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存在论美学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学观,存在论,朱立元,朱先生,当代中国美学,审美关系,美学主张,西方美学史,审美活动,美学界
存在论美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孙沛莹[1](2018)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观:突破传统探寻新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上海市美学学会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朱立元先生美学思想与贡献暨实践存在论美学观研讨会日前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1978年,朱立元考上了复旦大学蒋孔阳先生的研究生,从此走上了美学研究之路。四十年过去了;如今朱立元先生已成为中国美学界的优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7-12)
祁志祥[2](2017)在《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及其创新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曾繁仁先生倡导的生态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主流话语之一。这种学说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论为基础,改造、融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与现象学,倡导人与万物的相对平等的生态人文主义美学观,注重在"人—自然—社会"的共生系统中追求生态关系之美,对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城市美学、文艺美学中的生态审美观作了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剖析与阐释。生态存在论美学追求当代美学学科的全方位突破,具有迥异于传统美学的革新意义,其致思历程和基本观点应当得到研究和关注。(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7年12期)
魏嵘[3](2017)在《以阐释之名:格尔茨的符号论美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格尔茨深受符号象征理论的启示,并将阐释人类学理论注入田野-民族志的文化分析中。在此种理论观照下,非西方族群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经验成为了一种象征符号,对于艺术符号的阐释解码便关涉着流动的文化意义和美学逻辑。他将艺术的理解置入地方性语境中,进而提炼出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主体中所蕴含的美学质素。格尔茨以文化整体观切入,运用"深描民族志"的方式对地方族群审美的情境性进行近距离体验和阐释,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符号论美学观则对西方传统美学理论有着特定的人类学反思,并对中国本土美学建构具有借鉴和启发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李圣传[4](2015)在《蔡仪“典型论”美学观建构的日本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唯物论全书"中美学研究的代表性着作,日本唯物论研究会重要成员甘粕石介的《艺术论》对蔡仪美学思想构成了重要影响,并成为蔡氏留日归国后建构马克思唯物主义新美学的样本参照。在资料奇缺的情况下,正是甘粕石介的美学思想成为蔡仪先后构筑《新艺术论》与《新美学》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底色。甘粕石介《艺术论》不仅在思维路径上为蔡仪提供了在"唯物主义立场"上重建"新美学"的入口,还在"美"与"真"、"现实主义"与"客观""典型"的观念方法上明示了方向。蔡仪与甘粕石介在美学谱系上的这种理论亲缘与代际关系,既呈现出特殊年代"异邦之音"在中国的回旋与延续,又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自俄苏到日本再到中国的一条曲线流经历程。(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5年06期)
余连祥[5](2015)在《试析丰子恺的人生论美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丰子恺认为,人生是苦闷的,脱离苦海的途径便是艺术和宗教。从实用的角度看,艺术是无用的。然而,丰子恺主张艺术的人生化和人生的艺术化,认为艺术能美化人生,且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这是艺术的"大用"。丰子恺自称是儿童崇拜者,认为"童心"与艺术心、宗教心、"赤子之心"叁位一体,艺术能长养"童心",永葆成人的艺术心、宗教心和"赤子之心"。(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张佳秋[6](2014)在《《瓦尔登湖》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观为出发点审视《瓦尔登湖》,其自然美景的描写即真理的自行置入和显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借助自然美景以及想象揭示生活中的真理是《瓦尔登湖》的文学特色,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作品的最终目的。书中感性的生活真理与形而上学的抽象真理存在诸多不同。(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熊鑫[7](2013)在《论王国维的人生论美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现代性是对整个现代性的审美文化反思,并试图以审美在现代性领域中的独立地位为个体的生存提供价值论和生存论基础,从而实现对现代社会理性至上的最大反叛。然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又使其最终陷入深深的困境。审美现代性困境在于为应对不断分化的现代社会机制,对艺术自主性、独立性的追求使审美自身陷入逻辑悖论。审美现代性一方面本身是现代性的有机构成部分,即从感性、价值、情感需求角度对人的“主体性”的一种现代肯定,但同时它又是现代性内部构成中的否定与批判因素。它的问题使得现代性内部的复杂性得以呈现出来:不仅“现代化”是一种包含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因素的展开过程,同时作为反抗“理性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本身也具有内在悖论。具体表现在审美独立性和审美的社会功能之间,在审美的多元取向和审美中心论之间,审美现代性作为别一种现代思想方案,并未提供解决自身矛盾的思想出路和理论前景。而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王国维也恰在其一生的学术思考中触及到了这一问题。王国维试图以艺术实现个体精神救赎与积极社会改造功能,然而,如何化解精神救赎与文化整合之间的悖论关系却成为了不可规避的问题。而王国维正是以其“学无古今中西有用无用之别”论对学术创生立场的天才直观而牢牢把握住了美的这一核心问题,可谓是王国维触及审美现代性困境的几微之处。因为他的超越性洞悉了精神救赎与文化整合这两极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即差异错置的交互生发机制。正是他对学术创生立场的这一天才直观,使其人生论美学观具有了超越性的视野。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观是在继承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借鉴和融汇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王国维一生的学术道路充满着坎坷与曲折,但他的学术理想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浓郁的人文关怀倾向。具体在他的美学研究中就表现为对苦痛人生精神安顿的迫切诉求与生命本体终极意义的不懈追求,正是他这种将美学研究与人生问题紧密联系的学术理想追求,使他的美学观拉开了现代意义上中国人生论美学的序幕,并赋予中国美学极具人本主义内涵的现代性意义。因此,本文认为王国维苦痛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的巨变时代,造成了王国维充满悲观色彩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在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与西方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内在化、系统化为一种心理自觉,这种自觉意识具体在他的美学研究中表现为对于心灵慰藉之所和人生永恒意义的探寻,对于人性精神救赎和文化整合的关注。他试图以审美的精神来体味创化情韵的人生,以艺术的品格来涵养孕育诗化的生命,追求一种审美化的人生澄明境界,一种艺术化的本真生命状态。正是王国维这种对于艺术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审美作为人的灵魂栖居方式的弘扬,构筑起了他极具人本主义内涵的人生论美学观。(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3-04-01)
黄继刚[8](2011)在《生态家园的美学之思——简论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是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艺术中心主义"的有效消解,其理论关注焦点不是抽象纯粹的传统美学原则,而是美学与当下生态、存在、现实、人生之间的联系。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动态平衡,致力于实现人类的审美化、诗意化生存。(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张骥[9](2011)在《格鲁克歌剧改革与其情感论美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创作了大量的意大利田园剧和法国喜歌剧。18世纪中叶,格鲁克接受了激进思想和歌剧变革思潮的影响,改革思路开始形成,创作风格发生改变,创作经验逐渐丰富,为即将进行的歌剧改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本文来源于《飞天》期刊2011年04期)
王玉芒[10](2010)在《浅论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危机,催生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本文论述了这一美学观的由来及其哲学基础,并以垮掉派诗歌为例说明了这一美学观在文学中的表现,指出充分认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并改善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0年24期)
存在论美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曾繁仁先生倡导的生态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主流话语之一。这种学说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论为基础,改造、融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与现象学,倡导人与万物的相对平等的生态人文主义美学观,注重在"人—自然—社会"的共生系统中追求生态关系之美,对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城市美学、文艺美学中的生态审美观作了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剖析与阐释。生态存在论美学追求当代美学学科的全方位突破,具有迥异于传统美学的革新意义,其致思历程和基本观点应当得到研究和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存在论美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1].孙沛莹.实践存在论美学观:突破传统探寻新知[N].社会科学报.2018
[2].祁志祥.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及其创新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7
[3].魏嵘.以阐释之名:格尔茨的符号论美学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4].李圣传.蔡仪“典型论”美学观建构的日本资源[J].河北学刊.2015
[5].余连祥.试析丰子恺的人生论美学观[J].武陵学刊.2015
[6].张佳秋.《瓦尔登湖》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7].熊鑫.论王国维的人生论美学观[D].西南民族大学.2013
[8].黄继刚.生态家园的美学之思——简论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9].张骥.格鲁克歌剧改革与其情感论美学观[J].飞天.2011
[10].王玉芒.浅论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作家.2010
标签:美学观; 存在论; 朱立元; 朱先生; 当代中国美学; 审美关系; 美学主张; 西方美学史; 审美活动; 美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