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菌株筛选论文-刘洋

变异菌株筛选论文-刘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异菌株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针假单胞菌,表型变异菌株,吩嗪,铁载体

变异菌株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18)在《高产吩嗪化合物绿针假单胞菌HT66的异常表型变异株研究及2-羟基—吩嗪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方法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绿针假单胞菌是一类具有生物多样性并且对各种生态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植物促生菌,是公认的生态友好的生防菌株。它含有吩嗪合成基因簇及其修饰基因,能生成多种吩嗪衍生物,还能合成多种其他次级代谢产物(如铁载体),以此拮抗植物病原菌,使自身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并能增强对植物根际的定殖能力。吩嗪化合物作为一类广谱的生物农药,其高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筛选吩嗪化合物的高产菌株和维护高产菌株遗传与生产的稳定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先以高产吩嗪-1-甲酰胺(PCN)的绿针假单胞菌HT66和在其发酵环境高频率出现的不产PCN但自发荧光的异常表型变异菌株HT66-FLUO为研究对象,探究高产菌株变异的原因,有利于确保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与吩嗪化合物的持续高产。我们利用RNA-sequencing技术对HT66和HT66-FLUO生长对数期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HT66为对照,鉴定了HT66-FLUO中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根据基因功能进行分类,揭示了哪些基因的表达差异导致HT66-FLUO完全不产PCN并且伴有很强的绿色荧光现象。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基因工程等手段进一步揭示了该菌株发生表型变异现象的原因。然后以本实验室能够合成吩嗪-1-羧酸(PCA)、2-羟基-吩嗪-1-羧酸(2-OH-PCA)、2-羟基-吩嗪(2-OH-PHZ)的绿针假单胞菌GP72以及衍生菌株为对象,确定了phz基因簇非编码区启动子位置以及影响2-OH-PHZ产量的限速酶等,为后期高产菌株的基因工程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初步建立了一种高通量筛选2-OH-PHZ高产菌株的方法,为提高2-OH-PHZ的关键合成酶的转化效率提供新的途径。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于RNA-sequencing技术比较分析HT66与其自发表型变异菌株HT66-FLUO在生长对数期基因表达的差异。相较于HT66,HT66-FLUO菌株中共有1418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占总开放阅读框(ORFs)的22%。其中直接参与PCN合成和直接调控吩嗪操纵子转录的群集感应系统phzI/phzR的基因表达大幅度下调,这与HT66-FLUO发酵液中完全检测不到PCN相一致。同时参与合成两种铁载体(pyoverdine和achromobactin)的相关基因显着上调。通过基因敲除和回补,证明了HT66-FLUO的超荧光现象是pyoverdine产量增多导致的。第二、由于异常表型变异菌株HT66-FLUO能够在传代培养中稳定遗传,无回复出发株的现象,利用Whole-genome sequencing技术对HT66-FLUO的基因组重新测序和分析。参考已知序列,我们在HT66-FLUO与HT66的基因组之间没有发现差异。根据表型变异菌株的菌落特征,构建了HT66-FLUO的gacA和gacS过表达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PCN产量测定,发现过表达gacS能够使HT66-FLUO的细胞表型回复到出发株(如荧光现象消失),同时再次获得PCN合成能力。过表达gacA则没有这种效果。以HT66和HT66-FLUO的基因组为模板,将gacA和gacS基因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通过PCR测序,验证Gac系统在DNA水平无差异。我们大胆推测HT66-FLUO的gacS基因可能发生了DNA水平的修饰(如甲基化等)或者翻译后修饰导致GacS蛋白激酶失活,进而影响Gac/Rsm系统对下游基因表达(如PCN合成或铁载体的分泌)的调控作用。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测定以及RT-PCR检测rsmX、rsmY和rsmZ在HT66和HT66-FLUO两菌株中转录水平的表达差异,发现叁种sRNAs在HT66-FLUO中表达均下调,以rsmX下调最为明显。进一步证明了gacA/S基因表达并无明显差别,但由于GacS蛋白失活无法激活下游叁种sRNAs的表达,进而影响对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调控。在HT66-FLUO中分别转入rsmX、rsmY和rsmZ的过表达质粒,通过KB固态平板的单菌落形态观察,发现叁种sRNAs过表达都能使表型变异菌株向出发株靠拢,但程度不同。检测这叁种过表达菌株的PCN产量,结果同样显示,过表达rsmX/Y/Z都能够使HT66-FLUO重新获得合成PCN的能力,其中过表达rsmX的效果更为明显。第叁、通过5'RACE对绿针假单胞菌GP72的phz基因簇和phzR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进行精确定位,其中phz基因簇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phzA基因上游112 bp,phzR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其下游29 bp。构建lacZ重组质粒,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进一步验证了5'RACE结果分析的正确性。对phz基因簇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不同长度的非编码区进行分段处理,探究是否存在影响其转录水平的抑制区域,结果表明,在这段区域不存在明显影响下游基因表达的抑制区域。同时构建参与合成2-OH-PHZ的各个基因的过表达质粒,初步确认了PhzE和PhzO为影响2-OHPHZ产量的限速酶。第四、通过发酵2-OH-PHZ高产菌株ND3,分离得到2-OH-PHZ纯品。用酶标仪分别对100 mg/L PCA的甲醇溶液和100 mg/L 2-OH-PHZ的甲醇溶液以及相应的KB发酵液进行全波长扫描,分析光吸收图谱,发现2-OH-PHZ在430 nm的吸收波长与PCA有较大吸收差异。故选用430 nm作为2-OH-PHZ高产菌株高通量筛选的检测波长。利用GeneMorph II random mutagenesis kit试剂盒,构建phzO基因易错PCR文库。同时引进TIANprep Rapid N96 Plasmid Kit以及96孔PCR排管,实现大批量的提取和转化重组质粒。舍弃那些不产砖红色2-OH-PHZ而呈乳白色突变菌株(约占整体的30%),达到初筛的目的。随后将初筛后的菌株转移到24深孔板培养,稀释后的发酵液以野生phzO为对照,测其在430 nm的光吸收值。从而构建了一种高通量筛选高产2-OH-PHZ菌株的方法,为2-OH-PHZ的高产策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一方面揭示了绿针假单胞菌HT66的基因组无差异却产生异常表型变化的现象,并分析了产生表型差异的原因。通过对高产PCN菌株表型变异菌株的深入研究,为维护吩嗪化合物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绿针假单胞菌GP72的吩嗪合成基因簇的转录起始位点进行精确定位、确认合成2-OH-PHZ的限速酶,建立2-OH-PHZ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对高产吩嗪菌株的筛选与改造提供了研究策略。(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白晓南[2](2017)在《变异黄芪内生真菌的诱变及SW合成突变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疯草(Locoweed)是含有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的豆科棘豆属和黄苗属有毒植物的统称,动物过量采食后表现出共济失调、跛行、瘫痪等临床症状。疯草内存在波状芽管蠕孢菌(Undifilumspp),该真菌与疯草中的毒性成分SW密切相关。研究该内生真菌中SW合成的路径,可以为调控疯草脱毒奠定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疯草内生真菌合成SW的具体途径仍不确定,SW的提取率也较低,通过诱变手段可以有效调控SW的产率,为SW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本试验主要对变异黄芪种子中的产SW内生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使用该内生真菌制备原生质体,并进行转化及再生,对该内生真菌进行诱导选育,为进一步阐明SW的合成机理及突变菌株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1、从变异黄芪种子中共分离到3株能够产生SW的内生真菌,经过ITS、GPD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波状芽管蠕孢菌的亲缘关系最近,根据形态结构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将NM-UA001、NM-UA002、NM-UA003 3株菌鉴定为U.oxytropis。2、选取液体培养15d的NM-UA003菌丝,充分研磨后,使用0.6mol/L MgSO4作为缓冲液,酶解体系为纤维素酶+溶壁酶+蜗牛酶,3种酶组份的比例为1:1:1.2,室温下90 r/min振荡酶解2 h,U.oxytropis原生质体的生成量最大,达到8×107~1.2×108个/mL。采用真菌表达载体pAN7、pDL2、pFL2对疯草内生真菌原生质体进行体外转化,转化后可以在再生培养基上生长。3、分别选用UV和EMS、NTG诱变剂对内生真菌进行诱变,随机挑取79株诱变处理的菌株进行富集培养。各菌株SW合成效率分析结果表明,UV诱变处理,共获得6株SW产率发生显着变化的突变株(P<0.05);使用EMS诱变处理时,共获得12株SW产率显着变化的突变株(P<0.05);使用NTG诱变处理时,共获得8株SW产率发生显着变化的突变株(P<0.05)。(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5-01)

张超蕾[3](2016)在《复合诱变筛选圆红冬孢酵母表型变异菌株生产油脂和类胡萝卜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能源供应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严重及气候变化异常,利用可再生资源发展能源产品和环境友好材料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发展生物能源等新能源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微生物油脂是生物柴油的潜在原料,具有生产周期短、可连续运行等优点,是生物柴油重要的发展方向。本实验以圆红冬孢酵母单倍体作为出发菌株生产油脂和类胡萝卜素。通过等离子体诱变与亚硝基胍诱变筛选特殊表型的菌株,来研究油脂的合成与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关系。复合诱变后,获得了5株表型变异的菌株,并命名为XP-1、XR-2、XO-3、XY-4与XW-5。对其油脂与类胡萝卜素进行提取。所筛选出的菌株中,XR-2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油脂的含量降低,其余表型变异菌株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下降,油脂无明显提高。结果说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降低对油脂的合成无明显影响。而油脂含量的下降可以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由于XR-2生物量过低,因此对XR-2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测量其油脂与类胡萝卜素的变化。在限氮培养基中加入氨基酸溶液、维生素溶液或是两者的混合物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实验表明维生素中的对氨基苯甲酸可以使菌体的生物量与油脂含量有明显提高,生物量达到7.3 g/L、油脂含量可达37%(g/g),比没有添加任何物质的XR-2提高了1.6倍。氨基酸中的色氨酸可以促使生物量的提高,同时XR-2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下降。对5株菌株进行SNP测序,从测序结果可已得出,XP-1、XO-3、XY-4表型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上的关键基因发生变化。其中XO-3、XY-4是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CRT1突变,XP-1是八氢番茄红素合酶PSY1发生变化,XR-2是脂肪酸合酶FAS2发生变化,XW-5是乙酰辅酶A合酶ACS1发生突变。(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何小慧[4](2014)在《杏鲍菇原生质体再生变异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采自福建省福清市火麒麟食用菌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杏鲍菇子实体为材料,自行分离出菌丝体作为出发菌株,通过杏鲍菇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得到发生无性突变的菌株。通过单一变量,如酶系的组成、溶壁酶浓度、pH、酶解时间、温度、渗透压稳定剂的浓度以及菌龄对杏鲍菇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进优化试验。得到结果为:温度28℃下PDA平板倒置培养菌丝5d,用0.6mol/L的甘露醇作稳压剂,2.0%浓度(V/M)的单一溶壁酶,调节至pH5.5,设置摇床温度30℃、转速50r/min的条件下酶解菌丝2.5h。通过显微镜下多次计数,计算后得到原生质体浓度为6.10×106个/mL。由于原生质体再生是本试验获得变异菌株的关键,所以本试验对杏鲍菇原生质体再生条件进行优化,分别从再生培养基渗透压稳压剂的种类、再生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和再生培养的温度叁方面进行摸索试验,得到的结果为:最适再生渗透压稳定剂为0.6mol/L蔗糖,最适再生培养基为麦芽糖综合-蔗糖高渗培养基(其成分为麦芽糖10g,可溶性淀粉10g,葡萄糖4g,酵母浸粉4g,磷酸二氢钾1g,七水合硫酸镁1g,维生素B11g和0.6mol蔗糖,1000ml去离子水,调至pH5.5),原生质体再生培养温度28℃。初步筛选原生质体再生得到的无性变异菌株,最后选出8株分别编号为R’1-R’8,将这8株菌和原始菌株一起进行拮抗试验、菌丝体日平均生长值测量和抗绿色木霉、青霉以及黑曲霉的试验验。得到结果为:R’1、R’2和R’8均为气生菌丝旺盛菌株;R’5和R’7经过多次传代后,菌落形态相似,和R’6的菌落形态都是中间凸起边缘不规则;R’3、R’4和亲本都能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在PDA平板上形成子实体;所有9株菌对绿色木霉均无抵抗能力,对青霉都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曲霉的抵抗力因菌株不同而异。(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汤倩倩[5](2012)在《杏鲍菇单核菌丝诱变杂交及优良变异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杏鲍菇是我国重要珍惜食用菌之一,具有很高的食、药用价值,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产品种,而杏鲍菇液体菌种栽培模式的推广,进一步推动了杏鲍菇工厂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本试验以杏t为出发菌株,研究了其作为液体菌种的应用,并对其单核菌丝进行诱变杂交,鉴定筛选出适宜作为液体菌种且具有优良性状的子代菌株。1.对杏鲍菇的叁种液体培养基配方进行筛选,确定了黄豆粉2%、麦麸2%、葡萄糖1%、酵母膏0.5%、KH2PO4 0.1%、MgSO4 0.1%、VB1 0.002%作为杏t液体菌种的培养基配方,接入菌种后,振荡培养7 d,即可作为液体菌种,且4℃条件下可保藏6 d。将液体菌种栽培方式与固体栽培方式相比较,整个生产周期缩短为51 d,且对出菇情况并无较大影响。2.本试验用紫外线照射杏t单核菌丝,设置10 s、30 s、1 min、1.5 min、2 min、3 min六个不同时间处理,然后对诱变菌丝进行单孢杂交,共获得103个具有锁状联合且长势较好的杂交菌株。3.通过拮抗试验,得到76个杂交菌株与亲本菌丝有明显拮抗线。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方法,对亲本与76个子代新菌株一同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具有“杂种新酶带”和“互补型酶带”的子代菌株共有16个。4.对16个子代新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抗绿霉能力和经济性状等与亲本杏t进行了比较分析,母种阶段,子代菌株Z26和Z6长速快于亲本,Z26最快,达4.82 mm/d;液体深层培养阶段,Z56的菌球湿重最大为7.05 g,直径小于亲本,为0.79 mm,Z26的菌球数量最多,达127个/mL;子实体阶段,子代菌株Z13、Z22、Z26、Z46的抗绿霉能力最强,Z42与Z59子实体平均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分别高出亲本2.8%、3.6%。5.最后筛选出具有一定优势的4个新菌株,作为以后育种研究的优质亲本材料或进一步扩大试验栽培以推广应用。Z26的菌丝生长速度快且长势良好,抗绿霉能力强;Z42、Z59在产量方面表现出强杂种优势;Z56较适宜作液体菌种。(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2)

于兰芳[6](2008)在《紫外线诱变猴头菌菌丝及变异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种珍贵的药膳两用菌,对外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反应敏感,很容易发生珊瑚型、光秃无刺型、色泽异常型等畸形。严重影响猴头菌商品的经济价值,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已广泛开展猴头菌的栽培和活性成分的研究,但育种方面的研究较少。诱变育种是人为利用某些理化因子强制食用菌遗传基因发生突变的方法。其中,用紫外线对菌丝辐照诱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对人体损害作用易于防止、效果显着等优点。本试验对猴头菌菌丝不同时间紫外线辐照处理,以出发菌株和7个变异菌株为试验材料,进行一系列的筛选试验,旨在获得适合我国北方栽培的优良猴头菌新菌株。1.本试验用紫外线辐照细刺猴头菌菌丝,设置0.25min、0.5min、1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50min十个不同时间处理,选择诱变处理后发生明显变化的菌株。2.通过拮抗试验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方法,对供试菌株鉴定,得到7个变异菌株。3.通过比较变异菌株和出发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菌株生长周期差异情况,总体分析情况来看,菌株H-3、H-4、H-6、H-7为优良变异菌株,通过对不同菌株栽培种与母种菌丝生长速度相关性分析可得,两者相关性极显着,且不同菌株平均生物学效率与栽培种生长速度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通过不同菌株生长周期的差异性比较,H-2、H-3、H-5、H-7四个菌株菇峰期较早,为早熟菌株;菇峰期与生物学效率呈负相关,相关性达极显着。4.对供试菌株进行的耐高温初筛、复筛试验及不同温度下的产量比较试验,筛选出H-1、H-6、H-7叁个菌株为耐高温变异菌株。5.通过对供试菌株的抗绿霉情况、子实体经济性状和营养药用成分进行了比较,筛选出变异菌株H-1、H-6和H-7对绿霉的抗性较强,菌株H-6最强;菌株H-5、H-6、H-7经济性状较好,菌株H-6、H-7营养价值较高。菌株H-5的药用价值较高。6.变异菌株和出发菌株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进行显着性测验,菌株H-3、H-5、H-6和H-7的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出发菌株,其中菌株H-5的产量最高,其生物学效率比出发菌株高8.45%,说明这几个菌株在产量方面有较强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10)

李渤,王乃利,姚新生,胡江春,王书锦[7](2002)在《海洋微生物中具有引起稻瘟霉孢子形态变异活性的菌株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海洋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化合物以用于新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制开发。方法以稻瘟霉孢子形态变异为指标的生物活性物质筛选模型 ,对 2 0 0株海洋微生物资源菌株进行了反复筛选。结果得到了 6株在其发酵液中能够产生较强生物活性物质的菌株 ,即海豚葡萄球菌 (Staphylococusdelphini)、拟青霉 (Paecilomycessp )、土曲霉 (Aspergillusterreus)、青霉 (Penicilliumsp .)、中华拟青霉 (Sinopaecilomyces)、海洋芽孢杆菌 (Bacillusmarinus) ;并且对这 6株菌株的生长发育稳定性 ,遗传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发现其中的 4株菌株 ,即拟青霉 (Paecilomycessp )、青霉 (Penicilliumsp )、中华拟青霉 (Sinopae cilomyces)、海洋芽孢杆菌 (Bacillusmarinus)的各项稳定性良好。 结论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物质的追踪分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变异菌株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疯草(Locoweed)是含有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的豆科棘豆属和黄苗属有毒植物的统称,动物过量采食后表现出共济失调、跛行、瘫痪等临床症状。疯草内存在波状芽管蠕孢菌(Undifilumspp),该真菌与疯草中的毒性成分SW密切相关。研究该内生真菌中SW合成的路径,可以为调控疯草脱毒奠定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疯草内生真菌合成SW的具体途径仍不确定,SW的提取率也较低,通过诱变手段可以有效调控SW的产率,为SW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本试验主要对变异黄芪种子中的产SW内生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使用该内生真菌制备原生质体,并进行转化及再生,对该内生真菌进行诱导选育,为进一步阐明SW的合成机理及突变菌株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1、从变异黄芪种子中共分离到3株能够产生SW的内生真菌,经过ITS、GPD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波状芽管蠕孢菌的亲缘关系最近,根据形态结构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将NM-UA001、NM-UA002、NM-UA003 3株菌鉴定为U.oxytropis。2、选取液体培养15d的NM-UA003菌丝,充分研磨后,使用0.6mol/L MgSO4作为缓冲液,酶解体系为纤维素酶+溶壁酶+蜗牛酶,3种酶组份的比例为1:1:1.2,室温下90 r/min振荡酶解2 h,U.oxytropis原生质体的生成量最大,达到8×107~1.2×108个/mL。采用真菌表达载体pAN7、pDL2、pFL2对疯草内生真菌原生质体进行体外转化,转化后可以在再生培养基上生长。3、分别选用UV和EMS、NTG诱变剂对内生真菌进行诱变,随机挑取79株诱变处理的菌株进行富集培养。各菌株SW合成效率分析结果表明,UV诱变处理,共获得6株SW产率发生显着变化的突变株(P<0.05);使用EMS诱变处理时,共获得12株SW产率显着变化的突变株(P<0.05);使用NTG诱变处理时,共获得8株SW产率发生显着变化的突变株(P<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异菌株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洋.高产吩嗪化合物绿针假单胞菌HT66的异常表型变异株研究及2-羟基—吩嗪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方法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8

[2].白晓南.变异黄芪内生真菌的诱变及SW合成突变菌株的筛选[D].宁夏大学.2017

[3].张超蕾.复合诱变筛选圆红冬孢酵母表型变异菌株生产油脂和类胡萝卜素[D].大连工业大学.2016

[4].何小慧.杏鲍菇原生质体再生变异菌株的筛选[D].福建师范大学.2014

[5].汤倩倩.杏鲍菇单核菌丝诱变杂交及优良变异菌株的筛选[D].河北农业大学.2012

[6].于兰芳.紫外线诱变猴头菌菌丝及变异菌株的筛选[D].河北农业大学.2008

[7].李渤,王乃利,姚新生,胡江春,王书锦.海洋微生物中具有引起稻瘟霉孢子形态变异活性的菌株筛选[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

标签:;  ;  ;  ;  

变异菌株筛选论文-刘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