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诗论文-袁耀先

遗民诗论文-袁耀先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民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清遗民,瑞洵,晚年行迹

遗民诗论文文献综述

袁耀先[1](2019)在《清代遗民诗人瑞洵晚年行迹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遗民是清朝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该群体眷恋旧朝、不问世事的价值理念以及生活艰苦、捉襟见肘的生活状态已然成为他们的时代标签。瑞洵作为晚清遗老,晚年时期所表现出的不仕民国、眷恋旧朝的情感,愤世嫉俗、适时趋新的态度与其追求"四大皆空"的佛道理念相差甚远,因此文章试探寻遗民瑞洵的晚年行迹,结合瑞洵晚年诗文创作,以期对瑞洵晚年生活追求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3期)

袁媛[2](2018)在《“陶、杜并举”与清初遗民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遗民诗人作诗、论诗常将陶、杜并举。从知人论世角度探究此现象之因由,可分叁个方面:一、敬仰与契合:变不失贞,穷不陨节;二、批评与增衍:诗道性情之正;叁、诗与史:以诗纪史、以诗正史、以诗补史。清初遗民对陶、杜诗歌的批评,亦就"人品与诗品"、"诗本性情"、"以诗纪史"的诗学观点均提出创见,形成明清易代之际独具特色的诗学观,影响清代诗学。(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罗琴[3](2017)在《卓尔堪《遗民诗》版本发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潘承玉对《遗民诗》版本之精心研究《遗民诗》是康熙间卓尔堪为明末清初遗民所辑的一部总集,较早版本有康熙间刻十二卷本、十六卷本。十二卷本现存北师大(以下简称师十二本)、北大两种、国图、浙图、复旦(以下简称复十二本),十六卷本现存中科院、南图、天一阁、泰州图书馆、南开、北京文物管理所。此书乾隆年间被禁毁,所以存世不多。其中《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师大藏十二卷本,萧和陶又据此本点校;十六卷本另有清末民国初有正书局石印影印本(以下简称有十六本),据潘承玉先生对比北京文管所而外的五部十六卷本~①,认为有正本底本为十六卷本中的后印本,得其实。(本文来源于《版本目录学研究》期刊2017年00期)

邱林山[4](2016)在《遗民诗僧函可与清初诗坛》一文中研究指出函可是明清之际政界和诗坛的风云人物,他身罹两次文字狱,成为清初第一个流放东北的文人。函可是岭南诗群的灵魂,又是冰天诗社的领袖,他的悲惨命运及遗民、诗人、僧人、流人的多重身份,使其诗歌呈现出苍凉悲壮的美学风貌和多元化的表现形态,特别是其边塞诗在清初诗坛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潘静如[5](2016)在《作为隐喻的公共题材:时空错乱下的“遗民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以后,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一样,经历"国变"的一批士人选择以清遗民自居。学术界通常还会把他们加以分类,分为政治遗民、文化遗民两类。这极大地丰富了清遗民的"义蕴",但是在笔者看来,此间犹有"剩义"。清遗民酬唱的"公共题材"实际上蕴涵着极其隐微的"遗民诗学",是政治遗民、文化遗民这两种范畴所不能概括的。从"遗民"到"弃民"的转变,是处在古代与现代交汇处的清遗民的特殊经历,亦即其所(本文来源于《诗书画》期刊2016年02期)

吴可文[6](2016)在《遗民诗与清初福建诗风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前四十年,活跃于福建诗坛者大部分是明遗民,他们的诗歌风格与明代闽诗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林古度的清婉多讽、余怀的凄丽绝俗、许友的孤旷高迥和孙学稼的浩瀚逶迤代表了福建明遗民诗人异彩纷呈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在清初遗民诗人的努力下,闽诗经历了复古流派解构化、风格体裁多样化和地域成就平衡化叁大嬗变。(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6年02期)

汪君[7](2015)在《清初遗民诗僧的诗歌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易代之际,在离乱的社会环境、禅宗的兴盛、"严夷夏之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遗民诗僧的创作蔚然成风,并形成了遗民诗僧团体。这是继中、晚唐后诗僧的再一次崛起。他们的作品数量也相当可观,完全可以看作是僧诗发展的又一次高潮。分析遗民诗僧创作的禅理诗、咏物诗、兴亡诗、乐府诗,能够进一步体会诗僧赋予清初诗歌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5年07期)

王宇峰[8](2015)在《清初苏州明遗民诗群略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朝代更替,文人面临着人生情感的多元选择。以遗民面目呈现的文人群体,更是学界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清初的明遗民群体,近年来受到空前的重视。他们本着朴素的民族感情、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及自身经历的对照比较,宁可把自己置于极端痛苦的境地之下,倍受肉体的折磨与心灵的煎熬,也决不愿意屈膝与满清统治者合作和放弃对故国的情感。其中活跃于苏州地区的遗民诗人,尤为复杂而值得重视。他们多数人从事抗清活动,失败后相互关注,联络交游,并以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以抚慰伤痛的心灵。(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14期)

顾明义[9](2015)在《明遗民诗僧苍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苍雪是明末清初着名的诗僧。他以他高尚的民族气节与风骨,超绝的诗歌、绘画、书法艺术和上乘的佛法造诣而着名。本文从简要考察苍雪生平经历及交游情况入手,探究苍雪的身世经历及交游对他的诗歌理论、诗歌创作所发生的影响。通过论述苍雪的诗歌风格、诗歌题材内容进而分析苍雪诗歌的艺术特点。苍雪经历了甲申乙酉之变,目睹了动荡乱世之中的凄凉与悲凉,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早期苍雪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得益于他的经历与交游,尤其是受到“性灵”诗风的影响,他所结交的僧人文士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佛学造诣,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一般僧人诗所谓的“僧衲之气”,而是充裕着一种孤清幽静之情。当然,作为一名僧人,禅学思想对苍雪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他的禅境诗,语言朴实,却在平淡之中直见深意,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和美丽的回味。苍雪着述丰富,共留下了一千多首诗,就题材来说,有写旅途见闻、民生疾苦、寄友赠答、描绘山水风物等等,他的诗歌,语言隽永,自然清新,显示出他率直洒脱悠远宏阔的诗心。国变之后,苍雪诗歌风格为之一变,展现出沉郁悲凉,慷慨忧愤的特质。在这个时期,苍雪写了大量的咏史兴亡诗,表达了他的亡国之思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期,他在江南大力宣扬佛法,广交遗民逸士,交友圈之广泛,影响力之深远,江南无人出其右。在与这些遗民逸士的交往中,苍雪的文艺诗歌书画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与增进,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与特点。苍雪在清初乃至近代都备受崇敬,他的诗歌影响深远,在他诗中所表现出的个性、气魄和风骨,以及他丰富深厚的内心精神世界,都使得他的诗具有千古常新的魅力。(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张谋政[10](2015)在《钱谦益遗民诗创作活动及其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钱谦益是明末清初开一代风气之大诗人,然由于他错综复杂的政治经历,历代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钱谦益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诗学理论,对虞山派的形成及发展以及清代诗坛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12期)

遗民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初遗民诗人作诗、论诗常将陶、杜并举。从知人论世角度探究此现象之因由,可分叁个方面:一、敬仰与契合:变不失贞,穷不陨节;二、批评与增衍:诗道性情之正;叁、诗与史:以诗纪史、以诗正史、以诗补史。清初遗民对陶、杜诗歌的批评,亦就"人品与诗品"、"诗本性情"、"以诗纪史"的诗学观点均提出创见,形成明清易代之际独具特色的诗学观,影响清代诗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民诗论文参考文献

[1].袁耀先.清代遗民诗人瑞洵晚年行迹考论[J].名作欣赏.2019

[2].袁媛.“陶、杜并举”与清初遗民诗学[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罗琴.卓尔堪《遗民诗》版本发覆[J].版本目录学研究.2017

[4].邱林山.遗民诗僧函可与清初诗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潘静如.作为隐喻的公共题材:时空错乱下的“遗民诗学”[J].诗书画.2016

[6].吴可文.遗民诗与清初福建诗风的嬗变[J].东南学术.2016

[7].汪君.清初遗民诗僧的诗歌创作研究[J].美与时代(下).2015

[8].王宇峰.清初苏州明遗民诗群略观[J].青年文学家.2015

[9].顾明义.明遗民诗僧苍雪研究[D].苏州大学.2015

[10].张谋政.钱谦益遗民诗创作活动及其影响探析[J].兰台世界.2015

标签:;  ;  ;  

遗民诗论文-袁耀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