜力水平。各杂交稻农艺性状依不同的杂交稻组合而表现有所差异,但大多数都表现为差异不显着。7.研究表明,21个性状有19个性状组合间遗传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广占63eS1在穗颈长、理论产量等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比较突出,但总体上看,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具有与原品种广占63S相似的一般配合力。广占63eS1、广占63eS2和广占63S的杂交稻特殊配合力差异依组合及性状的不同而变化,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各组合的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的方差都大,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较小,在育种上以选择亲本最为重要。穗长、穗颈长、剑叶宽、千粒重、播始历期等性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遗传力,这些性状亲本直接传给杂种的能力较强,而受环境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林龙湘[3](2007)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的变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是采用e-杂交稻育种技术育成的第一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稻品种e福丰优11已通过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审定,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然而,在近几年的福eS1种子生产过程中,发现福eS1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两种类型的异型株:高秆株和矮秆株,特别是高秆株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福eS1的生产应用。为了明确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高秆株和矮秆株的来源及原因,以期为福eS1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对高秆株和矮秆株的生物学特性,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秆株和矮秆株的突变频率研究表明,在福eS1的生产应用过程中都会出现两种异型株:高秆株和矮秆株,它们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9.31×10~(-5)和2.12×10~(-5)。(2)高秆株和矮秆株的农艺性状分析高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着提高20-50cm,其抽穗期比福eS1早3-5d。高秆株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穗颈长、倒一节间长、倒二节间长、倒叁节间长等茎秆性状的显着提高。矮秆株的株高比福eS1矮,差异显着;矮秆株包穗严重、倒一节间长缩短,与培矮64S的农艺性状差异不显着。(3)高秆株和矮秆株的遗传规律遗传分析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仍为原来的长穗颈基因所控制,而矮秆株的产生是由于eui基因发生了回复突变。(4)高秆株的花粉育性研究表明,高秆株在可育期的结实率较福eS1高;不育期,高秆株同样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育。(5)出现高秆株的原因研究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是由于其育性转换温度升高,使其在可育期结实好,不育期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导致高秆。(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7-04-01)
刘俊飞[4](2007)在《隐性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最上节间伸长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性不育水稻包颈是影响杂交种子生产的重要因素。隐性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具有减轻或完全解除雄性不育水稻包颈的作用,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隐性长穗颈基因促进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最上节间伸长规律及机制未见报道。本文以培矮64S为对照,通过对隐性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的最上节间伸长动态规律、细胞数目及长度的动态观察,研究了最上节间伸长规律;对其幼穗和最上节间内源激素水平分析和外源激素处理研究了最上节间伸长与激素的关系;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赤霉素合成及信号转导过程相关的几个主要基因在最上节间的表达量差异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隐性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最上节间伸长的时期为始花前6d至始花当天。节间伸长前期伴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加,此时期节间日伸长量小。始花前1-3d为节间快速伸长期,此时期主要由节间中下部细胞大幅度伸长所致。在节间伸长初期,长选3S细胞长度与培矮64S细胞长度差异不显着,节间进入快速伸长期两者细胞长度的差异逐渐扩大。花粉正常发育具有促进节间快速伸长期细胞伸长的作用,隐性长穗颈基因与花粉正常发育在促进节间快速伸长期细胞伸长的作用中具有互相增效作用。(2)在最上节间快速伸长的不同时期剪幼穗,最上节间长度都有所变短,剪穗越早,影响越大。但比较剪穗后节间新增长度,剪穗时间越晚,新增长度越小。在长选3S快速伸长时至始花剪穗后平均伸长长度大于同期剪穗的培矮64S。测定快速伸长期长选3S和对照培矮64S最上节间内源激素含量发现,叁种活性GAs水平以GA_1最高,GA_3次之,GA_4较低,但长选3S和对照培矮64S无显着差异,IAA、ABA、Z的含量也无显着差异。外源激素处理结果表明,IAA对最上节间长度影响不显着,ABA表现出部分抑制作用。GA_3对穗颈伸出长度、第一节间长度、第二节间长度和茎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为随着浓度的增加的趋势。在浓度较低时(0.01μM)长选3S对GA_3就有明显反应,其穗颈伸出长度、第一节间长度比对照显着增长,但培矮64S此浓度增长作用不明显。该结果表明,长选3S对GA_3敏感。(3)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及对照材料培矮645中,参与赤霉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关键酶OsGA3OX1、介导赤霉素下游反应的Slr1基因及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都有表达,其中OsGA3OX1基因在长选3S中的表达量略高于培矮64S,Slr1基因在两者中表达量差异不明显,而Gid1基因在长选3S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在培矮645中。(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贺安娜,梁满中,肖辉海,陈良碧[5](2006)在《隐性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粉育性与抽穗性状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性不育水稻包颈是影响杂交种子生产的重要因素。隐性长穗颈(eui)基因具有减轻或完全解除雄性不育水稻包颈的作用。但不同播期的具隐性长穗颈基因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包颈程度变化较大,为了揭示影响这类不育系包颈程度变化的原因,本文以隐性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为材料,分析了花粉育性与穗颈节伸出剑叶叶鞘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不育条件下,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穗颈节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与花药中不育花粉总量呈显着正相关;在短日、低温可育条件下,当花粉可染率为0.01%~10.00%时,穗颈节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与花粉可染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当花粉可染率大于10.00%以后,穗颈节伸出长度与花粉可染率正相关的显着性逐渐降低。穗颈伸出长度的增加主要由第1节节间伸长所致。在28~20℃人工梯度温度条件下,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和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花粉可染率和花粉量变化规律相似,但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第1节节间长度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培矮64S。(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吴爽,张书标,李成荃,王守海,杨仁崔[6](2005)在《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X07eS的选育及其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核辐射诱变方法,育成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X07S的长穗颈突变系X07eS。等位性测验表明该突变系含有eui1基因,突变系花粉育性与eui1基因独立遗传,即eui1基因的长穗颈表达不影响花粉育性。在完全不育期,突变系与X07S株高相差不大;在可育期,由于倒1、2节间的伸长而使得X07eS的株高显着增加,且完全解除包穗。X07eS的穗总粒数比X07S有显着性增加,穗长、颖花长及长宽比均有增加的趋势,两者柱头生活力差异不显着,且柱头外露率都较低。此外,X07eS对“920”敏感性提高。(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周广洽,王叁良[7](2004)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含eui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5万rad60coγ射线直接处理双低光温敏核不育系(96-5-s)的干种子,从M2代25万株群体中,找到了具有长穗颈(含eui基因)的不育株,经过人工气侯室与海南叁亚加代繁殖,现已培育成长穗颈遗传性状稳定,并保留了原有优良性状的,集育性稳定和不包颈两大特点为一体的新不育系———德es。同时初步探讨了新不育系的育性表现与eui基因表达。(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04年04期)
梁满中[8](2003)在《长穗颈温敏核不育系双低培eS的遗传和配合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低培eS是由双低S通过辐射诱变选育出的不包颈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本研究利用双低培es、培矮64S、早126S、准S、R288、明恢63、孖七、F007、9311、协青早eB-1、协青早eB-2等11个材料并配制杂交组合,取得杂交F_1、F_2、回交后代等材料,研究了双低培eS茎节节间伸长特点、长穗颈eui基因遗传分离规律、长穗颈基因与其它株高基因的等位性关系、温度对长穗颈基因表达的影响、株高和茎节间长度及其主要经济性状配合力的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 1、双低培eS抽穗时不包颈,与其同源的双低S比较株高增加,株高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倒一节间长度增长所致,与可育带有长穗颈基因的协青早eB-1、协青早eB-2比较其株高变矮,株高和穗颈伸出长度的差异暗示温敏核不育基因对长穗颈基因的表达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2、双低培eS的长穗颈eui基因为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验表明,双低培eS的eui基因与euil等位。利用双低培eS配制杂交组合,其抽穗性能有较大的改善,利用其进行杂种优势利用可以克服有些杂交组合部分包颈导致结实率下降的现象。 3、双低培eS育性符合两对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双低培eS与可育水稻杂交后代选育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频率为六十四分之一,而其与双低培eS不育基因等位的温敏核不育系杂交后代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株的频率为四分之一。 4、双低培es的株高、穗颈伸出长度、倒一节间长度、倒二节间长度的GCA相对效应值比培矮64S和准S大,配组的F1代不包颈,具eui基因的双低培eS所配组合除穗颈伸出长度和倒一节间长度比其它组合有优势外,倒二节间长度,没有明显优势。这为双低培eS所配组合抗倒伏提供了遗传基础。倒叁节间长度GCA相对效应值与培矮64S和早126S差异不大,长穗颈基因对倒叁节间长度没有表现增长作用。倒四节间长度GCA相对效应值比培矮64S小,倒四节间不会增长,从而降低了植株倒伏的危险 5、双低培es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产量的GCA相对效应值高于培矮645和其它2个不育系,表现出较好一般配合力,所配组合具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双低培es结实率和千粒重的GCA相对效应值与培矮645相近,略低于早1265和准S,利用双低培es配组宜加强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选育,选择一般配配合力高的亲本,尤其注意选择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才能选育出结实率和千粒重优势强的杂交组合。 6、不同温度处理双低培es发现长穗颈eul基因的表达与温度有关,其基因表达的敏感时期是在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穗颈伸出长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双低培eS在日平均温度26℃(或26℃以下)时不包颈,euj基因在低温下表达充分,在30℃高温下被抑制。 7、长穗颈。ui基因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无影响,但euz’基因的表达受育性基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3-10-18)
吴爽[9](2003)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X07eS的选育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核辐射诱变方法,育成光温敏核不育系X07S的两个长穗颈eui不育系。对这两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进行遗传研究和育种利用评价,包括eui基因的等位性测验,株高、节间与解除包穗状况,生长发育特性,育性转换,花器性状,异交特性及对“九二0”的敏感性,品质性状及配合力等。获得如下初步结果: 1.两个突变系分别同带有eui1、eui2基因的协青早eB1、协青早eB2杂交,结果表明两个突变体均含有eui1基因,这两个株系暂定名为X07eS1-1、X07eS1-2。 2.通过9期播种可以看出,X07eS1的花粉育性表现同X07S一致,说明eui1基因同花粉育性独立遗传,eui1基因的长穗颈表达过程不影响花粉育性。X07eS1的播始历期少于对照1~2d,X07eS1的育性转换期要迟于对照5~9d。 3.分期播种的研究表明X07eS1-1、X07eS1-2株高分别比对照高2.7~26.6cm、1.8~16.1cm,在不育期叁者差异不显着,育性转换后X07eS1的株高比对照有显着地提高。X07eS1株高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倒1、2节间的伸长。由于倒1叶鞘的伸长,比对照多伸长2.6~5.7cm,致使在不育期解除包颈效果不明显。在可育期,X07eS1的穗颈伸出度极显着增加,能够完全解除包穗,而对照仍包穗6.1cm。通过对8期的叶龄动态调查,可知X07eS1与X07S差异不显着,分蘖动态表明突变体的分蘖能力较弱,X07eS1-2最弱,X07eS1在移栽10d以后苗高均高于对照。 4.X07eS1-1、X07eS1-2的穗总粒数比对照有显着性增加,幅度在20粒左右。X07eS1的穗长、颖花长度和长宽比均有增加的趋势。柱头生活力叁者差异不显着,到第7天柱头活力全部丧失。叁者的柱头外露率都比较低,在第Ⅰ、Ⅱ、Ⅶ期,两个突变体的柱头外露率显着地高于对照。X07eS1-1、X07eS1-2的开花习性都比对照差,表现为无明显开花高峰,且每日开花数少。叁者的开颖角度没有显着性差异,但突变体的开颖时间短于对照。 5.X07eS1-1、X07eS1-2对“九二0”的敏感性提高,施用少量的“九二0”能够有效地缓解包穗,且杂种的种子质量也得以提高,在制种生产过程中可少用“九二0”。在制种上要针对这些特点,合理安排花期,且要合理施用少量的“九二0”以提高制种产量。 6.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用3个不育系同6个恢复系配组得18个组合进行配合力分析。X07eS1在株高、穗实粒数这两方面的一般配合力较好,X07eS1-2单株穗重的一般配合力比较大,说明用X07eS1-2配组可以获得高产,而有效穗的增多起了主要作用。株高与特殊配合力有密切关系,而单株穗重与特殊配合力关系不密切,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对单株穗重的作用更大。组合的各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都比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在这些性状中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较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遗传力较大,由亲本直接传给杂种的能力强。 ' 7.XO7esl一1、XO7eSI一2的碾米品质高于对照,其中整精米率提高20多个百分点,但所配组组合无规律性。叁者的外观品质都比较差,至白米率都大于80%,在配组时要求父本的外观品质优良,奎白要小、少。叁者的直链淀粉含量都比较低,组合含量高低主要取决于父本。叁者的胶稠度都比较大,父本的值与组合的胶稠度含量关系密切。在糊化温度上,组合与亲本间没有表现出规律性。 本文还对XO7esl在杂交稻种子生产中的应用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3-05-01)
张书标,杨仁崔,黄荣华,章清杞[10](2001)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eS(1)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直接诱变获得eui基因突变的技术路线 ,成功地将目前生产上应用面积最大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改造为长穗颈培矮 64eS( 1 )。培矮 64eS( 1 )从遗传上解除了包穗 ,提高了培矮 64eS( 1 )的异交潜势 ,保持原培矮 64S的优良特性 ,可望达到建立不用或少用赤霉素的两系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利用其组配的杂种具增产趋势。(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是采用e-杂交稻育种技术育成的2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为了明确这两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种利用价值,本文对它们的遗传、育性转换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的杂交种农艺性状、配合力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等位性检测表明,广占63eS1中含有的eui基因与协青早eB1中含有的eui1基因是等位的,而广占63eS2含有eui基因与协青早eB2中的eui2基因是等位。2.分期播种镜检表明,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保留了原品种广占63S的育性转换特性,它们在福州的不育期都可达到80d以上。3.研究表明,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株高在整个生育期都高于对照,表现为广占63eS1>广占63eS2>广占63S;分蘖能力略强于对照;主茎叶片数与广占63S一样,都为12-13叶。4.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与广占63S株高差异程度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不同。在可育期,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株高极显着增加,分别增加34.8cm和7.2cm;而不育期的株高只增加3.9cm和0.9cm,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不育期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倒1节显着增长,而在可育期株高的增加除了倒一节显着增长,还因为倒二节的显着增长。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穗颈伸出度与对照都有显着差异。不育期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穗颈伸出度分别为-7.1cm、-7.7cm,而对照为-11.0cm;可育期穗颈伸出度分别为18.6cm、13.5cm,而对照为-3.5cm。5.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异交特性较好。广占63eS1在颖花长、颖花长宽比、单边外露率、双边外露率、总外露率上显着高于对照广占63S;广占63eS2的颖花长、颖花长宽比、单边外露率略高于对照,而双边外露率和总外露率显着高于对照。6.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植株生长和分蘖动态,具有相同的产量潜力水平。各杂交稻农艺性状依不同的杂交稻组合而表现有所差异,但大多数都表现为差异不显着。7.研究表明,21个性状有19个性状组合间遗传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广占63eS1在穗颈长、理论产量等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比较突出,但总体上看,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具有与原品种广占63S相似的一般配合力。广占63eS1、广占63eS2和广占63S的杂交稻特殊配合力差异依组合及性状的不同而变化,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各组合的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的方差都大,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较小,在育种上以选择亲本最为重要。穗长、穗颈长、剑叶宽、千粒重、播始历期等性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遗传力,这些性状亲本直接传给杂种的能力较强,而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论文参考文献
[1].林龙湘,张书标.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的变异性[J].核农学报.2010
[2].张娟.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eS的选育及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9
[3].林龙湘.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的变异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
[4].刘俊飞.隐性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最上节间伸长规律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贺安娜,梁满中,肖辉海,陈良碧.隐性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粉育性与抽穗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作物学报.2006
[6].吴爽,张书标,李成荃,王守海,杨仁崔.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X07eS的选育及其生物学特性[J].核农学报.2005
[7].周广洽,王叁良.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含eui基因)的研究[J].作物研究.2004
[8].梁满中.长穗颈温敏核不育系双低培eS的遗传和配合力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
[9].吴爽.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X07eS的选育及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3
[10].张书标,杨仁崔,黄荣华,章清杞.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eS(1)的选育[J].核农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