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根系论文-刘瑞轩,魏育明,刘登才,郑有良,刘亚西

人工根系论文-刘瑞轩,魏育明,刘登才,郑有良,刘亚西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根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干旱,人工合成小麦,根系,QTL

人工根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轩,魏育明,刘登才,郑有良,刘亚西[1](2019)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HW-L1在干旱胁迫下的根系性状遗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高产稳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上70%的小麦播种面积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周期越来越短,程度越来越重,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人工合成小麦SHW-L1是利用节节麦AS60(DD)与我国特有圆锥小麦AS2255(AABB)杂交后,F_1经染色体加倍所得。本研究以SHW-L1×川麦32的F9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利用120,370个SNP标记、733个DArT标记及119个SSR标记构建了高密度整合遗传图谱(平均图谱密度为0.148cM),基于正常条件(NC)以及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DC)下10个苗期根系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在NC和DC中,共定位到8个QTL新位点,其中,QRD.sicau-2B,QRFW.sicau-5D,QDCRFWsicau-2B,QDCRF.sicau-2D,QDCRT.sicau-3D和QDCRFW.sicau-7D的加性效应来源于亲本SHW-L1,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度8.5%~15.7%。在QTL新位点的峰值标记上下游10Kb内挖掘候选基因,最终,利用QDCRT.sicau-3D和QDCRF.sicau-2D的峰值标记发现3个可能参与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响应干旱胁迫的候选基因,分别为TraesCS3D01G069000,TraesCS3D01G069100和TraesCS2D02G447800。本研究为解析不同水分条件下人工合成小麦根系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数据,为抗旱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盖志远,孙西欢,马娟娟,郭向红[2](2019)在《深层灌水条件下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冬小麦根系分布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冬小麦实施深层灌水是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为了简化深层灌水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研究工作,建立了以土层深度、发育时间、土层根系日均吸水量、土层日均温度、地上部干重、株高为输入因子,土层根系密度为输出因子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下,训练样本各土层根系密度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平均相对误差为5.92%,检验样本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30%,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都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以该模型对深层灌水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布情况进行预测是可行的,可为深层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的根系研究提供新方法。(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07期)

刘福春[3](2019)在《沧州市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土壤酶活性分布及对硝化-反硝化的促进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系以人工湿地为媒介通过化学及生物等共同作用达到净化污染物的目的,文中以沧州市人工湿地为背景,研究湿地植物根系土壤酶活性分布及对硝化-反硝化促进作用。实验选取常见湿地植物分别为蝴蝶姜、万寿竹、红艳蕉等6种,将上述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湿地植物根系对土壤酶产生影响,可描述为植物处于生长稳定期间时,植物根际酶活性高于非根际酶活性,其中以红艳蕉和蝴蝶姜表现较为明显;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酶影响存在差异,红艳蕉、野菖蒲及万寿竹的根际酶活性相近并高于其他湿地植物。为研究植物脱氮作用,选择种植蝴蝶花及芦苇的人工湿地土壤样品,以不同C:N比例配置溶液进行实验,检测硝化及反硝化强度。结果表明:添加5倍碳源反硝化强度最佳,脱氮效果好。(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蒋旭瑶,吉喜燕,黄德英,张继彪[4](2019)在《不同植物类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湿地植物种类及季节变化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技术对菖蒲(Acorus calamus L.)湿地、美人蕉(Canna indica L.)湿地和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湿地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叁种湿地植物根系微生物丰富度秋季>夏季>冬季。水葱湿地上、下行池根系微生物丰富度差异不大,菖蒲湿地和美人蕉湿地(除10月份外)下行池丰富度比上行池高。不同池子的微生物群落成员相似,且上行池样本相似性比下行池样本相似性高。从属水平上,被检测到的硝化细菌有Nitrospira和Candidatus Nitrosophaera。反硝化细菌有Dechloromonas、Flavobacterium和Pseudomonas等。除美人蕉湿地下行池外,秋季的菖蒲湿地和水葱湿地根系硝化细菌相对丰度均高于夏季和冬季。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湿地的运行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加宾,李冰,侯诒然,余家辉,张成龙[5](2018)在《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系及基质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水体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通过对水质指标以及重金属的测定,进而分析了不同植物根系及其根系附近基质对重金属富集效果的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因素与重金属富集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水体中铅、铜的去除效果分别为77.20%和41.70%,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湿地,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铅、铜的去除具有一定优势;砷在湿地中存在释放现象,平均释放率为8.40%。水蓼和再力花根系对铬、砷、铅、铜具有富集作用,梭鱼草仅对铬、砷存在富集作用。水蓼、梭鱼草、再力花根系附近基质均对铬有较好的富集作用,其中梭鱼草对铬的富集速率最大,为0.987 mg/(kg·d)。水蓼根系对铅和铜的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着负相关性,对铬、铜的富集速率与pH存在显着负相关性;梭鱼草根系对铬、砷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着负相关性;再力花根系对铅富集速率与水温、pH存在显着负相关性,对铜的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着负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从重金属去除的角度为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应用以及湿地植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雪玲,曾季才,毛威,孙贯芳,张玉雪[6](2018)在《基于人工示踪方法的河套灌区根系层净淋滤水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取河套灌区作物根系层的净淋滤水量,对灌区根系层进行盐分平衡分析。【方法】兹利用溴离子作为人工示踪剂,研究了河套灌区根系层净淋滤水量,并采用简化的盐分平衡方程估算盐分达到平衡时根系层的平均土壤含盐量。【结果】河套灌区根系层年净淋滤量为40.8 mm,与水均衡法计算结果(41.6 mm)相互验证良好;不同灌溉方式的净淋滤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地下水埋深和秋浇水量是决定净淋滤水量的关键因素。灌区若采用矿化度为1.0~2.5 g/L的地下水进行灌溉并维持现有灌溉制度,盐分平衡时的根层土壤溶液质量浓度将接近作物耐盐极限。【结论】灌区引黄水渠灌可维持现状灌溉制度不变;若采用矿化度较高的地下水进行灌溉,需适当加大淋盐水量,以保证长期利用条件下根系层盐分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徐德福,李振威,李映雪,潘潜澄,陈晓艺[7](2018)在《不同粒径生物炭和泥鳅对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形态及基质硝化与反硝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向人工湿地中加入2种粒径(粒径1~2 mm和粒径<1 mm)生物炭和泥鳅,研究了不同粒径生物炭和泥鳅对湿地植物根系形态和基质硝化与反硝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向人工湿地中加入泥鳅和生物炭,降低了基质的氨态氮含量,增加基质的硝态氮含量、硝化强度和反硝化强度;与粒径小(<1 mm)的生物炭相比,添加粒径大(1~2 mm)的生物炭后,湿地基质的氨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反硝化强度分别降低了46.6%、51.1%和35.4%。加入生物炭和泥鳅均增加了湿地植物总根长和总根体积,然而与粒径小的生物炭相比,添加粒径大的生物炭后,人工湿地中植物总根长和总根体积分别降低了15.1%和6.8%。基质硝态氮含量与人工湿地中植物总根长和总根体积分别呈显着相关关系(α=0.01)。结果表明,生物炭提高了人工湿地基质硝化强度,有利于硝态氮的生成,促进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的生长,增加了总根长和总根体积。(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吴海露[8](2018)在《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分泌物及其对脱氮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造成很多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来自农村、农田的面源污染是很多湖泊流域的主要氮污染源,受面源污染影响的入湖河流水质特征表现为碳氮比(C/N)较低、硝酸盐为主要氮存在形态,总氮浓度(<10mg L~(-1))远低于生活污水,属于低污染水,但是由于入湖河流水量大,其入湖污染负荷很高,对其进行净化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内容。人工湿地可以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将低污染水中的氮进行去除,但是也存在碳源(C源)不足制约反硝化过程的问题。湿地植物能够通过产生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促进反硝化作用。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活性、生物量以及生态分布的影响已在传统的植物修复领域(例如,络合或活化金属离子促进植物吸收)有很多研究,然而针对无机营养盐型离子(如NO_3~--N和NH_4~+-N)的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解释湿地脱氮过程,分析低污染水湿地中植物根系分泌物对脱氮过程的影响,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研究了无机氮的存在形态对湿地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根系分泌的影响。对比分析NH_4~+-N和NO_3~--N对于芦苇、香蒲、菖蒲叁种挺水植物生长影响。NH_4~+-N和NO_3~--N都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NH_4~+-N较高时更利于植物生物量增加。同时发现植物生物量与TN去除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946,p<0.05),而植物种类和水中NH_4~+/NO_3~-均会影响植物根系分泌物组成,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是分泌物的主要成分,在检测的6种可溶性糖中葡萄糖、蔗糖和阿拉伯糖的含量较高,而在检测的9种有机酸中酒石酸和琥珀酸含量较高。2.分析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于反硝化过程的影响。通过测定反硝化过程中反硝化微生物浓度及反硝化作用强度的变化研究了挺水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芦苇、香蒲、菖蒲叁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0.52,0.26和0.60mg g~(-1) DM d~(-1),叁种植物根系分泌物作为微生物辅助C源或唯一C源均能促进反硝化菌生长,其中香蒲成分更利于反硝化菌生长和反硝化作用。同时发现多种环境因素对根系分泌有影响,植物根系分泌物浓度在水体C/N为10:1时最高,而在相同的C/N下,较高的COD和TN更利于植物生长和分泌物的产生。3.以实际工程为对象,通过反硝化细菌的分析验证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以洱海流域邓北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物根区反硝化过程分析,证明了根系分泌物能在低C/N水体中作为反硝化微生物有效C源:其中葡萄糖和蔗糖显着影响nirS以及nirK基因型微生物数量,同时蔗糖和草酸显着影响反硝化菌群落结构。理论上,植物根系分泌物作为C源能够促进反硝化过程的潜力为156~841 kg NO_3~--N ha~(-1) year~(-1)。4.实验模拟了根系分泌物促进反硝化过程,分析了强化机理。证明了有机酸和糖能够促进反硝化脱氮,而氨基酸则不利于氮去除,在添加氨基酸的前提下,TOC含量是影响反硝化过程的关键因子。添加根系分泌物首先能够促进反硝化菌数量的提高,且分泌物中包含物质种类越多微生物拷贝数越高,同时分泌物种类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机酸主要影响nirK菌属,可溶性糖则主要影响nirS菌属。但是几种糖及有机酸和微生物间并未发现显着的相关性。在反硝化微生物利用C源的过程中,带有给电子基团的物质(如酒石酸)和易降解的物质(葡萄糖)更易被反硝化过程利用。5.建立了基于根系分泌物促进脱氮过程的湿地脱氮动力学模型。在低污染水氮转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依托邓北桥湿地建立了低污染水脱氮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比对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模型基本能够反映湿地出水中几种氮污染物的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将植物根系分泌物指标TOC引入反硝化动力学方程中,进一步提高模型效率,最终得到的模型模拟NH_4~+-N、NO_3~--N、ON的效率系数值分别为56.4%、61.1%和53.0%。(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徐德福,潘潜澄,李映雪,陈晓艺,王佳俊[9](2018)在《生物炭对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形态特征及净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菖蒲人工湿地,通过向人工湿地中加入小麦秸秆生物炭、芦苇生物炭及木屑生物炭以研究生物炭对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形态、溶解氧及净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3种生物炭能显着增加人工湿地中菖蒲根的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总体积、总表面积、根尖数、分枝数和根干重以及人工湿地中的溶解氧含量(P<0.05);其中加入木屑生物炭后,菖蒲根的根长、投影面积、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分枝数和根干重分别增加了96.1%、106.2%、185.6%、172.5%、75.3%、121.5%和84.9%.加入生物炭后,菖蒲根系形态与人工湿地中溶解氧含量、总氮去除率、总磷去除率和COD去除率间均显着正相关(P<0.05).在水力负荷0.022 m3·(m2·d)-1时,加入木屑生物炭显着增加了人工湿地对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P<0.05).木屑炭有效地促进了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的生长,增加了人工湿地溶解氧含量,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武方琨,魏育明,刘亚西,郑有良[10](2017)在《缺磷条件下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根系直径的基因定位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胁迫是世界上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根系直径与磷元素的吸收紧密相关。人工合成小麦SHW-L1由节节麦AS60(DD)与我国特有圆锥小麦AS2255(AABB)杂交后,F_1经染色体加倍所得,具有较强的非生物胁迫抗性,缺磷耐受性优于四倍体小麦和普通小麦。本研究以SHW-L1×川麦32的F_8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利用142 431个SNP标记、1 435个DArT标记及215个SSR标记构建了高密度整合遗传图谱(平均图谱密度为0.148 cM),基于叁次重复水培实验(包括全素处理和缺磷处理)的小麦苗期根系直径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并结合小麦中国春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候选基因的预测。共检测到16个根系直径QTL,其中位于1B、1D、2B、3B、3D和7D染色体上的7个主效QTL只能在缺磷条件下检测到,为响应磷胁迫的QTL,可解释11-14.7%的表型变异。预测了5个候选基因,其中基因TRIAE_CS42_1BL_TGACv1_030534_AA0093380、TRIAE_CS42_3DL_TGACv1_251990_AA0886810和TRIAE_CS42_3B_TGACv1_227160_AA0821780与根系直径增大相关,TRIAE_CS42_2BL_TGACv1_129475_AA0385390和TRIAE_CS42_7DS_TGACv1_621992_AA2030780参与植物细胞能量供应及防御反应。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小麦缺磷条件下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前期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人工根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冬小麦实施深层灌水是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为了简化深层灌水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研究工作,建立了以土层深度、发育时间、土层根系日均吸水量、土层日均温度、地上部干重、株高为输入因子,土层根系密度为输出因子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下,训练样本各土层根系密度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平均相对误差为5.92%,检验样本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30%,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都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以该模型对深层灌水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布情况进行预测是可行的,可为深层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的根系研究提供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根系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瑞轩,魏育明,刘登才,郑有良,刘亚西.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HW-L1在干旱胁迫下的根系性状遗传解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盖志远,孙西欢,马娟娟,郭向红.深层灌水条件下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冬小麦根系分布预测模型[J].节水灌溉.2019

[3].刘福春.沧州市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土壤酶活性分布及对硝化-反硝化的促进作用研究[J].科技通报.2019

[4].蒋旭瑶,吉喜燕,黄德英,张继彪.不同植物类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5].朱加宾,李冰,侯诒然,余家辉,张成龙.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系及基质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8

[6].杨雪玲,曾季才,毛威,孙贯芳,张玉雪.基于人工示踪方法的河套灌区根系层净淋滤水量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8

[7].徐德福,李振威,李映雪,潘潜澄,陈晓艺.不同粒径生物炭和泥鳅对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形态及基质硝化与反硝化能力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8

[8].吴海露.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分泌物及其对脱氮过程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8

[9].徐德福,潘潜澄,李映雪,陈晓艺,王佳俊.生物炭对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形态特征及净化能力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10].武方琨,魏育明,刘亚西,郑有良.缺磷条件下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根系直径的基因定位及分析[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标签:;  ;  ;  ;  

人工根系论文-刘瑞轩,魏育明,刘登才,郑有良,刘亚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