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手性双卟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卟啉,手性转移,单胺,单醇
手性双卟啉论文文献综述
胡婷婷[1](2018)在《间苯二甲酰胺键联双卟啉体系中手性转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类化合物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常被用作识别手性客体的主体分子,相关的研究也是当今卟啉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人们对于多齿配体如氨基酸、氨基醇、双胺、双醇类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于单齿配体如单胺、单醇类的研究较为困难,报道很少。据此,本文设计并合成了四种新型的双卟啉锌化合物,分别研究了以一系列的手性单胺及手性单醇为客体的双卟啉体系中的手性转移。研究发现手性转移与客体的取代基、主体的取代基以及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以一系列手性单胺为客体的新型双卟啉体系中的手性转移的研究。CD光谱研究表明,1-萘乙胺作为手性客体,卟啉[Zn2-NABis]、[Zn2-BABis]分别作为主体时,随着滴定过程的进行,CD信号发生了翻转。我们通过核磁滴定以及CD滴定发现主客体在溶液中存在着两步配位平衡,1:2主客体化合物的形成导致CD信号发生了翻转。理论计算进一步研究了主客体的手性转移机理,结果表明CD信号之所以发生翻转,是因为在1:2主客体化合物中,第二个手性客体的萘环和键联基团的萘甲酰胺基团之间存在着位阻作用。这也是目前首次发现双卟啉-单胺主客体化合物的手性翻转现象。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以一系列手性单醇为客体的一些双卟啉体系中的手性转移的研究。[Zn2-SALBis]和大部分手性单醇混合都能产生CD信号,但是和其它卟啉相比,该卟啉与手性单醇混合产生的CD信号明显要弱很多,甚至与部分客体,如1-苯基丙醇,1-苯基丁醇,都不能产生CD信号。[Zn2-MBABis]和我们所研究的六种手性单醇都能产生CD信号,并且和其它卟啉相比,该卟啉与手性单醇产生的信号明显要强很多。[Zn2-BABis]也可以作为手性探针,用于识别一系列手性单醇,对于1-苯基乙醇、1-苯基丙醇以及1-苯基丁醇来说,它们与[Zn2-BABis]混合的CD信号的强度和符号与手性醇上的手性碳相连的烷基链的长度有关,随着与手性碳相连的烷基链的长度的增长,CD信号逐渐减弱,最后发生了翻转(1-苯基丁醇)。更重要的是,我们首次得到了双卟啉体系和手性单醇的主客体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叁种醇的单晶结构表明了主客体配位模式中可能存在两种π-π作用,一种是客体和键联基团的苯环形成π-π作用,另一种是客体和卟啉平面形成π-π作用。核磁滴定及CD滴定结果都表明,由于醇的结合能力很弱,主客体在溶液中主要形成1:1配合物,1:2配合物含量较少,可以忽略。理论计算表明位阻作用和π–π作用在手性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R-1-苯基乙醇来说,π–π作用在手性转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了正的激子手性。对于R-1-苯基丁醇来说,手性客体上的丙基和卟啉环的空间位阻作用在手性转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了负的激子手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付西英,景心瑶,靳丽丽,张立龙,张晓峰[2](2018)在《手性双提蓝钴卟啉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对环氧的不对称环加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化学是当今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仿生催化是绿色合成技术和方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质和酶分子在酶催化转化过程中的"构-效"关系可以通过仿生催化进行模拟研究.CO_2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但它同时也是C1化学的重要原料.利用CO_2与有机环氧化合物通过偶联反应制备有机环碳酸酯或聚碳酸酯则是CO_2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运用手性催化剂对此反应进行不对称环加成得到手性环碳酸酯的研究不多.本文首次设计并合成了具有双提篮结构的手性钴卟啉螯合物.其中的提篮部分由手性联萘酚(S或R)和L-苯丙氨酸组成,从卟啉骨架的meso位引入,首先制备了两种手性结构的自由卟啉配体(6a,7a);然后与醋酸钴反应得到两种二价钴卟啉手性配合物(6b,7b),加入醋酸后,通过空气氧化得到叁价钴卟啉手性催化剂(6c,7c).采用紫外、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包括二维NMR)等技术对得到的卟啉中间化合物、配合物和催化剂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将得到的叁价钴卟啉配合物作为手性催化剂用于CO_2和环氧化合物的不对称环加成反应.结果表明,提篮的手性基团对小分子的环氧化合物环氧丙烷具有手性选择性,在低温-20°C下,可以得到大于50%的ee值.同时由于提篮与卟啉平面空间的有限性,导致分子体积较大的环氧化合物与CO_2的反应很慢,也没有发现其对环碳酸酯的对映选择性.我们相信本工作对于合成手性卟啉分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卢文欣[3](2017)在《基于双卟啉的手性超分子体系及叁明治型分子转子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是一类典型的刚性共面型共轭大环分子,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能,同时拥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以及易于裁剪修饰等特点,使其在化学、材料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卟啉类化合物一直是超分子化学和立体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由于卟啉对结构变化、环境变化及外部刺激具有灵敏的电子和光学响应,所以经常被作为手性光学探针单元用于立体选择性分子识别体系的构筑。尤其是共价连接的双卟啉体系,其中预置的半刚性空腔不但有利于增强主-客体作用的选择性,同时使客体诱导的变构效应表达为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取向变化,从而显着提高(手性)光学响应的灵敏度。另外,叁明治型卟啉酞菁类金属配合物具有独特的叁维共轭结构体系,其在分子半导体、非线性光学及分子磁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此类分子中,“夹心”配位的金属离子通过多重配位作用连接两个或多个刚性共轭配体,配体能够以金属离子为轴进行相对转动,构成一类新颖的分子转子体系。本论文主要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联二萘连接的手性双卟啉分子,研究其分子内手性传递、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和对手性二胺的超分子识别作用。另一方面,设计合成了含有共价链连接双卟啉的叁明治型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转子,研究了叁层配合物分子中处在两个卟啉环之间的酞菁环的相对转动行为;通过配位金属离子的选择和连接基团的变化对其转动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调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列联二萘酚桥联双卟啉分子内的手性诱导和分子间手性调控研究了一系列手性双卟啉主体(H1-H3)的分子内手性诱导和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叁对对映异构体分别由锌卟啉和纯手性的(R)-或(S)-1,1'-联-2-萘酚(BINOL)通过醚键或酯基连接构成。所有双卟啉主体的CD光谱都呈现裂分的科顿效应,而且其CD信号符号与所用BINOL的立体结构一致。从H1到H3,随着BINOL和卟啉之间连接基团的长度和柔性的增加,其CD信号强度逐渐减弱。表明BINOL的手性被表达为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扭转排列,而且这种分子内手性诱导效应可以通过连接基团的长度和刚性进行调控。通过UV-Vis,1HNMR和CD光谱滴定研究了手性双卟啉主体(H1-H3)与非手性客体(BiPy)及手性客体[(S)-/(R)-DACH]之间的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光谱滴定结果表明:1)BiPy和上述叁对双卟啉主体均形成1:1配位的叁明治型超分子络合物,其CD信号强度都有所减弱,而CD信号符号都没有变化;2)H1和(S)-/(R)-DACH形成1:2配位的开环结构,CD信号强度减弱而CD符号不变;3)H2和H3与(S)-/(R)-DACH都形成1:1配位的叁明治型超分子结构,当主体与客体同手性时CD信号强度增强而符号不变,当主体与客体异手性时CD信号强度增强而且CD符号反转。此外,DFT量子化学理论模拟得到的优化分子构型与光谱滴定指认的配位模式一致,而且主客体络合前后两个卟啉单元之间距离和扭转角的变化趋势与其CD光谱的变化趋势相符合。2.联二萘桥联的双卟啉对二胺的手性识别在上一章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结构优化设计了一对新的手性双卟啉主体[(R)-/(S)-H1]用于二胺类客体[(R)-/(S)-DACH,(R)-/(S)-PPDA 和(R)-/(S)-DPEA]的手性识别。UV-Vis,CD和1HNMR光谱滴定表明,(R)-/(S)-DACH和(R)-/(S)-PPDA可以被包夹在该双卟啉主体的空腔内,通过双重Zn-N配位相互作用形成叁明治型1:1络合物。该络合过程对手性二胺的立体构型有明显的CD光谱响应。(R)-/(S)-H1的手性识别作用也可以通过NMR滴定的方法检测到,其中对(R)-/(S)-DACH的不等价化学位移(△△δ)可以达到0.57ppm,手性识别能(△△G°)达到-4.02kJ mol-1。然而由于较大的位阻效应,另一对手性客体((R)-/(S)-DPEA)不能被包夹在手性双卟啉的空腔内形成叁明治型配合物,因此(R)-/(S)-DPEA不能够被(R)-/(S)-H1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该手性双卟啉主体同时拥有优异的CD和NMR手性识别能力,而且其手性识别能力对配位模式具有依赖性。3.联二萘酚桥联的手性双卟啉铈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合成了叁明治性手性双卟啉铈配合物(R)-/(S)-1和(R>/(S)-2,其中两个卟啉环分别通过(R)-(+)-或(S)-(-)-1,1'-二-2-萘酚(BINOL)桥联。对(R)-/(S)-1和(R)-/(S)-2进行了光谱学和电化学表征。对映异构体之间呈现相互对称的CD光谱,在Soret带(R)-型异构体的CD信号为负而(S)-型异构体的CD信号为正;而且(R)-/(S)-1的CD信号强度比(R)-/(S)-2强。结果表明BINOL基团的C2-手性被传递到了双层配合物结构,表现为两个卟啉单元之间具有确定方向的扭转排列,而且其手性传递效率可以通过改变连接基团的长度进行调节。4.联二萘酚桥联的卟啉酞菁混杂叁层稀土叁明治型分子转子的构筑合成了联二萘酚连接的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叁明治型配合物(R)-/(S)-1和(R)-/(S)-2作为新型分子转子模型,处于中间的酞菁配体作为转子,而两侧由BINOL连接的两个卟啉单元作为定子。通过变温核磁(VT-NMR)实验研究酞菁配体的转动行为。通过对VT-NMR谱图的线型分析得到(R)-1在氘代甲苯和氘代叁氯甲烷中的转动能垒分别为57.8 kJmol-1和60.2kJmol-1,(R)-2在氘代甲苯和氘代叁氯甲烷中的转动能垒分别为50.0 kJ mol-1和44.1 kJ mol-1。表明通过改变配位的金属离子可以有效调控酞菁转子的转动行为。5.偶氮苯桥联的光控叁明治型分子转子合成了偶氮苯桥连的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叁层叁明治型配合物,利用偶氮苯基团的可逆光致顺-反异构性质,以期实现对处于分子中间的酞菁配体的转动行为进行调控。用电子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对其光致顺-反异构进行了研究,当用365 nm波长的光照射20分钟后,由全反式变为顺式占主导(cis/trans = 76:24)。分别测试了其在反式结构和顺式为主时的变温核磁谱图,表明反式结构时酞菁环的转动阻力较大,转速较慢;而顺式结构时转动阻力较小,转速较快。该结果为设计新型光调控分子转子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7-11-18)
胡传江,胡婷婷[4](2017)在《在手性转移中酰胺键联双卟啉体系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双卟啉在手性领域(如手性识别、手性转移、手性诱导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这类双卟啉由不同的键联基团通过共价键连接两个双卟啉单元而成。含有长的柔性键联基团的主体在与手性客体分子相互作用时,其卟啉单元与客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决定了相应主客体化合物的手性。而当键联基团相对刚性且较短时,由于键联基团与客体分子之间也产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情况较为复杂,目前研究很少。以邻位氨基苯基取代卟啉为前驱体,近年我们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由通过酰胺基团键联而形成的双卟啉[1-4]。(如图1)这些主体分子对于一系列的手性单胺、单醇都具有识别能力。我们通过核磁、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光谱、单晶结构、DFT理论计算等具体地研究了其与手性单胺在手性转移过程中键联基团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2)
胡传江,卓聪聪,胡婷婷[5](2017)在《酰胺键联双卟啉中键联基团在手性转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双卟啉在手性识别、手性转移、手性诱导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双卟啉由不同的键联基团连接两个双卟啉单元而成。对于长的柔性键联基团,其主体在与手性客体分子相互作用时,卟啉单元与客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决定了相应主客体化合物的手性。而当键联基团相对刚性且较短时,情况就复杂得多。我们近年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由邻位氨基苯基取代卟啉通过酰胺基团键联而形成的双卟啉。(如图1)它们对于一系列的手性单胺、单醇都具有识别能力。我们通过核磁、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光谱、单晶结构、DFT理论计算等具体地研究了其与手性单胺在手性转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卟啉与酞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06)
卢文欣,齐冬冬,边永忠,姜建壮[6](2017)在《联二萘桥连双卟啉的分子内手性诱导和分子间手性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手性调控,包括手性诱导、手性放大、变小和手性反转等,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诸多超分子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不对称催化、手性分子识别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由联二萘酚[(R)-/(S)-BINOL]为手性诱导基团的双卟啉主体分子(H1-H3)。研究发现,这些手性双卟啉的CD光谱都呈现裂分的科顿效应,对映异构体的CD光谱互为镜像;CD光谱符号由BINOL基团的绝对构型决定,即(R)-BINOL诱导出负的CD信号,而(S)-BINOL导致正的科顿效应;CD信号强度随着BINOL和卟啉单元之间连接基团的长度和柔性的增加从H1到H3逐渐减弱。此结果表明通过分子内手性传递作用,BINOL基团的手性有效传递到卟啉单元,造成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手性扭转排列,而且传递效率可以由不同的连接基团进行调节。通过将上述双卟啉主体分子与4,4?-联吡啶(4,4’-Bipy)客体分子进行紫外可见、核磁及CD光谱滴定,我们发现此非手性双齿客体可以通过双重Zn-N配位作用与双卟啉主体形成稳定的1:1环状化合物。这一典型的超分子作用导致手性双卟啉体系的CD信号强度普遍减弱,而其符号没有发生变化。DFT分子模拟结果显示,4,4’-Bipy的络合不会改变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手性扭转方向,但是会使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距离显着增大,从而对这种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卟啉与酞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06)
张静[7](2014)在《手性双卟啉的圆二色光谱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是自然界的属性,生物体内的酶和细胞表面的受体是手性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核心部分也是手性的,乃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是手性的。由于分子手性在自然界生命活动中扮演了这么重要的角色,而且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人类的生命本身就依赖于手性。近几十年来,对于手性化合物研究地最多的非卟啉生色团莫属了。卟啉作为报导基团、分子手性探针、以及在光电方面等都有很广泛的应用。然而,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研究双卟啉体系的报导还是甚少的,再加上卟啉与卟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过程的基础,因此,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圆二色(CD)光谱是研究分子的绝对构型和构象的有效工具。实际溶液中繁杂多样的分子构象对CD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干扰,而CD的理论计算可以排除这一障碍,只对主要构象进行计算分析。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联萘桥联双卟啉化合物,并用实验CD光谱表征了其手性;还用Devoe极化理论,采用叁种模型(有效跃迁偶极矩模型,圆振子模型,杂化模型)来分别模拟每一个化合物的CD光谱,并与实验光谱对比。由于每一种模型背后都是有适用条件的,因而通过与实验光谱对比,哪一种光谱更能定量地模拟出CD光谱,就能找到光谱起源与几何构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对位的双卟啉化合物适合于杂化模型;邻位适合有效跃迁偶极矩模型;间位的适合圆振子模型。邻位的卟啉化合物的有效跃迁偶极矩方向是沿着10-20方向,以及间位双卟啉体系采用Bx-Bx′相互作用和By-By′相互作用的迭加效果。最后还研究了苯丙氨酸桥联双卟啉化合物的CD光谱,由于连接双卟啉的碳链此时是柔性的,因而所采用的方法是分子力学的方法结合激子手性方法。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证明了柔性碳链连接的双卟啉体系适合与该方法。(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6)
蒋佳珣[8](2013)在《新型刚性酰胺键联双卟啉锌在手性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识别是超分子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刚性酰胺键联双卟啉锌主体分子,并通过圆二色谱、X-射线单晶衍射、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核磁氢谱以及DFT/TDDFT量化计算等方法,研究了其对手性客体分子的识别,并探索了刚性酰胺键联金属双卟啉主体分子与手性客体分子手性识别机理。本论文中,我们以邻氨基苯基卟啉为构建单元,设计合成了四种双酰胺金属卟啉N,N′-二[5-(邻氨基苯基)-10,15,20-叁苯基卟啉]草酰胺锌(化合物2)、N,N′-二[5-(邻氨基苯基)-10,15,20-叁苯基卟啉]对苯酰胺锌(化合物3)、N,N′-二[5-(邻氨基苯基)-10,15,20-叁苯基卟啉]间苯酰胺锌(化合物4)和N,N′-二[5-(邻氨基苯基)-10,15,20-叁苯基卟啉]邻苯酰胺锌(化合物5)。利用这四种金属双卟啉为主体分子对五类氨基酸乙酯(D/L-丙氨酸乙酯、D/L-缬氨酸乙酯、D/L-亮氨酸乙酯、D/L-苯丙氨酸乙酯以及D/L-苯甘氨酸乙酯)进行手性识别的研究,发现化合物2、化合物3和化合物4对这五类氨基酸乙酯都具有优越的手性识别性能。1.以双酰胺金属卟啉N,N′-二[5-(邻氨基苯基)-10,15,20-叁苯基卟啉]草酰胺锌(化合物2)为主体,分别对上述五类氨基酸乙酯进行手性识别。圆二色光谱研究表明化合物2与L-型氨基酸乙酯手性识别在Soret带显示正激子手性(excitonchirality),D-型氨基酸乙酯则在Soret带显示负激子手性。我们引入四苯基卟啉锌([Zn(TPP)])以及单酰胺金属卟啉5-(邻氨基苯基)-10,15,20-叁苯基卟啉]草酰胺甲酯锌(化合物1)作为化合物2参照物,通过紫外光谱滴定测定了其与氨基酸乙酯的键合常数,研究了在主客体识别过程中氢键的作用。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核磁氢谱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氢键作用的受体和给体。通过DFT/TDDFT计算,研究L-苯丙氨酸乙酯与化合物2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的优化结构,计算得到手性诱导信号与实验相吻合,揭示氨基酸乙酯与化合物2的结合方式,并从分子轨道方面解释了诱导手性信号产生的机理。2.以N,N′-二[5-(邻氨基苯基)-10,15,20-叁苯基卟啉]对苯酰胺锌(化合物3)、N,N′-二[5-(邻氨基苯基)-10,15,20-叁苯基卟啉]间苯酰胺锌(化合物4)和N,N′-二[5-(邻氨基苯基)-10,15,20-叁苯基卟啉]邻苯酰胺锌(化合物5)为主体,分别对上述五类氨基酸乙酯进行手性诱导。圆二色光谱研究表明化合物3和化合物4对上述五类氨基酸乙酯都具有手性识别信号;与L-型氨基酸酯手性识别在Soret带显示负激子手性,D-型氨基酸酯则在Soret带显示正激子手性,并且化合物4手性识别信号比化合物3手性识别信号强4-5倍。但是,化合物5对上述五类氨基酸乙酯都不具有手性识别性能。通过化合物3和4与氨基酸乙酯紫外可见光谱滴定以及化合物3和4的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探讨了这叁种金属双卟啉化合物与氨基酸乙酯手性识别作用的机理。(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3-01)
蒋佳珣,刘保珍,胡传江[9](2012)在《不同桥联基团双卟啉锌对氨基酸乙酯的手性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手性诱导是在多分子体系中通过非共价键处理不对称手性的现代跨学科领域。近来,因为金属双卟啉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物理化学性质、易于修饰等,使得其在超分子手性诱导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3]。结合已有金属双卟啉体系特点,我们设计并合成了由两种苯基取(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01)
胡传江,冯志强,蒋佳珣[10](2012)在《新型酰胺键联双卟啉的设计合成与手性识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卟啉体系在作为光反应模型物、分子电线、光敏剂、手性探针等方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2]。本课题组目前设计与合成了通过酰胺基团键联的双卟啉及其配合物,构建了一类新的配位作用、氢键作用和空(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手性双卟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绿色化学是当今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仿生催化是绿色合成技术和方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质和酶分子在酶催化转化过程中的"构-效"关系可以通过仿生催化进行模拟研究.CO_2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但它同时也是C1化学的重要原料.利用CO_2与有机环氧化合物通过偶联反应制备有机环碳酸酯或聚碳酸酯则是CO_2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运用手性催化剂对此反应进行不对称环加成得到手性环碳酸酯的研究不多.本文首次设计并合成了具有双提篮结构的手性钴卟啉螯合物.其中的提篮部分由手性联萘酚(S或R)和L-苯丙氨酸组成,从卟啉骨架的meso位引入,首先制备了两种手性结构的自由卟啉配体(6a,7a);然后与醋酸钴反应得到两种二价钴卟啉手性配合物(6b,7b),加入醋酸后,通过空气氧化得到叁价钴卟啉手性催化剂(6c,7c).采用紫外、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包括二维NMR)等技术对得到的卟啉中间化合物、配合物和催化剂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将得到的叁价钴卟啉配合物作为手性催化剂用于CO_2和环氧化合物的不对称环加成反应.结果表明,提篮的手性基团对小分子的环氧化合物环氧丙烷具有手性选择性,在低温-20°C下,可以得到大于50%的ee值.同时由于提篮与卟啉平面空间的有限性,导致分子体积较大的环氧化合物与CO_2的反应很慢,也没有发现其对环碳酸酯的对映选择性.我们相信本工作对于合成手性卟啉分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性双卟啉论文参考文献
[1].胡婷婷.间苯二甲酰胺键联双卟啉体系中手性转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
[2].付西英,景心瑶,靳丽丽,张立龙,张晓峰.手性双提蓝钴卟啉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对环氧的不对称环加成(英文)[J].催化学报.2018
[3].卢文欣.基于双卟啉的手性超分子体系及叁明治型分子转子体系[D].北京科技大学.2017
[4].胡传江,胡婷婷.在手性转移中酰胺键联双卟啉体系的主客体相互作用[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5].胡传江,卓聪聪,胡婷婷.酰胺键联双卟啉中键联基团在手性转移中的作用[C].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卟啉与酞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6].卢文欣,齐冬冬,边永忠,姜建壮.联二萘桥连双卟啉的分子内手性诱导和分子间手性调控[C].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卟啉与酞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7].张静.手性双卟啉的圆二色光谱的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8].蒋佳珣.新型刚性酰胺键联双卟啉锌在手性识别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
[9].蒋佳珣,刘保珍,胡传江.不同桥联基团双卟啉锌对氨基酸乙酯的手性识别[C].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10].胡传江,冯志强,蒋佳珣.新型酰胺键联双卟啉的设计合成与手性识别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