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坝论文-刘建伟

天然坝论文-刘建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然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堰塞湖,天然坝,材料参数,平均粒径

天然坝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伟[1](2017)在《天然坝材料粒径对坝体溢流破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室内渠道堆置天然坝坝体进行坝体溃坏模型试验,通过了解天然坝坝体在不同材料粒径、溪床坡度以及几何形状条件下,观察其坝体溃坏形式、坝体高度变化、输出流量及挟带土砂量的变化得出结论,各项成果可作为未来堰塞湖灾害及紧急应变决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7年10期)

严祖文,李维朝[2](2015)在《堰塞湖天然坝安全性状快速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堰塞湖为天然坝堵江(河)后蓄水而成,一旦溃块,将给下游造成灾难性的洪水灾害,并且蓄水时间越长,溃决越晚,灾难性越大。因而天然坝形成之后,受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进行详细的勘察与试验来决定其计算参数,并依此进行安全性评价,而是需要有快速的评价方法,及时地判断天然坝的安全性状,为堰塞湖天然坝风险管理决策奠定基础。本文根据既往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基于统计经验法和工程类比法的天然坝安全性状快速评估方法及内容,为今后相同案例的应用提供有益帮助。也为科学防范堰塞湖潜在次生灾害等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土石坝技术》2015年论文集》期刊2015-12-01)

郑现菊,李航,黄文海[3](2015)在《暴雨诱发天然坝的重建数值模拟——唐家山堰塞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尝试以PFC3D软件仿真边坡崩滑及运移至河道堆积的过程,以渗流力施加于边坡地盘材料以启动滑动体运动的方式来模拟降雨诱发的边坡崩滑现象,仿真结果显示此方法简易可行。通过河道冲刷的阶段式模拟重建对整体土砂变迁过程进行评估,认为唐家山堰塞湖天然坝体短时间内变迁过程可分为崩塌初期、刷深阶段、刷深/拓宽阶段而至最终的堆积型态;罗吉斯回归分析比DBI与鉴别分析保守但较能解释各冲刷阶段的天然坝稳定性评估。(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5年27期)

陈树群,简依亮[4](2015)在《天然坝溃口发展原型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透过全球唯一可控制流量现地堰塞湖溃决试验,探讨堰塞湖溢流破坏溃决机制与溃口发展之几何形状。试验前后透过3D Lidar地形测量及粒径分析来监测地形地貌之演变,透过前后测量资料套叠与分析,获得堰塞湖溃决前后河道的冲淤变化、坝体溃决模型与叁维测量场域,配合全方位摄影系统分析堰塞坝溃决历程,且针对俯视与前视两视角观察溃口几何形状发展历程,提出堰塞湖溃口发展阶段。试验结果显示,透过坝体上方俯视视角分析堰塞坝溃口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流溢过坝顶造成溯源侵蚀,产生蚀沟,发展为上游窄、下游宽之溃口:第二阶段,水流受溃口束缩之影响,侧向侵蚀显着,发展为上游宽下游窄之溃口。透过前视视角溃口发展能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垂向侵蚀主导,剧烈的垂向侵蚀,形成窄深的倒叁角形溃口;第二阶段,由于受溃口束缩之影响,水流之侧向侵蚀增强,造成溃口左右岸之土体崩落,形成接近抛物线形之溃口;第叁阶段,溃口左右岸持续崩塌并到稳定后,成为完全发展之梯形溃口。(本文来源于《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15-09-01)

杨昱[5](2014)在《基于软件SLIDE5.0在堰塞湖天然坝体几何形状重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堰塞湖溃决时间通常很短,相对于地震引致的堰塞湖,豪雨引致的堰塞湖事件,通常文献报导较少,且相关描述相当不完整。文中主要研究将堰塞湖天然坝体几何形状建立或重建技术,以有效获得快速溃决的坝体地形基本参数,并且快速进行天然坝体稳定性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4年12期)

袁晓宁[6](2013)在《黄土洼天然坝淤地沉积物理化特征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500年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侵蚀治理方略的重要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明确典型小流域长时间序列的侵蚀产沙量规律,是该研究的关键之一。一些学者以现代淤积黄土为信息源,开展了土壤侵蚀机理与产沙规律的研究,但由于现代黄土坝淤积物的沉积时间序列较短,一般在百年以内,加上断代精度的限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子洲县南部庞家沟流域的黄土洼是我国已知年代最久的全冲全淤型天然聚湫,形成已有440年,是一个很好的沉积信息源,对其沉积物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揭示陕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规律,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依托,采用探坑采样和实验分析方法,对黄土洼天然聚湫的沉积物的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探讨了黄土洼水成沉积物的物理层理、粒度、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等理化特征,获得以下认识:1)通过剖面的物理形态观测、粒度与元素分析,发现:坝淤地沉积物在整个剖面中呈现“粗-细-粗-细”变化,沉积旋回规律明显;淤积剖面2.2m深以下沉积层较厚且沉积层理明显;淤积剖面1.8-2.2m深处,可认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2)通过对比分析坝淤地沉积物各粒径组分在剖面上平均百分含量大小与变化状况,发现坝淤地沉积物以粗粉砂为主;中砂和粗砂含量极少,仅在个别深度处出现。3)通过对比分析各粒径组分在剖面上的百分含量变化,初步推断出坝淤地泥沙沉积过程。侵蚀性降水产流形成初期,以极细砂、粗粉砂组分沉积为主:随着产流量增大,细砂、中砂和粗砂组分开始沉积并逐渐增多;随着产流量减小,坝淤地的沉积转为以胶粒、粘粒和粉砂组分沉积为主。4)通过淤积剖面各粒径组分的特殊沉积层与粒度参数结合分析,发现,淤积剖面在0.2-0.36m、0.38-0.6m、2.26-2.42m、2.44-3.05m、3.14-3.46m处对应一次完整洪水沉积事件。根据大水对大砂及洪水规模确定的原则推断,在0.38-0.6m对应着剖面形成以来的最大洪水位。3.14-3.46m相应的洪水强度较0.2-0.36m、0.38-0.6m、2.26-2.42m、2.44-3.05m处相应洪水强度弱。5)通过坝淤地沉积物粒度参数分析可知,坝淤地沉积物整体分选差,分选系数在1.25-1.88Φ范围之间。从淤积剖而偏度值变化曲线来看,剖面沉积物绝大部分属于正偏,颗粒较粗。沉积剖面峰态值在0.77-1.92范围之间,峰态较尖锐。6)通过坝淤地淤积剖面样品的粒度频率曲线及粒度概率曲线分析可知,坝淤地沉积剖面各样品粒度频率曲线分布类型相对较单一,绝大部分为单峰,极少数属双峰形态。在剖面0.70-0.74m、1.38-1.40m、3.66-3.68m、4.04-4.06m处剖面粒度频率曲线双峰形态标志该处可能次降水量较小或历时较短,侵蚀性降水产流搬运的碎屑物质与采样点处碎屑物简单混合,未能充分分选;黄土洼天然坝淤地沉积物粒度概率曲线形态较单一,主要分为一段悬浮式、两段式和叁段式叁种,其中,两段悬浮跳跃式为研究剖面典型粒度概率曲线。7)通过对剖面内元素相对含量及分布规律分析可知,沉积剖面中Si元素相对含量最大,A1、Ca元素相对含量次之。微量元素中,Ti元素相对含量最大。根据元素在剖面的分布特征可分为叁类:Ⅰ类元素在剖面内分布规律与常量元素类似,淤积层明显。Ga、Y、V、Mn、Ti、Rb、Sr、Ba、Cu、Pb、Zn、Cs、Ni属于该类元素;Ⅱ类元素相对含量在淤积剖面内变化幅度较小,仅在个别深度处出现明显峰值,如Zr、Cr、Hf元素;Ⅲ类元素相对含量在剖面内变化频繁,无明显极值,该类元素包括Co、Cs、Ce、Th、P、Nb元素。另外,通过常量元素在剖面分布特征可知,剖面1.8-2.2m可能形成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剖面1.4m以上,N元素的相对含量受人工氮肥施放的影响。8)通过元素与粒度,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Si、Na元素主要在粗粒径沉积物中富集,Al、Fe、Ca、K、Mg元素主要在细粒径沉积物中富集。元素在剖面分布基本遵循“元素粒度控制规律”。Si元素对大部分元素的分布具有“稀释作用”。除Zr、Hf、Cs、U和P元素外,元素之间的相关度较高。元素在剖面内的分布受物质来源和元素化学性质双重影响,如P元素的“亲生物性”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焦洋[7](2012)在《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基本问题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遗迹是地质作用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是地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人类进行环境、科普及灾害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基地。子洲县黄土洼是我国已知的年代最长的全冲全淤型天然聚湫,沉积黄土层厚达50余米,支沟风成黄土与水成沉积黄土天然剖面典型且可观性强,有望建成我国水成沉积黄土地质公园,急需开展相关研究。本文拟以黄土洼天然坝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文献收集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黄土洼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情况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了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立的必要性,并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立的可行性,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该地质公园的开发对策。此外,运用ARCGIS软件对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功能分区,并对其配套设施建设进行了初步规划与设想。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黄土洼地区是陕北黄土高原时间序列最长的全冲、全淤型天然聚湫,并且处于典型的黄土丘陵区,是黄土高原多沙粗砂区的核心区域,向来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的重点区,因此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2)黄土洼地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是科学研究、游客游览观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以及社会文化知识普及的需要,体现了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立的必要性;(3)通过SWOT分析法对黄土洼地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优劣、劣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从而得出:黄土洼地区的主要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劣势为经济发展水平低,投入资金不足,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卫生环境条件较差以及旅游的季节性比较强等;所面临的机遇有我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假日经济”的兴起,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科考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周边同质资源的区域竞争,如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对其构成较大威胁,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以及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等。黄土洼地区发展旅游业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是具有可行性的;(4)通过对黄土洼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进行SWOT分析后,可以确定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对策应着重生态旅游,以科普旅游开发为主体,注重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如可开发集科研、浏览观光、休闲采摘和农家乐等多种旅游项目为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5)对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功能分区,将其划分为黄土洼天然坝系地质遗迹核心保护区,黄土沉积剖面观测区,滑塌体观测区,坡式梯田观光区,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博物馆,休闲采摘区和发展控制区7大功能区。(6)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在建设时,还应注重道路和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住宿、餐饮、垃圾箱和厕所等旅游服务设施以及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陶秋生,刘健,郑道华[8](2009)在《岩溶地区利用天然坝体修建水库的尝试——以孔梁水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地区修建水库的弱点主要是成库条件差,难点在于水库渗漏问题的解决。但是,岩溶地区也存在许多得天独厚的天然坝体,采取封堵地下溶洞等工程措施便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水库。孔梁水库工程采用堵洞成库措施,实施了岩溶地区利用天然坝体修建水库的尝试,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09年11期)

赵鑫,高强,唐新军[9](2009)在《新疆克孜河泥石流天然坝体溃决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瞬时溃决模型和逐步溃决模型对新疆克孜河泥石流天然坝的溃决洪峰流量及其向下游的演进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溃决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溃坝洪峰流量偏差较大,而逐步溃决模型的计算结果则接近实测值;采用逐步溃决模型计算时,计算时段的取值及溃口流量系数的取值对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严祖文,魏迎奇,蔡红,王福义[10](2009)在《堰塞湖天然坝安全性状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堰塞湖是由于天然坝的完全堵江蓄水而形成。自然界中形成天然坝的方式很多,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火山等方式,由于没有经过专门设计,没有专门的泄水(洪)设施,一旦溃决,容易给下游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有必要对堰塞湖天然坝的安全性状评估进行研究。文中根据既往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了堰塞湖天然坝坝体安全应急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为科学防范堰塞湖潜在次生灾害等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09年02期)

天然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堰塞湖为天然坝堵江(河)后蓄水而成,一旦溃块,将给下游造成灾难性的洪水灾害,并且蓄水时间越长,溃决越晚,灾难性越大。因而天然坝形成之后,受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进行详细的勘察与试验来决定其计算参数,并依此进行安全性评价,而是需要有快速的评价方法,及时地判断天然坝的安全性状,为堰塞湖天然坝风险管理决策奠定基础。本文根据既往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基于统计经验法和工程类比法的天然坝安全性状快速评估方法及内容,为今后相同案例的应用提供有益帮助。也为科学防范堰塞湖潜在次生灾害等提供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然坝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伟.天然坝材料粒径对坝体溢流破坏的影响[J].建筑技术开发.2017

[2].严祖文,李维朝.堰塞湖天然坝安全性状快速评估研究[C].《土石坝技术》2015年论文集.2015

[3].郑现菊,李航,黄文海.暴雨诱发天然坝的重建数值模拟——唐家山堰塞湖为例[J].商业故事.2015

[4].陈树群,简依亮.天然坝溃口发展原型实验分析[C].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

[5].杨昱.基于软件SLIDE5.0在堰塞湖天然坝体几何形状重建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

[6].袁晓宁.黄土洼天然坝淤地沉积物理化特征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7].焦洋.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基本问题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8].陶秋生,刘健,郑道华.岩溶地区利用天然坝体修建水库的尝试——以孔梁水库为例[J].水利水电技术.2009

[9].赵鑫,高强,唐新军.新疆克孜河泥石流天然坝体溃决模拟分析[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

[10].严祖文,魏迎奇,蔡红,王福义.堰塞湖天然坝安全性状评估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9

标签:;  ;  ;  ;  

天然坝论文-刘建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