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吸式气化炉论文-傅玉栋,徐有宁,陈俊峰

下吸式气化炉论文-傅玉栋,徐有宁,陈俊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吸式气化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质,下吸式气化炉,ER,S,B

下吸式气化炉论文文献综述

傅玉栋,徐有宁,陈俊峰[1](2019)在《以空气-水蒸汽为气化剂下吸式生物质气化炉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下吸式生物质气化炉主要部件对气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且设计了1台生物质气化炉。以空气-水蒸汽为气化剂,松木颗粒为原料,对该气化炉进行试验。在仅以空气为气化剂时,确定了最佳空气当量比(ER)为0.263,还原区反应温度达到671℃,燃气热值达到峰值1 569 kcal/Nm3。在ER保持0.263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水蒸汽与燃料质量比(S/B),在反应温度高于600℃时,燃气中CO含量逐渐减少,H2含量逐渐增加。当该气化炉以空气-水蒸汽为气化剂,ER为0.263,S/B为0.078时,燃气热值达到最大值1 627 kcal/Nm3。(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雷鸣,海景,卢加伟,任明忠,张素坤[2](2017)在《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处理生活垃圾时二恶英的形成与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处理生活垃圾过程产物中二恶英的分布特征,系统研究了垃圾气化过程中二恶英的形成和迁移机制.结果表明:气化炉出口烟气经湿法洗涤和电捕焦油器净化后,其中的二恶英含量为0.48 ng I-TEQ/Nm3,洗涤水和焦油中的二恶英含量较高,分别为8259.50 ng I-TEQ/L和5941.84ng I-TEQ/kg;垃圾气化过程中二恶英的总排放因子为165.86μg I-TEQ/t-垃圾,其中96.06%通过炉渣排放,3.58%存在于焦油中,仅0.35%随烟气排放,因此炉渣是二恶英的主要排放源,这与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排放不同.二恶英的同系物分布特征表明,炉渣、洗涤水、焦油、烟气中的二恶英主要在气化炉内合成,而不是在烟气净化过程中.运用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处理生活垃圾过程中,控制炉内二恶英的产生是减少二恶英类物质排放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赖凯[3](2017)在《基于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的生物质能冷热电叁联供系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应对当今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生物质的冷热电叁联供系统不仅以生物质能这种绿色能源作为系统的一次能源,而且运用联供技术提高系统的综合能效,充分结合了两大技术手段的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该系统涉及多个重要子系统,因此本文将对各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讨论后再对整个系统的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利用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进行气化实验,研究了生物质种类、当量比ER对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木压块中碳氢元素含量更高,其点火时间更长但是升温速度更快,合成气中一氧化碳、甲烷含量要高于木片,氢气含量则低于木片,但是反应温度和合成气热值更高。当量比ER对气化反应的影响较大,发现当ER=0.22时热值达到最大值为1453kcal/m~3;产气率从1.5m~3/kg-b增加到2.03m~3/kg-b,增幅达到33%;气化效率从51.40%增加到65.50%,略低于模拟值,但总体气化效率还是较高,而碳转化率一直高于96%。其次,建立了热力学平衡模型对生物质气化反应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当量比ER对气化反应影响最大,随着ER的增加,反应温度逐渐上升,而合成气热值先增后减,当ER=0.24热值达到最大值1605kcal/m3。产气率跟ER呈明显正相关,气化效率与合成气热值、产气率均呈正相关,所以气化效率也存在最大值,当ER=0.30气化效率达到最大值为76.76%;含湿量M对气化反应影响较小,但当M过大时,会导致气化温度过低,此时对气化反应起抑制作用;通过加入污泥来改变生物质物料的组分,模拟发现污泥的加入会导致生物质物料中的碳氢元素下降,气化反应明显恶化,合成气热值、产气率和气化效率都大幅下滑,可以看出生物质组分对气化反应影响较大。然后,利用AVL-Boost软件对生物质气内燃机进行仿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生物质气内燃机的缸内最大压力为3.281MPa、燃烧最高温度为1780K均要低于天然气内燃机,导致其动力性能也较差;由于燃用的燃料不同,因此本文将BSFC转化为输出单位功时所需要的金额—C~*,结果表明虽然生物质气内燃机所需燃料的流量更大,但由于其制备成本更低,其C~*介于0.346-0.360元/kW·h,而天然气的C~*介于1.439-1.461元/kW·h,所以生物质气内燃机经济性更好;生物质气内燃机的尾气中NOx浓度极低不到100ppm,但是CO与碳氢化合物的浓度要比天然气的更高。实验结果显示,内燃机发电机的最大输出电功率为12kW,无法实现满负荷运行。并且生物质气内燃机的发电效率在各工况下也要低于天然气,最大电功率为27%,同时由于耗散功更大,导致其缸套水余热量较天然气也更大,而排烟温度则更低。最后,建立了一种新型基于生物质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对该系统的全工况特性进行研究,其一次能源利用率和火用效率均要低于传统CCHP系统,最大一次能源利用率、火用效率分别为52.1%、18.6%;生物质型CCHP全工况下运行费用都要低于传统型CCHP,最大运行费用节约率能达到58.0%;生物质型CCHP具有非常明显的二氧化碳减排性能,全工况下运行,均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随着负荷增加而增加,最大能达到50.5%。(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锐刚,李晓杨[4](2016)在《户用上吸式生物质气化炉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现有生物质燃料及生物质气化炉状况的了解,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设计出户用上吸式生物质气化炉。对户用上吸式生物质气化炉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6年09期)

薛爱军,潘继红,田茂诚,张冠敏,冷学礼[5](2016)在《层式下吸式气化炉中生物质热解的热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和化学反应平衡为层式下吸式气化炉有焰热解区建立了热动力学平衡模型,把灰分作为出口成分进行了考虑,并通过牛顿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现有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很好的吻合,与其他研究者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利用该模型对有焰热解区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ER、原料的含水量、散热损失对有焰热解区出口的气体温度和成分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空气预热温度和灰分含量对出口气体温度有一定的影响,而对气体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当ER较高而生物质含水量较低时,气化炉内发生结渣的可能性增加;在ER<0.392时,提高空气的预热温度,对整个气化炉的气化是有利的;热损失超过14%,ER<0.32时,可能出现生物质无法完全热解的情况;对于典型的玉米秸秆气化,有焰热解区出口气体成分中,对还原区反应有重要影响的H_2O范围在20%~25%之间,CO_2范围在10%~15%之间。本模型的预测结果还为还原区的模型提供了初始参数。(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6年02期)

王鹏飞,夏训峰,王晓伟,王随林,席北斗[6](2016)在《上吸式固定床生活垃圾气化炉气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某地区上吸式固定床生活垃圾气化炉(简称气化炉)为对象,分析垃圾在不同气化段温度(T)、空气当量比(ER)和料层高径比(H/D)条件下气化气成分和气化效率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垃圾气化产气特性,并设计正交试验分析气化炉最高气化效率的条件。结果表明:升高气化段温度可提高垃圾气化效率,但有一定局限;ER>0.36后,风量超过气化炉自平衡能力,气化效率会迅速下降;H/D在3.0时气化效果最好。对于处理量为50t/d的气化炉(Φ3.0m×16.0m),在T为750℃、ER为0.36、H/D为3.0时,气化效率最高(79.3%);各影响因素中,ER的影响最大,T影响次之,H/D影响最小。气化气含焦油量为9.2~22.5g/m3,碳转化率为74.5%~85.9%。(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6年04期)

薛爱军,潘继红,田茂诚,张冠敏[7](2016)在《下吸式生物质气化炉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下吸式生物质气化炉的数学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化炉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和物理现象,进而对气化炉的设计和操作进行优化、对新工艺的开发进行指导。对几种基本的下吸式气化炉数值模拟方法(如热动力学平衡法、化学动力学方法、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法、ASPEN Plus法)和多分区模拟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比较,并进一步总结了"结合单颗粒模型的多分区数值模拟"方法,提出结合单颗粒模型的多分区模拟法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生物质化学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薛爱军,潘继红,田茂诚,张冠敏,冷学礼[8](2016)在《层式下吸式气化炉中单颗粒生物质的热解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层式下吸式气化炉中有焰热解区单个生物质颗粒的热解模型,耦合了传热方程和热解化学动力学方程,并利用叁对角矩阵算法(TDMA)和四阶龙格库塔法进行了求解;分别针对普通无氧热解环境和层式下吸式气化炉中的有焰热解环境,运用文献中的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2种环境下颗粒内部不同位置的温度和热解速率;利用该模型对有焰热解区的生物质颗粒的热解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层式下吸式气化炉有焰热解环境的传热参数为:对流换热系数(hs)为80.4 W/(m2·K)、炭的发射率(ε)为0.792。有焰热解过程中,颗粒内部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外部相反;颗粒的平均热解时间比普通无氧热解环境下缩短了16.52%;颗粒的升温速率为182.5 K/min,属于快速热解;随着有焰热解区火焰温度的升高,完全热解所需要的时间逐渐缩短,炭产量从16.92%逐渐降低到13.97%;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加,热解时间逐渐增大,炭产量增加;有焰热解区的高度在6.59~44.1 mm范围内,相当于1.1~2.2个颗粒直径。(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6年01期)

李瑞容,朱德文,张连发,陈永生[9](2015)在《生物质下吸式气化炉热解气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物质下吸式气化炉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稻秸秆颗粒为原料,通过试验研究分析气化炉内温度分布变化,氧化区温度对产物燃气组分、燃气热值、产气量和产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区温度由500℃上升到800℃,H_2含量上升了12.23%,CH_4含量上升了98%,可燃气体总含量由15%上升至34%。燃气热值随温度升高呈线性规律升高,800℃时气体热值达到最大值6.76 MJ/Nm~3之后略有下降,热值的高低主要受CH_4含量高低的影响。气化炉工作稳定后,气化效率为71.64%-76.64%,对生物质颗粒这种密度大、热值高的燃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气化性能较为理想。(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杜海江,郭常青,徐冰嬿,李宗楠,刘光华[10](2015)在《改进型固定床上吸式气化炉及其在蒸汽锅炉中的代油燃烧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蒸汽锅炉进行生物质能源改造中,生物质气化燃气代替煤、油具有成本、环保、政策方面的优势,但必须解决焦油的二次污染问题。本文提出以改进型即中部出气固定床上吸式气化炉生产生物质可燃气,及焦油成分随燃气直接在锅炉炉膛燃烧的技术路线,并以2 T/h蒸汽锅炉为例对气化炉的主要结构参数进行设计计算。采用基于锅炉输出蒸汽压力的气化炉鼓风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最后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实测数据的热能计算证明生物质气化燃气在蒸汽锅炉中代替煤、油燃烧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5年03期)

下吸式气化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处理生活垃圾过程产物中二恶英的分布特征,系统研究了垃圾气化过程中二恶英的形成和迁移机制.结果表明:气化炉出口烟气经湿法洗涤和电捕焦油器净化后,其中的二恶英含量为0.48 ng I-TEQ/Nm3,洗涤水和焦油中的二恶英含量较高,分别为8259.50 ng I-TEQ/L和5941.84ng I-TEQ/kg;垃圾气化过程中二恶英的总排放因子为165.86μg I-TEQ/t-垃圾,其中96.06%通过炉渣排放,3.58%存在于焦油中,仅0.35%随烟气排放,因此炉渣是二恶英的主要排放源,这与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排放不同.二恶英的同系物分布特征表明,炉渣、洗涤水、焦油、烟气中的二恶英主要在气化炉内合成,而不是在烟气净化过程中.运用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处理生活垃圾过程中,控制炉内二恶英的产生是减少二恶英类物质排放的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吸式气化炉论文参考文献

[1].傅玉栋,徐有宁,陈俊峰.以空气-水蒸汽为气化剂下吸式生物质气化炉设计与试验[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雷鸣,海景,卢加伟,任明忠,张素坤.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处理生活垃圾时二恶英的形成与迁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赖凯.基于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的生物质能冷热电叁联供系统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4].王锐刚,李晓杨.户用上吸式生物质气化炉设计[J].能源与节能.2016

[5].薛爱军,潘继红,田茂诚,张冠敏,冷学礼.层式下吸式气化炉中生物质热解的热力学模型[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6

[6].王鹏飞,夏训峰,王晓伟,王随林,席北斗.上吸式固定床生活垃圾气化炉气化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

[7].薛爱军,潘继红,田茂诚,张冠敏.下吸式生物质气化炉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6

[8].薛爱军,潘继红,田茂诚,张冠敏,冷学礼.层式下吸式气化炉中单颗粒生物质的热解模型[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6

[9].李瑞容,朱德文,张连发,陈永生.生物质下吸式气化炉热解气化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5

[10].杜海江,郭常青,徐冰嬿,李宗楠,刘光华.改进型固定床上吸式气化炉及其在蒸汽锅炉中的代油燃烧应用[J].新能源进展.2015

标签:;  ;  ;  ;  ;  

下吸式气化炉论文-傅玉栋,徐有宁,陈俊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