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变迁论文-曹凯中

语义变迁论文-曹凯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义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住区,概念建筑,图像叙事,复杂性

语义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曹凯中[1](2019)在《图像叙事与空间操作:概念建筑的语义变迁及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概念建筑这一特点类型建筑实践出发,通过对布雷、超级工作室、埃森曼、海杜克以及屈米等人的实践读解,归纳了这一类型实践的特征,并进一步从图像叙事与空间操作两个维度探讨了概念建筑的操作途径。(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5期)

吴涛[2](2019)在《“曾”字训读词“かつて”的语义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日语历时文献和日语语料库为调查资料,把调查资料里的上代和中古时期汉文文献中的“曾”的实例,以及从中古时期到现代的日语资料的“かつて”的实例尽可能地整理了出来。通过分析“曾”和“かつて”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情况,可以分析出其语义句法的历时变化情况。1.“曾”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1)在上代文献中,“曾”作为副词使用时,其语义有两种:表示过去和表示完全否定。其用法有两种:用于肯定句中表示过去;用于否定句中,位于否定词之前,表示完全否定。(2)在中古文献中,“曾”作为副词使用时,其语义只有一种:表示完全否定。其用法有两种:用于否定句中,位于否定词之前,表示完全否定;用于否定句中,位于否定词之后,表示完全否定。2.在中世文献中“かつて”的语义有两种:表示过去和表示完全否定。但表示过去实例的出现频率较低。其用法有两种:用于肯定句中表示过去;用于否定句中,以“曾て+否定”的形式出现,表示过去或完全否定。3.在近世文献中“かつて”的语义有两种:表示过去和表示完全否定。表示过去实例的出现频率比中世时期高。其用法有两种:用于肯定句中表示过去;用于否定句中,以“曾て+否定”的形式出现,表示完全否定。4.“かつて”在近现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1)在近代文献中,其语义有两种:表示过去和表示完全否定。表示过去实例的出现频率比近世时期高。其用法有两种:用于肯定句中表示过去;用于否定句中,以“曾て+否定”的形式出现,表示完全否定或过去。(2)在现代文献中,其语义主要是表示过去。本文认为“曾”和“かつて”产生如上的语义历时变化,其原因是受到汉文训读的影响。因为受到古汉语“曾”字的影响,“曾”和“かつて”产生了日语中原本没有的语义,所以产生了语义变化。(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30)

曹海青[3](2019)在《“即”“则”“乃”的训读词“すなはち”的语义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日语中,常作为连词使用的“すなわち”(古语写成“すなはち~((1))”),一般来说它可以写成“即ち”“则ち”“乃ち”这叁种形式,现代日语里面一般表示“言い换えれば”“つまり”“とりもなおさず”(换言之、即、就是)的意思。但研究发现,其实早期“すなはち”这个词的意思并不是现在我们经常用到的意思,它最开始的意思与时间相关,表示“その时(此时、那时)”的意思,充当名词,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连词的用法截然不同。“すなはち”的语义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语义变迁的过程,才有了今天的用法。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在日本历史上,曾用汉文训读的方法去解读汉文。“すなはち”这个词常用来训读汉字的“即”“则”“乃”,所以在训读的过程中,也相应的受到了古汉语“即”“则”“乃”的影响。本论文以查找和分析“上代文献”“中古文献”“中世文献”“近世文献”的代表作品中“すなはち”的表记方式、语义、词性等情况,对每个时代的“すなはち”的语义用法做纵向对比,分析其语义的历时变化情况。1.在上代时期,“すなはち”在《万叶集》中的表记方式是“登时”,充当名词,表示“その时”义。2.在中古时期,“すなわち”的表记方式是“すなはち”和“即チ”,充当名词、副词、连词,表示“その时”“すぐに”“とりもなおさず”“つまり”义。3.在中世时期,“すなわち”的表记方式是“すなはち”“即ち”“则ち”“乃ち”,其充当名词的用法逐渐消失,只剩下充当副词、连词的用法,表示“すぐに”“とりもなおさず”“つまり”义。4.在近世时期,“すなわち”的表记形式是“すなはち”“即ち”“则ち”“乃ち”,只剩下充当连词的用法,表示“とりもなおさず”“つまり”“そこで”义。(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30)

许玥[4](2019)在《基于改进Unet的遥感影像语义分割在地表水体变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地表水体是江、河、湖的总称,它是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更是自然万物和人类文明的摇篮。但是,自从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阶段,一些超负荷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使地表水体满目疮痍。地表水体变迁越发频繁,有效地对水体变迁进行监测是对水资源进行高效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伴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遥感平台提供的高分辨率图像信息日渐丰富,其中地表水体的空间与光谱信息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遥感影像携带的丰富的地表水体数据为地表水体变迁的监测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丰富的数据量并不能直接被使用,需要人为提取有效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量化。本文将地表水体变迁作为研究目标,目的是对给定的同一地区不同时刻的遥感影像通过算法标定变化状态。传统的分割变化检测采用地物的分布、形状、结构、纹理、色调等特征,在处理单一场景时表现较好,但是当地物信息繁杂或者影像分辨率高时算法性能会受到影响,且传统的阈值由人为实验检测设定,算法鲁棒性较低。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以超像素作为基本分析单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多个非线性变换组合的深度学习模型对超像素内在的高级抽象特征进行建模,以提高图像分割的准确率与鲁棒性。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获取多个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并进行几何校正,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使用eCognition软件标注影像获取基准值(Ground truth)。(2)针对传统阈值分割方法无法有效地分割高背景复杂度的遥感影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水体变迁分割方法,该方法在Unet网络构架的基础上优化并改进为D-Unet(Deep-Unet)与DS-Unet(Deep Separable-Unet),可以从遥感影像中精确地提取水体信息,为后续的地表水体变迁研究以及水域面积测算打下坚实基础。(3)针对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粗分割存在边界不平滑和像素点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使用全连接条件随机场对粗分割结果进行细化处理达到更加精细准确的结果。(4)针对遥感影像的特点提出了地表水体面积测算与水体迁移可视化方法。(5)本文针对数据集所采集的基准数据测试了方法的有效性,DS-Unet获得了88.74%的平均分割准确率,并在Intel Core i7(2.2 GHz)下达到15s处理1幅6000*6000px遥感影像的分割速度;D-Unet可以达到91.59%的平均分割准确率以及在Intel Core i7(2.2 GHz)下45s处理1幅6000*6000px遥感影像的分割速度;在使用全连接条件随机场优化后使得分割结果更加细致,在Intel Core i7(2.2 GHz)下处理的平均时间为166s,环境噪声的鲁棒性提高,分割边缘的光滑度更高,是一种有效的水体提取方法。本文最后提出基于像素的地表水体面积测算与地表水体变迁可视化方法在实验中被证明是一种良好的测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士皓[5](2019)在《近代以来“规律”的语义变迁——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重点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规律"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在正常语境下使用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在专业术语中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历史规律"等各种"规律",在日常用语中有"作息要有规律""生活要有规律"等说法。这两种用法正好对应着大部分汉语辞书解释"规律"时的两个义项。《辞海》对第一个义项表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并指出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于第二个义项,《大辞海》的解释似乎容易让人理解:"合乎一定方式或秩序。"对于第一个义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观中,"规律"更是一个十分重(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3期)

王士皓[6](2019)在《近代以来“规律”的语义变迁——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重点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规律"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但是其"客观性""必然性"含义的最终确立却只有几十年时间。在古代汉语中,"规律"是指人为制定的"规章律令"。晚清以降,随着科学观念的传入,"规律"一词才有了"客观性""必然性"的转义,但这一义项并未得到普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规律"逐渐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表示"客观性""必然性"含义的正式术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规律"不仅完成了自身的彻底转义,并在与其他相关词语的比较中取得优势地位,成为表述"客观性""必然性"最常用的术语。(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陈振旺,彭艳萍[7](2019)在《隋唐莫高窟建筑形制的变化和藻井图案语义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窟建筑的形制、空间布局的演化和佛教教义、仪轨的嬗变相辅相成,莫高窟石窟建筑形制和石窟艺术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状态,从早期模仿借鉴到中期融合、创新,至隋唐熔铸出兼具外来因子和传统内核的中国化殿堂式洞窟。除外来文化影响,莫高窟石窟形制的形成及演变与中国传统建筑、墓葬形制和幄帐等密切关联。同时,佛事活动的空间需求与石窟建筑形制演化、石窟空间的拓展和艺术形态演化互为因果。隋代以降,莫高窟覆斗顶殿堂窟逐步取代北朝中心柱窟,藻井图案形制也突破北朝迭涩式格局,隋唐两代莫高窟藻井图案从早期"建筑式"向"织物式"语义演进。(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9年01期)

张静[8](2017)在《日语情态表达中的语义变迁与交互主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日语情态中的「~たい「」~てほしい「」~ましょう「」~ようだ」为例,结合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的语料,分析了它们的语义变迁,指出这些情态表达往往用于表达非原型意义,并且这些语义及语用上的变化都与语法化中的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相关,但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因此情态表达方式的语义变迁也是有条件的。(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谭瑾[9](2016)在《网络时代“Love Is a Journey”的语义焦点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Love Is a Journey"是认知语言学隐喻体系里的一个经典概念隐喻,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使用网络进行交流从而产生了起初风靡于网络进而演化为社会流行语的语言表达式。从网络流行语"备胎"入手考察概念隐喻"Love Is a Journey"的隐喻表达式的变迁及成因。(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6年11期)

刘知远,刘扬,涂存超,孙茂松[10](2016)在《词汇语义变化与社会变迁定量观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交流的内容与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交流所使用的词汇和语义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通过词汇的使用频度变化来观测和分析词汇语义的变迁,取得了很多重要发现。但是这些词频统计方法无法考虑词汇的语义内涵。为了更精确地捕获词汇语义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变迁,我们利用分布式词表示方法,提出将词汇的多个词义用不同的低维向量表示。利用该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词义使用频度的变化情况,定量观测与分析词义变化与社会变迁。这将为语言演化、社会语言学乃至语言规划研究提供重要量化工具。(本文来源于《语言战略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语义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日语历时文献和日语语料库为调查资料,把调查资料里的上代和中古时期汉文文献中的“曾”的实例,以及从中古时期到现代的日语资料的“かつて”的实例尽可能地整理了出来。通过分析“曾”和“かつて”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情况,可以分析出其语义句法的历时变化情况。1.“曾”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1)在上代文献中,“曾”作为副词使用时,其语义有两种:表示过去和表示完全否定。其用法有两种:用于肯定句中表示过去;用于否定句中,位于否定词之前,表示完全否定。(2)在中古文献中,“曾”作为副词使用时,其语义只有一种:表示完全否定。其用法有两种:用于否定句中,位于否定词之前,表示完全否定;用于否定句中,位于否定词之后,表示完全否定。2.在中世文献中“かつて”的语义有两种:表示过去和表示完全否定。但表示过去实例的出现频率较低。其用法有两种:用于肯定句中表示过去;用于否定句中,以“曾て+否定”的形式出现,表示过去或完全否定。3.在近世文献中“かつて”的语义有两种:表示过去和表示完全否定。表示过去实例的出现频率比中世时期高。其用法有两种:用于肯定句中表示过去;用于否定句中,以“曾て+否定”的形式出现,表示完全否定。4.“かつて”在近现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1)在近代文献中,其语义有两种:表示过去和表示完全否定。表示过去实例的出现频率比近世时期高。其用法有两种:用于肯定句中表示过去;用于否定句中,以“曾て+否定”的形式出现,表示完全否定或过去。(2)在现代文献中,其语义主要是表示过去。本文认为“曾”和“かつて”产生如上的语义历时变化,其原因是受到汉文训读的影响。因为受到古汉语“曾”字的影响,“曾”和“かつて”产生了日语中原本没有的语义,所以产生了语义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义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曹凯中.图像叙事与空间操作:概念建筑的语义变迁及其研究[J].住区.2019

[2].吴涛.“曾”字训读词“かつて”的语义变迁[D].华侨大学.2019

[3].曹海青.“即”“则”“乃”的训读词“すなはち”的语义变迁[D].华侨大学.2019

[4].许玥.基于改进Unet的遥感影像语义分割在地表水体变迁中的应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9

[5].王士皓.近代以来“规律”的语义变迁——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重点的考察[J].社会科学文摘.2019

[6].王士皓.近代以来“规律”的语义变迁——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重点的考察[J].近代史研究.2019

[7].陈振旺,彭艳萍.隋唐莫高窟建筑形制的变化和藻井图案语义变迁[J].艺术百家.2019

[8].张静.日语情态表达中的语义变迁与交互主观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

[9].谭瑾.网络时代“LoveIsaJourney”的语义焦点变迁[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

[10].刘知远,刘扬,涂存超,孙茂松.词汇语义变化与社会变迁定量观测与分析[J].语言战略研究.2016

标签:;  ;  ;  ;  

语义变迁论文-曹凯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