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膜蛋白论文-徐然

高尔基膜蛋白论文-徐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尔基膜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胶质瘤,GOLM1,病理,分级

高尔基膜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徐然[1](2019)在《高尔基体膜蛋白GOLM1在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在所有原发恶性脑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WHO IV)约占45-50%。尽管采取最大安全范围手术切除,辅以放射治疗及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为主的化疗,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也仅为12-15个月。肿瘤细胞向周围脑组织弥漫浸润及快速增殖是胶质母细胞瘤预后不良及复发的重要原因。虽然研究表明,脑内特殊的细胞外基质构造、细胞黏附相关表面受体以及侵袭细胞中多种信号通路的激活是胶质母细胞瘤浸润侵袭的主要病理基础,但尚无可靠手段能够有效逆转这些异常改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肿瘤恶性增殖方面的代表性治疗靶点。然而,针对EGFR的小分子抑制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依然无法显着延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针对热休克蛋白家族及细胞周期蛋白等靶点的抗增殖药物的治疗效果尚有待评估。由此可见,仍需继续探索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及侵袭迁移的内部机制,以求通过新方法、新理念改变其治疗窘境。研究表明,高尔基体相关蛋白可参与调控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进展。例如,高尔基体磷酸化蛋白3(Golgi phosphoprotein 3,GOLPH3)异常高表达显着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侵袭迁移并预示患者预后不良。高尔基体膜蛋白11(Golgi membrane protein 1,GOLM1),又名GOLPH2或GP73,是位于高尔基体顺面及中间膜囊的高度磷酸化蛋白。GOLM1主要参与内质网蛋白合成后修饰并协助高尔基体完成蛋白转运与分泌。近年来,GOLM1在人类肿瘤中的作用被逐渐揭示。据文献报道,GOLM1能够作为癌基因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且己被确定为肝癌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此外,GOLM1还与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胃癌、食管癌等多种人类常见肿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然而,GOLM1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及侵袭迁移中的作用仍有待阐明。对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内的大量胶质母细胞瘤病例进行基因聚类分析发现,胶质母细胞瘤可以依据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分为4个亚型,包括经典型、间充质型、前神经元型、神经元型。该研究为以分子分型为导向的胶质母细胞瘤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作为前神经元型胶质母细胞瘤分子标志物,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PDGFRα)及其配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subunit A,PDGFA)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途径促进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进展。在肝癌细胞系Huh7中的一项研究表明,PDGF能够刺激GOLMl的表达,而GOLM1作为关键蛋白参与PDGF对下游效应分子的调控。然而,GOLM1与PDGFA/PDGFRα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相互关系以及GOLM1在前神经元型胶质母细胞瘤中的潜在治疗意义仍不明确。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课题拟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慢病毒转染、EdU、CCK-8、3D肿瘤球体侵袭实验、肿瘤相关磷酸激酶抗体芯片、裸鼠颅内及皮下肿瘤模型等技术,探讨GOLMl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功能及机制,明确GOLM1与PDGFA/PDGFRα信号通路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GOLM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目的检测GOLMl在正常脑组织、胶质瘤组织、正常人星形胶质细胞(Normal human astrocyte,NHA)及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初步分析GOLM1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的分布。方法1.使用qRT-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分析正常脑组织、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GOLM1的表达。2.使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HA和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MG、U251、A172)中 GOLM1 的表达。3.使用免疫荧光及细胞骨架染色,观察GOLM1在U87MG和U251细胞中的分布。结果1.GOLM1在胶质瘤组织中呈病理级别依赖性升高。qRT-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GOLM1在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普遍较低,在低级别胶质瘤组织(WHO Ⅱ)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织(WHO Ⅲ-)中依次升高。2.GOLM1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核周围集中表达。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U251和A172细胞中GOLM1的表达明显高于NHA和U87MG细胞。免疫荧光及细胞骨架染色发现,U87MG和U251细胞的GOLM1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胞浆中,这与高尔基体在多种细胞中的定位相符。结论1.GOLM1在胶质瘤组织中呈病理级别相关性表达升高。2.GOLM1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呈核周胞浆表达。第二部分GOLM1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与侵袭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目的探究GOLM1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与侵袭迁移中的作用及内在机制。方法1.利用EdU、CCK-8(Cell Counting Kit-8)细胞活力检测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减或过表达GOLM1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改变。2.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敲减或过表达GOLM1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侵袭迁移的改变。3.利用CCK-8和3D肿瘤球体侵袭实验,检测敲减GOLM1后原代细胞P3#GBM增殖和侵袭的改变。4.利用裸鼠颅内原位及皮下种植瘤模型,验证GOLM1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及侵袭中的意义。5.利用磷酸激酶抗体芯片及Western blot,探究GOLM1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及侵袭迁移的分子通路。6.利用CCK-8、EdU、Transwell实验,探究AKT磷酸化在GOLM1所促进的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行为中的意义。结果1.敲减GOLM1抑制U251和A172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整合GOLM1 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的慢病毒能在U251和A172细胞中高效下调GOLM1。EdU、CCK-8及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敲减GOLM1能够明显抑制U251和A172细胞增殖。此外,我们在光镜下发现,敲减GOLM1引起U251和A172的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向短圆形改变,提示细胞运动能力改变的可能性。Transwell实验结果证实,敲减GOLM1可显着抑制U251和A172细胞侵袭、迁移。2.敲减GOLM1抑制U251源性胶质母细胞瘤进展。颅内模型研究表明,GOLM1敲减组小鼠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而肿瘤大小及微侵袭灶数量均低于对照组。人源细胞标志物TRA1-85/CD147免疫荧光发现,正常脑组织中的微侵袭灶均来源于肿瘤核心团块,说明敲减GOLM1抑制核心区域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OLM1敲减组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我们在皮下肿瘤模型中发现,GOLM1敲减组小鼠肿瘤体积、重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初步表明敲减GOLM1能抑制U251源性胶质母细胞瘤进展。3.敲减GOLM1抑制P3#GBM细胞增殖与侵袭。CCK-8、3D肿瘤球体侵袭实验结果证明,敲减GOLM1显着抑制P3#GBM细胞增殖与侵袭。在颅内模型中,GOLM1敲减组小鼠术后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而肿瘤生长与侵袭均受到明显抑制。在皮下模型中,GOLM1敲减组小鼠肿瘤的体积和重量普遍低于对照组,提示敲减GOLM1显着抑制P3#GBM源性胶质母细胞瘤进展。4.过表达GOLM1促进U87MG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整合GOLM1过表达质粒的慢病毒能够在U87MG细胞中显着上调GOLM1。EdU、CCK-8、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GOLM1显着促进U87MG细胞增殖。光镜下,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GOLM1的U87MG细胞形态较狭长且与周围细胞连接更为紧密。Transwell实验结果证明,上调GOLM1显着增强U87MG细胞的侵袭迁移。体内实验中,过表达GOLM1能够明显缩短荷瘤鼠生存期并促进颅内肿瘤生长与侵袭。与此相符地,过表达GOLM1组小鼠皮下肿瘤体积与重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上调GOLM1能够加速U87MG源性胶质母细胞瘤进展。5.GOLM1通过激活AKT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及侵袭迁移。肿瘤相关磷酸激酶抗体芯片结果发现,敲减GOLM1能够引起多种肿瘤相关激酶磷酸化的改变。根据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重要性及后续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我们推测AKT磷酸化是GOLM1促癌的潜在驱动力。此外,AKT下游蛋白与GOLM1在表达水平上具有一致性。AKT磷酸化抑制剂MK-2206能够在较大程度逆转GOLM1过表达所致的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和侵袭迁移,提示AKT激活在GOLM1促癌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结论GOLM1能够激活AKT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与侵袭迁移。第叁部分胶质母细胞瘤中GOLM1与PDGFA/PDGFRα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目的揭示GOLM1与PDGFRα的关联,探究PDGFA/PDGFRα对GOLM1的调控,发掘GOLM1在PDGFA/PDGFRα介导下游信号通路激活及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行为中的潜在作用。方法1.借助TCGA及Rembrandt数据库,探究GOLM1在不同亚型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PDGFRα的关联。2.应用免疫组化,在本单位标本库中的胶质母细胞瘤样本中探究GOLM1与p-PDGFRα的关联。3.应用 qRT-PCR、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探究PDGFA/PDGFRαa对GOLM1的调控。4.应用 EdU、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探究GOLM1 在PDGFA/PDGFRαa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结果1.GOLM1与PDGFRα的表达和激活相关。分析TCGA中不同亚型的胶质瘤病例发现,GOLM1在前神经元型胶质瘤中的表达最高。而后,我们在TCGA、Rembrandt数据库胶质瘤样本中发现,GOLM1与PDGFRα的表达呈正相关。此外,对本单位标本库中的胶质母细胞瘤样本进行免疫组化发现,GOLM1与p-PDGFRα的表达同样正相关,提示GOLM1的表达可能与PDGFRa的磷酸化激活有关,进一步揭示GOLM1与前神经元型胶质母细胞瘤存在潜在关联。2.PDGFA/PDGFRa参与调控A172细胞中GOLM1的表达。我们首先通过Western blot测试U251和A172细胞对外源性PDGFA刺激的反应性。接受等剂量PDGFA刺激后,A172细胞中p-PDGFRα的上调显著高于U251细胞。而后,我们通过qRT-PCR、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A172细胞中,外源性PDGFA能够在mRNA、蛋白水平上调GOLM1,且呈浓度依赖性。PDGFRα自磷酸化抑制剂AG1296能较大程度地阻断PDGFA对GOLM1的诱导,提示GOLM1的刺激上调依赖于PDGFRα的激活。3.GOLM1是PDGFA/PDGFRα信号调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行为的关键蛋白。EdU及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PDGFA能够显着增强A172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而这种刺激作用在敲减GOLM1后则变得较为微弱。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敲减GOLM1能够部分破坏PDGFA/PDGFRα信号通路对下游效应分子的激活,提示GOLM1可能是PDGFA/PDGFRα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关键蛋白。结论1.GOLM1与胶质瘤组织中PDGFRαa的表达和激活相关。2.PDGFA/PDGFRα参与诱导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GOLM1的表达。3.GOLM1在PDGFA/PDGFRα介导的下游效应分子激活、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及侵袭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1)

隋天琪[2](2019)在《高尔基体膜蛋白1通过影响自噬调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癌症是世界范围的公共健康难题,逐年高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令癌症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由于该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亟待寻找到更合适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进而依照个体化原则评估适合免疫治疗的病人并不断优化治疗方案。高尔基体膜蛋白1(Golgi membrane protein 1,GOLM1)是位于高尔基体的膜蛋白,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证实,血清GOLM1可作为早前筛查和诊断多种类型肿瘤的生物学指标,其中肝细胞肝癌病人血清中GOLM1水平显着高于正常人,并且其表达水平随疾病的进展而增加。结合既往文献和前期结果,本研究计划在组织学水平验证GOLM1在肿瘤局部的表达情况,并且深入探索GOLM1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系统组分改变的关联性,探究GOLM1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扮演何种角色,为GOLM1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转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为了评估GOLM1在肿瘤局部的表达情况以及与其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收集了 161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病人的肿瘤组织样本和100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肝脏良性疾病和癌旁组织样本,根据组织芯片GOLM1和CD8的免疫组化染色评分以及病人的病理诊断结论和随访的生存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了证明GOLM1缺失能抑制肿瘤生长,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免疫依赖性,在体内实验中,我们分别选取BALB/c、C57BL/6小鼠和裸鼠,皮下接种野生型、Golml+/+、Golml+/-和Golml-/-的H22小鼠肝癌细胞和MCA205小鼠纤维肉瘤细胞,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为了探索GOLM1缺失能否引起肿瘤局部的免疫应答改变,我们构建了小鼠皮下瘤模型,并在接种肿瘤后第十天取瘤块剥离处理,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染色、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斑点实验检测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细胞组分和胞内细胞因子的比例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GOLM1缺失后肿瘤的差异表达基因,然后利用qPCR实验验证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在敲除小鼠模型中进行验证GOLM1缺失与干扰素通路的关联;为了研究GOLM1缺失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物质释放增多的关系,以蒽环类化疗药处理肿瘤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化学发光实验等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钙网蛋白暴露、HMGB1分泌和ATP释放的情况;进一步,在Golml-/-细胞基础上敲除自噬关键基因Atg5和过表达ATP水解酶CD39,研究GOLM抑制肿瘤免疫应答是否与自噬依赖的ATP释放有关;为了探索GOLM1抑制与自噬和自噬相关通路的关系,我们在GOLM1缺失细胞基础上构建RFP-GFP-LC3过表达的细胞系,通过免疫荧光观察自噬流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与自噬相关通路中各种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良性疾病肝组织、癌旁肝组织和肝癌组织,我们发现,相比于对照组织,GOLM1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并且肿瘤组织中CD8与GOLM1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结合临床资料分析,GOLM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现负相关,GOLM1高表达病人远期存活率更低。(2)将WT、Golm1+/+、Golm1+/-和Golm1-/-H22和MCA205肿瘤细胞注射到小鼠皮下,GOLM1缺失对不同品系的小鼠肿瘤生长都有显着抑制作用,但是在裸鼠中GOLM1缺失不能抑制肿瘤生长。Golm1-/-肿瘤内浸润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明显增多,MHC-ⅡhiCD11c+树突状细胞、MHC-ⅡhiF4/80+巨噬细胞、CD11b+Ly6ChiLy6G-髓样细胞比例上调,分泌IFNγ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也显着增加。(3)GOLM1缺失的肿瘤局部产生更多IFNγ,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GOLM1与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关,GOLM1缺失引起Ifnar、Ccl4和Cxclll等基因上调,并且GOLM1缺失不能抑制Ifnar-/-小鼠的肿瘤生长。(4)在蒽环类化疗药作用下,GOLM1缺失后细胞早期凋亡增加,Cleaved-Caspase8 和 Cleaved-PARP 表达上调,c-FLIP 表达下调,HMGB1 和ATP向胞外释放增多。敲除Atg5会阻断GOLM1缺失引起的ATP释放增多,并且过表达ATP水解酶CD39后,GOLM1缺失不再能抑制肿瘤生长。(5)饥饿条件下观察自噬流变化,与对照细胞相比,Golm1-/-细胞自噬发生明显增多,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7表达上调,自噬受体SQSTM1/p62减低,LC3B-II/LC3B-I增加。此外,抑制GOLM1能影响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使得AKT和mTOR磷酸化减少,ULK1、ATG13和FIP200表达上调。结论:GOLM1不仅可以作为癌症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标志物,并且GOLM1缺失通过AKT/mTOR通路介导自噬增加,引起自噬依赖的ATP释放增多,继而提升肿瘤微环境内死亡细胞的免疫原性,增强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杀伤肿瘤作用。已知肿瘤治疗的疗效依赖于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来触发抗肿瘤免疫反应,因此,GOLM1有望作为潜在的肿瘤筛查指标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点,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高大明,刘海东,林栋栋,曾道炳,王铁征[3](2018)在《化学发光蛋白芯片法检测肿瘤标志物高尔基Ⅱ型跨膜蛋白73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一种简单、快速、准确、敏感性强的化学发光蛋白芯片法,检测血清中的高尔基Ⅱ型跨膜蛋白73(GP73),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方法收集2017年3~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系信息管理中心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分期Ⅰ期肝癌患者血清53份(实验组)和健康人血清47份(对照组),预先在醛基芯片上包被鼠源GP73单克隆抗体,建立GP73抗体蛋白芯片,然后用蛋白芯片方法进行检测,并以化学发光成像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血清中GP7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地建立了血清GP73的化学发光蛋白芯片检测方法,其应用将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高危人群的筛查。(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8年04期)

孟凡秀,张琪,姚志坚,袁洋洋,曾思衡[4](2017)在《构建靶向性高尔基体膜蛋白高尔基体蛋白73修饰脂质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一种具有靶向性的非病毒基因治疗载体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脂质体lipoplexes,并检测其对肝癌细胞Hep G2和正常肝细胞HL-7702的转染效率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水溶性碳二亚胺为交联剂将GP73与lipoplexes偶联。用GP73-lipoplexes运载标记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荧光报告基因的PGenesil-l质粒转染肝癌细胞组Hep G2和肝正常细胞组HL-7702,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被转染细胞GFP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并用GP73-lipoplexes运载含治疗基因HSVtk的质粒PBI-SUR-TK转染肝癌细胞和肝细胞,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HSVtk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和CCK-8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经GP73修饰的lipoplexes转染的肝癌细胞组[(26.37±0.76)%]比肝细胞组[(9.68±0.57)%]有更高的转染效率和更多的HSVtk基因的表达,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凋亡显着。结论 GP73修饰的lipoplexes介导的HSVtk自杀基因系统对肝癌细胞有治疗作用,可以尝试作为一种靶向性杀伤肝癌细胞的非病毒基因转运载体。(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19期)

黄飞,贺新祥,刘文俊,杨忠民,王光链[5](2017)在《Ⅱ型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水平及与肝细胞肝癌预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Ⅱ型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水平及与其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本院肝胆外科65例HCC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以及62例单纯性慢性中度乙型肝炎病例(未发生HCC)分别作为病例组、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中度乙型肝炎病例组,收集入组者的基本资料以及临床病理资料。ELISA法测定血清(术前)GP73水平,并根据术前血清中GP73水平将病例组中所有HCC患者依据中位数原理进一步分为高GP73组和低GP73组,对比两个亚组之间的肝功能水平、及肿瘤的大小和分级水平。同时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LEIA)检测血清中AFP的含量,分析AFP和GP73的相关性。随后对术后的HCC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记录并统计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对比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以及慢性中度乙型肝炎患者发现,HCC患者中患乙型肝炎的比例占69.2%,病例组AFP的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体检组和慢性中度乙型肝炎组(P<0.01)。病例组HCC患者血清中GP73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而慢性中度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GP73水平并未表现出显着升高。对比HCC患者中的两个亚组发现,高GP73组HCC患者和低GP73组HCC患者的Child-Pugh肝功能A级、B级、C级的例数以及肿瘤的大小和TNM分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GP73组HCC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较低,且肿瘤的进程较低GP73组患者严重,两组之间在术后60周后生存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HCC患者中GP73水平和AFP水平的相关性发现血清中二者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876,P<0.05)。结论 GP73在HCC患者中高表达且GP73的水平和AFP水平呈正相关,和生存率呈负相关,为HCC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之一。(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7年07期)

陈飞,曾传琴,欧彬[6](2017)在《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收的门诊、住院和健康体检人群300例,将其分为5组,分别为HCC组、乙肝后硬化组、其他恶性肿瘤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检测5组的血清GP73、甲胎蛋白(AFP)水平,绘制其诊断HCC的ROC曲线。结果:HCC患者中,不同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及不同AFP浓度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血清AFP、GP73水平较其他各组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后肝硬化组及其他恶性肿瘤组患者AFP、GP73均较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诊断HCC的特异性、敏感性均高于AFP,P<0.05。结论:血清GP73对HCC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优于AFP,可作为HCC早期诊断的血清标记物。(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7年02期)

李庆芝[7](2016)在《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的表达水平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门诊、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56例肝硬化、87例慢性乙型肝炎、48例其他恶性肿瘤、58例健康对照组血清GP73与甲胎蛋白(AFP)水平,分析两指标各组间差别,绘制其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ROC曲线。结果:GP73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间及不同AFP浓度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P73、AF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758。GP73诊断PHC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8.6%,92.1%,均显着高于AFP。结论:血清GP7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优于AFP,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记物。(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李庆芝[8](2015)在《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血清中高尔基体膜蛋白-73的表达水平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3例原发性肝癌、56例肝硬化、87例慢性乙型肝炎、48例其他恶性肿瘤、58例健康对照组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与AFP水平,分析两指标各组间差别,绘制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ROC曲线。结果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间及不同AFP浓度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尔基体膜蛋白-73、AFP在PHC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758。高尔基体膜蛋白-73诊断PHC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8.6%,92.1%,均显着高于AFP。结论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优于AFP,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记物。(本文来源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陈海波,顾玉明,王洵[9](2014)在《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早期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高尔基体膜蛋白-73(Golgi protein-73,GP73)的表达水平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人外周血血清490例,应用酶联免疫定量测定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中GP73表达和AFP水平。结果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及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GP7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GP73、AFP诊断肝细胞肝癌(包括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肝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及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868、90.8%、75.5%、77.6%、43.40 ng/ml;0.739、60%、83.2%、80.2%、20 ng/ml。GP73诊断肝细胞肝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灵敏度显着高于AFP(P<0.05);特异度及正确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GP73诊断胆管细胞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4,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分别为88.6%、72.7%及73.9%,最佳临界值为45.40 ng/ml。结论血清GP7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优于AFP,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记物。(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张博[10](2014)在《高尔基体跨膜蛋白73(GP73)在肝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Sorafenib药物敏感性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由于HCV感染,肝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肝癌的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已知多种危险因素与肝癌发生相关。主要因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氯乙烯,以及食品污染的黄曲霉毒素B1 (AFB1)等。已知乙型肝炎病毒的可以整合入宿主的DNA内,激活癌基因或者灭活抑癌基因致瘤;其余诱因主要是通过活性氧簇(ROS)的产生、细胞DNA损伤、内质网应激和肝细胞炎症损伤等来诱导肝癌的发生发展。虽然肝癌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肿瘤,但是首先肿瘤血管在功能上是不完整的,它会导致肝癌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其次肝癌往往发生在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身上,特别是有肝硬化背景的患者(检查发现70%-90%的肝癌患者有肝硬化背景)。肝纤维化肝硬化,压迫阻碍正常肝脏血流供应,导致组织缺氧。此外肝脏肿瘤的发展迅速,必然导致氧供应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造成局部组织缺氧。所以缺氧在肝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缺氧诱导因子HIF-1A在缺氧环境下表达增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化疗耐药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和基因芯片技术相结合,研究伴与不伴肝外转移肝癌原发瘤之间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发现了以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GP73为首的一组候选基因,可能在肝癌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肝癌转移的重要干预靶点。GP73是一个73 kD的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首先在成人巨细胞性肝炎(GCH)的患者体内分离出来。随后的研究显示肝细胞GP73蛋白在HBV/HCV感染,酒精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中表达显着增高。GP73表达增高的模式提示,在肝细胞的各种急、慢性损伤过程中GP73的表达均增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GP73在HCC患者的血清和切除标本中也表达升高。尽管GP73作为肝癌的血清诊断标志物仍存在争议,但是有文章证明,它的高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尤其是与转移存在密切关系。有文章证明GP73与sCLU在高尔基体有共定位和相互作用,sCLU是一种分泌性蛋白,与细胞应激状态和肿瘤发生发展密切关系。一项研究将小鼠GP73基因的C-末端进行截短突变来对其功能进行研究,观察到小鼠肝细胞明显发生小泡性脂肪性肝炎。类似的变化可以在人类脂肪肝疾病中观察到,这种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总而言之,可以推论,GP73在肝损伤应激环境上调,参与到氧化应激,线粒体应激,肿瘤的发生、转移过程中。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首先证明了GP73可以通过稳定HIF1A的表达,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其次证明GP73可以通过稳定HIF1A促进肿瘤细胞对Sorafenib耐药。进一步实验证明各种肝损伤都会导致肝细胞的缺氧应激状态是GP73表达增高的主要原因。HIF1A则是缺氧应激环境下促进GP73表达增高的主要分子。GP73与HIF1A形成正反馈环路,促进肿瘤恶性进展。第一部分GP73促进肝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目的:探讨缺氧应激环境下表达增高的GP73对肝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过表达技术,我们构建了GP73稳定过表达细胞株PLC/PRF/5-LV-GP73及对照细胞株PLC/PRF/5-LV-EV;GP73稳定干扰细胞株MHCC97H-sh-GP73及对照细胞株MHCC97H-sh-NT。采用Matrigel侵袭实验,探究GP73在缺氧和常氧环境下对肝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验证GP73在缺氧和常氧环境下对肝肿瘤细胞EMT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采用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验证GP73对肝肿瘤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Matrigel侵袭实验证明HIF1A在GP73促进肝肿瘤侵袭转移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最后通过Western blot, qRTPCR,免疫荧光等实验技术探究GP73对BIF1A表达的影响。结果:常氧及缺氧环境下PLC/PRF/5-LV-GP73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均较对照PLC/PRF/5-LV-EV细胞显着增强(p<0.01)。常氧及缺氧环境下MHCC97H-sh-GP73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均较对照MHCC97H-sh-NT显着减弱(p<0.01)。MHCC97H-sh-GP73细胞在缺氧和常氧环境下均表现出向上皮转化的特性,细胞间黏附加强,成团生长,Western Blot检测发现E-cadherin表达明显上调,Vimentin表达明显下调;PLC/PRF/5-LV-GP73细胞在缺氧和常氧环境下均表现出EMT转化,E-cadherin表达明显下调,Vimentin表达明显上调。体内实验证明过表达GP73组裸鼠肺转移率(83.3% vs 33.3%)与转移瘤的级别(Ⅲ~Ⅳ vs Ⅰ~Ⅱ)均高于对照组;干扰GP73组裸鼠肺转移率(16.7% vs 83.3%)与转移瘤的级别(Ⅰ vs Ⅱ~Ⅲ)的低于对照组。有文献表明HIF1A在常氧及缺氧环境下均可以影响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那么有没有可能是GP73影响了HIF1A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GP73在常氧与缺氧环境下均可以影响HIF1A蛋白的表达水平,但HIF1A转录本的表达变化不明显。我们发现PLC/PRF/5-LV-GP73细胞在缺氧和常氧环境下干扰HIF1A后细胞侵袭转移率均较对照显着降低(p<0.05,p<0.01),细胞发生MET转化,E-cadhrin表达明显上调,Vimentin表达明显下调,证实GP73通过稳定HIF1A促进细胞发生EMT转化,进而增强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此外,免疫荧光共聚焦结果显示,GP73部分定位于线粒体内,缺氧及常氧环境下MHCC97H-sh-GP73细胞ROS产生较对照细胞下降,PLC/PRF/5-LV-GP73细胞ROS产生较对照细胞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通过HIFA蛋白半衰期检测实验发现,PLC/PRF/5-LV-GP73细胞HIF1A蛋白半衰期明显长于对照组(57.3min vs 34.8min),细胞内PHD2/PHD3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GP73通过影响ROS的产生增强HIF1A蛋白的稳定性。结论:GP73通过影响HIF1A蛋白的稳定性促进肝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第二部分GP73影响肝肿瘤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目的:探讨GP73对Sorafenib敏感性的影响,进一步阐明GP73通过影响HIF1A蛋白的稳定性,影响肝肿瘤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方法:运用细胞毒性实验,体外验证在缺氧及常氧环境下GP73对Sorafenib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将GP73稳定干扰或过表达的细胞株注射入裸鼠皮下成瘤,1周后开始服用Sorafenib,动态观察肿瘤大小及体积变化,体内验证GP73影响肝癌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结果:体外实验证明,常氧环境下MHCC97H细胞干扰GP73后对sorafenib的敏感性增强(P<0.05)。缺氧环境下,MHCC97H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减弱(p<0.05),干扰GP73后细胞恢复对Sorafenib的敏感性。常氧环境下,PLC/PRF/5细胞过表达GP73后对sorafenib的敏感性减弱(p<0.05),缺氧环境下过表达GP73的PLC/PRF/5-LV-GP73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较对照PLC/PRF/5-LV-EV显着减弱(p<0.01)。有研究表明,缺氧环境下HIF1A的表达可以使肿瘤细胞对Sorafenib产生耐药。结合本文第一部分,GP73可能是通过促进HIF1A蛋白表达来影响肿瘤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进一步实验发现在缺氧及常氧环境下PLC/PRF/5-LV-GP73细胞干扰HIF1A后,恢复对了Sorafenib的敏感性(p<0.01),验证了我们的假设。文献报道,Sorafenib可以抑制HIF1A的表达,缺氧环境下,PLC/PRF/5-LV-GP73细胞在Sorafenib的作用下HIF1A蛋白下降的速率较对照组细胞PLC/PRF/5-LV-EV慢,在药物浓度为2.5μm和5μm时最为显着。体内实验证实,Sorafenib对MHCC97H-sh-GP73细胞来源的皮下肿瘤抑瘤率为80.1%,高于对照组细胞MHCC97H-sh-NT 52.2%;对PLC/PRF/5-LV-GP73细胞的抑瘤率为40.02%,低于对照组细胞PLC/PRF/5-LV-EV 63.3%,结论:GP73通过稳定HIF1A的表达,抑制肝肿瘤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第叁部分GP73在缺氧应激环境下受HIF1A调控表达增高目的:探讨GP73在肝硬化、慢性炎症以及各种肝损伤情况下表达升高的机制。明确肿瘤的缺氧应激环境可以使GP73表达增高。方法:运用COCL2、缺氧培养箱对肝肿瘤细胞造成缺氧应激状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肝肿瘤细胞中GP73转录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过表达技术,验证HIF1A在缺氧应激引起GP73表达增高中起到的作用。最后采用分泌型的Gaussia荧光素酶测试系统验证GP73启动子上缺氧反应原件的活性,证明HIF1A能否通过结合GP73启动子上的缺氧反应原件,上调GP73转录本的表达。结果:在COCL2(200μM)、1%O2培养环境下,MHCC97H、Hu7、PLC/PRF/5、Hep3B细胞GP73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在缺氧应激环境下干扰HIF1A, GP73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不增高。进一步通过分泌型的Gaussia荧光素酶测试系统检测证实,HIF1A通过结合GP73启动子的缺氧反应原件,上调GP73转录本的表达。结论:GP73在缺氧应激的环境下表达增高,这一现象受HIF1A调控。(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3-30)

高尔基膜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癌症是世界范围的公共健康难题,逐年高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令癌症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由于该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亟待寻找到更合适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进而依照个体化原则评估适合免疫治疗的病人并不断优化治疗方案。高尔基体膜蛋白1(Golgi membrane protein 1,GOLM1)是位于高尔基体的膜蛋白,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证实,血清GOLM1可作为早前筛查和诊断多种类型肿瘤的生物学指标,其中肝细胞肝癌病人血清中GOLM1水平显着高于正常人,并且其表达水平随疾病的进展而增加。结合既往文献和前期结果,本研究计划在组织学水平验证GOLM1在肿瘤局部的表达情况,并且深入探索GOLM1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系统组分改变的关联性,探究GOLM1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扮演何种角色,为GOLM1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转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为了评估GOLM1在肿瘤局部的表达情况以及与其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收集了 161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病人的肿瘤组织样本和100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肝脏良性疾病和癌旁组织样本,根据组织芯片GOLM1和CD8的免疫组化染色评分以及病人的病理诊断结论和随访的生存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了证明GOLM1缺失能抑制肿瘤生长,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免疫依赖性,在体内实验中,我们分别选取BALB/c、C57BL/6小鼠和裸鼠,皮下接种野生型、Golml+/+、Golml+/-和Golml-/-的H22小鼠肝癌细胞和MCA205小鼠纤维肉瘤细胞,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为了探索GOLM1缺失能否引起肿瘤局部的免疫应答改变,我们构建了小鼠皮下瘤模型,并在接种肿瘤后第十天取瘤块剥离处理,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染色、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斑点实验检测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细胞组分和胞内细胞因子的比例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GOLM1缺失后肿瘤的差异表达基因,然后利用qPCR实验验证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在敲除小鼠模型中进行验证GOLM1缺失与干扰素通路的关联;为了研究GOLM1缺失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物质释放增多的关系,以蒽环类化疗药处理肿瘤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化学发光实验等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钙网蛋白暴露、HMGB1分泌和ATP释放的情况;进一步,在Golml-/-细胞基础上敲除自噬关键基因Atg5和过表达ATP水解酶CD39,研究GOLM抑制肿瘤免疫应答是否与自噬依赖的ATP释放有关;为了探索GOLM1抑制与自噬和自噬相关通路的关系,我们在GOLM1缺失细胞基础上构建RFP-GFP-LC3过表达的细胞系,通过免疫荧光观察自噬流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与自噬相关通路中各种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良性疾病肝组织、癌旁肝组织和肝癌组织,我们发现,相比于对照组织,GOLM1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并且肿瘤组织中CD8与GOLM1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结合临床资料分析,GOLM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现负相关,GOLM1高表达病人远期存活率更低。(2)将WT、Golm1+/+、Golm1+/-和Golm1-/-H22和MCA205肿瘤细胞注射到小鼠皮下,GOLM1缺失对不同品系的小鼠肿瘤生长都有显着抑制作用,但是在裸鼠中GOLM1缺失不能抑制肿瘤生长。Golm1-/-肿瘤内浸润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明显增多,MHC-ⅡhiCD11c+树突状细胞、MHC-ⅡhiF4/80+巨噬细胞、CD11b+Ly6ChiLy6G-髓样细胞比例上调,分泌IFNγ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也显着增加。(3)GOLM1缺失的肿瘤局部产生更多IFNγ,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GOLM1与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关,GOLM1缺失引起Ifnar、Ccl4和Cxclll等基因上调,并且GOLM1缺失不能抑制Ifnar-/-小鼠的肿瘤生长。(4)在蒽环类化疗药作用下,GOLM1缺失后细胞早期凋亡增加,Cleaved-Caspase8 和 Cleaved-PARP 表达上调,c-FLIP 表达下调,HMGB1 和ATP向胞外释放增多。敲除Atg5会阻断GOLM1缺失引起的ATP释放增多,并且过表达ATP水解酶CD39后,GOLM1缺失不再能抑制肿瘤生长。(5)饥饿条件下观察自噬流变化,与对照细胞相比,Golm1-/-细胞自噬发生明显增多,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7表达上调,自噬受体SQSTM1/p62减低,LC3B-II/LC3B-I增加。此外,抑制GOLM1能影响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使得AKT和mTOR磷酸化减少,ULK1、ATG13和FIP200表达上调。结论:GOLM1不仅可以作为癌症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标志物,并且GOLM1缺失通过AKT/mTOR通路介导自噬增加,引起自噬依赖的ATP释放增多,继而提升肿瘤微环境内死亡细胞的免疫原性,增强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杀伤肿瘤作用。已知肿瘤治疗的疗效依赖于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来触发抗肿瘤免疫反应,因此,GOLM1有望作为潜在的肿瘤筛查指标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点,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尔基膜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徐然.高尔基体膜蛋白GOLM1在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隋天琪.高尔基体膜蛋白1通过影响自噬调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3].高大明,刘海东,林栋栋,曾道炳,王铁征.化学发光蛋白芯片法检测肿瘤标志物高尔基Ⅱ型跨膜蛋白73的研究[J].北京医学.2018

[4].孟凡秀,张琪,姚志坚,袁洋洋,曾思衡.构建靶向性高尔基体膜蛋白高尔基体蛋白73修饰脂质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

[5].黄飞,贺新祥,刘文俊,杨忠民,王光链.Ⅱ型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水平及与肝细胞肝癌预后的相关性[J].实用预防医学.2017

[6].陈飞,曾传琴,欧彬.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7

[7].李庆芝.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

[8].李庆芝.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5

[9].陈海波,顾玉明,王洵.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早期诊断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

[10].张博.高尔基体跨膜蛋白73(GP73)在肝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Sorafenib药物敏感性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

标签:;  ;  ;  ;  

高尔基膜蛋白论文-徐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