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巴胺型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帕金森病,运动干预,皮层-纹状体通路,多巴胺Ⅱ型受体
多巴胺型受体论文文献综述
赵刚,张丹昱,刘晓莉,乔德才[1](2019)在《多巴胺D2型受体可能参与运动对帕金森病小鼠皮层-纹状体突触传递及自主活动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揭示皮层-纹状体突触后膜多巴胺D2型受体(D2 receptor, D2R)在运动改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行为功能障碍中的作用。选取C57/BL6雄性成年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D组和PD运动组。纹状体两点注射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建立单侧损伤PD模型。运动干预方案为匀速跑台训练(16 m/min,40 min/d,每周5 d,共持续4周)。采用旷场实验评价小鼠自主活动能力,用离体脑片记录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来评价皮层-纹状体突触传递效能,并观察D2R激动剂干预对小鼠自主活动能力和皮层-纹状体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和PD组相比,PD运动组小鼠自主运动距离和快速移动占比显着增加(P <0.05),递增刺激强度(0.75~3.00 pA)下fEPSP最大幅值显着降低(P <0.05),刺激-反应曲线斜率降低。和未给予D2R激动剂的PD小鼠相比,D2R激动剂处理的PD小鼠运动距离及快速移动占比显着增加(P <0.05),fEPSP峰值(P <0.05)和刺激-反应曲线斜率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早期运动干预或D2R激动剂干预均可抑制PD小鼠皮层-纹状体突触传递效能异常增高的现象,并改善小鼠自主运动能力,提示皮层-纹状体突触后膜D2R可能是运动改善PD小鼠自主活动能力的重要细胞分子作用靶点。(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雍敏[2](2016)在《多巴胺Ⅱ型受体阻断剂硫利达嗪杀伤人卵巢癌细胞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巴胺二型受体(DR2)阻断剂硫利达嗪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A2780增殖,凋亡及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卵巢癌细胞SKOV3,A2780按既定时间暴露于不同浓度硫利达嗪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DCFH-DA法染色检测ROS水平;“彗星实验”观察细胞核DNA损伤;免疫荧光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定位;Western blot检测DR2,cleaved caspase-3,Nrf2,p-Nrf2,NQO1,HO-1,HIF-1,VEGF,LC-3,P62,JNK,p-JNK,p38,p-p38,ERK,p-ERK,AKT,p-AKT等蛋白的表达。结果:硫利达嗪实验组DR2表达下调,同时人卵巢癌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并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p<0.05);实验组人卵巢癌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硫利达嗪实验组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抗氧化应激相关蛋白p-Nrf2及其下游相关蛋白如:NQO1,HO-1,HIF-1,VEGF等明显下调;实验组彗星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硫利达嗪诱导自噬发生,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明显上调,P62明显下调,且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用3-MA抑制自噬,实验组凋亡率增加(P<0.05);信号通路:P-AKT及P-P38表达下调,P-ERK表达上调。结论:多巴胺Ⅱ型受体(DR2)阻断剂硫利达嗪抑制人卵巢癌细胞增殖效应可能与DR2表达抑制相关。诱导ROS产生,抗氧化应激系统失衡及DNA损伤可能是硫利达嗪诱导人卵巢癌细胞凋亡发生的潜在机制。硫利达嗪也可能通过ERK/AKT信号通路诱导自噬发生,抑制自噬后,细胞凋亡增强,表明自噬在硫利达嗪发挥细胞毒性作用过程中可能起到保护作用。DR2可能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靶点,DR2阻断剂硫利达嗪则可能成为为卵巢癌治疗的潜在药物。(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李朝曦,淦超,雷琢玮,陈娟,徐钰[3](2015)在《垂体泌乳素腺瘤雌激素α受体与多巴胺2型受体L亚型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雌激素α受体(ERα)及多巴胺2型受体L亚型(D2-LR)表达差异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37例泌乳素腺瘤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DAB法对标本ERα及D2-LR表达进行检测,比较性别、侵袭性等参数表达差异。结果 D2-LR表达在男女病例及侵袭性或非侵袭性泌乳素腺瘤中,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在男性及侵袭性泌乳素腺瘤中,ERα表达明显高于女性及非侵袭性泌乳素腺瘤(均P<0.05)。结论垂体泌乳素腺瘤侵袭性及性别差异可能与ERα表达有关,而与D2-LR表达可能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邓昆[4](2013)在《肾脏近曲小管多巴胺D_4受体对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的异常调节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和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血管、肾并发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明确其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机制是寻找有效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两种机制,分别为机体升压系统的过度激活和抗高血压系统的活性降低,其中,多巴胺能系统作为抗高血压系统的一种,其功能的异常在高血压发生的作用研究领域已经得到广泛一致的认同。肾脏是人体主要的尿钠排泄器官,它通过对尿钠重吸收的有序调控作用,从而达到调节血压的目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肾脏各部分中,肾近曲小管(Renal proximaltubule, RPT)的作用更为重要,它负责肾脏全部尿钠排泄的65-70%的工作,同时该段也是合成多巴胺的重要部位之一,多巴胺通过其相应的多巴胺受体直接或间接参与肾脏利钠排尿的工作,尤其是当体内钠负荷过多时,多巴胺负责50%左右的尿钠排泄。多巴胺受体分为D1类受体(包括D1和D5)和D2类(包括D2、D3、D_4)受体。有报道指出,敲除小鼠的多巴胺D_4受体可显着升高实验动物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基础血浆和肾脏肾素浓度相同的基础上,相对于正常野生小鼠,D_4受体敲除小鼠的肾脏AT_1受体蛋白表达在显着增加。我们设想多巴胺D_4受体对AT_1受体可能存在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节作用的失衡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为验证上述设想,本课题拟采用大鼠(Wistar-Kyoto,正常血压)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肾脏RPT细胞为研究对象,分析D_4受体对AT_1受体表达及功能的影响,区分在正常和高血压状态下的改变,初步探讨多巴胺D_4受体和AT_1受体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第一部分肾脏近曲小管多巴胺D_4受体对AT_1受体的作用:1.确定多巴胺D_4受体和AT_1在RPT的共存情况。2.以WKY大鼠RPT细胞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浓度及处理时间的D_4受体激动剂PD168077对细胞AT_1受体蛋白表达的作用。3. D_4受体拮抗剂L745870检测分析D_4受体对RPT细胞AT_1受体蛋白作用的特异性。第二部分肾脏近曲小管多巴胺D_4受体调节AT_1受体的机制1.初步讨论多巴胺D_4受体对AT_1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途径,我们分别用PKC抑制剂19-31,Ca2+拮抗剂尼卡地平等验证信号途径。第叁部分高血压状态下多巴胺D_4受体对AT_1受体的蛋白表达和功能变化1.利用D_4受体激动剂PD168077分别作用于WKY和SHR的RPT细胞,区别在正常状态下和高血压状态下D_4受体调节AT_1受体作用差异。2.研究PD168077及Ang-Ⅱ对Na+-K+-ATP酶活性作用在WKY和SHR大鼠RPT细胞的区别。主要研究方法:1. WKY大鼠和SHR大鼠的RPT细胞培养。2.分别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多巴胺D_4受体调节AT_1受体作用和机制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确定多巴胺D_4受体和AT_1在RPT的共存情况4.用酶活性方法测定多巴胺D_4受体调节AT_1受体作用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1. D_4受体和AT_1受体在WKYRPT细胞共存。D_4受体可抑制WKY大鼠RPT细胞AT_1受体蛋白表达,该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并同时呈时间依耐性,D_4对AT_1受体抑制作用可被D_4阻断剂L745870所阻断,提示该抑制作用是通过D_4受体完成。2.结果提示尼卡地平(10-8mol/L)和PKC阻断剂存在的情况下,D_4受体对AT_1受体蛋白抑制作用被阻断提示该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钙通道-PKC途径。3. D_4受体可抑制WKY大鼠RPT细胞AT_1受体蛋白表达,但在SHR的RPT细胞中此作用受损,表现为AT_1受体蛋白表达上调;D_4受体对Ang-Ⅱ诱导的Na+-K+-ATP酶活性升高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却在SHRRPT细胞中受损。结论肾脏多巴胺D_4受体对RPT细胞AT_1受体表达及功能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经由钙离子-PKC通道途径完成,该作用受损机制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3-10-01)
贺立娟[5](2012)在《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MicroPET/CT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D2R)亲合力的影响,并从行为学、神经内分泌、免疫、单胺类神经递质等方面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证的作用机理,重点阐释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证的中枢作用机制,为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法)治疗肝郁证提供理论依据及客观可视性依据。方法:1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通过开野实验(Open-field test, OFT)将评分相近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10只,肝气郁结证模型组(模型组)10只,柴胡疏肝散组(治疗组)10只。运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建立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共3周,观察一般外部表征及体重;行为学变化;ELISA法测定血浆ACTH、CORT、IL-6和NF-α; HPLC法测定前额叶皮质、海马及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2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研究:通过OFT将评分相近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10只,肝气郁结证模型组(模型组)10只,自然恢复1周组(恢复组)10只,四君子汤组(四君组)10只,柴胡疏肝散低剂量组(低剂量组)10只,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高剂量组)10只。对照组:群养,5只/笼,不做任何刺激,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模型组:细钢丝网笼束缚结合孤养,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恢复组:细钢丝网笼束缚结合孤养,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周,第4周仅孤养,不做其它任何刺激;四君组:细钢丝网笼束缚结合孤养,四君子汤(0.36g/mL)灌胃,每日1次;低剂量组:细钢丝网笼束缚结合孤养,柴胡疏肝散煎剂(0.52g/mL)灌胃,每日1次;高剂量组:细钢丝网笼束缚结合孤养,柴胡疏肝散煎剂(1.04g/mL)灌胃,每日1次。自造模之日起开始灌胃,灌胃时间为21d。用18F-FDG MicroPET/CT观察各组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变化。3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多巴胺2型受体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初步研究:通过OFT将评分相近的15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5只,肝气郁结证模型组(模型组)5只,柴胡疏肝散治疗组(治疗组)5只。造模与给药同上。用11C-Raclopride MicroPET/CT观察各组大鼠脑D2R亲合力的改变。结果:1实验一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缓慢(P<0.05),而治疗组大鼠体重稳步增加(P<0.05)。(2)干预3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蔗糖水偏好程度明显下降(P<0.01);而治疗组大鼠蔗糖水偏好程度高于模型组(P<0.05)。(3)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粪便粒数增多,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格停留时间有上升趋势;而治疗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均高于模型组,粪便粒数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中央格停留时间有减少趋势。(4)模型组血浆ACTH、COR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血浆ACTH、CORT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异,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5)模型组血浆IL-6、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6)模型组前额叶皮质中5-HT、5-HIAA与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呈减低趋势,N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呈增加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模型组海马中5-HT、5-HIAA与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NE与对照组相比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5-HT、5-HIAA与DA含量均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NE含量呈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8)模型组下丘脑中5-HT、5-HIAA与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NE与对照组相比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5-HT与DA含量均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5-HIAA含量呈增加趋势,NE含量呈减少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二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如下:延髓、左侧延髓、左侧小脑、右侧延髓,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如下:左侧纹状体、右侧前额叶皮质、右侧S1与右侧S2(P<0.01)、听觉皮质、胼胝体、扣带皮质、M1、M2、S1、S2、岛叶皮质、左侧胼胝体、左侧M1、左侧M2、右侧丘脑、右侧海马、右侧胼胝体、右侧扣带皮质、右侧M1、右侧M2及右侧岛叶皮质(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如下:海马、前额叶皮质、M2、左侧纹状体、右侧听觉皮质、右侧海马、右侧前额叶皮质(P<0.01)、纹状体、中脑、下丘、听觉皮质、胼胝体、M1、左侧下丘、左侧海马、左侧胼胝体、左侧前额叶皮质、左侧M2、右侧纹状体、右侧丘脑、右侧胼胝体、右侧M1、右侧S1、右侧S2、右侧岛叶皮质(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如下:左侧延髓、左侧视觉皮质、左侧小脑(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如下:中脑、右侧前额叶皮质(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它ROI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如下:下丘、左侧下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如下:S2、左侧听觉皮质、左侧视觉皮质、左侧S1、左侧S2、左侧岛叶皮质(P<0.01)、S1、右侧视觉皮质(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上述脑区疗效较差。(5)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如下:延髓、右侧延髓,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脑区疗效较差;高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如下:S1、S2、左侧S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脑区疗效较差。3实验叁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D2R亲合力(DVR反映D2R亲合力)增高的脑区如下:下丘、左侧下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大鼠脑D2R亲合力减低的脑区为:纹状体,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D2R亲合力增高的脑区如下:纹状体,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鼠脑D2R亲合力减低的脑区如下:下丘、左侧中脑、左侧脑桥、左侧下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纹状体、下丘、左侧中脑、左侧脑桥、左侧下丘的D2R亲合力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侧重从行为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以及脑葡萄糖代谢、D2R亲合力角度验证评价肝郁证模型,认为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3周可建立肝郁证大鼠模型。2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具有治疗肝郁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调节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液的ACTH、CORT、IL-6和TNF-α及脑5-HT、5-HIAA. NE、DA有关,从而有效发挥抗肝郁作用。3肝郁证模型大鼠存在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异常,总体表现为其相关脑区多呈现葡萄糖代谢减低,并以右侧半球为主;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对模型大鼠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具有增高作用,而对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具有减低作用,提示柴胡疏肝散对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肝郁证的中枢作用机制之一同时获得了客观可视性依据。4肝郁证模型大鼠脑D2R亲合力增高的脑区有:下丘、左侧下丘,脑D2R亲合力减低的脑区为:纹状体;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可改善模型大鼠相关脑区D2R亲合力的异常改变,此双向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肝郁证的中枢作用机制之一,同时获得了客观可视性依据。5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组的脑葡萄糖代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总体而言,低剂量组的疗效显着优于高剂量组,提示中药量效关系复杂,有待深入研究。6 MicroPET/CT是证候及中药研究的有力工具,可以提供客观可视性依据,更是临床与基础研究之间进行快速成果转化的桥梁。(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5-01)
徐建飞[6](2011)在《帕金森病大鼠高频电刺激前后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变化的microPE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特别是中老年健康危害很大。运动迟缓、静止震颤、肌张力增高以及姿势步态异常为中晚期帕金森病典型临床表现,左旋多巴(L-dopamine, L-DOPA)为PD标准用药,但度过所谓药物的蜜月期之后,会出现药物诱发的症状波动以及相关药物副作用出现。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作为中晚期PD病人的治疗手段之一,被广泛地用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疾病。在治疗中晚期PD患者时,DBS作为目前治疗帕金森病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西方国家广为接受,有药物治疗及损毁手术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安全(对脑组织无永久损伤)、可塑性强(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刺激参数)、可逆转性(更好的干预措施出现后可以及时停用该治疗)。虽说帕金森病的STN-DBS台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具体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研究DBS的作用机制不但能完善该技术,使其更精确地应用于临床,而且能为这一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并可能扩大适应症。PD病人的大脑在形态学上通常缺乏特征性的表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这一现代医学影像学工具是通过观察人体代谢、受体表达等的变化,从分子核医学水平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小动物PET(small animal PET, microPET)在普通PET的基础上提高了分辨率,能检测更加微小的脑组织结构代谢情况。本研究利用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2-deoxyglucose,18F-FDG)和碳-[11C]甲基哌啶螺环酮(3-N-[11C]methylspiperone, 11C-NMSP) microPET分别检帕金森病大鼠模型STN-DBS前后动态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纹状体多巴胺2型受体(dopamine receptors type 2, DRD2)表达的变化,试图从功能代谢影像学角度来探讨DBS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向制备PD模型组的大鼠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compacta, SNc)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注射4μL6-OHDA(2μg/μL,含2%抗坏血酸)溶液。向假手术组SNc和VTA注射等量的含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两周后阿扑吗啡(apomorphine, APO)检测模型成功与否,选取成功PD模型大鼠(n=12),假手术组大鼠(n=10)分别行18F-FDG和11C-NMSP microPET扫描。扫描完成后在大鼠脑STN位置植入套管,两周后行STN-DBS治疗,刺激前(套管植入后)、刺激后叁天及刺激后两周时间所有大鼠行18F-FDG microPET扫描,刺激后五天行11C-NMSP microPET.为了更好的分析PET数据,我们同时对大鼠进行头颅MRI扫描,18F-FDG microPET和MRI图像用ASIPro VM软件进行融合。分别在两侧半球选择6个感兴趣区域:纹状体、海马、感觉运动皮质、丘脑、脑桥及小脑以观察刺激前后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从11C-NMSP microPET图像纹状体画出感兴趣区观察刺激前后大鼠纹状体DRD2表达的变化。同时将成功的PD大鼠做免疫组化以证实PD模型的成功,PET实验结束后做尼氏染色对电刺激点进行确定,对定位准确的纳入实验统计。结果:成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APO诱导下出现旋转反应,且大于7r/min,而假手术组大鼠则没有出现旋转反应。免疫组化显示成功模型组右侧黑质致密部的TH神经元显着减少,右侧纹状体DRD2表达显着升高,而损毁对侧无明显改变。尼氏染色证明电极刺激点在STN上。PD模型组损毁侧纹状体、海马及感觉运动皮质葡萄糖代谢率要低于健侧,而在丘脑、脑桥及小脑左右比较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PD模型组纹状体、感觉运动皮质、海马的葡萄糖代谢率显着降低。经STN电刺激后,PD大鼠海马、感觉运动皮质、丘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显着升高,小脑葡萄糖代谢率显着降低,这些作用维持到刺激后两周,但是海马和丘脑有明显下降趋势。PD模型组右侧纹状体的DRD2表达明显高于左侧,亦高于对照组同侧纹状体,电刺激前后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别。结论:1.18F-FDG和11C-NMSP microPET能有效评估PD模型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DRD2表达水平,可能成为早期诊断PD的分子影像学工具。2.单侧STN-DBS可能通过调节帕金森病大鼠海马、感觉运动皮质以及丘脑的葡萄糖代谢而发挥其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2-01)
吴艳艳[7](2010)在《慢性应激性抑郁大鼠胃运动变化中海马谷氨酸代谢1型受体和多巴胺D1受体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食欲不振、心情压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自我评价过低及体重下降、失眠、疲劳、无望感及自杀倾向等为主要表现。其广泛性、易复发性及自杀倾向严重影响着患者工作、学习和社会职能的发挥。在抑郁症复杂多源的发病机制中,应激(stress)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应激环境或者应激因子通常先于抑郁症状存在;抑郁症患者的应激因素明显多于一般人群。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的发病机制与精神、应激因素有着紧密相联的关系,病人的性格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明显高于正常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海马属于边缘前脑,是与学习、记忆和情绪行为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对情绪反应和胃肠活动都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应激易累及损伤的主要靶区;同时,海马富含各种神经递质的受体,是应激激素作用的靶区,也是具有可塑性和极易受损的脑区。目前有研究显示,在慢性应激时,海马谷氨酸(glutamate,Glu)水平长期显着高于基础值。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了学习、记忆、药物依赖成瘾及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在应激性脑损伤中,对于谷氨酸通过受体介导的神经毒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谷氨酸离子型受体上。随着20世纪80年代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的发现,mGluRs在应激性脑损伤的作用也日渐受到重视。应激过程中脑皮质内Glu含量的升高曲线与mGluR1表达合成增加趋势基本吻合,提示Glu可能通过其受体mGluR1产生的神经毒作用参与了应激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近年来在脑创伤的实验研究中,也开始有应用mGluR1的拮抗剂AIDA进行神经保护的研究,例如Meli等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大鼠海马区脑组织造成缺氧和缺糖的损伤研究,发现mGluR1的拮抗剂AIDA能缓解损伤导致的神经细胞数目下降,而激动剂能加重神经细胞损伤。多巴胺(dopamine,DA)是20世纪研究的最有成效的脑内神经递质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胃肠道神经递质。DA参与和影响脑及躯体的生理功能是广泛并且值得受到关注的,它参与调控运动功能并且参与情绪和认知能力,也可调节心血管和胃肠功能。有研究表明,DA在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患者DA功能减退,而增高DA的浓度的药物如酪氨酸、苯丙胺则能缓解抑郁症状。多巴胺的D1受体在多巴胺改善抑郁样行为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选择性D1受体激动剂在无助模型和强迫游泳实验中均表现出了抗抑郁的作用,而当用SCH23390阻断D1受体后阻断了丙咪嗪的治疗作用。这说明D1受体参与了丙咪嗪的抗抑郁作用。Ossowska等研究发现,长期应激处理后的大鼠边缘系统的D1受体密度显着增加,而通过长期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则可产生相反的作用。这又进一步证明了D1受体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研究显示,在皮质纹状体激活mGluI型受体而不是Ⅱ、Ⅲ型受体,减少多巴胺的释放是剂量依赖性的,而当阻断mGluI型受体后则没有这种效果。近期有实验研究表明,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直接提高了海马单胺类递质的水平:mGlul受体阻断剂AIDA增强了DA的水平。因此本实验提出mGlul受体拮抗剂能否起到抗抑郁样作用以及对胃活动有何影响,这些作用是否通过提高DA的水平来完成,而DA的这种作用是否通过D1受体来实现,换言之,谷氨酸通过mGlul受体引起抑郁的作用是否通过降低了DA的表达来实现,据此本实验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抑郁大鼠模型,海马微量给药,观测动物行为变化且记录胃运动,探讨mGluR1与抑郁症的关系及其对胃运动的影响,揭示mGluR1与多巴胺D1受体在应激性抑郁发生中对胃活动调节中的关系,证明mGluRl的作用是否通过多巴胺的D1受体来实现。实验结果如下:1.CUMS处理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体重增长率、糖水偏好率、敞箱实验的水平得分、垂直运动得分显着降低(P<0.01),游泳不动时间显着延长(P<0.05),同时大鼠平均胃内压和胃的收缩幅值也显着降低(P<0.01)。2.海马微量注射Glu与CUMS引起的动物行为表现一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体重增长率(P<0.01)、糖水偏好率(P<0.05)、敞箱实验的垂直运动得分显着降低(P<0.01),同时海马微量注射Glu可明显降低大鼠的胃内压(P<0.01)和胃收缩幅值(P<0.05)。3.海马微量注射mGlul受体阻断剂AIDA可消除应激所引起的体重增长率(P<0.01)、糖水偏好率(P<0.05)、水平运动(P<0.01)、垂直运动(P<0.05)得分的减少,游泳不动时间与CUMS组相比,极显着减少(P<0.01)。对大鼠进行21d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的同时,海马微量注射mGluRl受体的阻断剂AIDA可明显改善慢性应激引起的胃活动减弱作用,与CUMS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4.海马预先注射mGlul受体阻断剂AIDA,再注射Glu,大鼠的体重增长率、糖水偏爱率、水平得分都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着,垂直运动得分显着增加(P<0.01),游泳不动时间显着减少(P<0.01),海马微量注射AIDA+Glu组与Glu组相比较,胃内压和胃收缩幅值有所增强,但是差异不显着。5.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21d,海马微量注射AIDA的同时注射SCH-23390(D1受体阻断剂),与AIDA+CUMS相比,体重增长率(P<0.01)、糖水偏爱率(P<0.01)、水平得分(P<0.05)、垂直运动(P>0.05)降低,游泳不动时间显着增加(P<0.01)。胃内压减小而胃收缩幅值大于AIDA+CUMS组,但无显着性差异。从本实验结果可以得出,CUMS应激诱发抑郁,而抑郁既有行为学表现,又有胃肠活动的显着减弱,应激引起情绪变化是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海马是应激反应发生的主要神经核团,海马过量的Glu既具有产生抑郁的作用,又有抑制胃肠活动的作用,而这些作用都能被mGluR1受体阻断剂AIDA所减弱,不能完全消除,说明过量的Glu引起抑郁样行为表现部分是通过mGluR1受体实现的。当然,还有其他受体也参与了抑郁行为。在注射AIDA的同时给予SCH-23390,AIDA的抗抑郁作用有所削弱,而胃收缩反而有所加强。这表明慢性应激引起抑郁样行为变化和胃活动抑制的神经机制有所不同,过量Glu经mGluR1受体抑制DA释放可能是产生抑郁样行为的原因之一,而对胃活动的抑制似乎与DA及其D1受体关系不大。总之,情绪变化和胃运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也十分复杂,对于其具体的机制还需继续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黄桂安,王亚军,张细权,蒋小松,李娟[8](2009)在《家鸡多巴胺D3型受体克隆、剪切变体鉴定以及组织表达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多巴胺D3型受体(dopamine receptor 3,D3R)是多巴胺受体家族中一个重要成员,以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器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可作为多种神经类疾病治疗药物作用的靶位点而备受关注。根据在人和小鼠(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9-10-10)
段庆梓,王亚军,张细权,李娟[9](2009)在《家鸡多巴胺Ⅰ型受体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多巴胺Ⅰ型受体(D_1R)是动物重要中枢神经递质一多巴胺(DA)的结合受体之一,参与许多重要生理反应。多巴胺Ⅰ型受体具叁个亚型,分别命名为D_(1A)R、D_5R(D_(1B)R)和D_(1C)R,它们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具七次跨(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9-10-10)
邓昆,黄河飞,石伟彬,何多芬,曾春雨[10](2009)在《多巴胺D4受体对肾脏近曲小管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异常调控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多巴胺D4受体对肾脏近曲小管上皮(RPT)细胞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受体表达的异常调控在原发性高血压(EH)发生的作用。方法本实验以Wistar-Kyoto大鼠(WKY)的RPT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刺激D4受体后AT1受体的表达变化,并观察其作用机制及信号途径。结果D4受体激动剂PD168077(10~(-6) mol/L,(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6-11)
多巴胺型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多巴胺二型受体(DR2)阻断剂硫利达嗪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A2780增殖,凋亡及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卵巢癌细胞SKOV3,A2780按既定时间暴露于不同浓度硫利达嗪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DCFH-DA法染色检测ROS水平;“彗星实验”观察细胞核DNA损伤;免疫荧光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定位;Western blot检测DR2,cleaved caspase-3,Nrf2,p-Nrf2,NQO1,HO-1,HIF-1,VEGF,LC-3,P62,JNK,p-JNK,p38,p-p38,ERK,p-ERK,AKT,p-AKT等蛋白的表达。结果:硫利达嗪实验组DR2表达下调,同时人卵巢癌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并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p<0.05);实验组人卵巢癌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硫利达嗪实验组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抗氧化应激相关蛋白p-Nrf2及其下游相关蛋白如:NQO1,HO-1,HIF-1,VEGF等明显下调;实验组彗星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硫利达嗪诱导自噬发生,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明显上调,P62明显下调,且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用3-MA抑制自噬,实验组凋亡率增加(P<0.05);信号通路:P-AKT及P-P38表达下调,P-ERK表达上调。结论:多巴胺Ⅱ型受体(DR2)阻断剂硫利达嗪抑制人卵巢癌细胞增殖效应可能与DR2表达抑制相关。诱导ROS产生,抗氧化应激系统失衡及DNA损伤可能是硫利达嗪诱导人卵巢癌细胞凋亡发生的潜在机制。硫利达嗪也可能通过ERK/AKT信号通路诱导自噬发生,抑制自噬后,细胞凋亡增强,表明自噬在硫利达嗪发挥细胞毒性作用过程中可能起到保护作用。DR2可能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靶点,DR2阻断剂硫利达嗪则可能成为为卵巢癌治疗的潜在药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巴胺型受体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刚,张丹昱,刘晓莉,乔德才.多巴胺D2型受体可能参与运动对帕金森病小鼠皮层-纹状体突触传递及自主活动的调节[J].生理学报.2019
[2].雍敏.多巴胺Ⅱ型受体阻断剂硫利达嗪杀伤人卵巢癌细胞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
[3].李朝曦,淦超,雷琢玮,陈娟,徐钰.垂体泌乳素腺瘤雌激素α受体与多巴胺2型受体L亚型表达及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
[4].邓昆.肾脏近曲小管多巴胺D_4受体对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异常调节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D].第叁军医大学.2013
[5].贺立娟.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6].徐建飞.帕金森病大鼠高频电刺激前后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变化的microPET研究[D].浙江大学.2011
[7].吴艳艳.慢性应激性抑郁大鼠胃运动变化中海马谷氨酸代谢1型受体和多巴胺D1受体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0
[8].黄桂安,王亚军,张细权,蒋小松,李娟.家鸡多巴胺D3型受体克隆、剪切变体鉴定以及组织表达图谱分析[C].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
[9].段庆梓,王亚军,张细权,李娟.家鸡多巴胺Ⅰ型受体的克隆与序列分析[C].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
[10].邓昆,黄河飞,石伟彬,何多芬,曾春雨.多巴胺D4受体对肾脏近曲小管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异常调控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C].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