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游;地坑院
引言:陕州地坑院拥有千年历史,其所孕育的捶草印花、澄泥砚、锣鼓书等文化在陕州土地上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其古老的乡居文化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古朴的传承着。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为地坑院村落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建立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示范景区的一年来,陕州当地政府致力于保留传统民俗艺术,吸纳先进发展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当地民俗风情广为传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下面本文将通过分析陕州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发展困难等方面来探究这种模式在我国适用的可持续性。
一.发展现状
陕州地坑院景区融合国外“农旅结合”的复合型乡村游模式,从当地文化和资源特色出发,结合互联网发展优势,为满足乡村旅游消费需求而结网、创新、衍生出集度假、休闲、观光、体验、教育五位一体的跨区域复合型旅游产业。在国家及地区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游示范区通过完成修缮46座地坑院、建设两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和7000平方米的陕州古城百艺街、规划两万平方米的地坑院宾馆等硬件基础,联合腾讯公司打造集微信购票、扫码入园、语音讲解、互联网+教育等一体化软件配套,将古老的地坑院乡村文化发展为融合多现代化元素的旅游产业。在旅游业方面:陕州地坑院景区与全国乡村游知名品牌陕西马嵬驿、互联网龙头腾讯公司、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旅游管理品牌深圳华侨城强强联合,运营以来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收入27.2亿元,拉动当地经济增长15.7%,拉动三产比重增加2.2个百分点,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60余个,间接就业岗位2000余个。在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大型媒体报道59次,全网曝光量突破10亿次,点击量超过4亿次,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互联网+旅游”最具成长力景区,成为三门峡市乃至河南省转型发展的亮点。在商业方面:地坑院东侧已经全面建成互联网+小吃文化街,通过线上预定、微信支付等互联网应用,70余家当地特有小吃以及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拉动示范区商业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增值比15年提高8.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15年12:54:34优化为16年11.4:46.4:42.2,同时全面建设互联网+住宿项目,预计2018年10月开始运营使用。在文化业方面:陕州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入驻地坑院内,在相关院落内开展文化传承教学以及展览活动,为保护传承当地非遗文化及特色民俗产业做出积极贡献,通过互联网大力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知名度,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新出新型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小景区带动大村落,地坑院推动农家院,在互联网+模式的推动下,地坑院营造技艺、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等千年文化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存古雅融今粹,在新时代下继续生机勃勃。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的宣传,当地旅游业和农牧副产业蓬勃的发展起来,翡翠丽池养生中心、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等新型服务产业示范区逐步建设完善,各乡村逐一建设成功现代化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高效农业,将当地特色油葵、樱桃、石榴等农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该区累计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1100户、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在互联网+智慧乡村游模式成功运行以来,有效带动周边的曲村等10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20户从事农家乐、文化传承、售卖土特产等相关事业,年人均实现增收1.5万元。
二.发展前景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计划,在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着手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同时,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动更是为乡村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三门峡地方政府联合腾讯、移动、联通等互联网企业,全面投资新型乡村游的规划和建设,吸引先进技术、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多方位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宣传力度、吸纳“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旅游人才,扩大乡村游的产业网络,不断延伸乡村游产业链。结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将产品独特化、多元化、精优化,立足于将当地旅游市场细分化,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深度开发产品,不断创新,设计出有内涵、能反映本地区特点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乡村游产品和服务。
三.发展困难
地坑院修缮一期工程承包并未授予当地建造商,导致原始地坑院营造技艺被遗弃,大部分特有技艺并未能体现在修缮过程中,甚至出现了部分建造错误。在互联网+方面,示范区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示范基地,目前发展时间仅有14个月,且国外特色乡村游模式在我国无法良好适用,因此这种乡村旅游的模式需要自行探索并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当前地坑院原住居民的安置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原住民多为60岁以上老人,已经适应地坑院生活方式,因此楼房安置原住民方式需要进一步解决。此外智慧乡村游的基础是农村,但是农村互联网的意识并不强烈,现有的互联网+乡村游的模式与当地传统生活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及冷漠。而当前“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的模式更加趋像于“智慧乡村游+互联网”,互联网暂时仅作为工具存在,并未能够凸显自身平台的重要价值,且互联网+范围仅限于示范基地内,与三门峡市区及周围村落较为隔离,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应用平台、应用方式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
总结:我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蓬勃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互联网+智慧乡村游该如何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乡村游模式的先行者需要时代的建设者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6
[2]《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3]肖鸿燚.北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1):42-46.
[4]冯红英.北方平原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以河北省永清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2.
[5]耿红莉.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
[6]徐元锋.乡村游如何告别“野蛮生长”.时代风采.2016.
[7]殷平.1997年-2003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文献分析.旅游论坛.2004.15(06):39-44.
[8]张涨.乡村旅游告别野蛮生长.农家致富顾问.2015(21):4-5.
[9]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旅游学刊.2004.19(01):92-96.
[10]肖湘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24-29.
[11]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6(3):8-10.
[1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