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镜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方涉华默片,空间建构,镜像中国,东方学
中国镜像论文文献综述
李彩霞[1](2019)在《镜像中国:空间视阈下西方涉华默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涉华默片利用实景布景、视听语言和主题意蕴建构电影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其所彰显的镜像中国,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理解的错位、对华人罪行的假想、对华夏弱败的认知等,这是在西方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之下,被塑造的东方想像。(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邵波[2](2019)在《视觉性的古典镜像——中国1960年代出生诗人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渊源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为中国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厚重、丰富的文学创作资源和历史想象,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馈赠了大量古典题材、经典意象和抒情经验,这些都为中国当代诗人打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叩开了历史的重门深锁,激发了诗人们记述过去、回归中华文化的(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王朝军[3](2019)在《脱贫攻坚:立起来的中国镜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播剧《闽宁镇》无疑是主旋律叙事,这不是我的判断,这是听者的惯性日常。也就是说,除了个人的日常生活之外,还有一种宏大的历史日常,它和对它的倾听,业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爱听爱看故事,无论它是哪种日常。这就像在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军民对版画情有独钟一样,(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9-10-11)
马志远,刘珊珊[4](2019)在《中国国民幸福感的“镜像”与“原像”——基于国内外权威数据库的相互辅证与QCA适配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国际、国内公认六大权威数据库,在提取有关中国国民幸福感调查结果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和相互辅证,研究结果表明:(1)近十年内中国国民幸福感处于改善、上升通道,年度间虽有波动,但总体趋势上升而不是停滞不前,更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下降迹象;(2)基于国际叁大数据库的国别比较,中国国民幸福感改善空间(增量)在发展中国家中表现突出,在转型经济体中更是名列前茅;(3)2003—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略低于城市居民,但期间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增幅大于城市居民。采用QCA思路探索性地识别出中国国民幸福感增进的适配情境及其相应的路径取向。本文认为:"幸福悖论"逻辑争议的起点应该转向,那就是如果经济增长的确有利于国民幸福感提升,那么政府理所当然抓住经济脉搏;相反,"幸福悖论"若真出现,这就镜鉴政府当从民生方面去探寻增进国民幸福感的适配路径,预防重蹈"功利主义"覆辙。(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19年10期)
祝宝玉[5](2019)在《盛大中国,七十年的镜像(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大理文化》期刊2019年10期)
赵蓓红[6](2019)在《五四初期都市女性生存的镜像现实与视觉化呈现——郑正秋与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初期的上海,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郑正秋,创办了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以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城市文化体验引领都市传媒文化中男性期许下的女性再造实践。从郑正秋的家庭伦理观和《解放画报》的立场及结构表述上,可以观察近代妇女解放的议题在五四初期如何受制于社会秩序重建过程中男性引领的局限,以及坐标于女性出版场域革新的《解放画报》如何以画报的形态初步建立起一种现代性的图文双轨叙事模式,缝合起前现代与现代迭合点上复杂的文化性别逻辑,记录旧妇女—新女性转化节点上的历史经验和生活实况,奠基20世纪20、30年代妇女画报的出版范式。(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谭婧怡[7](2019)在《宗旨的镜像:中国共产党自我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关于身份自我认同的研究,为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提供了它山之石。镜像理论的核心在于人类通过"镜像"塑造出来的"他者"进行自我身份确立。中国共产党宗旨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镜像"中"他者"不断塑造的结果。利用镜像理论可以更理性地指导党员践行党的宗旨。(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7期)
刘晓希,饶曙光[8](2019)在《东窗镜像:中国电影学派与第四代女性电影叙事伦理分析——以《人·鬼·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中国第四代导演凭借不断进步的电影语言,在自发的形式革新中逐步进行着一系列叙事实验。如果说,抒情传统的重提以及在电影叙事中的运用可以作为80年代第四代导演电影的一种特质,那么,在同一时刻集体亮相的第四代女性导演则由于女性本身的多情和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文化艺术社会的多角度观察,而理应成为中国电影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篇章。作为这一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代表作,黄蜀芹的《人·鬼·情》不仅让多年来未曾真正"在场"的中国女性在影像上有了独立的存在意义,更通过渗透着"抒情传统"的现代电影语言令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传递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因此,以电影的风格形式、叙事形式与叙事伦理的多维关系来重读中国第四代女性导演的代表作,将为探讨中国电影现代性问题、为思索中国女性电影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双重视角,也为关于"中国电影学派"在内涵与外延方面的理解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8期)
王成[9](2019)在《镜像中国:阿部知二的中国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彩色版世界文学史》于一九七一年四月出版,是阿部知二在一九六叁年出版的《世界文学的潮流》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他在书中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强调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本书序章"世界文学的概念"开篇写道:"一九五叁年(1)秋天和一九六四年冬天我访问了中国的西安","这里的确是异国的古都,但我感到这也是我遥远的精神故乡。"(2)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阿部知二是在中国旅行中获得了重新思考世界文学观念(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悦晨[10](2019)在《光影镜像中重访中国故事——解析系列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系列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以4部怀旧纪录片为线索,讲述了跨越40年的中国故事,于历时的镜像互动中映照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激活集体记忆;于他者视角与自我认知的互动中实现跨文化的共鸣与认同;于立体化叙事中多层次、多角度展示新时代的众生相。因此,《从〈中国〉到中国》以追昔抚今的历史纵深感讲好了中国故事、增加了民族自信,充分体现了媒体的担当与情怀。(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9年07期)
中国镜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渊源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为中国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厚重、丰富的文学创作资源和历史想象,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馈赠了大量古典题材、经典意象和抒情经验,这些都为中国当代诗人打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叩开了历史的重门深锁,激发了诗人们记述过去、回归中华文化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镜像论文参考文献
[1].李彩霞.镜像中国:空间视阈下西方涉华默片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2].邵波.视觉性的古典镜像——中国1960年代出生诗人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J].文艺评论.2019
[3].王朝军.脱贫攻坚:立起来的中国镜像[N].山西日报.2019
[4].马志远,刘珊珊.中国国民幸福感的“镜像”与“原像”——基于国内外权威数据库的相互辅证与QCA适配路径分析[J].经济学家.2019
[5].祝宝玉.盛大中国,七十年的镜像(组诗)[J].大理文化.2019
[6].赵蓓红.五四初期都市女性生存的镜像现实与视觉化呈现——郑正秋与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J].都市文化研究.2019
[7].谭婧怡.宗旨的镜像:中国共产党自我身份认同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
[8].刘晓希,饶曙光.东窗镜像:中国电影学派与第四代女性电影叙事伦理分析——以《人·鬼·情》为例[J].当代电影.2019
[9].王成.镜像中国:阿部知二的中国叙事[J].世界文学.2019
[10].张悦晨.光影镜像中重访中国故事——解析系列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J].中国电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