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病毒甘肃株论文-陈晓倩,吴国华,郭小腊,杨静,吴金恩

绵羊痘病毒甘肃株论文-陈晓倩,吴国华,郭小腊,杨静,吴金恩

导读:本文包含了绵羊痘病毒甘肃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绵羊痘病毒,RING,finger蛋白,序列分析,原核表达

绵羊痘病毒甘肃株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倩,吴国华,郭小腊,杨静,吴金恩[1](2019)在《绵羊痘病毒甘肃古浪株RING finge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绵羊痘病毒甘肃古浪株RING finger蛋白的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以及序列分析,初步探究绵羊痘病毒RING finger蛋白是否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为阐明其在绵羊痘病毒感染过程中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绵羊痘病毒甘肃古浪株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RING finger基因.利用Pfam数据库、DNAstar等软件进行序列及遗传进化分析;将RING finger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pGEX-SPPVRFP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进行SDS-PAGA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绵羊痘病毒RING finger基因由72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的240个氨基酸的分子量约为28.5 ku,具有RING finger结构域.不同羊痘病毒株间RING finger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8.3%.不同的RING finger蛋白都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和组氨酸.SDS-PAGA分析显示,重组SPPVRFP大小约为55 ku,Western-blot分析显示,重组SPPVRFP不能与绵羊痘病毒阳性血清反应.【结论】成功克隆、表达并纯化了绵羊痘病毒RING finger基因,对SPPV GS-GL株RING-finger蛋白进行序列分析,推测其可能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苏海龙[2](2014)在《绵羊痘病毒甘肃株的分离鉴定及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羊痘(绵羊痘和山羊痘,Sheeppox and goatpox, SGP)是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CPV)的山羊痘病毒(goatpox virus, GTPV)与绵羊痘病毒(sheeppox virus, SPP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CPV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50kbp,包含147个开放阅读框。其中,P32基因是重要的免疫原性基因;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基因与病毒的免疫逃避与宿主细胞膜的信号传导相关;30KDRNA蛋白酶亚基(30kilodalton RNA polymerase subunit, RPO30)基因编码CPV的一个分子量为30KD的RNA聚合酶亚基,可能与CPV的毒力及宿主相关。这3个基因在CPV中均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可用于羊痘的诊断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羊痘疫情频繁爆发,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养羊业的发展。开展羊痘高效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分析我国流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有效防控羊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绵羊痘病毒甘肃株的分离鉴定从甘肃张掖市发病羊采集病料,采用羔羊睾丸细胞分离到一株SPPV,通过扩增SPPV特异性很强的P32基因,以及对P32基因的序列分析,从分子水平鉴定该毒株为SPPV,命名为GansuZY-isolate。2、绵羊痘病毒甘肃株P32, GPCR, RPO3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克隆了GansuZY-isolate株的P32, GPCR和RP03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的这叁个基因与其他SPPV的相似性均在99.0%-100%之间,说明这叁个基因在SPPV不同毒株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进化分析表明,这3个基因均在SPPV的分支里面,与中国其他地方报道的SPPV株在进化上比较接近,说明目前我国SPPV的流行毒株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基因变异。3、羊痘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初步建立了P32与InS-1,GPCR与InS-1,RPO30与InS-1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叁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表明,P32与InS-1基因、GPCR与InS-1基因双重PCR反应的灵敏度为652ng; RPO30与InS-1基因双重PCR反应的灵敏度为65.2ng。总之,本研究丰富了我国SPPV流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和研究资料;叁种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为最终研制成商品化的快速检测SPPV的试剂盒积累了经验。(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4-05-01)

苏伟[3](2013)在《人工感染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在绵羊体内的分布及病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绵羊痘(Sheeppox)是由绵羊痘病毒(Sheeppox,S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全身皮肤、黏膜和消化道出现典型的痘疹为特征。感染率和死亡率高,因此,绵羊痘病毒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本实验将12头绵羊分成A、B两组,A组10只,为试验组;B组2只,为阴性对照组。用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Gsspv以皮内接种的方式感染试验组绵羊,而阴性对照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并分别于接种后4d、6d、8d、10d、12d随机剖杀试验组羊2只/次。进行临床症状、剖解变化、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观察,并采用间接原位PCR方法检测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临床症状:感染后第4d,在绵羊尾根部、腹股沟和乳房周围裸露皮肤处出现豌豆大小的圆形红斑,此时体温高达41.5℃;第5d,眼结膜潮红,鼻端流浆液性黏液;第8d,在绵羊胸腹部出现白色丘疹;第10d,乳房周围裸露处的丘疹逐步转变成水疱,尾根部少量水疱破溃;第12d,尾根部部分破溃的水疱发生溃烂,没有破溃的水疱则干燥结痂。组织病理学观察:感染后4d,心、肝、脾、肺、肾、肠淋巴结等各器官无明显组织病理学变化。感染后6d,绵羊皮肤上皮细胞水肿,组织间隙增宽;感染后8d,绵羊皮肤上皮棘状层细胞肿大,胞浆内可见绵羊痘病毒嗜酸性胞浆包涵体,表皮层细胞角化不全;肝脏有空泡变性;感染后10d,肺泡壁上皮细胞可见增生,由扁平上皮化生为立方上皮;心脏可见心肌炎,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感染后12d,肺组织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肺泡结构消失,肺组织间浸润大量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并出现血栓。超微病理学观察:感染后8d,在绵羊皮肤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发现有大量卵圆形的绵羊痘病毒颗粒,上皮细胞的线粒体肿胀扩张、嵴脱落,甚至整个线粒体呈空泡状,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扩张;肺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发现有呈卵圆形的绵羊痘病毒颗粒,线粒体肿胀扩张;感染后10d,绵羊皮肤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内发现有少量卵圆形的绵羊痘病毒颗粒,肺巨噬细胞细胞核染色质浓缩,高尔基体肿胀扩张。间接原位PCR检测:感染后4d,各组织器官均未检测到阳性信号;感染后6d,首先在皮肤组织中检测到阳性信号,而心、肝、脾、肺、肾、瘤胃、十二指肠、空肠等组织都呈阴性;感染后8d,在肺脏、瘤胃、十二指肠、空肠检测到阳性信号;感染后10d,在肝脏、舌检测到阳性信号;感染后12d,在心脏检测到阳性信号。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始终未能从大脑和肠淋巴结中检测到阳性信号。本实验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间接原位PCR方法,结果表明:绵羊痘病毒在绵羊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与其所致的病理损伤之间存在正相关。实验结果对深入研究绵羊痘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对综合防控绵羊痘病毒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王晓霞,郑亚东,骆学农,陈轶霞,李辉[4](2009)在《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糖蛋白基因ORF117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景泰疑似羊痘(SP)患病绵羊的皮肤组织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SP病毒(SPV)ORF117基因。测序后分析表明,该基因由591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96个氨基酸;将该基因克隆于pET32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ORF117,用IPTG在不同条件下诱导表达,确定其最佳表达条件。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为42 ku,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在IPTG浓度为0.1 mM、温度为37℃、诱导6 h时表达量最大,约占菌体蛋白的30%。Western blot试验表明,融合蛋白可被羊痘阳性血清识别,这为研究其在新型疫苗和诊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王晓霞[5](2009)在《绵羊痘病毒甘肃株两种糖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羊痘(Capripox),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或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热、无毛或少毛部位皮肤黏膜发生丘疹和疱疹为特征。该病严重影响养羊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羊痘列为法定报告的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建立操作简易、可靠的免疫检测方法是有效控制羊痘流行的重要措施。本实验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羊痘病毒糖蛋白ORF 117和ORF 121编码序列分别设计两对引物,从甘肃景泰疑似羊痘患病绵羊的皮肤组织中提取病毒基因组DNA,经PCR扩增ORF117和ORF121基因,分别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中。测序后分析表明,ORF117基因由591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96个氨基酸,与绵羊痘其他地方株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7.8%到99.5%之间;ORF121基因由51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73个氨基酸,与绵羊痘其他地方株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5.8 %到99.2 %之间。由此可知这两个基因在不同绵羊痘病毒流行株之间比较保守。将目的基因分别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ORF117和pET32-ORF121,用IPTG在不同条件下诱导表达,确定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及最佳表达条件。经过SDS-PAGE电泳鉴定,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42 ku和37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可被羊痘阳性血清识别,具有反应原性。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做为抗原,通过对重组蛋白抗原筛选、抗原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封闭液种类、底物显色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初步建立了检测血清中绵羊痘抗体的间接ELISA。羊痘全病毒蛋白作为对照包被抗原。特异性试验及重复性试验表明这两种抗原建立的ELISA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对临床样本阳性检出率接近,检验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具有相似的诊断效果。与全病毒蛋白相比,重组蛋白具有容易制备、廉价、纯度高等优点,有望作为全病毒的替代抗原,为羊痘病毒抗体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陈轶霞,才学鹏,郑亚东,张冬峰,骆学农[6](2009)在《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ORF12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甘肃景泰疑似羊痘绵羊的皮肤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糖蛋白ORF12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由51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7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9.9 kua,序列中A+T含量占74.95%,G+C含量仅占25.05%。甘肃景泰株ORF121基因同绵羊痘病毒参考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与疙瘩皮肤病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参考株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7%和95.6%。结构预测结果显示,ORF121蛋白具有两个N-糖基化位点和一个跨膜区,且具有极强的亲水性。以上结果表明,ORF121蛋白在不同的绵羊痘病毒流行株之间非常保守,具有潜在的疫苗或/和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09年04期)

张冬峰,郑亚东,骆学农,王晓霞,陈轶霞[7](2009)在《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膜蛋白ORF23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甘肃景泰县疑似患羊痘的绵羊皮肤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膜蛋白ORF23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由111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70个氨基酸,A+T含量占69.90%,G+C含量仅占30.10%.绵羊痘病毒甘肃株ORF23基因与A株、NISKHI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6%和99.5%,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7%和98.4%;与皮肤疙瘩病病毒NW-LW株和山羊痘病毒Pellor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8.2%.结构预测显示,ORF23膜蛋白为非分泌蛋白,具有一个O连结糖基化位点.可见,ORF23膜蛋白在不同的绵羊痘病毒流行株之间非常保守,具有潜在的疫苗和诊断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张冬峰[8](2008)在《绵羊痘病毒甘肃株的分离鉴定和膜蛋白ORF2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羊痘(Capripox)是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Sheeppox virus,SPV)或山羊痘病毒(Goatpox virus,GPV)引起的绵羊或山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实验从甘肃景泰一羊痘疑似病例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羊痘病毒,利用细胞培养、动物回归试验及PCR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克隆表达了EEV(enveloped extracellular virus,EEV)膜蛋白并对其进行了免疫活性分析。取得了如下结果:1.羊痘病毒的分离及PCR鉴定从所采集的病变组织中所分离的毒株能够使绵羊睾丸原代细胞出现细胞病变,接种健康羊后引起体温升高和在体表少毛或无毛区出现痘疹。从组织病料及细胞培养物中提取病毒DNA,利用PCR技术,克隆羊痘病毒糖蛋白ORF118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绵羊痘病毒各流行株之间高度保守,且有一个由N端的35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一个由N端第21到38位的疏水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跨膜区。2.绵羊痘甘肃株膜蛋白ORF23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免疫活性分析将绵羊痘甘肃株膜蛋白ORF23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经PCR和酶切鉴定,证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SPV23。经IPTG诱导,该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以包涵体形式得到大量表达,表达蛋白分子量为43kDa。利用镍金属层析柱将表达产物进行纯化,获得了理想的纯化结果。利用Western-blotting对纯化后产物进行分析,表达产物能够被绵羊痘标准阳性血清识别,具有免疫反应性。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绵羊痘病毒甘肃株,克隆表达了绵羊痘病毒膜蛋白ORF23基因,证实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反应活性,为研制绵羊痘亚单位疫苗及诊断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材料。(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张冬峰,郑亚东,骆学农,王晓霞,陈轶霞[9](2008)在《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糖蛋白基因orf118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甘肃景泰疑似羊痘患病绵羊的皮肤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克隆糖蛋白orf118基因.比较分析表明,该基因由51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7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9500,其碱基组成极不平衡,其中A+T含量占72.48%,G+C含量仅占27.52%.甘肃景泰株orf118基因同绵羊痘病毒TU-V02127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8%,氨基酸的同源性为100%;与疙瘩皮肤病病毒肯尼亚株和山羊痘病毒G20-LKV株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6.5%和94.8%.结构预测结果显示,orf118蛋白为分泌蛋白,具有2个N键连结糖基化位点和1个跨膜区.以上结果表明,orf118蛋白在不同的绵羊痘病毒流行株之间非常保守,具有潜在的疫苗和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绵羊痘病毒甘肃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羊痘(绵羊痘和山羊痘,Sheeppox and goatpox, SGP)是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CPV)的山羊痘病毒(goatpox virus, GTPV)与绵羊痘病毒(sheeppox virus, SPP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CPV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50kbp,包含147个开放阅读框。其中,P32基因是重要的免疫原性基因;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基因与病毒的免疫逃避与宿主细胞膜的信号传导相关;30KDRNA蛋白酶亚基(30kilodalton RNA polymerase subunit, RPO30)基因编码CPV的一个分子量为30KD的RNA聚合酶亚基,可能与CPV的毒力及宿主相关。这3个基因在CPV中均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可用于羊痘的诊断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羊痘疫情频繁爆发,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养羊业的发展。开展羊痘高效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分析我国流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有效防控羊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绵羊痘病毒甘肃株的分离鉴定从甘肃张掖市发病羊采集病料,采用羔羊睾丸细胞分离到一株SPPV,通过扩增SPPV特异性很强的P32基因,以及对P32基因的序列分析,从分子水平鉴定该毒株为SPPV,命名为GansuZY-isolate。2、绵羊痘病毒甘肃株P32, GPCR, RPO3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克隆了GansuZY-isolate株的P32, GPCR和RP03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的这叁个基因与其他SPPV的相似性均在99.0%-100%之间,说明这叁个基因在SPPV不同毒株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进化分析表明,这3个基因均在SPPV的分支里面,与中国其他地方报道的SPPV株在进化上比较接近,说明目前我国SPPV的流行毒株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基因变异。3、羊痘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初步建立了P32与InS-1,GPCR与InS-1,RPO30与InS-1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叁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表明,P32与InS-1基因、GPCR与InS-1基因双重PCR反应的灵敏度为652ng; RPO30与InS-1基因双重PCR反应的灵敏度为65.2ng。总之,本研究丰富了我国SPPV流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和研究资料;叁种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为最终研制成商品化的快速检测SPPV的试剂盒积累了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绵羊痘病毒甘肃株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倩,吴国华,郭小腊,杨静,吴金恩.绵羊痘病毒甘肃古浪株RINGfinge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序列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2].苏海龙.绵羊痘病毒甘肃株的分离鉴定及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D].西北民族大学.2014

[3].苏伟.人工感染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在绵羊体内的分布及病理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4].王晓霞,郑亚东,骆学农,陈轶霞,李辉.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糖蛋白基因ORF117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

[5].王晓霞.绵羊痘病毒甘肃株两种糖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陈轶霞,才学鹏,郑亚东,张冬峰,骆学农.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ORF12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畜牧与兽医.2009

[7].张冬峰,郑亚东,骆学农,王晓霞,陈轶霞.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膜蛋白ORF23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张冬峰.绵羊痘病毒甘肃株的分离鉴定和膜蛋白ORF2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活性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08

[9].张冬峰,郑亚东,骆学农,王晓霞,陈轶霞.绵羊痘病毒甘肃流行株糖蛋白基因orf118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标签:;  ;  ;  ;  ;  

绵羊痘病毒甘肃株论文-陈晓倩,吴国华,郭小腊,杨静,吴金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