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丧祭仪式及仪式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洞经音乐,蒙自,大祭,仪式
丧祭仪式及仪式音乐论文文献综述
吴琼[1](2016)在《蒙自洞经音乐中的大祭仪式调查——以《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大祭仪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洞经音乐是一种以祭拜文昌神为主,集经书、仪式、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蒙自洞经音乐是云南洞经音乐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尤以礼仪之规范、音乐之清雅而闻名。大祭是洞经谈演中较为大型、隆重的祭祀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对蒙自洞经音乐中的人员分工与大祭仪式进行记录分析,并将大祭仪式与儒家礼仪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其共同特征。(本文来源于《歌海》期刊2016年06期)
柴屹[2](2016)在《阿美族大埔部落丰年祭仪式音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美族是台湾岛上原住民族的一个族群,他们有着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伴随着他们生活的音乐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论文立足于他们生活中的音乐探讨他们对音乐的态度、音乐的存在方式、音乐的表现特点、以此期望对阿美族音乐文化能有深层次的了解。阿美族丰年祭仪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单单靠着口传吟唱保存至今,该论文将台湾大埔部落阿美族的丰年祭仪及音乐文化作为研究目标,以其丰年祭仪的内容,歌曲、舞蹈为中心,探讨阿美族丰年祭仪及相应的音乐文化内涵。几个世纪以来,台湾原住民经历了各种不同殖民民族的经济竞争和军事冲突,也经历了一连串的文化变迁,为了面对因接触其他社会形式或是新科技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原始的丰年祭仪式活动被禁止或限制长达几十年之久。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丰年祭仪式已经失去了原始的风貌,也丧失了大部分仪式的功能。相对来说音乐的部分则成为了贯穿丰年祭的主线。在通过深入了解阿美族迁移历史,对大埔部落的社会制度、生活习性、信仰、文化特色、语言特色、神话传说等方面进行介绍,突出阿美族大埔部落丰年祭仪歌曲、舞蹈的重要性和功能性,运用音乐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方位视角,客观、真实、深入的描述阿美族大埔部落丰年祭仪、音乐、舞蹈的风貌和特点。本文作者通过对台湾原住民族史料的研读和整理、对阿美族部落的田野调查和对传承人的访谈,真实记录了阿美族丰年祭庆典内容、音乐舞蹈特点,从阿美族部落起源、服饰文化、艺术表现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阿美族丰年祭音乐文化在族群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探讨丰年祭音乐文化在族群中的存在方式,发现阿美族音乐文化的学术研究价值,重视部落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台湾原住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与保护。(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6-05-30)
郑慧玲[3](2016)在《宗教国度的古老赞歌》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教作为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在印度拥有接近百分之八十叁的虔诚信徒,其严密的宗教理论体系统治着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印度教创立于公元六世纪前后,他源于古老的婆罗门教,继承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因果业报等理念,后吸收了佛教教义,其宗教经典吠陀经,不仅记述了其宗教思想,也规定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本文以印度教重要的宗教实践活动------恒河火祭仪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该活动中信仰、仪式和音乐间的关系。恒河火祭仪式作为印度教重要的宗教实践形式,它是证明印度教统治力量的外在表现方式。恒河火祭仪式有着200年历史,是一种以祭火为主的仪式,又被称为“火祭”。火祭仪式同印度民间小规模的“火葬”仪式有着密切关系,“火葬”在传统的印度教实践中被理解为“人生最后的净仪”,火葬时人们在祈求火神庇佑死者,从而净化灵魂,最终求得解脱。火祭是以火神为对象的一种祭祀仪式,在火祭仪式中,由婆罗门阶层担任祭司,整个仪式进行过程中音乐贯穿始终,音乐在祭祀仪式中作为伴随仪式行为、表现仪式内容及烘托仪式气氛的一个主要媒介和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者将一切仪式行为和音乐语言视为同神灵沟通的途径。笔者在文中将从行为模式和互动关系两个层面,从文化与宗教、宗教与仪式、仪式和音乐的关系入手,通过对祭祀仪式中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探求音乐与信仰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院》期刊2016-04-01)
郑慧玲[4](2016)在《宗教国度的古老赞歌——恒河火祭仪式音乐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音乐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在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印度教将音乐视为一种来自宗教语境的特殊语言,因而在印度教徒心中音乐有着神奇的法力。宗教仪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实践手段,它借助宗教仪式音乐将印度教繁琐、晦涩的宗教经文变得大众化,使得宗教精神深入人心。因此,宗教仪式音乐成为一种依附于宗教文明的重要文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6年04期)
罗璇,周凯模[5](2014)在《客家“祠祭”仪式及音乐考察——以广东省大埔县祭祖活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记述了广东省大埔县客家"祠祭"仪式中的"老屋转火"仪式、"迎灯"仪式及"春祭"仪式的民俗仪式过程,并从仪式的"用乐形式"与"用乐曲目"两方面,说明广东汉乐以活态形式在民俗仪式中的作用。在"祠祭"仪式中,"宗族"建构是其核心目的,而音乐以其特定形式,起到了维系"宗族"关系、强化客家民系信仰认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索朗[6](2014)在《雍仲本教辛氏塔顶亡祭仪式音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教是西藏远古文化的结晶,根深蒂固于广大藏区的本土文化土壤中,而本教音乐是西藏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学术论坛上不乏西藏古老宗教本教的研究内容,但是它的音乐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迄今为止,相关领域研究的论文很少,何况专着。本教祭祀仪式音乐的研究即属于本教音乐的研究,又属于仪式(亡祭)音乐的研究,从选题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因此,本论文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塔顶进行实地田野考察,了解和分析了雍仲本教辛氏塔顶亡祭音乐,论述了不同宗教信仰的祭祀仪式音乐以及相关文化现象,从而为本教音乐研究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七个单元:第一单元为辛塔顶概述。重点阐述了该寺地理位置、创建日期和一年所修行的本教仪轨及乐器功力。第二单元为雍仲本教和亡祭仪式。重点阐述了雍仲本教的世界观、音乐观、生命观、历史观、并简要探讨亡祭仪式仪轨的来源。第叁单元为论文的核心,主要论述了仪式过程。第一节阐述白天的仪式,阐述了从早上5点到晚上7点的仪式音乐表现形式及特点;第二节阐述了夜间的仪式,阐述了从晚上8点到晚上11点的仪式音乐表现形式及特点。第四单元也是论文的核心之一。主要论述了亡祭仪式音乐的功效:第一节主要论述了宗教的功效;第二节论述了音乐的功效。第五单元为亡祭仪式音乐分析。包括旋律的分析、结构的分析、以及乐器的审美分析等。其中主要运用了传统的音乐形态和结构分类方法,从而加深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第六单元为本教音乐乐谱。第一节为寺院乐谱,主要整理了本教乐谱。第二节为录音记谱乐谱。主要针对亡祭仪式音乐中突出的一些音乐。第七单元为相关文化现象分析。亡祭音乐,属于本教音乐。本教历经千年,与民俗联系密切。面对死亡,人类有共性的认识和情感表达形式。(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14-04-30)
杜方芳[7](2008)在《侗族丧祭仪式及其仪式音乐中的佛道两参》一文中研究指出侗族社区的丧祭仪式是侗族民间宗教信仰佛道两参观念的外化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侗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情神的体现,因而受到侗族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以贵州黔东南天往县邦洞镇侗族道场仪式为考察案例,对该地区侗族道场仪式及其仪式音乐加以分析研究,以图解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章一章背景综述。第一节讲述选题的起源、研究成果检索、研窥目标、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二节对田野工作及其研究对象的生境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第二章仪式概说。第一节简述侗族原始宗教信仰主要的祭祀仪式。第二节对侗族丧祭仪式中的道场仪式进行具体描述,并对道场仪式中的各种法事进行分类研究。第叁章丧祭音乐及其音乐文化。第一节对仪式中间的音乐按乐器与声乐进行分类与解释。第二节解释仪式音乐的作用,揭示了音乐在仪式中突出的显现出了构建整台仪式的指挥功能,同时又具有沟通天、地、人叁界,沟通儒、释、道叁家的超凡作用。第四章文化解释。第一节对中国儒、释、道叁教合流的客观现实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第二节分析侗族民间道场的佛道两参。首先从道场中的圣像、法器及服饰中去领悟佛道两参观,进而以典型的法事内容与侗族原始信仰中的多神崇拜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两者精神共通、仪式共通、音乐共通的一般规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侗族社会的佛道两参与中国社会叁教合流的渊源关系。第叁节论述丧祭仪式中的其他社会功能。分别从道德规范、社会和谐、教育功能进行论述。第四节论述仪式的执行者。当地俗称执行者为“先生”,于是我们便以先生的分类、先生地位、先生的传承方式、先生在仪式中的身份以及对侗族文化的传播作用诸方面进行研究。结论为先生实际上是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这一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对丧祭仪式的诸多方面的研究,从而揭示出侗族民间佛道两参宗教观念的文化内涵这个主题。(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8-05-01)
王霄潇[8](2007)在《湖北“堂祭”仪式音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堂祭”仪式音乐是湖北汉族民间丧礼祭祀仪式音乐,它贯穿于整个“堂祭”仪式,是堂祭仪式的重要行为手段和结构方式,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产生的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儒家传统孝道的文化价值观念,鬼神信仰、祖先崇拜、巫术信奉等原始信仰也是其重要的精神文化构成因素。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仪式传统正濒临消失,堂祭仪式音乐也是如此。因此,对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整理与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主要立足于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梅理亚姆所提出“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理念,通过亲身的田野调查,运用音乐形态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堂祭仪式及其音乐的结构、形态特征分析、对其文化渊源的阐释及功能与意义的归纳,力求客观地揭示堂祭仪式音乐在仪式中的展现和运用、以及其信仰体系、仪式、仪式音乐叁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07-06-01)
范雪[9](2007)在《大理“白族绕叁灵节祭仪式”中的音乐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云南大理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本主”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民族。其节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就是音乐活动和本主节祭仪式,而“绕叁灵本主节祭”仪式可以作为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白族节祭活动。以往对于大理“绕叁灵本主节祭”仪式音乐的研究,我们所能看到的往往多数都只是从整个节祭的信仰本身出发,将其作为仪式中的一部分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而这个节祭的音乐部分,几乎都被分割、收集在诸如舞蹈、乐器、民歌、民族戏曲等各类专集中。他们并没有从白族绕叁灵祭祀仪式的音乐叙事的角度详细的分析其中音声活动所占有的重要性来研究整个绕叁灵的祭祀活动。而本论文所想要做到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试图从叙述白族绕叁灵本主主义祭祀活动中的音声活动过程中发掘其音声活动的本主主义宗教色彩,找出其本主宗教仪式音声中的音乐特色,试图做到从音乐行为中理解大理白族的宗教本主信仰模式。(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7-04-20)
丧祭仪式及仪式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美族是台湾岛上原住民族的一个族群,他们有着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伴随着他们生活的音乐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论文立足于他们生活中的音乐探讨他们对音乐的态度、音乐的存在方式、音乐的表现特点、以此期望对阿美族音乐文化能有深层次的了解。阿美族丰年祭仪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单单靠着口传吟唱保存至今,该论文将台湾大埔部落阿美族的丰年祭仪及音乐文化作为研究目标,以其丰年祭仪的内容,歌曲、舞蹈为中心,探讨阿美族丰年祭仪及相应的音乐文化内涵。几个世纪以来,台湾原住民经历了各种不同殖民民族的经济竞争和军事冲突,也经历了一连串的文化变迁,为了面对因接触其他社会形式或是新科技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原始的丰年祭仪式活动被禁止或限制长达几十年之久。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丰年祭仪式已经失去了原始的风貌,也丧失了大部分仪式的功能。相对来说音乐的部分则成为了贯穿丰年祭的主线。在通过深入了解阿美族迁移历史,对大埔部落的社会制度、生活习性、信仰、文化特色、语言特色、神话传说等方面进行介绍,突出阿美族大埔部落丰年祭仪歌曲、舞蹈的重要性和功能性,运用音乐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方位视角,客观、真实、深入的描述阿美族大埔部落丰年祭仪、音乐、舞蹈的风貌和特点。本文作者通过对台湾原住民族史料的研读和整理、对阿美族部落的田野调查和对传承人的访谈,真实记录了阿美族丰年祭庆典内容、音乐舞蹈特点,从阿美族部落起源、服饰文化、艺术表现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阿美族丰年祭音乐文化在族群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探讨丰年祭音乐文化在族群中的存在方式,发现阿美族音乐文化的学术研究价值,重视部落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台湾原住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丧祭仪式及仪式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吴琼.蒙自洞经音乐中的大祭仪式调查——以《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大祭仪式为例[J].歌海.2016
[2].柴屹.阿美族大埔部落丰年祭仪式音乐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
[3].郑慧玲.宗教国度的古老赞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6
[4].郑慧玲.宗教国度的古老赞歌——恒河火祭仪式音乐初探[J].北方音乐.2016
[5].罗璇,周凯模.客家“祠祭”仪式及音乐考察——以广东省大埔县祭祖活动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
[6].索朗.雍仲本教辛氏塔顶亡祭仪式音乐研究[D].西藏大学.2014
[7].杜方芳.侗族丧祭仪式及其仪式音乐中的佛道两参[D].贵州大学.2008
[8].王霄潇.湖北“堂祭”仪式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9].范雪.大理“白族绕叁灵节祭仪式”中的音乐叙事[D].四川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