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柱论文-朱陆洋

文化柱论文-朱陆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画像石,艺术形式,城市雕塑,民族文化

文化柱论文文献综述

朱陆洋[1](2012)在《汉画像石艺术形式在城市雕塑中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今全球一体化的城市发展形势下,作为城市文化与环境建设的载体—城市雕塑,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发展城市雕塑使其更好地彰显城市文脉,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中有诸多的先祖文明可以被传承并借鉴,这里主要就汉画像石艺术的传承与应用进行研究。城市环境与文化建设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汉画像石艺术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作为中国古文明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汉画像石艺术形式的价值应该在现代城市雕塑中得到传承和运用,但是其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城市雕塑中的应用却是凤毛翎角。同时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方式的运用方法也不能是一成不变、按步就搬的去运用。因对汉画像石与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进行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艺术形式对比研究,从两者艺术形式中的技法、艺术形象、创造环境中对比相同与不同部分,在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形式中寻找其精髓,使其适合于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审美习惯和艺术需求现代的汉画像石艺术形式。使汉画像石这一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创造出“中国式的城市雕塑”。通过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实际城市雕塑项目中的实践运用,充分验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创作指导思想。将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的“印象”再现于现代社会文化下。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主要表现特征加以运用,并使其满足现代浮雕艺术的需求。(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袁军[2](2011)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柱设计理念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市雕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已有叁十余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工作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建设中,在满足基本的功能性需求之外,其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展示、宣传、发扬也逐步的到重视,文化柱作为城市雕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逐步成为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而被大量应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有待挖掘。因此,本文就该方向通过对中外文化柱特点的分析比较,结合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主题文化等文化元素,从文化柱的题材选择、艺术表现形式、尺度关系、材质运用、功能性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对文化柱的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分析研究,以期待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文化柱的设计提供有学术价值的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黄锦军[3](2010)在《11根文化柱将亮相开幕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黄锦军)11月14日上午,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组委会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开幕式上,11根文化柱将竖立在主席台对面,11根文化柱代表我省11个设区市。    据介绍,11根文化柱上的图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通(本文来源于《江西日报》期刊2010-11-15)

陈子瑞[4](2009)在《景观艺术中文化柱的艺术特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广场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场中的文化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在城市文化符号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景观理念的深入,文化柱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它不仅以自己原本的使命出现,更成为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构筑元素,起到了承载、宣扬、感化、纪念、装饰、标志等作用,成为一个城市或特定场所中文化特征、艺术风貌、历史展现的重要载体,提升了公共空间的人文品位。因此,如何创造在整体效果上既与特定环境空间相和谐、又具有地方人文内涵和高艺术品位、并且符合人们视觉心理感受的文化柱,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深层要求。本论文的研究从景观、雕塑、人叁者入手,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以“兰州市西固广场”的文化柱设计为例,着重研究了现代景观中的文化柱设计应该如何更好的与景观环境、当地民俗、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材料、色彩、肌理、视觉角度、行为习惯等要素的充分结合,在整体效果上塑造出美观、新颖并带有典型特色的景观雕塑作品,由此建立景观中文化柱的创作方法和思路,为今后城市广场的雕塑设计回归当地本土文化、回归当地人文的创作道路做一个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刘鲁,张惠[5](2006)在《12文化柱领略 12种成都风情》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个月,天府广场地面景观正式向市民开放的时候,市民、游人在广场上将看到12根高达15米的文化柱。文化柱的各个部位均取材于金沙遗址、叁星堆出土的各种青铜纹饰,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    12文化柱体现12蜀文化    据悉,12根文化柱分别对应的是(本文来源于《成都日报》期刊2006-12-26)

吴宏炳,张德明[6](2006)在《文化柱基础偏位的加固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波市鄞(音yín)州中心城区文化广场位于鄞州行政中心的南侧,占地8.7hm2,广场既是连接北侧行政中心和南侧明州公园的纽带,也是其东侧文化艺术中心的表演功能和宁波博物馆展览功能的室外延续。它是集文化、市民休闲、集会、庆典于一体的多功能、多中心、复合型城(本文来源于《建筑工人》期刊2006年09期)

文化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城市雕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已有叁十余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工作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建设中,在满足基本的功能性需求之外,其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展示、宣传、发扬也逐步的到重视,文化柱作为城市雕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逐步成为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而被大量应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有待挖掘。因此,本文就该方向通过对中外文化柱特点的分析比较,结合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主题文化等文化元素,从文化柱的题材选择、艺术表现形式、尺度关系、材质运用、功能性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对文化柱的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分析研究,以期待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文化柱的设计提供有学术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柱论文参考文献

[1].朱陆洋.汉画像石艺术形式在城市雕塑中的传承与发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袁军.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柱设计理念与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黄锦军.11根文化柱将亮相开幕式[N].江西日报.2010

[4].陈子瑞.景观艺术中文化柱的艺术特征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5].刘鲁,张惠.12文化柱领略12种成都风情[N].成都日报.2006

[6].吴宏炳,张德明.文化柱基础偏位的加固处理[J].建筑工人.2006

标签:;  ;  ;  ;  

文化柱论文-朱陆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